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的命题人是各学科专家,他们在征集题库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推敲而成,其科学性、临场感远超一般的模拟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考试资格证真题及答案(通用6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考试资格证真题及答案6套1
2024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托古方式提出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设想的论著是( )。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记》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上,《学记》提出了最早的学制与学年思想。在学制系统上,《学记》谈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从而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设想;在学年划分上,《学记》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其中第一、三、五、七学年毕,共四级,为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第九学年毕为第二段,共一级,考试合格,谓之“大成”。B项正确。
A项:《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中庸》也是思孟学派的代表著作。“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出自《中庸》。与题干不符,排除。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D项:《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教育目标分为( )。
A.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具体目标 B.德育目标、智育目标、体育目标
C.国家目标、学校目标、个人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布鲁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有的学生认真听讲,完全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或关注窗外 悦耳的鸟鸣,或想着下课后的欢快活动,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不求甚解,这体现了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
A.主观能动性 B.遗传 C.学校教育 D.环境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题干中,有的学生专心听讲,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A项正确。
B项: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肤色、体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4.人的心理机能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如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反映了人身心发展特征的( )。
A.互补性 B.顺序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题干表述符合顺序性的规律。B项正确。
A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的角度看,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同一机能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2)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5.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文件规定中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 )。
A.1课时 B.2课时 C.3课时 D.4课时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高校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同时,要求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6.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如果学龄前儿童数量多,幼儿园的数量会被优先考虑,如果学龄人口的基数大,比例大,包含中小学在内的基础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就必然会提高,如果成年人口比例大,教育体系也会重视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这体现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是( )。
A.人口的年龄结构 B.人口数量 C.人口就业结构 D.人口质量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与教育的关系。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表现在:(1)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着教育结构。题干中体现了不同年龄的人口比例影响着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比例。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为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7.为了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求真中学积极组织高中地理教研组与生物教研组教师共同开发“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课程。这门课程属于( )。
A.隐性课程 B.分科课程 C.地方课程 D.综合课程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型。根据组织方式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其中,综合课程强调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题干中强调综合了地理与生物共同形成课程,属于综合课程。D项正确。
A项:隐性课程也叫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分科课程强调以单科形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8.教师有正当惩戒权和训育权,但是教师对学生惩戒和训育不能使用有违人道和人格尊严的方式,更不能以伤害身体的方式来对待学生。这体现的教育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伦理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疏导性原则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伦理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师生关系时,要遵循当代社会的伦理规范。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并通过以身垂范的言行赢得学生的尊重。题干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惩戒和训育时不能有违人道和人格尊严,体现的是伦理性原则。B项正确。
A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疏导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9.新学期开始,王老师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测试,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的分类。根据实施功能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题干中,在新学期开始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测试,属于诊断性评价。A项正确。
B项: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进行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总结性评价,也叫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比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以及全面评定其成绩。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0.张老师在历史课上通过讲解平型关大捷中战士们的英雄事迹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体现的教育途径是( )。
A.课外活动 B.社会实践 C.学科教学 D.心理咨询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学德育的途径。中学德育的途径有:(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题干中在历史课上讲解将士的英勇事迹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体现的是学科教学的德育途径。C项正确。
A、B两项: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均属于德育途径。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1.近年来,培华中学坚持开展“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反映的德育方法属于( )。
A.环境陶冶法 B.实践锻炼法 C.明理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题干中,学校开展“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用榜样的优秀表现影响学生,运用了榜样示范法。D项正确。
A项:环境陶冶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实践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行为实践中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明理教育法又叫说服教育法,是指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2.在百米竞赛中,如果预备信号与发令信号时间间隔长,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间会受到明显影响。这种现象属于( )。
A.注意分配 B.注意起伏 C.注意启动 D.注意转移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会经常出现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这一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题干中,预备信号与发令信号间隔时间太长,使注意力处于注意周期性减弱的时期,会影响运动员的反应时间,符合注意起伏的特点。B项正确。
A项: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注意的转移是指主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3.小红通过“飞机在山脉飞行”这种方式记住了飞机、山脉这两个无关联的词。这种教学策略属于( )。
A.计划策略 B.复述策略 C.监控策略 D.精加工策略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等。其中记忆术包括:(1)位置记忆法。(2)缩简和编歌诀。(3)谐音联想法。(4)关键词法。(5)视觉想象等。其中,视觉联想就是要通过心理想象来帮助人们对联系的记忆。想象的形象越鲜明越具体越好,形象越夸张越奇特越好,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越紧密越好。题干中将“飞机”“山脉”想象为“飞机在山脉上飞行”运用的是视觉想象。属于精加工策略。D项正确。
A项: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目标,在进行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进一步明确认知目标、确定认知过程和环节、预计认知结果、选择认知策略并评估其有效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监控策略是一种常用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中,根据认知目标不断反省和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是否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4.崔老师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说出尽可能多的红色物品,孙强同学列举出很多例证,但主要都跟食物有关,这表明孙强的发散思维( )。
A.流畅性差,独特性好
B.流畅性好,变通性差
C.流畅性好,独特性好
D.独特性差,变通性好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的特征。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其中,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题干中孙强同学,列举了很多的例证,但都在食物这一个范围之内,并无创新。这属于流畅性好,但变通性差。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5.潘老师讲解熊猫习性的内容之前,先介绍了哺乳动物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体现的教学原理是( )。
A.强化学习 B.支架式教学 C.先行组织者 D.学习准备律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题干中,潘老师在讲熊猫习性之前,先介绍与之相关的哺乳动物的知识,“哺乳动物”是概括程度高于“熊猫”的引导性材料,这体现的是先行组织者策略。C项正确。
A项:强化学习是指通过采用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的一种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桑代克的试误说主要包括三大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其中准备律是指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6.晓晶每次读到:“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这首诗时,他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恬静、清新的春日美景,这个过程属于(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随意想象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想象的分类。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文字描述和图样示意而进行的想象,题干中,晓晶读一首古诗,头脑中出现相应的春日美景的画面,是根据文字描述示意而进行的想象,是再造想象的体现。A项正确。
B项: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在创造新产品、新技术新作品时,人脑所构成的新事物的形象都是创造想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及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7.美术老师在创作时会在头脑中对各种图像进行重组,这种思维模式是( )。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逻辑思维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类型。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同,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其中,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题干中,美术教师在创作时会在头脑中对各种图像进行重组,正是借助表象进行的思维。B项正确。
A项:直观动作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8.王莉认为大家应该尊重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规则,且这种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王莉的道德认知处于( )。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公正道德阶段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总结出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四个年龄阶段。 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公正阶段。其中,自律道德阶段又称可逆性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而是要求平等,根据行为的动机来判断对错。题干中,王莉认为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是自律道德阶段的表现。C项正确。
A项:前道德阶段又称自我中心阶段。该时期的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他律道德阶段又称权威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公正阶段时期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9.赵军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自我评价客观、公正、全面,并且符合道德规范。他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处于( )。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理想自我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其中,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这时,青少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且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目标。在心理上逐渐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部分,会关注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基本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水平也显著提高。题干中,赵军自我评价客观公正全面,说明他的自我发展阶段处于心理自我阶段。C项正确。
