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骆驼祥子摘抄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骆驼祥子》摘抄
正在午后一点的时候,他又拉上个买卖。这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又赶上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刚走几步,他觉到一点凉风,就像在极热的屋里从门缝进来一点凉气似的。他不敢相信自己;看看路旁的柳枝,的确微微地动两下。街上突然加多人,铺子里的人争着往外跑,都攥着把蒲扇遮着头,四下里找。“有凉风!有凉风!凉风下来!”大家都嚷着,几乎要跳起来。路旁的柳树忽然变成天使似的,传达着上天的消息。“柳条儿动!老天爷,多赏点凉风吧!”
还是热,心里可镇定多。凉风,即使是一点点,也给人们许多希望。几阵凉风过去,阳光不那么强,一阵亮,一阵稍暗,仿佛有片飞沙在上面浮动似的。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一阵风过去,天暗起来,灰尘全飞到半空。尘土落下一些,北面的天边出现墨似的乌云。祥子身上没汗,向北边看一眼,把车停住,上雨布,他晓得夏天的雨是说来就来,不容工夫的。
刚上好雨布,又是一阵风,墨云滚似地遮黑半边天。地上的热气跟凉风搀合起来,夹杂着腥臊的干土,似凉又热;南边的半个天响晴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慌失措。车夫急着上雨布,铺户忙着收幌子,小贩们慌手忙脚地收拾摊子,行路的加紧往前奔。又一阵风。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全不见,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
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
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两下。雨点停,黑云铺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骆驼祥子》的好词好句
好词:
千载难逢、与众不同、一声不响、轻描淡写、任劳任怨、小心谨慎、一来二去、自讨无趣
无法无天、南腔北调、爱钱如铭、礼尚往来、莫名其妙、低声下气、垂头丧气、千言万语
甘居人后、随机应变、与世无争、自有专长、省吃俭用、无中生有、立竿见影、兵荒马乱
淡而不厌、干净利落、无缘无故、引经据典、卖好讨俏、无话可说、改邪归正、另眼相待
一清二白、一刀两断、如何是好、忘恩负义
好句:
难堪渐渐变为羞恼,他的火也上来了;他们瞪他,他也瞪他们。
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像个死鱼似的冻在冰里。
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他们自己可是不会跑,因为腿脚被钱赘的太沉重。
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象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
太阳西斜了,河上的老柳歪歪着,梢头挂着点金光。河水没有多少水,可是长着不少的绿藻,像一条油腻的`长绿的带子,窄长,深绿,发出微腥的潮味。
为金钱而工作的,怕遇到更多的金钱,忠诚不立在金钱上。
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他想睡,但睡不着,四肢像散了似的在一些干草上放着。什么响动也没有,只有天上的星伴着自己的心跳。
夜还很黑,空中有些湿冷的雾气,心中更觉得渺茫。
夜深了,多日的疲乏,与逃走的惊惧,使他身心全不舒服。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反抗。
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
《骆驼祥子》内容简介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
《骆驼祥子》地方色彩
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讲求“俗”和“白”。所谓“俗”,指的是描写普通的市井生活,写风俗、民俗。他的许多小说因此具有浓郁的市井风味和北京地方色彩。《骆驼祥子》所反映的生活老舍非常熟悉。他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真实地展现了北京下层市民的人情世故、悲欢离合。“北平是我的老家,一想这两个字立刻有几百尺‘故都景象’在心中开映。”因而作品中的不少章节宛如一幅幅生趣盎然的风俗画、世态画。所有形形色色的对象,无论美丑与好坏,都是地道北平的,用北平的滋味一琢磨,就都是美的。老舍认为创作的最主要任务是塑造好人物形象。而他的人物几乎都是活动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老舍总能够从容不迫地在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家长里短的描写中展现人物的风貌。
所谓“白”,是指语言的朴实,特别重视北平市民群众的口语。老舍写《骆驼祥子》时,力求语言平易而不死板,“恰好,在这时候,好友顾石君先生供给了我许多北平口语中的字和词。在平日,我总以为这些词汇是有音无字的,所以往往因写不出而割爱。现在有了顾先生的帮助,我的笔下就丰富了许多,而可以从容调动口语,给平易的文字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北京下层市民的出身,加上“顾先生的帮助”这一方便条件,使得老舍能够成为现代文学中用纯熟的北京口语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铁笔”、“圣手”。老舍尝试着用群众语言来充分地描境状物,表情达意。他的实践是成功的。地道的北京市民口语,比之一般化的知识分子语言更能生动地表现北京市民生活,并加浓了老舍小说特有的“京味”。
《骆驼祥子》的语言是从北京市民社会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但又保持了口语的 “原味儿”。这不仅表现在作品中大量出现的那些北京市民特有的“敢情”、“回见”、“白饶”、“不论秧子”之类的词汇和句式上,更表现在作家对市民社会各种身份的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的精致传神的描摹上。当然,《骆驼祥子》能表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作家对故都北平地理环境的熟悉。老舍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从《骆驼祥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二十年代初故都北平所带有的独特的文化印记。特别是和主人公生活命运相关的,如铺主兜车、刘四“庆寿”、虎妞成亲、巫婆驱邪,以及还保存着旧有的仪式与气派的红白事情,都被作者描绘得有声有色;甚至连车夫经常出入的大杂院、车厂子、小茶馆、小吃摊、杂耍场以及“白房子”等场所,也都通过作者的生动描绘,让人感受到既不同于“十里洋场”的上海,也不同于中原腹地,非北京下层市民社会莫属。
《骆驼祥子》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小说以祥子为中心,以其在买车问题上的“奋斗、挣扎、幻灭”三起三落为主线,立体地展现了市民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面,从而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二十年代初北平市民社会的风俗画卷。严谨独特的艺术结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京味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些全面显示了老舍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骆驼祥子》以其鲜明的思想艺术特色,当之无愧地步入了现代经典作品之林。
【骆驼祥子摘抄的内容】相关文章:
骆驼祥子精彩内容摘抄01-28
骆驼祥子好句好段摘抄的内容12-03
骆驼祥子摘抄03-22
骆驼祥子经典摘抄01-19
骆驼祥子摘抄08-12
骆驼祥子摘抄11-06
骆驼祥子摘抄10-29
《骆驼祥子》经典摘抄09-28
骆驼祥子24章主要内容摘抄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