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2024-10-16 语文阅读理解

  在各个领域,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1

  ①那是三年前的事,一笔生意出了点事,可能会导致赔偿。我找律师商谈对策,结论是能证明赔偿责任的证据只在我们手里,法庭支持赔偿的证据不充分,赔偿只能是当事人良心上的事。

  ②从律师楼出来,在我要开车门时,几步远一个年轻女子向我走来,问:“请问,这是您的车吗?”“是”我机械地回答。“很抱歉,我把您的车碰坏了。”她指给我看,车的左侧尾灯碎了。“咋搞的,刚买的新车。”我不悦。“对不起,我应该赔偿。”她一脸歉意。我随口说:“咋赔偿?”她说她身上没带多少钱,能不能明天到修车行,她付修理费。

  ③我在考虑如何了结这件事,忽觉蹊跷,便问:“你一直都在等我?”她点点头。我心里惑然:莫不是遇上真人了,能溜脱却不溜,倒在这儿傻等着赔偿。我打量了她,年轻,不粉不饰,气质端庄文静。我对她的诚实萌生了怜香惜玉之心。我说:“算了,你也是无意的,修车的事我自己来吧,以后你也当心点。”她并没有离开,再三征求我的赔偿条件。

  ④我心里掠过一个灰暗的猜测:这女子想干啥,精神上有病?我便随口说:“就按你说的,明天下午,国贸大厦后面的修车行,我的车都在那儿修。”她说她知道那个地方,道了再见,骑上自行车走了。回到公司,我向老总说了律师调查取证后的意见,老总松了口气,说:“要不要给对方老板透点风,让他趁早死心,免得两家伤了和气。”我说:“让我再考虑考虑,过两天咱们再定。’,隔了两天,我才去修车。又隔了两天,修车行黄经理给我打电话,说我修车的事把他弄糊涂了。他说,一个女人知道我在他那儿修车,问花了多少钱,留给我一个信封。放下电话,真猜不透这个女子的一再反常,我很快取回了那信封,里面是她留下的钱和一张字条。看完字条上的话,我真被感动了,说实话,这样的感动已经多少年不曾有过了。

  ⑤在公司讨论是否赔偿的会上,我提出了从公司形象考虑应主动赔偿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被否决了。原因非常简单:那毕竟是20万。我感到羞愧。

  ⑥我几次想拿出女教师留下的钱和字条给我的同事看,又不愿女教师的诚实被我的同事所嘲笑。我终于没能站出来向对方说明实情,也没有为此得罪我的同事。我瞻前顾后,竟然保持了沉默。我感到自己的可怜……我又一次从抽屉里拿出了那个信封,信封里依旧装着那480元钱,我又一次展读那张字条——

  “给您平添了麻烦,再次向您表示歉意。请收下我应付的赔偿。我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我自己,为我自己能够坦然地面对我的学生,教他们做诚实的人,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否则,我会一辈子害怕学生们的目光——那每天投给我的充满信任和尊敬的目光,仅此而已。”

  ⑦几年来,我把我的歉疚和那位女教师的形象一同在心底深深珍藏。

  小题1:文章的标题“珍藏美丽”的含义是什么?(3分)

  小题2:本文叙述了和“我”有关的哪两件事?(4分)

  小题3:从第③段找出对女教师肖像描写的语句,这些肖像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4:第⑥段说:“我瞻前顾后,再三权衡,竟然保持了沉默”中“竟然”一词能否换成“结果”?为什么?(3分)

  小题5:下面的句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真实地刻画了“我”什么心理?(3分)

  那毕竟是20万。我感到羞愧。

  小题6:女教师坚持赔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7:“我”和年轻女教师谁才是本文的主人公?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既赞扬了女教师外表美,又表现了她诚信做事,诚实做人的心灵美。

  小题2:女教师不慎碰坏了“我”的车尾灯,主动自觉地要求赔偿;老板见利忘义,昧着良心逃避赔偿责任

  小题3:我打量了她,年轻,不粉不饰,气质端庄文静。这些作用是通过描述教师的外貌衬托其内心品质的美好。

  小题4:不能,竟然这个词说明了作者曾想过要改正但最后又放弃了这种对自己十分失望由后悔的心理。小题5: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真实地刻画了“我”被残酷的现实压倒,不能坚持原则而内心不安的惭愧心里,批判了重金钱轻诚信的错误做法。