A项: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1~3岁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之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一直到少年期基本成熟。这时候儿童能够从原来相信别人的评价而转向自我评价,对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步发展,对具体行为的评价水平也发展到一种概括程度的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0.班主任田老师通过全班讨论协商的形式,制定班级学生行为准则,规范学生行为,田老师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
A.专制式 B.放任式 C.民主式 D.竞争式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班级管理方式。班级管理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其中,民主型的管理方式下,班主任比较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不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题干中,班主任田老师采用全班学生讨论协商的形式来制定班级学生行为准则,体现了班主任倾听学生意见,属于民主型的管理方式。C项正确。
A项:权威型也叫专制型、专断型。在权威型的管理方式下,班主任侧重于在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上实施影响,由教师自身对班级实行无条件的管理,严格监督学生执行教师所提出要求的过程与结果。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在放任型的管理方式下,班主任主张对班级管理不做过多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1.高三学生李丽,参加考前心理辅导,辅导老师给她佩戴了监测身体状态的智能手表,每当她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时,智能手表就会实时反馈当前她的身体状态,并提示她做出相应调整,辅导老师采取的做法是( )。
A.放松反应 B.行为调节 C.生物反馈 D.预先应对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心理辅导的方法。生物反馈疗法又称内脏学习疗法,是采用现代电子仪器将生物机体内生理过程变动的信息,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使病人通过反馈信号立即知道自己生理功能变动情况与趋势,以便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功能及其它躯体功能。题干中,心理辅导老师通过智能手表反馈学生李丽的身体状态,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是生物反馈法的体现。C项正确。
A项:放松反应是放松身体肌肉,让心情保持平静,会使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吸氧量减少等。与个体受到压力时出现的生理变化相对立,可消减压力的负面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行为调节是调节和控制学生行为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预先应对是指通过提前应对,为即将到来的压力事件做好充分的准备,减少不良后果。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2.素质教育是我国在反思和批判应试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等弊端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概念。对此,李老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学生的特长教育。请对李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22.【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外活动的特长教育仅仅表现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但忽略素质教育的其他内涵。
故表述错误。
23.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围绕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展开激烈讨论。刘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请对刘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23.【参考答案】表述错误。
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指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教学中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指明方向,保证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因此,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会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
故表述错误。
24.王老师是一名刚入职的中学教师,他几乎将自己的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生指导上,因为他认为,教师的唯一角色就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请对王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24.【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倡导的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因此,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故表述错误。
25.杨老师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发现,中学生非常在意自己的性别角色和形象。因此她认为,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就是获得自我性别角色的认同。请对杨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25.【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青年期(12 ~ 18 岁)的主要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更多地考虑“我是谁”的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个体把自己各个方面,比如信念、性格﹑性别角色,未来的职业选择等很好地整合起来,个体便会获得较好的角色同一性,反之,则出现角色混乱。发展顺利者表现为在职业、性别角色等方面获得同一性,方向明确。因此,青少年同一性发展并不仅仅就是获得自我性别的认同。
故表述错误。
三、简答题: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教学开展。王老师作为一名新入职老师,就“教学的作用”这一主题与同事们展开了深入讨论,请简述教学的作用。
26.【参考答案】(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7.张老师是一名中学新任班主任,不熟悉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效果一团糟,对此,学校德育主任告诉他,班级管理是有规律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请简述班级管理的原则。
27.【参考答案】(1)方向性原则。
(2)全面管理原则。
(3)自主参与原则。
(4)教管结合原则。
(5)全员激励原则。
(6)平行管理原则。
(7)情通理达原则。
(8)协同管理原则。
28.康老师是一名资深的中学教师,她与新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时,提醒新教师要依据中学生情绪的矛盾性开展针对性教学。请简述中学生情绪矛盾性的主要表现。
28.【参考答案】情绪的矛盾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3)情绪的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29.进入中学后,发现同学们的交往方式与小学阶段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同学们越来越重视同伴关系。请简述中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
29.【参考答案】(1)逐渐改变了团伙式的交往方式。
(2)朋友关系日益重要,择友标准高。
(3)出现了异性友谊。
四、案例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一)
初中化学课上老师讲解《燃烧和灭火》孙老师抛出问题,碳+氧气燃烧成二氧化碳,硫+氧气燃成二氧化硫,铁+氧气燃烧成四氧化铁,问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共同总结概念,燃烧是指氧气和可燃物进行发光发热产生剧烈的氧化反应。
孙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烧杯里边有高温热水,分别放入三个装有红磷、石头和白磷的试管进行实验,从而知道燃烧有三个条件,第一个要有氧气,第二个要有可燃物,第三个达到温度的最低温度,三者缺一不可。
讲完燃烧之后,紧接着讲灭火,孙老师播放幻灯片展示案例,并提问学生,如何通过燃烧条件得知灭火。从而得出灭火有三个条件,第一个要隔离隔绝氧气,第二个要隔绝可燃物,第三个要降低最低温度,孙老师边问边讲,最后拿出工具、沙子、水、毛巾,找出几个同学跟同学一一示范,让学生自己讲解灭火的原理。
最后孙老师进行举一反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问,比如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么办?电线老化短路,引发火灾怎么办?堆放的纸箱着火常用何种灭火方法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学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0.请结合材料讲一讲孙老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请进行具体分析。
30.【参考答案】孙老师运用了讨论法、演示法、谈话法、讲授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1)孙老师运用了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共同总结概念,体现了讨论法。
(2)孙老师运用了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孙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烧杯在学生面前做实验,播放幻灯片展示案例等方式体现了演示法。
(3)孙老师运用了谈话法。谈话法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孙老师抛出问题,学生随后回答体现了谈话法。
(4)孙老师运用了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材料中,孙老师通过燃烧条件得知灭火条件后,找出几个同学跟同学一一示范,让学生自己讲解灭火的原理。体现了实验法。
(5)孙老师运用了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孙老师讲解《燃烧和灭火》体现了讲授法。
综上所述,孙老师在教学中正确运用了以上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二)
王老师在讲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发现,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x1/2太抽象,所以他让学生用纸做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矩形,老师问:“矩形的面积如何计?”学生回答:“长x宽。”王老师接着问:“那具体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60平方厘米。”接着,王老师让学生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半,形成两个直角三角形,问:“现在手上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很快回答出是30平方厘米。接着让学生再画一个长方形,并要求他们在长边任意一个点,以另外一个长边为底,画一个非直角三角形。王老师问:“这个非直角三角形面积是多少?”一些学生说矩形的一半,另一些学生说不知道。
31.综上所述,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同化和顺应的主要内容。(10分)
(2)结合上述原理,分析王老师的教学活动。(8分)
31.【参考答案】(1)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
同化是指有机体在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新刺激的影响,即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
(2)材料中,王老师在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长方形的计算方式,去讲解新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学生能够利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并未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王老师采用的是同化。
材料中,王老师后续再次提到,在长方形的长边任意选择一个点,以另外一个长边为底,画一个非直角三角形。部分学生无法回答出非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因为学生无法使用矩形面积除以二的方式获得,需要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获得答案,故需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王老师想要采用的方式是顺应,但多数学生暂不了解。
教师考试资格证真题及答案6套2
2022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综合素质》(幼儿园)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因为小三轮车数量有限,中班幼儿常为“谁骑车”而争论不休。小雯跑到李老师面前说:“小莉不让我骑三轮车。”对此李老师不恰当的做法是( )
A.小雯,我们玩别的玩具吧
B.小莉,让小雯骑,等会儿我让你发点心
C.小雯,可以怎样对小莉表达你的想法
D.小莉,我知道你是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答案】B
【解析】中班幼儿发生矛盾和冲突是幼儿交往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位幼儿,不偏袒,用积极的情绪引导幼儿,化解幼儿间的交往问题。B项中,李老师面对幼儿争抢三轮车的行为时,直接让骑车的小莉停止游戏,让给小雯的方式过于简单直接,不利于幼儿社会性方法。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2.刘老师,根据《小蚂蚁搬豆》的故事,把小蚂蚁画下来,一个挨着一个的贴在有厕所的墙面上,幼儿看到排着队的小蚂蚁就会按顺序等待入厕。刘老师的做法体现的教师角色是( )
A.支持者
B.合作者
C.示范者
D.引导者
【答案】D
【解析】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一日生活中,幼儿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正在发展中,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题干中教师通过环境创设巧妙地将正确的行为规则融入进去,隐性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角色。
3.班级里有的幼儿活泼,有的幼儿内向,有的幼儿喜欢画画,有的幼儿喜欢唱歌,有的幼儿家来自农村,有的幼儿来自城市,这给刘老师的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这表明刘老师的劳动具有( )
A.多样性
B.示范性
C.个体性
D.复杂性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强调幼儿性格及特点各不相同,也就是劳动对象的差异性,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教师要面对这么多有个体差异的学生,继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因此体现了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
4.幼儿园陈老师经常在心里琢磨,"小朋友们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园长是否觉得我干的还不错"。陈老师所处的系列教师行业发展阶段是(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自我阶段
【答案】A
【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注重自己在学生 同事以及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出于这种生存忧虑,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题于中陈老师很在意小朋友和同事对自己的看法,由此得出陈老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
5.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要求各缔约国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儿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于这些措施,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实施全面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
B.鼓励发展不同形式的课外教育
C.根据条约使用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D.使所有儿童都得能到教育的职业方面的资料和指导
【答案】D
【解析】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缔约国确认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此项权利,缔约国尤应:(a)实现全面的免费义务小学教育;(b)鼓励发展不同形式的中学教育、包括普通和职业教育,使所有儿童均能享有和接受这种教育,并采取适当措施,诸如实行免费教育和对有需要的人提供津贴;(c)根据能力以一切适当方式使所有人均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d)使所有儿童均能得到教育和职业方面的资料和指导;(e)采取措施鼓励学生按时出勤和降低辍学率。选项中D符合。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列不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的是( )
A.解释法律
B.监督宪法的实施
C.决定人民法院依法处理
D.决定驻外全权代表任免
【答案】C
7.在幼儿园事故处理中,受伤害的幼儿监护人无理取闹,扰乱教育教学秩序。幼儿园应当( )
A.报告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B.报告质检部门依法处理报告
C.报告人民法院依法处理
D.报告人民检察院依法处理
【答案】A
【解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六条,受伤害学生的监护人、亲属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无理取闹,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或者侵犯学校、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的,学校应当报告公安机关依法处理;造成损失的,可以依法要求赔偿。所以,对于题干中的情况,报告公关机关依法处理最合适。因此选A.
