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2022-11-08 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1

  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_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新儒学、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_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_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2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含义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20xx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文革 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

  (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_在个人――人性)B、方_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4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 57年反 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文革 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见教材130页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5

  “百家争鸣”

  1、背景:

  (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

  ①道家:老子和庄子;

  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