  小题6:我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我自己,为我自己能够坦然地面对我的学生,教他们做诚实的人,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小题7:意思对即可。女教师是主人公,作者借女教师的形象来表现“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本,诚实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这一主题。“我”只是起陪衬作用。

  小题1:试题分析:“美丽”表面上看是指女教师的外表美,结合全文内容,更指她诚信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美。

  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提示,从前向后寻找这两件事,一是与女教师有关,一是与我的老板有关,一个讲诚信,在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主动要求赔偿,一个在别人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逃避赔偿。

  小题3:试题分析:肖像描写很好找,文中的“年轻,不粉不饰,气质端庄文静”即从整体上写了女教师的端庄气质,由这端庄的气质上可看出女教师内心的美好。

  小题4:试题分析:结合故事情节可知,“竟然” 这个词表出乎意料,说明了作者想要改正以前的决定,但最终却迫于各方面的考虑放弃了,表现了对自己很失望的心理,“结果”表达不出这种失望与后悔的情感。

  小题5:试题分析:“那毕竟是20万。我感到羞愧”结合故事情节可知,“20万”的高额赔偿是我最终没有坚持自己想法的原因,所以这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羞愧和后悔,更是对自己行为和公司老板及同事行为的反思与讽刺。

  小题6:试题分析:文章结尾处揭示了谜底,从文中的“我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我自己,为我自己能够坦然地面对我的学生,教他们做诚实的人,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否则,我会一辈子害怕学生们的目光——那每天投给我的充满信任和尊敬的目光,仅此而已”即可知答案。

  小题7:试题分析:文章的标题为“珍藏美丽”,这美丽就体现在女教师诚信的品质上,因此,女教师是主人公,文中的“我”只是线索人物、陪衬人物而已。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2

  阅读《背影》选段,完成题。(共12分)

  背 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小题1: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父亲心里轻松与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和“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请你说说两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我”带的是父亲给我的“皮大衣”,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结合下面两段文字,就你读了《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2分)

  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例:赞成。因为在父母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他,是父爱的表现;反对。虽然父亲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亲子之爱,但却无助于“我”的成长,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削弱我“我”独立生活的能力。

  小题2:不矛盾。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

  小题3:第一句是因父亲在如此困境下还这样关心我,使我感动而流泪;第二句是因父子分别,想到父亲对自己的爱,想到今后父亲艰辛而难过流泪。

  小题4: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反映家庭生活艰难、渗淡,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我”做昂贵的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小题5:略

  小题6:例:一阵清风,为父亲吹干额头上的汗滴。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为他送行,这一方面说明在父亲眼里,儿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永远需要父亲的照顾和保护,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父亲虽然心里是爱儿子的,但父亲这种做法未必有利于儿子的成长,儿子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他应该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小题2:试题分析:父亲心里轻松是因为父亲尽到了关爱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是因为父亲年迈,而且经历了家庭变故和事业低谷,所以过铁道很艰难。这两者并不矛盾。

  小题3:试题分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父亲在如此困境下还这样关心我,艰难地过到铁道那边去给“我”买橘子,父亲对“我”这种深深的爱,使“我”感动而流泪;“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父亲为我安顿好一切后,又千叮咛万嘱咐,这才走了,跟父亲分别,作者想到父亲对自己的爱,想到今后父亲艰辛而难过地流泪。

  小题4:试题分析:儿子的衣着和父亲的衣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反映家庭生活艰难、渗淡,而“我”带的是父亲给我的“皮大衣”,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父亲为“我”做昂贵的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小题5:试题分析:《背影》一文所反映出的人性美、人情美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中学教材中的篇目,这篇文章很好地陶冶了中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对父爱、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文中所写的父亲翻越铁路栅栏去买东西,确实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而且这样做很危险,会给中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这虽然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没有统一答案,但是作答时必须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理由充分合理。

  小题6:试题分析:“……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这句话以“为父亲滴一滴泪”为内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父亲的爱。只要掌握了这些,就可以进行句子仿写了。