8.高先生把自己收藏的书画捐给某幼儿园。园长在整理书画时发现其中一张山水画意境很美,仔细观赏后拿回家挂在书房里。关于园长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园长有权处理教育捐赠
B.园长不得挪用教育捐赠
C.园长侵犯了高先生的财产权
D.园长拿回家前应征得高先生的同意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教育的捐赠,必须用于教育,不得挪用、克扣。
9.三岁的明明因不听话被母亲置于超市不管,好心人发现后,报告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对明明的母亲( )
A.予以行政处罚
B.予以行为处分
C.予以刑事处罚
D.予以民事处罚
【答案】A
【解析】《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被扶养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此属于行政处罚,因此选A
10.某报社为抢独家新闻,报道了一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姓名,住址和犯罪过程,并且配发了照片,该报社的做法( )
A.合法,有利于实施法治教育
B.合法,体现了新闻报道自由
C.不合法,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D.不合法,侵犯了未成年人的荣誉权
【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宣传,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涉及未成年人事件应当客观 审慎和适度,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名誉 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
11.区角活动时,军军故意撞坏玩具,黄老师批评他还做鬼脸,并顶撞黄老师,黄老师怎么做都无济于事,只好把他带出教室,并交给园长处理。黄老师的做法( )
A.不正确,推卸了教师的责任
B.正确,教师有公平评价幼儿的义务
C.不正确,侵犯了幼儿的受教育权
D.正确,教师有批评教育幼儿的权利
【答案】C
【解析】题于中教师将幼儿带出教室的做法侵犯了幼儿的受教育权。
12.某家幼儿园组织幼儿进行商业表演,收取费用以作为幼儿园的经费。该幼儿园的做法( )
A.正确,有助于幼儿的社会教育
B.正确,是缓解幼儿园经费紧张的办法
C.不正确,幼儿园不得以幼儿表演为手段牟利
D.不正确,幼儿园未经过家长同意
【答案】C
13.李老师打扫完班级卫生后,顺便坐在教室的玩具柜上,这时他看到小杰也从椅子上爬到上坐着,便说:“小杰不能坐到柜子上,这样太危险,老师说过很多次了,你忘了吗?"旁边程程跟上说:“老师,你也坐在上面呢。”此时李老师恰当的回应是:( )
A.老师和柜子说过了,它同意哦
B.谢谢你,以后我们都不要坐了
C.老师打扫卫生太累了,只坐了一小会
D.谢谢你,老师不会摔,小朋友会危险的
【答案】B
【解析】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身为老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题干中教师教导幼儿不要坐到玩具柜上,身为老师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因此A、CD 不符合。
14.小班的.保育员徐老师正在照顾两个不肯吃饭的孩子,这时京京端着空碗还想吃饭,徐老师转头对正在使用电脑的陈老师说,帮京京舀一点饭,陈老师回应这是你的工作,我有我的事情要做,陈老师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是( )
A.关系性
B.长期性
C.协作性
D.制度性
【答案】C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与同事间团结协作、互相配合而题干中陈老师却在徐老师忙不过来时,拒绝徐老师寻求协作的请求,违背了教师间协作性的要求。
15.奶奶将小鱼的被子送去幼儿园,走到寝室时,老师刚好带孩子们去做操了,奶奶发现小鱼的床位在一个角落里,便将小鱼的床位换到了寝室中间,老师应该( )
A.认同奶奶调整床位的行为
B.让小鱼告诉奶奶不能调
C.立即把小鱼的床位调回原位
D.打电话与奶奶沟通,不应该这样做
【答案】D
【解析】针对于题干中的情况,老师应耐心与幼儿奶奶沟通相关的育儿知识及理念,告诉奶奶不能这样。
16.徐老师正在指导幼儿进行分组活动,一起身,衣服上的胸针勾住了晶晶的头发,晶晶害怕的哭了,徐老师小心的把晶晶的头发与胸针分开,接下来徐老师应该( )
A.加倍小心,尽量避免胸针伤到幼儿。
B.加强防范,不要带胸针伤到误伤幼儿
C.安抚孩子情绪,处理好后调整胸针位置
D.注意安全,只佩戴不伤到幼儿的胸针。
【答案】C
【解析】发生突发情况时,教师应该将幼儿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第一时间妥善处理。题干中,教师胸针勾住幼儿头发,教师将头发跟胸针分开后,应第一时间安抚幼儿情绪,并处理好胸针的位置。
17.星星眨巴眼睛,让人产生无限联想。繁星闪烁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
A.星星距离遥远
B.人看星星时不停眨眼
C.星星不断运动
D.大气密度不断变化
【答案】D
【解析】由于大气疏密程度不均匀,星光通过疏密不均的大气时,因发生折射而弯曲,由于大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因此被大气折射的星光,方向也不固定,有时会从不同的方向折射到人们的眼中,有时也折射不到人的眼中,因此会看见繁星在夜空中闪烁不定的现象。
18.缺
【答案】B当心夹手的标志
19.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以鼓舞爱国主义精神行为主题,往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下面与法国国歌《马赛曲》诞生相关的( )
A.普法战争
B.法国大革命
C.英法百年战争
D.拿破仑远征俄国
【答案】B
【解析】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ClaudeJosephRougetdeLisle)。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20.教育儿童从小热爱英雄,崇敬英雄,学习英雄,如果给孩子们讲述民族英雄抗击倭寇的故事,下列人物,其事迹可作为讲述内容的是( )
A.霍去病
B.文天祥
C.戚继光
D.林则徐
【答案】C 戚继光
21.果戈里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下列不属于果戈里作品的是( )
A.《变色龙》
B.《死魂灵》
C.《外套》
D.《钦差大臣》
【答案】A《变色龙》
22.“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察,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这首儿歌的作者是( )
A.鲁兵
B.乔羽
C.柯岩
D.任溶溶
【答案】A鲁兵
23.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个人物,被砍了头仍不甘屈服,他以两乳目,肚脐当口,依然操着盾,握着斧。这个神话人物是( )
A.尤
B.后羿
C.刑天
D.共工
【答案】C刑天
24.万里长城是由关隘、城台、烽火台和城墙组成的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修筑经历十余个朝代,持续两千余年,是人类历史上修筑时间最久的建筑工程,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下列朝代中,修筑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是( )
A.秦朝
B.西汉
C.北宋
D.明朝
【答案】A秦朝
25.毕加索是著名艺术家,其著名作品有《格尔尼卡》《和平鸽》等,毕加索的国籍是( )
A.法国
B.荷兰
C.葡萄牙
D.西班牙
【答案】D西班牙
26.图文混排是 word 的特色功能之一,关于图文混排下列表述中,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 )
A.可以在文档中插入图形
B.可以插入剪贴画
C.可以使用文本框
D.可以在文章中使用配色方案
【答案】D可以在文档中使用配色方案
27.在 PowerPoint 编辑某张幻灯片时,不能实现的插入操作是( )
A.“插入”→“图片”按钮
B.“插入”→“版式”按钮
C.“插入”→“表格”按钮
D.“插入”→“图表”按纽
【答案】B插入一版式
28.下列选项中,与“水杯﹣瓷器”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木制品”和“家具”
B.“鲸鱼”和“海鱼
C.“豆制品”和“大豆”
D.“梭子蟹”和“河蟹”
【答案】A“木制品”和“家具
29.按规律填数字是一个很有规律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按照1=3,2=9,4=0,5=27的规律,以下选项中应填的是( )
A.17
B.19
C.21
D.23
【答案】C21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
30.材料:
在自由在区域活动的时间,凡凡和瑶瑶他们两个选择了去做手工,做项链。金老师为他们提供了材料,并目给了他们制作的步骤。凡凡是按照制作步验开始制作的,但是瑶瑶却不是按照步装制作的,凡凡跟老师说,老师,你看她跟我做的不一样,做的是不对的。老师听见之后过来找瑶瑶说。哦,你做的不一样吗?那一会儿等你做完,我们看看你做的什么样。然后瑶瑶特别自信的说,等着看吧你们。后来瑶瑶做完了,她做的项链是根据她妈妈带的项链做的,并向金老师展示了她的项链,金老师表扬她观察的很认真仔细,在班上展示了她的作品,小朋友们也纷纷的夸赞她,后来老师让瑶瑶去上台讲了她的创作的意图。老师又把其他幼儿的作品给大家来进行了点评。课后老师去积极的整理了这次的经验,然后反思不足进行了改进,然后用于以后撰写论文和做课程研究请
用教师观的内容评价,该老师的行为。
【参考答案】
金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是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的。
教师角色: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发展不只是在学业方面,更体现在对学生人格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关心上。材料中金老师看到瑶瑶不是按照自己给的制作步骤做项链,没有责怪他,而是让他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制作,在瑶瑶制作完项链之后,表扬他平时观察的仔细,充分保护了瑶瑶的个性发展。
2.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念。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材料中金老师乗承着民主、开放、科学的观念,没有要求瑶瑶必须按自己给的制作步骤制作项链,而是让幼儿自我创作,最后瑶瑶根据自己平时的仔细观察制作出了不样的项链;对于其他幼儿的作品也一起进行展示、点评,一视同仁。
3.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律性的认识。材料中金老师在活动结束后对自己进行了反思与总结,整理了经验,改进了不足之处,提升自我,并将这次的经验用到之后的课程研究当中,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这一角色。
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
教师必须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材料中凡凡和瑶瑶各自用了不同的方式制作项链,凡凡按照老师给的步骤制作项链,而瑶瑶是根据自己平时观察到的经验来制作,金老师对两位幼儿一视同仁,充分尊重每位幼儿,让以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活动。并且在瑶瑶制个束之后,还表扬他平时观察细致认真,发现了瑶瑶观察力好这一闪光点。
2.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重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材料中金老师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总结了不足之处,提升经验,并在之后的课程研究中运用此经验,充分提升自己。
3,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
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在这里,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启迪与激励。材料中金老师对瑶瑶的作品进行了表扬,原因是他因为根据平时的仔细观察,制作出了一条不同的项链,并让瑶瑶和小朋友们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这都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我价值感,让幼儿变得更加自信,愿意去创造和分享。
总之,该教师的行为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无论是在教师角色还是教师行为方面,都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31.材料:
老师让学生们续编大灰狼的那个故事,强强的想象力特别好,他讲的故事绘声绘色,但是他在讲到最后的时候,他讲小动物们都打败了大灰狼,然后把大灰狼的头砍下来了,这让大家都觉得非常的害怕,琪琪还害怕的哭了起来。老师就把琪琪把他抱在怀里,说:“老师在这儿呢,别害怕。”接着老师就开展了一个特别愉快的游戏。再后来周老师就给大家读绘本,读《你看起来很好吃》。老师让大家积极的去分享故事中自己喜欢的角色,并说出原因,其中一个幼儿说:“我喜欢小甲龙,因为他很有爱心,很善良。”老师赶紧说道:“我们也要做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人,要爱护和保护小动物,不能伤害他们。”
请根据教师职业道德来评价周老师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三爱两人一终生:“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终身学习”
周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他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值得学习。
(1)关爱学生要求老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健康,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材料中周老师让强强自己发挥讲故事是对于学生的尊重,发现故事让大家害怕后,安慰大家,抱着琪琪,展开愉快的游戏,引导大家建设健康心理,这是对于学生的关心,是对学生的爱护。
(2)教书育人,要求老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材料中,周老师发现强强故事引起学生害怕后,因势利导展开有趣的活动,顺势而为教育学生善良爱护动物,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品质,做到了教书育人。
(3)为人师表要求老师知荣明耻,以身作则。材料中,周老师明是非,讲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听到强强故事后,引导学生爱护动物就是为人师表的体现。
(4)爱岗敬业要求老师,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勤恳敬业,认真辅导学生。材料中的周老师,不论是对于学生的引导,还是处理工作中突发性的情况都体现出了他对教师岗位的热爱。
总之,周老师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32.材料:
与责任同行-冠礼
冠礼,是冠礼和笄礼的合称,是我国古代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女由少年迈入成年。因而冠礼在古代社会家礼文化和人生成长诸阶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根据礼书记载,先秦冠礼在宗庙进行,主持者一般为受冠者的父亲,即孟子说的:“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滕文公下》)如果父亲已经去世,则由兄长主持。加冠前,主人要通过占ト的方式确定冠日,随后邀请参加冠礼的宾客,尤其是为子弟加冠的正宾。加冠当日,主人要准备好冠礼所用的冠服器物等。加冠前,受冠者由赞冠者为其梳头、挽髻、加笄,再把头发系好,以便加冠。冠礼的主体仪式为“三加”,即由正宾依次给受冠者加辎布冠、皮弁、爵弁,每次加冠都要配以相应的服饰。加冠时,主宾要向受冠者宣读祝辞,内容是勉励其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的人生志。加冠后,正宾为冠者取字。同时,子弟加冠后要拜见母亲和尊长,并接受他们的教海。
