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1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2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3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七、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八、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九、主要的商业城市与的商帮
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开封)
5.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
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十一、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十三、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原因: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4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
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
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
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5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xx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xx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6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5、精耕细作。
6、铁犁牛耕。
7、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
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影响古代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1)古代促进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①统治者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
②生产工具的革新与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的稳定,水利事业的兴修,人民的艰辛劳动等。
(2)阻碍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①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②沉重的赋役负担使农民破产或长期离开土地,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
③自然灾害的侵袭,社会的不安定,战乱较多,土地兼并严重等。
四、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_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_、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7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8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4、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5、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古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火药
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②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时发明司南
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天文学:
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
①春秋战国——出现筹算计算法
②东汉——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
④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9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10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28
高一的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7-18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1-17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1-08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与归纳04-29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02-07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篇)02-08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8篇11-08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8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