  ①析原型。即分析例句的基本格式,尤其要关注其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②定格式 。根据例句的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确定所写的句子应有的格式。③关注句式和修辞。根据格式创写句子时,应特别注意所采用的句式是否和例句相同、修辞运用的是否恰当。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3

  痛苦的游戏(14分)

  一次朋友聚会,有一位正在某个心理咨询培训班学习的朋友提出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他发给每人一张纸片,请大家在上面写下五件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比如生命、爱情、朋友等。最后他再三强调:大家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它。

  我认真地考虑了一下,在自己的纸片上写下了:丈夫、女儿、快乐、满足感和父母。这时,这位朋友请大家考虑放弃其中的一个。我轻轻地划去了“满足感”。我的“满足感”,其实是“事业有成”的代名词。从小所受的教育告诉我:碌碌无为是悲哀的。所以,尽管只是一个中学教员,我还是希望能从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一番成绩来。然而,工作上的“满足感”,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就算工作上表现平平,我至少还拥有我的家人和快乐,他们对我何等重要……尽管这样安慰自己,我心里隐隐约约地还是有点郁闷――毕竟我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我开始觉得这是一个不大好玩的游戏。

  接下来,朋友请大家在剩下的四件中再放弃两件。我一下子懵了,放弃哪一个好像都是不可能的。我请求说:游戏可不可以就此结束?朋友说:那哪行?哪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忍痛割爱吧。真的,我的心里好痛苦、好矛盾。划去“快乐”后,我以歉疚、负罪的心情划去了“父母”。亲爱的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看到这篇文章,请千万千万要原谅女儿,毕竟你们不可避免地要先我们而去。

  然而这游戏还没有结束!朋友请大家在仅剩的两件中还要划去一件,保留最后一件。这真是太残忍了!我的丈夫和女儿,我怎么可能舍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的丈夫,我生命中最亲密的伴侣,在我迷惘时为我指点迷津,在我失意时为我排忧解难,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他!而我的九个月大的中女儿,集聚了我所有希望的小精灵,傻乎乎的笑脸,她无所顾忌的大哭,都是那样深切地牵扯着我的心,我的生命中也不能没有她!如果要选择舍弃他们中的'哪一个就让我先舍弃自己吧。

  游戏结束了。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着这个游戏的现实意义,而我的头脑里一片空白。原来,生命中的种种至爱,在我心中的分量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我的家人,我的事业,我的快乐心情,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重要!以至于尽管只是一个个假想的“放弃”,仍然让我感到痛苦和沉重。

  一个游戏参加者喃喃自语:什么呀,真是无聊的游戏!我看了他一眼,不,朋友!这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让我们更诚挚地去爱、去珍惜吧,在我们还拥有着的时候!

  小题1:、用文中的短语填空。

  (1)作者在纸片上写下的五件最珍贵的东西,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我的快乐心情”三类。(2分

  (2)文中所述只是一次游戏,尽管只是假想的放弃,而作者却感到痛苦和沉重,这是因为她是“_______”对待的。(2分)

  小题2:、作者划去“父母”时为什么感到歉疚、负罪?(4分)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小题4:、游戏是痛苦的,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我的家人 我的事业(顺序可以颠倒)(2)以认真的态度

  小题2:因为她在选择中保留了丈夫和女儿,却舍弃了父母,这让她不安和难过,深深自责。(能答出“剩下的三者中放弃了父母”的意思,即可)

  小题3:她对丈夫和女儿的爱超过了对自己生命的爱。

  小题4:因为这个游戏使作者明白:生命中的种种至爱在她心中的分量远远超过了她的想象,对她来说是那么的重要,是无法放弃、必须好好珍惜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4

  ①现在我已到而立之年,有一次我在闹市与金龙相遇。此时,他已是个沉稳、温和的父亲了。看到金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我们初中生活的情景

  ②我们当时的班里,有个名叫金龙的男生。此人的名字起得富丽堂皇,可品行却是一塌糊涂。他有点斗鸡眼,眼睛总像是在凝视鼻尖的正前方;头发理得极短,根根竖起;而且学习成绩也很差。当然,他最大的特点,一是穷,穷到非拖欠书杂费不可;还有就是爱打架,谁冒犯他,他就抡拳头。