传统冠礼饱含着深刻的伦理意蕴、道德追求与责任担当。
首先,借助冠服使受冠者明确自身的权利和责任。“三加”仪式无疑是整个冠礼程序的中心环节。初加绺布冠,该冠为太古之制,蕴含尊古尚朴之意。再加皮弁,皮弁为臣子上朝时所戴之冠,意味着受冠者可以参与政治事务。三加爵并,爵弁为先奉宗庙祭祀时所戴之冠,象征着加冠者开始拥有祭祀权。加冠过程中,受冠者通过穿戴具有不同意义和功能的冠服,明确其作为成人开始享有治人、参政、祭祀等权利和义务,使其对自身社会角色获得更为明晰的认知。
其次,借助冠辞教导受冠者不断砥砺自己。例如,初加时祝辞有“弃尔幼志,顺尔成德”的内容,就是要求受冠者放弃幼年孩子气的行为,以成年人的道德准则来砥砺自己的德行。再加的祝辞说:“敬尔威仪,淑慎尔德。”告诫其成年人的气质是端庄威仪,内在善良温和,凡事以礼行之,希望受冠者能始终以此为准绳来要求自己。三加的祝辞说:“以成厥德。”嘱告受冠者已经成人,要以成人的礼仪标准来约束自己。
再次,古人对冠礼的重视不仅仅在于本身,更在于他们希望借助冠服仪式,构走种儒家倡导的理想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宋代以来世风浇薄,民间胡服盛行,车服多僭越而禁之不绝,道学家们对此无不感到痛心疾首。譬如,司马光认为不行冠礼,则不知“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四者之行,不知“成人之道”(《书仪》)。朱熹则批评“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家礼》),以致华夷不辨,尤需加以整顿。
冠礼是中华优秀传统家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家文化与礼文化融合的结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虽然时代发生了变迁,但无论是冠礼的礼义内容还是其礼仪教化方式,都有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地方。
一方面,借鉴传统冠礼仪式和教化方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角色认知,培育礼仪文明素养。《礼记.冠义》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在儒家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礼义。虽然传统家礼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这种借助极富象征意义与教育性质的礼仪形式,为个体提供社会角色认知,并在潜移中涵养文明素质的教化方式,在今天看来仿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建议有关部门在吸纳传统冠礼仪节的基础上,设计一套简明易行的成人礼加以实验推广,助推亿万青少年通过仪式更好理解和践行“成人之责”。
另一方面,承故拓新,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中的积极内容,使之成为涵养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丰厚滋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冠礼礼义中浸润和倡导的修身之德、成人之责、立世之道和感恩之心,仍然是新时代青少年成人成才所需要的必备素质,对于促进家德家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大有裨益。
(摘编自陈延斌,王伟《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有删改)
问题:
(1)什么是冠礼?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4分)
(2)冠礼在我国传统家礼文化中为什么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10分)
【参考答案】
(1)冠礼,是我国古代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女由少年迈入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主持者一般为安冠者的父亲。加冠前通过占卜确定冠日,随后邀请宾客。当日,主人要准备好所用的冠服器物等。加冠前,受冠者由赞冠者为其梳头、挽医、加笄,再把头发系好,以便加冠。冠礼的主体仪式为“三加”,由正宾依次给受冠者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均需配以相应的服饰。加冠时,主宾要向受冠者宣读祝群。加冠后,正宾为冠者取宇。加冠后要拜见母亲和尊长,接受他们的教诲。
(2)传统冠礼饱含着深刻的伦理意蕴、道德追求与责任担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家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家文化与礼文化融合的结晶,有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地方,具体分析如下。
①借助冠服使受冠者明确自身的权利和责任。加冠过程中,受冠者通过穿戴具有不同意义和功能的冠服,明确其作为成人开始享有治人、参政、祭祀等权利和义务,使其对自身社会角色获得更为明晰的认知。
②借助冠辞教导受冠者不断砥砺自己。初加时祝词要求受冠者放弃幼年孩子气的行为,以成年人的道德准则来砥砺自己的德行。再加的祝词告诫其成年人的气质是端庄威仪,内在善良温和,凡事以礼行之,希望受冠者能始终以此为准绳来要求自己。三加的祝群嘱告受冠者已经成人,要以成人的礼仪标准来约束自己
③冠礼中借助冠服仪式,构建一种儒家倡导的理想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宋代以来世风浇薄,民间胡服盛行,车服多僭越而禁之不绝,道学家们对此无不感到痛心疾首。朱嘉则批评“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家礼》,以致华夷不变,尤需加以整顿。
因此,当下我们应该借鉴传统冠礼仪式和教化方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角色认知,培育礼仪文明素养。另一方面,承故拓新,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中的积极内容,使之成为涵养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丰厚滋养。
三、写作题(本大题1小题,共50分)
33.材料:在一个世界著名的博物馆里,有小学生和中学生集体席地而坐,在听取详细而系统的讲解,还有幼儿园的孩子们前来参观,讲解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老奶奶,她并没有向孩子们讲解博物知识,而是在展出的美术作品前,问孩子们这上面有几个人呀?这件衣服是什么颜色呀?这儿都有几棵树呀?孩子们看的认真,回答的也很认真。
综上所述材料引发的思考和感慨写一篇论说文,要求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因材施教,从孩子的兴趣入手使孩子善学乐学;换个角度看问题
教师考试资格证真题及答案6套3
2023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我国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论”,主张“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A.蔡元培
B.黄炎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D参考解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2.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一切人和社会所必需的。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B.阶级性
C.永恒性
D.独立性
C参考解析:教育永恒性是教育的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永远存在。列宁称之为"永恒的范畴"。自人类社会产生开始,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生产关系,积累了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经验,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生产经验、生活经验、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文化形态都要依靠教育世代相传,故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3.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点是()
A.将教育视为本能模仿
B.忽视教育的社会属性
C.否认动物界存在教育
D.强调教育的目的性
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教育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此,二者的共同点是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本题选B。
4.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
A.生产力水平
B.政府重视
C.人口数量
D.文化传统
A参考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后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其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数量。这种剩余劳动数量与社会中可能受教育和办教育的人口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制约着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其三,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实体和可能,而且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需要。
5.“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中,荀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A.遗传的先天制约
B.教育的主导作用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环境的潜移默化
D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意思是蓬草长在意思是蓬草长在麻丛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荀况的这段话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本题答案选D。
6.任何时代、任何形态的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技术
C.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D.教师、学生、教学计划
A参考解析: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故选项A符合题意。
7.2001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行()
A.六三分段
B.五四分段
C.四二三分段
D.九年一贯
D参考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故本题答案选D项。
8.强调教学重视学科基本结构和学生能力培养,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罗杰斯
C参考解析: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9.备课是上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应该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
A.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考虑教法
B.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准备教具
C.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和考虑教法
D.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和了解学生
A本题考查备课的要求。一般备课要做的三项工作,就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即我们常说的“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故本题答案选A项。
10.美国学者20 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道尔顿制
C参考解析: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是指20 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实验中学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首先是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然后是小班研究,每个小班 20 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学生负责,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的材料;最后是个别作业,其中部分作业由教师指定,部分作业由学生自选,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1.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周,班主任李老师每天早上都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周后,李老师安排学生值日,同学们都非常认真负责,出色地完成了值日任务。李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自我修养法
C.榜样示范法
D.说服教育法
C本题考查德育方法。榜样示范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题干中,李老师作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体现了榜样示范法的运用,故本题选C。
12.苏菲想给王老师打电话,却没有电话号码,询问同学后随即拨通电话。通话结束后,她便忘了电话号码。苏菲对电话号码的记忆属于()
A.内隐记忆
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C参考解析: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长划分:瞬时、短时、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本题中苏菲询问号码后随即拨通然后通话之后又忘记,是电话号码在短时记忆中保存的现象。故选项C符合题意。
13.丁老师正在上课,突然有人敲门,这时学生都不由自主将目光转向门口。学生的这种注意属于()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后注意
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更多地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2)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3)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题干中,学生被突然的敲门声吸引,是无意注意的体现,不需要意志努力,也没有预定目的。故本题选B。
14.曹虹确信自己能出色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这反映了她的哪一心理品质?()
A.自我效能
B.自我促进
C.自我监控
D.自我强化
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题干,曹虹确信自己能出色完成各科作业,是相信自己的表现,因此本题选A。
15.杨亮常制定学习计划,但执行计划时总是半途而废。这主要反映了他意志品质的哪一特性?
