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4-01-03 知识点总结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那么制度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在于巩固周朝统治,扩展周统治范围(“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王畿是直接驻地。⑵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⑶异姓封国包括功臣、姻亲和原来的附属国。⑷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各种义务,还要对下属分封。

  作用:⑴“授土”、“授民”,建立一批新兴国家,周人势力范围扩大。⑵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⑶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在于巩固分封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实行了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内容:⑴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被称为宗子。形成大宗系统。⑵ 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⑴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⑵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性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等级制度,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维系宗法分封制的工具: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具有上古血缘纽带的特点;

  (2)具有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特点;

  (3)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4)等级制度明显存在。

  (5)最高执行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的随意性。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中,全国军、政、财权统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

  2、产生原因:

  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3、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确立:实现了从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分封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的转变: 秦始皇确立皇权、建立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标志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且不断完善和加强。

  皇帝制度:

  ⑴“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开始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⑵皇帝的称谓、命令和玉印:“朕”;“制”或“诏”;“玺”。

  ⑶皇帝的权力: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皇帝总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⑷皇帝制度的特点:“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体现,显示了皇位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显示了皇帝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⑴三公:三公及各自。

  ⑵九卿:三公之下的中央官职合称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⑶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专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征。

  地方制度――郡县制:

  (1)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出现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后推行全国并更为完善,以后历代沿用但形式上有变化。

  ⑵意义:是秦汉行政体制的创举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实行标志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划时代变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否定分封制,维护国家统一。

  选拔考察制度:

  目的:为了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效能。

  运行:两种方式,监督、视察;年终自相汇报当年政绩。

  秦朝法律:

  特点: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指导思想:“轻罪重刑”。

  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

  (1)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名称及职能见课本,其作用在于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牵制,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减少决策的失误。

  (2)宋朝演变为“二府三司”制: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中书门下省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

  (3)元朝 实行“三合一”的行省制:三省合并为“中书省”,六部归其管制;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副丞相平章政事。影响:宰相权势渐大,皇权受到威胁。

  评价: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选官制度的变化

  (1)战国:立军功受官爵,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2)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

  (3)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4)隋唐:科举制确立并完善。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高了高素质人才,成为帝国繁荣的政治保障

  3、监察制度和谏议

  (1)监察制度:

  目的是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秦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专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宋朝设通判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2)谏议制度:

  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与封驳,宋代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没有。

  (3)评价:积极: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抵消现象。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些制度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也反映社会结构变化,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稳固,成为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4、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汉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把诸侯王的军政权收归中央,汉武帝在中央设中朝,地方实行“推恩令”,设刺使

  影响: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过于集中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外戚宦官专权等现象。

  (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收兵权:“杯酒释兵权”、 把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削实权:分割相权;州郡直属中央并下设通判;派文臣做知州;

  制钱谷: 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三冗”两积局面,从此 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明太祖时废丞相,后设内阁;

  清设: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提高了办事效率,标志专制王权达到顶峰。

  影响:专制皇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定与巩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但也扼杀社会创造力和活力,阻碍社会发展进步,落后时代发展潮流。

  2、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演变的历程:

  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起进步作用;在明清以后主要起消极甚至是反动的作用。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作用:

  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4、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趋势:

  ①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缓和,元明清三代再没有出现过大分裂)

  ③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文字狱是典型表现) 特点:都是通过分权的方法实现集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第一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开场白:

  各位评委,您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历史必修第一册第一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她在这个单元中是很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不仅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人类历史的文明进程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是人类社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而艰难的历史过程的开始,所以这节课的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我就对这节课的教学构思做一概括的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整体感知: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二个:宗法制和分封制。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夏商时期的世袭制;建立的基本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影响;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历史思维看待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并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解析让同学们懂得分析,掌握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分析历史的能力。

  3、情感目标: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在当时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而分封制的推行是出于巩固政治的需要也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同时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是从原始社会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难点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教学、教法

  主要以讲解法为主,通过分析图表、史料解读让学生对分封制和宗法制有个全面的渗透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究出上述的两个主要问题。

  三、说学生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比较熟悉的清朝王位世袭制度开始(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向学生说明这种制度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20xx年建立的夏朝,由此导入对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本课内容就三大部分一是夏商的政治制度,需要明确三个问题:

  1、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学习前引导学生简单回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在部落联盟内部实行民主选举,到禹的时候随着部落逐渐强大,首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在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

  2、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这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分析

  世袭制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深远影响,使学生明确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从此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

  3、夏商时期已经有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一些官职相对陌生,可以举一些比较熟悉的官名,夏商时期,最高的统治者为王,身边辅佐自己的被赐予“相”、“尹”、“保”等是当时最高的政务官,下面的官员可大致分为事务官(如臣、尹)、武官(师)和史官(卜、册、史)三类,在地方,夏商时期方国林立赐首领为“侯”“伯”,并给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利。

  第二部分是西周的分封制。也要明确三个问题

  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时间始于周武王时期。这一部分中在引导学生分析周武王实行分封制,结合示意图和史料补充。

  2、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主要内容是作为西周的最高统治者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或为同宗共祖的宗亲,或为彼此通婚的姻亲,横向联系也比以前密切很多,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3、西周后期分封制的破坏

  由楚王问鼎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争霸中原,社会的发展变化冲击着旧有的政治制度,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部分是西周的宗法制,明确两个问题

  1、西周的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2、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内容:周天子分封土地让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被分封需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且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构成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主体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充分体现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建立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2)对后世的影响: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国省制开端)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元)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听命于中央

  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进一步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君主专制制度顶峰标志: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严重扼杀社会创造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社会发展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条线索,两个考点】

  西周时期――――春秋战国――――两 千 年 封 建 时 代

  (宗法分封制)(社会转型)(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梳理】

  考点一:宗法分封制

  1、 分封制

  (1)分封制:又叫――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分封的主体:同姓亲族――体现了宗法制要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政治隶属关系,达到巩固国家统治的要求。

  1积极方面,见课本;○

  2弊端:诸侯势力强大,形成割据势力,造成国家分

  (3)对分封制的评价:○

  裂。(原因之一: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

  (4)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内容

  拓展:秦朝短暂而亡引发的思考――什么样的制度更能有效地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稳定?