  ③我和金龙几乎没有什么交往,那时我是个胆怯的女孩,我保护自己的诀窍是:不去招惹金龙这样的首恶分子,甚至连目光都不在他身上停留。

  ④有一天轮到我值日,却发现金龙捂着肚子坐在椅子上。我放慢打扫的速度,故意看着窗外。隔了一会儿,忽听呕的一声,他竟跌坐在地上,牙齿将嘴唇咬出血来。我不得不跑过去问他怎么了,他只是摇头。我拿出手巾给他擦血,他没接,只用手背在嘴上抹来抹去。

  ⑤后来我才知道他肠子有病,有时会疼昏过去。

  ⑥又过了不久,班里排练大合唱,准备国庆节全体上台演出,并且规定个人准备白衬衣蓝裤子,可金龙说他不参加。知情的人说,他没有白衬衣。到了演出那天,大家都觉得少一个人不好,于是我就出去向邻班的男生借了一件白衬衣交给金龙。金龙先是推让,最后还是接受了。

  ⑦演出散场后,金龙将衬衣还给我。他居然把衬衣叠得工工整整,就像一个非常斯文的男生。这令我非常惊喜,忽然觉得他并不是那么可憎。

  ⑧不久,班里就传出闲话,说金龙在他的小本子里记着我的名字。有人说那是个黑名

  单,上了那个名单的可能要挨拳头了。也有人说,金龙钟情谁,就把谁的.名字记下来。

  ⑨记忆像潮水一般涌了出来。我说起当年初中的生活,他忽然说:你的名字也在我的名单册里

  ⑩我几乎叫出声来:为什么?

  ⑾他说他至今还保留着那个名单册,那里记的是帮助过他的人名。他是个不习惯言谢的人,但他以他的方式表达深藏于心的感谢和敬意。

  ⑿人与人骨子里也许都是记情的。

  (13)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个我认识的女孩,也是家境贫寒到眼看要挨不过去了,后来社会送来了关怀,她的同学也慷慨捐款捐物。她将同学们的赠物放在箱中,舍不得动用,说是每天打开箱子看一遍,想到周围有那么多的关怀、爱心,就忍不住喜极而泣。她要永久保存它们,这是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4)还有一位学音乐的年轻人,怀才不遇,四处碰壁。有一次他遇上一位音乐大师,大师认为他有天赋,就给了他一张名片,并在上面写满赞扬的话。那年轻人从此敲开了音乐殿堂的大门,步入成功。后来,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把那张名片带在身边,一来表示永不忘知遇之恩,二来提醒自己要成为一个仁爱的、关怀他人的人。

  (15)世界因为这大大小小、绵绵不断的人与人的关怀而变得永恒,事实就是如此。

  (作者:秦文君。选文有改动)

  22、文章写了三个人的故事,这三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什么?(2分)

  答:

  23、本文第(2)段对金龙成绩、品行、外貌、成绩和家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4、结合具体语境谈谈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任选一个回答)(2分)

  他居然把衬衣叠得工工整整,就像一个非常斯文的男生。这令我非常惊喜,忽然觉得他并不是那么可憎。

  答:

  25、本文在材料安排上(剪裁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清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答:

  26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中有这样的人物?请简要说明。(3分)

  答:

  27、谈谈阅读文章后获得的人生感悟?(3分)

  答:

  (补充题不计总分)对于本文材料的运用你有什么疑问,并说说你的看法。

  疑问:

  看法:

  (补充题不计总分)从文章第(1)到第(12)段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有什么好处?(2分)

  参考答案:

  22、感恩(有此意思即可)

  23、与后文中金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文章主旨。

  24、居然;表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我看到金龙变化后的惊讶。

  惊喜写出了我意外发现金龙是一个本质不坏的同学时的心情。

  25、详略得当(或有详有略)(1分),本文围绕滴水之恩写了三件事,其中有关金龙的事写得具体详细,而写女孩儿的故事和学音乐的年轻人的故事写得简略概括。(1分)更突出表现文章叙述的中心。(1分)