A.果断性
B.坚韧性
C.理智性
D.独立性
B本题考查意志的品质。意志具有四种品质: (1) 独立性(2) 果断性(3)自制性(4) 坚韧性(坚持性)。题干杨亮总是半途而废,说明他对学习计划的执行不能长时间坚持,体现了坚韧性的缺乏。故本题选B。
16.青春期的学生在心理上成人感及幼稚感并存。这主要体现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哪种特点? ()
A.动荡性
B.自主性
C.前瞻性
D.失衡性
A参考解析:动荡性。由于受到经验、见识等条件的限制,中学生的整个心理面貌表现出很不稳定、动荡不安的特点。
中学生易出现的表现:跳楼;和父母或老师对着干;一点小事就火冒三丈;看不惯就动手;很在乎别人的看法等。
17.白雪自小受到母亲细心照料,从未离家独立生活。她初中入学刚住校就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哭泣、无力、心疼与食欲不振。为此,母亲到学校陪她住了几天,白雪的症状消失,恢复正常。但母亲返家,其症状再现。白雪的这种心理问题属于()
A.学习问题
B.适应问题
C.气质问题
D,认知问题
B参考解析:白雪从不曾独立生活到初中住校生活,属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出现一系列症状,属于适应问题,故选项B符合题意。
18.初中生海博考试不及格,便到老师面前哭哭啼啼,苦苦哀求,表现得像一个小孩儿。他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
A.否认
B.压抑
C.退行
D.补偿
C本题考查心理防御机制。退行是指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放弃已学到的比较成熟的应对技巧和方式,而使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和满足自己的欲望。题干初中生海博考试不及格后,以小孩子的哭哭啼啼方式应对失败,是退行的体现;因此本题选C。
19.张铭非常喜欢王老师,愿意接受王老师的教导,并在观点、行动方面与王老师的要求保持一致。这说明张铭的品德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 ()
A.认同阶段
B.服从阶段
C.依恋阶段
D.内化阶段
A参考解析: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个过程: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阶段态度与品德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题干,张铭愿意接受并与王老师保持一致,是处于认同阶段;因此本题选A。
20.张老师在工作中对学生非常严厉,且要求学生必须服从。他的班级管理风格属于()
A.仁慈型
B.民主型
C.专断型
D.放任型
C参考解析:勒温等人把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专断型、放任型和民主型。题干说对学生非常严厉、要求学生必须服从,属于专断型,本题选C。
21.在课堂上,学生能准确识别班级行为准则和个人行为准则,并以这些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课堂纪律类型属于()
A.教师促成纪律
B.群体促成纪律
C.任务促成纪律
D.自我促成纪律
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课堂纪律的分类,分为以下四种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由题干所述“以班级和个人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可知符合自我促成纪律的概念。故本题答案选D项。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 共32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教育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22、参考解析:此说法正确。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其中相对独立性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历史继承性主要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的继承和教育方法的继承。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
23.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
23、参考解析:此说法错误。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24.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本质上是不同的。
24、参考解析:此说法正确。
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的本质区别是:第一,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5.学校心理辅导只面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25、参考解析:此说法错误。
学校心理辅导要遵循全员参与,全方位考虑,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其主要对象是全体正常学生。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请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26、参考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和最关键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成为专门的人才。这些人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就能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知识从原来为少数人掌握到为更多人所掌握,并且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由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能承担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这在高等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新的研究成果和发明一旦在生产中被应用,就能提高社会生产力。
27.请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点。
27、参考解析:校本课程的四个突出特征:
(1)实践性: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而不属于学科类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2)探索性。校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念。
各门校本课程应是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或挑战性任务而编排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的,学生便按照一系列课题或主题参加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收集书面材料和实际材料,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以及与同伴的讨论去解决问题或提交作品。
(3)综合性。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一个主题或课题而从多种学科和多种现代媒体中收集组织的。
(4)以学生为主体。各门校本课程的构建都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
28.简述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
28、参考解析:发散思维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流畅性。即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即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
29.简述良好的性格培养途径。
29、参考解析:
(1)树立效仿的榜样
(2)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3)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4)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
(5)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材料:
初中地理课上,为了使学生理解有关经纬线的概念和意义,刘老师提问道:“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一艘远洋轮船出现了严重的故障,在自救无果的情况下,船长拿起电话向总部求救,如果你是船长,你怎么说呢?”
一学生作打电话状:“喂,总部,我们出事了,快来救我们。”
“我是总部,请报告你们的位置。”刘老师追问,
该生迟疑了一下,小声回答:“我们在太平洋上,”他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
刘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笑呢?"
“太平洋那么大,到哪里找呢?”学生回答道。
“是呀,救援人员怎样才能找到在太平洋上出事的船呢?"
学生回答:“应该报告船的准确位置!”
于是,刘老师把“如何在地球上确定某一位置”的问题抛给学生来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们从探讨如何描述自己的座位,到街道门牌号;从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到平面直角坐标系.....
就这样,关于经纬线、经纬网的概念和意义被学生们理解了。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刘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哪种教学原则? (8分)
(2)阐述贯彻该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10 分)
30、参考解析:
1、刘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材料中,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并且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理解经纬线、经纬网的概念和意义,这些举措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3)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创造性学习
(4)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5)发扬教学民主,融洽师生关系
31.材料:
情境 1:林强上课捣乱,受到同学责怪和老师批评,可他的行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频繁出现。后来,为了消除他的捣乱行为,当他捣乱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捣乱行为逐渐减少了。
情境 2:杰明上课时总是不遵守纪律,干扰同学的学习。老师找他谈话,他多次承诺予以改正,但很快又重犯。今天上课时,他趁陈军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抽掉陈军的椅子使其重重地摔了一跤。于是,老师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动资格。
情境 3:兴华平时课上喜欢讲闲话,老师为了改变他的这种不良习惯,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批评,而是采用新的策略,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
问题:
(1)试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三种情境中教师做法的依据。(12 分)
(2)该材料对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有何启示?(6 分)
31、参考解析:
(1)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连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正强化、惩罚、消退等概念。
情境1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斯金纳的消退原理,消退即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材料中当林强捣乱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捣乱行为逐渐减少了。正是依据了消退的原理。
情境2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斯金纳的惩罚,惩罚指的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材料中老师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动资格,属于惩罚的运用。
情境3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强化中的正强化。正强化即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材料中,老师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正是正强化的运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有如下教育启示:
①正确运用强化理论,及时给予适当表扬,避免。例如情境3 中,老师在学生上课不讲闲话时给予强化,反而能够使兴华改变讲闲话的不良习惯。
②合理运用消退作用,降低不良习惯发生概率。消退是指某行为被强化过,如果该行为之后不再被强化,该行为频率会降低。例如情境1 中,学生上课捣乱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③慎重使用惩罚。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例如情境2中,老师对杰明抽走同学椅子这一严重行为,进行了慎重的惩罚。
总之,教师可以采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来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教师应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相关原理灵活掌握,并将其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考试资格证真题及答案6套4
2024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探寻新路,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黄炎培
C.晏阳初
D.蔡元培
1.【答案】A.陶行知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解析:本题考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一句教育名言,寓意非常高尚,只讲付出,不要任何回报,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体现了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A项正确。
2.下列选项中,教育家与其提出的理论对应正确的是( )。
A.巴班斯基——教学与发展理论
B.加涅——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C.赞科夫——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D.洛扎诺夫——范例教学理论
2.【答案】B.加涅——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家与其提出的理论对应。加涅关于学习类型的划分和教学观念及条件的转变的思想,也都是以知识的结构和对学生的实质意义为逻辑起点的。这也可以被看作属于结构主义教学论。B项正确。
3.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与劳动相结合是人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在教育史上,出现了漫长的一段人与劳动相脱离的历史,这段历史主要是从( )开始的。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答案】B.奴隶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教育的特征。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生条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从而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的出现。因此,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B项正确。
4.一个生而失明的孩子,很难被培养成一个画家。这反映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是(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4.【答案】A.遗传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题干中,“生而失明”属于遗传素质。A项正确。
5.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表明( )。
A.教育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
B.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C.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
D.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维护作用
5.【答案】B.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综合,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该理论体现的是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B项正确。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权教育方针,并将培养人的质量规格表述为( )。
A.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B.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C.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D.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6.【答案】C.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十三篇关于教育的内容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C项正确。
7.在现代学制发展过程中,我国学制主要采用的是( )。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多轨制
D.分支型学制
7.【答案】D.分支型学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制的类型。分支型学制是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小学、初中阶段),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代表国家是苏联、中国。D项正确。
8.教科书的编排形式主要是( )。
A.综合式和分支式
B.学科式和活动式
C.直线式和螺旋式
D.统一式和分散式
8.【答案】C.直线式和螺旋式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直线式和螺旋式是课程内容的两种基本逻辑方式。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直线式的逻辑依据是课程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是直线前进的。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呈现的内容的基础,后面呈现的内容是前面呈现的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层层递进。螺旋式的逻辑依据是人的认识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的发展规律,能够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的逻辑结构相统一。C项正确。
9.在我国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是( )课程?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地方课程
D.学科课程
9.【答案】A.必修课程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是必修课程、经验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A项正确。
10.为了避免学生考试作弊,学校制定了相关制度,规定凡在考试中作弊者,一律取消参与各种荣誉评选的资格。这种做法属于哪种德育方法?( )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自我修养法
D.说服教育法
10.【答案】B.品德评价法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品德评价法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凡在考试中作弊者,一律取消参与各种荣誉评选的资格,这是对作弊学生的`一种惩罚,是品德评价法的体现。B项正确。
11.在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划分中,公正道德阶段是( )岁以后。
A.10
B.12
C.14
D.16
11.【答案】B.12岁以后