  2、 宗法制

  (1)概念: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规定政治隶属关系、权力财产和土地分配继承的关系,在政治上特别是家族内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尊卑秩序。(了解即可)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谁是嫡长子?

  大宗、小宗体系――相对的关系(重点理解)

  (3)影响:对当时的影响――见课本

  对现实的影响――祭祖、续谱等现象。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3、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结合;

  (2)等级森严

  考点二:中央集权制度

  两条线索:

  1、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动荡分裂

  (1)为什么割据?――分封制的弊端

  (2)如何防止分裂?――中央集权制度之郡县制。

  2、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权至上;○2“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1)特点:权力高度集中(表现:

  (2)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县制的意义 )

  (中央官制的内容构成保障了皇权的独尊)

  (3)评价: (见课本)

  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汉代:

  (1)汉初:郡国并行制――王国割据势力的形成及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中朝:

  (2)汉武帝:①推恩令、设刺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建立中外朝制度

  外朝:

  4、唐代:三省六部制(内容、作用、实质)――加强了皇权

  5、宋代:

  (1)“二府三司”内容:

  (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特点:

  影响:

  6、元代:一省制――现代省制的起源过程:

  7、明代:(1)废丞相――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2性质:

  地位:

  地位或职责:

  8、清代: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影响:

  9、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两个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2)分化事权

  (3)等级森严

  【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 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明朝的内阁③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②④b.①③c.①②d.②③

  2.“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人口大量迁徙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当代,我国北方居民仍然有拜祭洪洞县大槐树的习惯,使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从政治角度分析,这一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北方人口与山东洪洞县存在着血缘关系b.北方普遍推行郡县制

  c.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的传统d.分封制扩大了周人的活动范围

  3.《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 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4.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5.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 《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是指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申正制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6.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承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知,"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承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7.宋太祖"选儒臣(文人)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

  a、宦官专权b、相权过大c、武臣专权d、王国问题

  8.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d.凝聚血脉亲缘

  9.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chóu同‘仇’)耻最甚而奠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哪一场事件?

  a.中唐安史之乱b.北宋亡于女真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10.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

  11.秦朝郡县制适应了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是由于:

  a.郡县的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的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c.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12.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从中可以得出的教训是

  a.改革过程中要善于用人b.改革中要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c.改革必须大刀阔斧,冲破阻力d.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

  13.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最主要在于

  a.发展社会经济b.抵御侵略c.加强交流d.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4.《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剥夺王国的封地b.推恩令c.夺取诸侯的爵位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1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6.《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二、材料题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一一《清官考辩》

  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5

  一、一周知识概述

  1、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5、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6、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7、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8、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9、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重难点讲解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制度;

  3、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4、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内容: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②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特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特点: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亲缘上是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3、作用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制度能保持政权稳定一时,而不能保证奴隶制度永不衰亡,它有其局限性;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后来实际上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4、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

  1、含义

  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

  2、基本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实行世袭、独断随意、借助神权。

  3、原因

  (1)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的发展。

  (2)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证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4、要解决的基本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5、发展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6、基本线索

  建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 强化并衰落(明清)。

  7、影响

  (1)积极影响:

  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防止分裂割据、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

  (2)消极影响:

  经济: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政治: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

  思想文化: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

  (四)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本质

  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2、措施

  (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3)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3、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五)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

  ①继承并发展了皇帝制度;

  ②两汉三公九卿制的发展;

  ③西汉实行“中、外朝”制度;

  ④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使它成为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总特点: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 “汉承秦制”。

  目的: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作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盛。

  (2)魏晋时期: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形成。

  (3)隋唐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

  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克服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4)宋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原因: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措施:

  ①宋代中央中枢机构为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

  ②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相权;

  (5)元朝:

  中央:①中书省,②枢密院,③宣政院。

  职权:分别是①最高行政机构,行相权;②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

  ①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即“郡国并行制”。

  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影响: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形成威胁,形成了“王国问题”。

  解决:景帝“削藩”,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②刺史制度:

  实行:西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置刺史一名。

  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发展:东汉时,此时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拥有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至汉末,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两级制(郡、县两级)――>三级制(州、府、县三级)。

  实质: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监察制度

  (2)隋唐时期:

  ①隋文帝时地方行政区划形成州、县两级区划, 唐太宗设“道”作为监察区。

  ②地方军镇节度使增加。

  (3)宋朝:

  派文臣做地方官,削弱地方权力;改道为路,居州县之上。

  (4)元朝(行省制度)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下设路、府或州、县。

  影响:一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是对秦朝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评价:元朝的措施,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直至今日。

  (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3、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七)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明太祖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即布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设立内阁制度,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注: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后者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2、康熙:将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后来相继撤销,内阁也名存实亡。(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就是十分机密,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 相关推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相关文章:

高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09-24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01-27

高考历史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03-13

中国风古代爱情句子10-18

中国古代散文05-13

中国古代诗词07-29

中国爱国古代诗句大全04-01

中国古代经典名言摘抄10-28

中国古代爱国诗句06-15

中国古代礼仪集锦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