  26、如《藤野先生》中鲁迅对老师藤野先生的关心的感激和怀念。

  《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感恩。胡适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海伦·凯勒的《在塑生命》等,只要是学过的课文,适当即可

  27、 示例: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懂的报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文章中写女孩和年轻人的事例可以删去。本文与写金龙为主,去掉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倒叙,(1分)这样写使文章曲折有致;留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避免叙述单调,增强文章生动性。(1分答一点即得1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5

  在阅读中会出现一种新的题型,就是给一大段话,在其中找病句。

  1、成分残缺(缺少主语、缺少宾语)

  ①、通过这次文学交流活动,使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改正:删去通过或者使,句子就有主语了。

  ②、这篇报告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

  改正:在流失后面补充的行为,这样句子就有了宾语了。

  ③、随着救援工作的紧张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已经总结出一些地震灾害心理危机干预。

  改正:在干预后面补充的方法,这样句子就有了宾语了。

  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通读句子,找出缺少的或多出的'成分,补上或者删掉。

  2、搭配不当

  ①、省委省政府追认他为湖南省抗冰救灾模范烈士等荣誉称号。

  改正:将追认改为追授,或者删去等荣誉称号。

  ②、为了活泼毕业班同学的课余生活 改正:将活泼改为活跃或丰富。

  ③、向全世界表现了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的成果。 改正:将表现改为展示。

  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找出搭配不得当的词语,改换搭配得当的词语。

  3、语序不当

  ①、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

  改正:将改正并认识调换为认识并改正。

  ②、经过精心筛选和广泛征集,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以海宝为吉祥物。

  改正:将精心筛选和广泛征集调换为广泛征集和精心筛选。

  ③、我国成功地发射并研制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宇宙飞船。

  改正:将发射并研制调换为研制并发射。

  ④、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丰富人的情感,也能增长人的知识。

  改正:将能丰富人的情感和能增长人的知识调换。

  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找出句子中順序安排不得当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调换。

  4、自相矛盾

  ①、来自我市金融保险系统以及部分学校的近千余名代表,改正:近和余自相矛盾,删其一

  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找出自相矛盾的词语,删去其中一个使语句通顺。

  5、重复累赘

  ①、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改正:删去不字。

  ②、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不受到责备吗? 改正:删去句子中第二个不字。

  ③、为了防止不感染禽流感,请大家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改正:删去不字。

  ③、这种新研发的汽车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280公里。 改正:删去每小时。

  老师建议大家在修改并据实,找出句子中重复累赘的字词,删去其中一个。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6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请参阅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五、文体知识备忘录: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看文章题目;

  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

  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

  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

  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常用的结构模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记叙文阅读

  一、解题技巧: 详见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二、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 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2) 环境描写的作用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7

  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6.对傅雷给儿子写信的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望儿子能够正确的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

  B.希望儿子能够冷静、客观的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

  C.希望儿子经受挫折,战胜挫折,做一个坚强的人。

  D.希望儿子有苦闷要向父母发泄、倾诉,在成绩面前更不要骄傲自满。

  7.对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告诉孩子不要过分高兴,否则会产生不好的作用。

  B.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告诉孩子要学会控制情绪。

  C.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说明了过犹不及的道理。

  D.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解释了人生的一种哲理。

  8.下面对这封信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封信写于儿子消沉苦闷之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情感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B.作者面对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安慰,让儿子感到温暖,进而娓娓而谈,以十分平静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体现了父子如朋友的境界。

  C.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忠告孩子对待往事要有一种平和、冷静、超然的心态。

  D.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是告诉孩子一种圆滑的处世哲学,尤其是在成功时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参考答案:

  6.D7.B8.D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8

  ①有一条电视新闻:一个老头养只鸭子做宠物,老头走到哪里,鸭子就跟到哪里。带着鸭子逛街散步,鸭子表现得非常听话,有趣极了。类似的报道经常出现在新闻中。可是,你知道吗?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容易,你也完全可以。

  ②1930年,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纳德·洛伦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灰鹅的蛋分为两组,一组由母鹅孵化,一组由孵化箱孵化。结果由孵化箱孵化出来的小鹅把洛伦兹当成了妈妈,洛伦兹走到哪儿,小鹅就跟到哪儿。如果把两组小鹅扣在同一只箱子下面,当提起箱子时,小鹅会有两个去向,一组向母鹅跑去,一组则跑向洛伦兹。