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四个阶段。其中,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的奖惩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B项正确。
12.在一次旅游时,张明一眼就认出了人群中的同学王钢。这体现的主要记忆活动是(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12.【答案】C.再认
解析:本题考查记忆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其中,再认是指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过程。题干中,张敏一眼认出了同学王钢,这是王钢重新出现在眼前时再一次认出来的。C项正确。
13.刘庆复习历史科目时,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时间顺序构建了历史知识的框架图。她的学习策略主要属于( )。
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3.【答案】A.组织策略
解析:根据学习策略涵盖的成分,迈克尔等人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其中,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它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和表格、归类策略等。题干所描述的是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图,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属于组织策略。A项正确。
14.课本中有标记的地方容易被学生关注。这反映了知觉的( )特性?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4.【答案】B.选择性
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反映的特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题干中,学生会选择有标记的内容关注,体现了选择性。B项正确。
15.刘新阅读速度很快,同学们都说她能一目十行。这种现象属于(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转移
15.【答案】C.注意的广度
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一目十行体现了注意的范围较大。C项正确。
16.苏萌为了学好英语,三年来每天早晨朗读英语半小时。这体现的意志品质是( )。
A.果断性
B.冲动性
C.灵活性
D.坚韧性
16.【答案】D.坚韧性
解析:本题考查意志的品质。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其中,意志的坚持性也称坚韧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质。题干中,苏萌三年来坚持每天早晨朗读英语,是坚持不懈的表现,体现了坚韧性。D项正确。
17.李辉的学习成绩不太好,感到自卑。为求得心理满足,他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多次获得学校长跑冠军。李辉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属于( )。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投射
17.【答案】B.补偿
解析:本题考查挫折的应对。常见挫折的应对方式主要有升华、补偿、退行、幽默、宣泄、认同、文饰、投射等。其中,补偿是指个体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到挫折,或由于本身的某种缺陷而达不到既定目标时,用另一种目标来代替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从而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题干中,李辉通过长跑冠军这一头衔来弥补自身成绩不好的劣势,体现了补偿这一应对方式。B项正确。
18.张老师在班会上引导学生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张老师激发的是学生的( )学习动机?
A.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18.【答案】D.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学习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相关联,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学生内化了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的结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是一种间接动机。根据动机作用与学习活动的远近关系,学习动机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近景性动机是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长远目标,因此该动机属于远景性动机。D项正确。
19.孙英同学对同学汪丽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主动让座的行为感到气愤,孙英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9.【答案】B.道德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题干中孙英同学对汪丽的行为感到气愤正是评价他人行为而产生的内心体验。B项正确。
20.梅老师把班里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中学生能力各异,要把他们以互助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目标。梅老师运用的教学策略属于( )。
A.合作学习。
B.接受学习。
C.替代学习。
D.直接学习。
20.【答案】A.合作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策略的类型。其中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是一种由能力各异的多名学生组成小组,一起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题干小组中学生能力各异,老师把学生分组,学生共同完成小组目标符合合作学习的内涵,A项正确。
21.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据学生的动机水平、年级特点和个体差异对教学策略进行适当调整,这说明王老师具有哪种教学能力?( )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监控能力
D.计划能力
21.【答案】C.监控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其中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题干中王老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对教学策略进行适当调整,体现了教学监控能力。C项正确。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人格具有可塑性。
22.【参考答案】
表述正确。
人格具有可塑性。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短时间的稳定性,但是纵观一生,它还是可以被塑造的。人格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身心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
故表述正确。
23.教学就是智育。
23.【参考答案】
此说法错误。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故表述错误。
24.教育目的不等于学校的培养目标。
24.【参考答案】
表述正确。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因此,教育目的不等于学校的培养目标。
故表述正确。
25.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
25.【参考答案】
表述错误。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是指课堂群体中,在师生间和学生间交流基础上形成的由个体的个性进行调节,并伴随着情感上的满意或不满意状态的师生间、学生间比较稳定的心理联系。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生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故表述错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6.【参考答案】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观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人。
②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③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模式,教师的角色是“助产士”或“催化剂”。
27.简述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途径。
27.【参考答案】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②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8.简述学校德育的陶冶法及其运用的具体要求。
28.【参考答案】
(1)基本含义:陶冶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2)运用的基本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环境。
②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29.简述学校教育中课程的表现形式。
29.【参考答案】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课程计划的构成:①培养目标。②教学科目的设置(核心和首要问题)。③学科顺序。④课时分配。⑤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的内容:①前言。②课程目标。③内容标准。④实施建议。⑤附录。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材料:
20世纪50年代,国外有一位教育专家发现,有些孩子不论用什么方法,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传统上,人们会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家庭或者教师没有尽到责任,但是他发现这些家庭和教师都非常尽责,孩子的成绩依然没有任何改观。而且在每一个学校都有相当数量这样的学生,于是他推测会不会和他们自身有什么关系呢?于是他找到了一位内分泌医生,让他来看看这些孩子和普通孩子之间有什么不同。这位医生对这些孩子的内分泌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通常基础代谢水平和睾酮素的分泌量远远高于同龄人,因此这些孩子过分喜欢表现自己。如果高到一定水平以后,这些孩子的大脑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只要这些孩子的这两个内分泌指标,一直明显高于阈值的话,实际上用任何教育方法,都无法改变这些孩子的行为,因为他们的大脑在替他们做主。这位内分泌医生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中有一些孩子也会逐渐变得听话,但实际上并不是老师或者家长的作用,而是这些孩子的内分泌水平达到了正常。由此,该教育专家认为,学校中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他们身体的内分泌水平有关,而与家长、教师的努力无关。
问题: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理论,分析案例中教育专家的观点。(18分)
30.【参考答案】
(1)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理论来分析,该专家的观点属于遗传决定论,是有偏颇的,错误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的发展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题干中“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通常基础代谢水平和睾酮素的分泌量远远高于同龄人,因此这些孩子过分喜欢表现自己。”体现的就是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②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③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中,教育专家认为,学校中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他们身体的内分泌水平有关,而与家长、教师的努力无关。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属于遗传决定论,只关注了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了教育、环境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31.材料:
上生物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周围神经系统”的有关知识,李老师根据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对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他先让学生学习“神经系统”的一般知识,分析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让学生明白“周围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共同构成“神经系统”,它们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进而厘清“周围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比较“周围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同,以此促进学生掌握“周围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
问题:
(1)请解释“先行组织者”的含义。(6分)
(2)请结合李老师的做法,说明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的作用。(12分)
31.【参考答案】
(1)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2)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践行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学习新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其保持知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中的重点部分;②突出强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框架;③能够帮助学生回忆起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以便更好地建立联系。案例中李老师先让学生学习“神经系统”的一般知识,是在为周围神经系统的学习提供一个大框架,进而厘清“周围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新内容与已有知识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故在教学中我们应学习李老师的做法。
教师考试资格证真题及答案6套5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1小题,每小题2分,共58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照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托古方式提出从***地方按***制建学设想的论著是()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答案】B。
2.美国卢布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为()
A.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具体目标
B.德育目标、智育目标、体育目标
C.国家目标、学校目标、个人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答案】D。
3.在张老师***课上,有的学生***讲,完全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学生心不在焉,或关***悦耳的鸟鸣,或想着下课后***活动,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不这体现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
A.身体能动性
B.遗传
C.学校教育
D.环境
【答案】A。
4.人的心理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如从无意经***意注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反映了人身心发展的特征() 。
A.互补性
B.顺序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答案】B。
5.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大中小学独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文件中学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不少于()。
A1课时
B.2课时
C.3 课时
D.4课时
【答案】A。
6.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如果学龄前儿童数量多,幼儿园的数量会被优先考虑,***龄人口的基数大,比例大,包含小学在内的基础教育在整体教育体***比例就必然会提高,如**人比例大,教育***会重视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等方面,这体现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是() 。
A.人口年龄结构
B.人口数量
C.人口就业结构
D.人口质量
【答案】A。
7.为了深入开展***文明教育,求真中学***高中地理教研组与生物教研组教师共同开发“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课程。这门课程属于()
A.隐性课程
B.分科课程
C.地方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D。
8.教师有正当惩戒***训育权,但是,教师对学生惩戒和训育不能以有违人道和人格***方式,更不能以***体的方式来对待学生。这体现的***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伦理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疏导性原则
【答案】B。
9.新学期开始,老师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对班级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测试这种测评叫()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性型
D.相对性评价
【答案】A。
10.张老师在历史课程中讲解平型关大捷战士英雄事迹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实现了德育途径是()
A.课外活动
B.社会实践
C.学科教育
D.心理咨询
【答案】C。
11.近年来***学生坚持展开感动校年度人物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反映德育
方法属于()
A.环境陶冶法
B.实践锻炼法
C.明理教育
D.榜样示范
【答案】D。
12.百米竞赛中,准备信号与发令信号时间隔长,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间会受到明显影响这现象属于()。
A.注意力分配
B.注意力起伏
C.注意力启动
D.注意力转移
【答案】B。
13.**通过、过“飞机在山脉飞行”这种方式记住了飞机、山脉这两个无关联的词。这种策略属于() 。
A.计划策略
B.复述策略
C.监控策略
D.精加工策略
【答案】D。
14.崔老师让学生在三分钟内说出尽可能多的红色物品,孙强同学列举出很多例证,但主要以食物有关。这表明***发散思维()
A.流畅性差,独特性好
C.流畅性好,独特性好
B.流畅性好,变通性差
D.独特性差,变通性好
【答案】B。
15.潘老师讲解熊猫习性的内容之前,先介绍了动物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体现的教学原理是()。
A.强化学习
B.支架式教学
C.先行组织者
D.学习准备率
【答案】C。
16.晓晶每次读到“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这首诗时,她的脑海就浮出一幅恬静、清新的风景。这个过程()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随意想象
【答案】A。
17.美术创作时会对头脑中的各种形象进行重组,这种思维形式是()。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逻辑思维
【答案】B。
18.王莉认为人们该尊重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规则,且这种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根据亚杰的观点,王莉的……处于()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公理阶段
【答案】D。
19.赵军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自我评价***正全面,并且符合道德规范,***我意识发展阶段处于()。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理想自我
