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2023-03-17 学习方法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大家都离不开学习,想要高效的学习,就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想知道要如何正确的学习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欢迎大家分享。

  想法、愿望、理想等。,即能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个目标以满足某个个体的需要,都是动机。

  引起动机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部条件,一个是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主要指“需要”。需要使人欲望和驱动,并引起行为。外部条件是个体外部的各种刺激。这些刺激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也是动机产生的原因之一。任何能够激发个体动机、满足个体需求的外部刺激都被称为“诱因”。行为可以由需求或环境因素引起,但动机往往是内外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动机通常分为两类。第一类与身体的生理需求有关。这些动机是先天的,称为原始动机、生物动机或生理动机,如饥饿、口渴和睡眠;第二类与心理和社会交往有关,称为二次动机、社会动机和心理动机,如友谊、爱情和赞美。

  什么能让学生想学?其实,学生愿意努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和教师的行为。动机多种多样,除了学习动机,还有其他动机。不然为什么有的学生喜欢学习,有的喜欢看电视或者做一些和学校学习无关的事情?教育者的任务不是提高动机本身,而是发现、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参与学习相关的活动。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动力,也称为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动态因素构成的整个系统引起的。

  从事学习活动,除了学习的需要,还要满足学习目标的需要。学习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习动机理论

  1、动机和行为理论

  根据行为学习理论,动机也可以说是过去行为不同强化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加强(比如成绩好),就会有继续学习的动力;然而,如果学生没有通过学习得到加强(例如,他们取得了不理想的结果),他们将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因为学习受到惩罚(比如因为成绩不好被父母惩罚或者被老师训斥),他们可能会逃避学习。

  2、动机和需要理论

  根据需求理论,动机是由需求触发的。每一种需求对人来说都有不同的重要性,比如,有些人需要被肯定和被爱;其他人更关心身体和安全满意度。显然,一个饥饿的人不会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在学校,学生的基本需求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在学校感觉不到被爱,看不到自己的能力,他们似乎很难产生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如果一个学生不确定自己是否被爱或有能力,他可能会寻求一种更安全的方式。比如他努力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不是因为兴趣;他会更合群,找到安全感。老师的职责是让每个学生感到被接受和被尊重。

  3、动机和不和谐

  根据认知不和谐理论,保持自我形象的需要是一种强大的学习动力。比如,如果我们相信自己各方面都很强,就会努力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会在其他方面下功夫,证明自己各方面的才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自我形象相矛盾。根据认知不和谐理论,当人们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与自己的行为或对自己的看法不一致时,就会感到不舒服。为了解决这种不和谐,人们要么改变行为以适应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要么找借口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学习《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计划。

  4、动机和人格理论

  动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总的目标倾向。在这个意义上,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动机,所以人的表现和成就是不同的。动机作为一种人格特征,主要是指动机与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如果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就会逐渐形成热爱学习的个人品质;反而会形成不喜欢甚至厌恶学习的品质。老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5、动机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对成功和失败有四种解释: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能力和努力是内部归因,任务难度和运气是外部归因。能力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努力是可变的因素。同样,任务的难度相对稳定,但运气是可变的。学生可以把他们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这四种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如果学生成功了,他们可能愿意把这种成功归因于能力,而不是别人;如果学生失败了,他们可能会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或课程太难,这样他们下次就会努力争取成功。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学生是在成就动机的激励下取得好成绩,还是好成绩激发他们有更高的成就动机?两者应该互相促进。首先,好成绩让他们追求更好的成绩,而这种追求真的让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好。相反,如果学生一开始学习没有取得好成绩,就会失去追求学习成绩的动力,同时将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不遵守学校纪律就是其中之一)。

  1、动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

  有些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他们看来,上学的任务是掌握技能和提高能力,所以他们有强烈的动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其他学生的目标主要是自我表达。在他们看来,上学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他们会寻找各种机会来表达自己,比如参加各种活动,他们在这些方面也很有动力。那些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喜欢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那些需要自我表达的学生则害怕接受挑战性的任务。虽然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在智力上没有区别,但在意志品质上却有很大的不同。那些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表现出毅力,而那些以成绩为目标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往往退缩。不仅如此,以前的学生甚至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对他们的考验。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而不是他们的行为;后一种学生很容易感到无助,因为他们觉得无法表达自己。他们并不是真的关心自己在学校学到了多少知识,主要关心的是自己的行为。总而言之,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学校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而不仅仅是为了成绩。教师可以通过强调知识内容的重要性和降低分数的重要性来实现这一目标。比如老师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讲圆周率,圆周率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而不是说:“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对明天的考试很重要。”特别是要避免对小学生使用分数激励制度。当一个学生意识到只有一个分数标准来衡量他在集体中的成功,而他个人不太可能达到这个标准时,他可能会放弃努力。

  2、成就动机的提高

  成就动机可以提高。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外部环境来做到这一点。比如有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很差,在这种环境下完全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会变得更好。学生可能会突破长期以来的低成就动机,因为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能力。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提高成就动机。比如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让学生设定自己的目标,努力实现这些目标等。研究表明,学生成就动机低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努力不足。因此,在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训练中,要着重提高他们的努力程度。

  (三)激励理论的实际应用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无助感

  学习无助是指学生由于各方面的负面反馈而接受自己的学业失败。这些负面反馈通常包括:来自老师的负面反馈、学校的负面体验、同伴和学生自身的负面反馈。许多研究表明,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一再受挫,最终会放弃这些目标,学会无助。

  老师可以在很多方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无助感。以下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生,尤其是承认或接受失败的学生。

  (1)强调优势: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无助感。首先要肯定的是,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长处。例如,有些学生写作能力差,但他们擅长说话。有些老师会采取讽刺的方式:“你会说话。”如果老师能先肯定自己能说的是优势,让学生相信自己真的有这个优势,那么慢慢引导写作是更好的方法。

  (2)弱化缺点:弱化缺点并不意味着学生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缺点,而是采取一种比较的策略去改正。有时候,你不直接指出学生的缺点,而是在他们有缺点的方面指出你的期望,这样可能会更有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在你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后,也许几年后,你的学生真的变成了你所期待的样子。

  (3)结合经验:有些学生往往觉得学习概念或其他不熟悉的问题很难,但学生对与自己经历相关的课程更感兴趣,并且学得很好。如果老师能够要求学生把自己在校外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美术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房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画画动机。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相关文章:

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11-09

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总结09-27

高效学习方法指导11-11

小学生语文正确的高效学习方法指导04-18

初二学习方法指导12-06

小学英语学习方法指导08-03

高中学习方法指导11-25

奥数学习方法指导12-01

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