  ③很显然,这种现象是小鹅一出生就接触母鹅和洛伦兹形成的印象导致的。康纳德·洛伦兹把这种现象叫做“印痕行为”。

  ④“印痕行为”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学习后果是由直接印象造成的,所以称为“印痕”学习,它是动物的一种特殊学习方式,只需一次经验(或最多数次),即可形成印痕,对动物行为发生长远的影响。

  ⑤印痕行为大都发生在动物的幼年时期,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某些动物的某些本领也只有在印痕时期才能学到,过了这个时期,就很难学会了。如许多鸟类最易掌握飞翔本领的时间恰值羽毛始丰之际,若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剥夺了它们学习飞翔的机会,那么它们以后就很难学会飞行了。目前,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这其中的原因。据估计,可能是因为在生命的早期,神经系统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只有这一时期才能接受这类刺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也会逐渐发生改变,就不能再进行印痕学习了。

  ⑥印痕行为虽然发生在早期,但对晚期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繁殖行为。这些动物更愿意与由于印痕学习行为所认定的父母(同类、人类)结伴,甚至对其表示出求偶的意向。有一次,洛伦兹就被他饲养的八哥当成了求爱的对象,八哥不断地往他嘴里塞食物。这也许就是一些自幼由饲养员养大的动物成年后难以成功繁殖的原因之一吧。

  ⑦人为干预会让动物产生不适当的印痕行为,自然也会影响到动物的生长发育。美国卡斯卡底猛禽中心执行主任路易丝·施美尔有一次收到了一只被遗弃的会尖声叫的小猫头鹰。送来的人说,一天前在砍倒一棵树之后,在窝里发现了这只小猫头鹰。施救者走了之后,施美尔打开装着猫头鹰的盒子,那只小鸟就立即跳到了她肩膀上。施梅尔急忙把送鸟人叫回来,问他们究竟养了这只鸟多久。“哦,你怎么知道的?”施救者非常诧异,但很快就承认,他们实际上把这只小猫头鹰当作宠物养了几个星期。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几个星期正是这只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因而它对人类产生了不适当的印痕。

  ⑧在四川大熊猫人工繁殖基地,为了避免出生的熊猫宝宝对人产生印痕,饲养员都穿上特制的“熊猫服”工作,猛看上去这些穿熊猫服的饲养员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印痕行为。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7.下列关于动物“印痕行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学习后果是直接印象造成的。

  B.都发生在动物的幼年时期,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C.对动物的晚期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繁殖行为。

  D.人为干预会让动物产生不适应的印痕行为。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由孵化箱孵化出来的小鹅把洛伦兹当成了妈妈,这就是印痕行为的表现。

  B.某些动物的某些本领只有在印痕时期才能学到,过了这个时期,就很难学会了。

  C.一些自幼由饲养员养大的动物更愿意与由印痕学习行为所认定的父母(同类、人类)结伴。D.四川大熊猫人工繁殖基地饲养员工作时都穿上特制的“熊猫服”,这是为了避免出生的熊喵宝宝对人产生印痕。

  9.下列对文段内容、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动物的印痕行为”,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本文由“一个老头养只鸭子做宠物”说起,可以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C.第⑤段中,“目前”“据估计”“可能”等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D.第⑦⑧段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动物对人类产生了不适应的印痕。

  答案:

  7.B;8.C;9.D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9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既隐含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怒以及幻灭的悲哀,更寄托着作者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翘首企盼。

  在郭沫若看来,无限的宇宙涵映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之中: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好像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着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波翻浪涌起来,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三叶集》)当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宇宙生命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精神联系,郭沫若以新的灵感方式改变了自己视觉感应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经大大偏离了古代作家的视觉常规。他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

  夜空引诱着他的幽思遐想,使他以审美化的态度与无限的宇宙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在郭沫若的生命节奏中,既有鼓舞调,也有沉静调(《论节奏》)。他的《星空》诗,便是鼓舞调的夜空的巡礼。在他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恒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许变换!/美哉!美哉!/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而《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则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平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洁净的`想像世界的图画。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诗的第2段至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