【答案】B。
20.班主任通过全班讨论的共同制定班级学生行为准则,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田老师采用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A.专制式
B.放任式
C.民主式
D.竞争式
【答案】C。
21.高三学生李丽***前心理辅导,辅导老师给她佩戴了监测身体状态的智能手表,每当她心跳加快,***高时,智能手表就会实时反馈她当***态,并提示她做出***整,辅导老师采用的方式是()。
A.放松反应
B.行为调节
C.生物反馈
D.预先应对
【答案】D。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素质教育就是课外活动的特长教育。
【参考答案】
题干说法错误。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并最终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虽然素质教育不反对培养学生的特长,但它强调这些特长的培养应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来追求特长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专注于课外活动的特长教育。
【知识点】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
23.学生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
此说法错误。
学生的主体作用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和实践,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增长。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和调控,确保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因此,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充分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会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被削弱。相反,两者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故此说法错误。
【知识点】中学教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4.教师唯一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参考答案】
题干说法错误。
首先,教师角色最大特点是多样性,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指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一单一角色。
其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负责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是学生情感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此外,教师还是学生品德的塑造者,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因此,教师的`作用和角色远比单一的学习促进者要丰富和复杂。他们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伙伴和引路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将教师仅仅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忽略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多面性和重要性。
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知识点】中学教学--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教师角色
25.青少年同一性发展就是获得自我性别的认同。
【参考答案】
题干说法不正确。
首先,青少年同一性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过程,它远远超出了仅仅获得自我性别的认同。青少年同一性发展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性别认同、职业认同、价值观认同、社会角色认同等。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个关于自我认知、自我价值、自我角色定位以及自我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清晰、稳定且一致的内部形象和心理状态。
其次,性别认同虽然是青少年同一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只是众多构成要素之。青少年还需要在职业选择、人际关系、价值观形成等多个领域进行探索和认同,以构建全面的自我认知。
因此,将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简单地等同于获得自我性别的认同,是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方面,因此题干说法不正确。
【知识点】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人格理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教学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育质量就能提高,反之,教育质量就必然下降。因此,要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质人才就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知识点】教学--教学概述--教学的作用
27.课堂管理的原则
【参考答案】
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下:
(1)系统性原则:课堂系统是指只有当课堂众多因素协调一致时,课堂的整体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2)自组织性原则:教师通过发展和完善课堂内部结构及其积极的引导作用,使课堂在积极的建构中得到发展。
(3)内在性原则:内在性原则是指课堂管理要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规定目标,实现学生的内在控制。
(4)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是指以变化的眼光看待课堂问题,以发展的视角进行课堂管理。
(5)目标原则: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作为衡量激励原则。
(6)激励原则:是指在课堂管理中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7)反馈原则:反馈原则是指运用信息反馈原理,对课堂管理进行主动而自觉的调节
和修正。
【知识点】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中学课程管理--课堂管理的原则
28.中学同伴关系本原则
【参考答案】
(1)选择性
中学生结交朋友时,一般都是选择在空间上比较接近、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对朋友的选择越来越重视兴趣爱好与自己相投,性格上与自己较合拍的。
(2)亲密性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有针对闭锁性”的突出表现是他们的隐私或感受更多地愿意与自己的亲密朋友进行分享,而不愿意与老师或家长进行交流。
(3)易变性
中学生的朋友关系存在一定的易变性。有人曾对此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朋友关系容易改变熒鋦腱雑相情况占了大多数。
【知识点】人际交往
29.中学生情绪矛盾性的表现。
【参考答案】
(1)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差别。
(2)个体我与社会我的差别。
(3)不同的人际关系背景中自我角色会出现矛盾。
【知识点】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材料
【暂缺】
老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孙老师在《燃烧和灭火》这节课上,运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法的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材料中,孙老师在课上根据学生的发
言总结燃烧的概念,并在演示时辅以语言的讲解。
(2)谈话法。谈话法的特点是教师问、学生答。材料中,孙老师在课前抛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讲完概念原理后又抛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讨论法。讨论法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探讨。材料中,在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开始积极讨论发言。
(4)演示法。演示法的特点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材料中,孙老师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一些灭火的例子,也通过做实验向学生展示原理和结果。
(5)练习法。练习法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材料中,孙老师通过一个教学步骤,让学生参与练习,使得学生最后掌握了燃烧和灭火的技能技巧。
(6)实验法。实验法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材料中,孙老师选取了几位同学和自己一起动手示范。
【知识点】中学教学--教学方法
31.材料
【暂缺】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简述同化和顺应的主要内容,分析老师的教学活动。
【参考答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实现的。
(1)同化是指个体面对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
(2)顺应指个体不能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通过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知识点】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无论考试结果如何,每一位参与《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试的考生,都已在备考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愿这份真题及答案成为你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激励你们在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未来的日子里,愿你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深厚的学识,投入到中学教育的伟大事业中,为青少年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加油,未来的中学教师们,期待你们在教育的天空中翱翔,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教师考试资格证真题及答案6套6
2023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出版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舒新城《教育通论》 B.庄泽宣《教育概论》
C.孟宪承《教育概论》 D.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人物教育思想。中国的杨贤江(化名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D项正确。
A、B、C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运用现代系统论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教育家是( )。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A.凯洛夫 B.维果斯基 C.赞可夫 D.巴班斯基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人物教育思想。巴班斯基的著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其教育思想是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D项正确。
A项: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新中国成立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现有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他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其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是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李老师在初二选择了人数、性别比例、学习成绩、教材各方面情况相同的两个班进行教学,对其中一班采用讲授法,对另一个采用自学辅导法,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后进行测验,以比较两种方法教学效果,李老师采用的方法属于( )。
A.个案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调查研究法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是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题干中,李老师通过控制无关变量,研究自变量(讲授法、自学辅导法)与因变量(教学效果)的因果关系,属于实验研究法。B项正确。
A项: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进行连续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变化发展全过程的研究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行动研究法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调查研究法是指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4.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有许多不同形态,其中组织最严密、内容最系统的是(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终身教育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基本形态。学校教育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A项正确。
B项: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先导性、感染性、密切性、终身性、深刻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教育的特点有: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终身教育是指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5.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来对待学生的教学,主要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征?( )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稳定性 D.阶段性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是指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无论是对外界环境还是对自身的任何矛盾,总会有一个主要矛盾,同时也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者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不能“一刀切”、“一锅煮”。D项正确。
A项:顺序性是指儿童的身心发展在正常的条件下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也是不可逾越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唯一的方法和根本途径是( )。
A.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B.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项正确。
A、B、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7.由政府提出,并反映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规定着学校培养人的根本质量规格,对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的实施具有定向、调控、评价作用的是( )。
A.培养目标 B.国家课程 C.教育目的 D.课程标准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遵循和实现的总要求,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人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C项正确。
A项: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依据学校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等形成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国家课程是指国家根据公民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组织实施的课程,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8.泰勒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其中运用的课程设计原理是什么?( )
A.过程模式 B.经验模式 C.情景模式 D.目标模式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目标模式的`理解情况。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课程编制要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故D项正确。
A项:过程模式由英国教育家斯腾豪斯提出,是指在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所要遵循的标准。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情境模式被视为既包含目标模式,又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顿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9.在教学中,刘老师经常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学的事物的图像,或用语言形象地描绘所学事物,帮助学生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理解所学知识。刘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掌握知识。题干中,刘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A项正确。
B项: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提取出来。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努力才能掌握。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0.生物课上,程老师用几条鱼做解剖,边解剖边讲解,学生兴趣盎然,很快掌握了知识。程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
A.演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实验法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题干中,老师解剖,学生观看属于演示法。A项正确。
B项:谈话法是指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仪器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1.班主任张老师鼓励小刚通过立志、学习、反思和慎独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品质,这种德育方式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个人修养法 D.情感陶冶法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个人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个人修养法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自我反省)、慎独等形式,因此题干属于个人修养法。C项正确。
A项: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情感陶冶法是指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2.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学生不仅能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用“假设-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表示其认知阶段处于( )。