  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一定是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诗中的牛郎织女是中国人民。

  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因而牛郎织女可以一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

  总结: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表现出诗人在艰难处境中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襟怀与品格。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10

  前不久,与朋友有约,走了一趟西海固。那是夏日,干旱正无情地折磨着这块土地。车窗两边的土地上罩着一层薄薄的蝉翼般透明的浅绿,看不到农人,甚至看不到牛羊,看久了就感到沉重与沧桑。有几声花儿①吼过来,也是干涩僵直。

  车到黑城附近,路上忽然横出一个人来,他站在路中央,扬起的手臂如展开的鹰翼一般,使劲地摇动着,那架势很有剪径者的气派,仿佛在说:停!只有停,否则休想过去。

  车停了,挡车人走上来时我才看清是一个少年。他提着一个破旧的帆布提包,上面有许多油渍。一双老式的褐色牛皮鞋很笨重地套在夏天的脚上,穿一件单衫,上面印有一只展翅的老鹰,下身穿一件已经很旧很破很脏的牛仔裤。

  司机显然给他挡车的姿势惹火了,恶恶地说不要命了,挡车有这样挡的?

  那少年瞪着一双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司机,司机终究有些不想惹事,他一定是怯于少年那目光,便不再言语。车启动了,少年依然站在那里盯着司机看,许久,这才向着座位走了过来。他扫视着车上,不回避这车上任何一双眼睛。他的目光甚至带有挑衅的意味。他走到了我的旁边,将包放到了行李架上,然后盯着我看了足足有半分钟,直到我本能地将屁股往里挪挪,他才坐了下来。

  我对他没有什么恶感,甚至喜欢他坐到我的旁边来,只是有点不习惯他看人时的眼神。他坐了下来,坐得有些僵硬,给人的感觉是一块石头落在了座位上。他摸出一支烟点着,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悠悠地吐出来。他吸烟的姿势十分的老练而潇洒,应该至少有三年的烟龄了吧。那是一种低价烟,烟味很是呛人。

  他吸着烟,那神情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又仿佛什么也没有思考,他的眼睛确实放射着鹰眼的光芒。“少年心事当拿云”②,如此贴近,如此深刻,是谁的诗句我记不清了,但这句诗我却牢牢记着,因为我曾经年少过,而且这句诗也是在少年时期读的,此时此刻面对他,我又想起了这句诗。

  我很想与他对话,他让我看到了我少年时期的影子,然而,他显然没有要和我对话的意思,他甚至坐下后连看我一眼都不曾有过,两眼只是一味地注视着前方——漫漫长路,仿佛我以及车上所有的人都不存在一样。

  他吸完了那支烟,连过滤嘴的味儿都吸出来了。我掏出烟来递给他一支,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接过烟拿到鼻子上嗅了嗅,这才对我笑笑,十分的真诚。

  我替他点了,自己也点了一支,这才问道:“今年多大了?”

  “十六!”

  “要出远门么?”

  “出去闯闯!”

  “怎么一个人出去?”

  “一个人出去不好么?”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他,连点头或摇头的动作都做不出来。

  他看看我又说:“一群人出去有啥意思,唧唧喳喳地像一群麻雀。”

  我说:“去省城么?”

  他摇摇头说:“省城有啥意思,太小太穷。”

  我有些惊讶于他的这种说法,便问:“那你要去哪里?”

  他甩了一下头上的长发说:“去南边,深圳、海南、云南……那边才有闯头!”

  我笑笑问:“你知道深圳、海南、云南在哪里么?”

  他说:“在南边。”

  我说:“南边是很大的。”

  他吐出一个烟圈来说:“这我知道,它有美国大么?说个不怕你笑话的话,美国我也找得到!”

  我笑了,他说:“你不信?”

  我点点头说:“我信。”

  他就笑了。

  我说:“那地方是有钱,可那地方的钱不好挣。”

  他说:“钱多的地方不好挣也总比在钱少的地方好挣要强得多。”停了一下他又说:“那地方有钱的人很多,可谁一开始就是有钱的呢?”