A.前运算阶段 B.后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特征有:①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②假设—演绎推理③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不仅能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推理,而且能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D项正确。
A项: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的特点如下:①具体形象思维;②泛灵论;③自我中心主义;④思维的不可逆性;⑤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的特点如下:①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但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②去自我中心主义;③思维具有可逆性;④获得物体守恒。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3.当学生刘敏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时,他头脑会浮现出草原的美景,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不随意想象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想象的分类。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片、符号等)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浮现出草原的美景,就是根据作者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B项正确。
A、D项: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引起的想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4.小军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孤僻离群,整天忧心忡忡,即使遇到别人毫不在意的小事情,也会多愁善感,小军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粘液质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气质类型。抑郁质的人以观察细致、意志坚定、多愁善感、敏感多疑为特征。题干中,小军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孤僻离群,整天忧心忡忡,即使遇到别人毫不在意的小事情,也会多愁善感,属于抑郁质。C项正确。
A项: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张飞的性格属于胆汁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粘液质的人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5.刘文经常思考“自己是谁”“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一类问题,在兴趣爱好、职业选择等方面常出现冲突,令他倍感困惑。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他处于( )。
A.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B.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
C.信任感对怀疑感阶段 D.亲密感对孤独感阶段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2-18岁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题干中,刘文经常思考“自己是谁”“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一类问题,在兴趣爱好、职业选择等方面常出现冲突,说明他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A项正确。
B项: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信任感对不信任感(怀疑)(0-1.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而克服孤独感。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6.韩老师能够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韩老师这种能力是( )。
A.教学认知能力 B.教学操作能力
C.教学监控能力 D.教学反思能力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教学操作能力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其水平高低主要看他们是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这一能力的侧重于实际操作。B项正确。
A项: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学反思能力作为教师对自己教学决策、教学过程以及结果的觉察,是教学监控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7.杨莉做任何事情都以目标为导向,并力求成功。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她最有可能选择的任务成功概率大约为( )。
A.25% B.50% C.75% D.100%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内在驱力。阿特金森将个体成就动机分为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其中,趋向成功的倾向会愿意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50%)。B项正确。
A、C、D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8.张华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试图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保持一致,张华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处于( )。
A.依从阶段 B.接受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品德形成的过程。认同是指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其实质是与榜样保持一致。题干中,张华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试图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保持一致,说明张华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处于认同阶段。C项正确。
A项:依从是指个体在表面上根据规范的要求行动,但缺乏对规范必要性的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内化是指个体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一致,并有自己的行为表现,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9.方义的各门功课学习成绩优异,他认为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属于( )。
A.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B.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C.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D.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其中,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D项正确。
A项: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
B、C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0.根据福勒等人的教师成长阶段论,教师成长为成熟阶段的标志是( )。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教材 D.关注学生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福勒布朗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在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D项正确。
A项:在关注生存阶段,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在关注情境阶段,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成绩,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1.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未来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不会给差生贴标签。这说明心理辅导应遵循( )。
A.理解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主体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其中,预防与发展性原则即发展性原则,主要指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主要是处在身心迅速成长中的青少年,这就决定了学校心理辅导的核心是大多数学生的成长问题而不是心理障碍的治疗问题。心理辅导应该对学生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成长、发掘学生的潜力,而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丧失学生的信心。D项正确。
A项:干扰项。
B项:整体性原则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学校心理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把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二是指学校心理辅导要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知、情、意与个性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与全面提高;三是指学校心理辅导的开展要注意综合考察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把客观条件和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以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实效性。
C项: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心理辅导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认识与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故正确答案为D。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普通中学的任务是为高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
22.【参考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
(1)从纵向层次上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2)中等教育的机构是全日制普通中学,分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
(3)综上所述,普通中学教育肩负着升学或就业的双重任务,题干说法过于片面。
23.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23.【参考答案】
该说法是正确的。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这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3)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4.定势对知识迁移起促进作用。
24.【参考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
(1)定势是指先前活动影响后继活动的心理状态,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2)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它能够使人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如果先行学习为后继学习准备了迁移的条件,或使后继学习处于准备状态,这时定势对知识迁移起促进作用。
(3)在条件发生变化时,又往往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定势对知识迁移起阻碍作用。
25.教师职业倦怠即教师的工作热情丧失。
25.【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教师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2)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
(3)教师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的工作热情丧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同义词或相等的概念,题干说法过于片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26.【参考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如下:
(1)综合性(整体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往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其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紧密相联,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十分注重从学生现有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探究。
27.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27.【参考答案】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其基本要求如下: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指导阅读的作业;
(2)指导学生读书的具体方法;
(3)加强辅导,引导学生善于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8.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的主要观点。
28.【参考答案】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其主要观点如下:
(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3)学习方法:提倡发现学习。
29.简述学习策略中资源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29.【参考答案】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主要内容如下:
(1)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等);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等)。
(3)努力管理策略: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
(4)资源利用管理策略: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人力资源的利用。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一次偶然……贴吧,班上学生的帖子语言粗俗、张扬、不文明,老师气急了,但是冷静一想,谈论班上一些情况,沉思片刻。班会,严肃说,时机到了,故意板着脸说要给大家一个“惩罚”,建立“说吧”,(大意是老师看到贴吧里学生有些不文明,有的甚至还是班里平时很文静的学生,但是没有发脾气,而是引导建立“说吧”引导学生对不合理班规提出建议、或者进行求助,最后营造了良好氛围)。
注:来自学生回忆版。
问题:该老师的做法主要贯彻了哪一德育原则?(5分)
请结合案例分析。(13分)
30.【参考答案】
(1)该老师的做法主要贯彻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5分)材料中,教师面对班级中学生在贴吧中出现的不文明话语没有发脾气,并且肯定学生们对于班集体的关心表现。说明这位老师做到了尊重学生。同时,老师也对学生施以惩罚,建立“说吧”引导学生对于班级的不合理规则提出建议,这一做法体现了规范了学生的言行,说明这位老师做到了严格要求学生。
31.材料:
初中生林强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从小对他寄予厚望,在他们看来,只有严加管教,孩子才能有出息。于是,他们对林强从学习到生活作出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有丝毫的通融或改变,也不允许他出现任何细碎的差错,久而久之,林强养成了谨小慎微,凡事都怕出错的行为习惯。他做事总是小心翼翼,反复权衡,慎之又慎,生怕做不好留下遗憾,迟迟下不了决心,哪怕是在课上对老师讲的知识没有听懂,需要问老师,他也要权衡再三,林强在学习和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犹豫不决,缺乏随机应变的灵活性。
问题:
(1)结合案例分析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9分)
(2)如果你是老师,对林强的性格培养有何建议?(9分)
31.【参考答案】
(1)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如下:
①生理因素。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家庭教育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气氛都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材料中,初中生林强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他寄予厚望、严格要求,所以林强养成了谨小慎微,凡事都怕出错的性格。
③学校教育影响。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其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材料中,学校老师没有及时给他干预,从而没让孩子克服犹豫不决、缺乏随机应变的灵活性的性格。
④社会教育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还取决于其社会生活,取决于其社会经历,即社会化过程。
⑤自我教育影响。任何一种性格特征的形成,都是把所接受的外部的社会要求逐步转变为自己内部需要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材料中,林强做事总是小心翼翼,反复权衡,慎之又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犹豫不决。
(2)对林强的性格培养的建议如下:(言之有理,任答4点即可)
①引导林强父母采取正确的教养方法。我会建议林强父母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即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给孩子无条件的关注和爱,积极地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培养其独立自主、自信的性格。
②树立效仿的榜样。我会向林强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引导林强向这些优秀人物学习。
③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我会针对林强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④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性格是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的,我会通过实际锻炼,使林强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⑤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我会培养良好的班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使林强的性格得到良性的发展。
⑥鼓励学生自我教育。我会鼓励林强并具体指导林强进行性格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
- 相关推荐
【教师考试资格证真题及答案6套】相关文章:
教师考试资格证真题及答案(精选10卷)10-12
教师考试资格证真题及答案(通用10卷)10-12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精选6卷)10-12
秘书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10-25
精算师考试真题及答案10-18
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