  看着少年,这个因对外面世界陌生与无知而充满自信与希望的少年,想到我的第一次出门,觉得他比我有一种更深刻的东西。

  我要下车了,我想对他说几句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车上正放着《祝你平安》。

  我想权且作为我对他的临别的赠言吧。

  下车时,我掏出剩下的半包烟想递给他,可想到他还是个孩子,不应该吸烟的。我又装了进去,握握他的手,他的手虽然稚嫩,但憨实有劲。

  车扬起一道灰尘,向着远方奔驰而去。

  (本文有删改)

  【注】 ①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②少年心事当拿云:言少年人应有高远的理想。拿云:高举入云。

  11.文章第一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4分)

  12.“西海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又是怎样来刻画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

  13.文中“想到我的'第一次出门,觉得他比我有一种更深刻的东西”一句中的“更深刻的东西”指的是什么?(4分)

  14.“少年心事当拿云”,相信少年的你也曾经读过这方面的文章,也曾经有过如“西海固少年”般的想法甚至做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成长感悟。(7分)

  答案:

  11.①渲染环境的荒凉沉闷,贫瘠静寂;②为下文作铺垫,突出少年出现的突兀,点明他出去闯荡的原因。

  12.形象:是一个饱受生活磨砺的贫苦人家的孩子,看上去桀骜固执,倔强自信,刁野机警,实则天真单纯,渴望美好生活。

  描写手段:神态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13.①虽然对外面世界陌生与无知但充满着自信与希望。②比“我”年轻的时候更独立、更执著、更有闯劲。

  14.①成长并非一帆风顺,有美好的理想也有无奈的现实;②年轻人是需要有闯劲的,应该有自信执著的精神;③做事情还得考虑周全,不能盲目更不能固执;④敢于打拼,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答对三个即可给满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11

  1961年,新加坡河水山发生大火灾,嚣张已极的火势,几乎把灰黑的天空也吞噬了。

  朋友那年七岁,随同家人仓皇出逃。他是家中长子,母亲把一只装满积蓄的巨型存钱罐交给他,嘱咐他要好好保管。他紧紧地抱着那只存钱罐,犹如抱着一只金铸的小猪,慌慌张张地随着如水的人潮跌跌撞撞地走。走着,走着,突然一名陌生的汉子走近他,提醒道:“这么大只存钱罐抱着满街走,太危险了呀!”说着,取出一块被单,叫他把那只巨型存钱罐好好地包起来。他满心感激,蹲在地上,笨手笨脚地包着。汉子热心地说:“来,让 我帮你吧!”汉子很快就代他包好了,交还给他,还慎重地嘱咐说:“小心啊,别弄丢了!”他抱着存钱罐,宛若抱着人间的一团温暖,赶到母亲指定的地点,坐在包得厚厚实实的存钱罐上面,安安心心地等待。母亲赶到了,打开包裹一看,里面是一个装满废物的箱子。存钱罐呢,早已经化为一缕空气,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对于当时家境贫困的他们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积蓄,居然糊里糊涂地被陌生人骗了。然而,母亲并没有严词苛责,更没有施以体罚,只是默默地叹气。

  这件事,是他人生中一个很大的转折点。

  母亲的宽容,给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铸就了他日后能包容他人错误的如海胸襟。然而,陌生人的奸诈狡猾却也让他在心中安装了一个永久性的警钟。以后,在长长的人生路上,“谅解”和“警觉”,便成了他待人处世的座右铭。凭着坚定不移的.原则,他宽恕那些无意犯错而又诚心改过的人,对那些心存歹念的人,他却毫不手软地给予严惩。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任何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期碰上一条或多条阴险地觊觎着的毒蛇。这些无恶不作的蛇,往往会趁人不备时,以含有毒液的长舌,咬人、伤人、害人。有些人被咬了以后,受伤之余,狂怒,把蛇毒吸入体内,化为己用,在其他的日子里,不分青红皂白地咬噬无辜。

  有人中招之后,杯弓蛇影,从此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成了“怀疑主义者”,不计其数的“杨修再世”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在他手上惨栽跟头。

  然而,也有些人,在被咬之后,痛定思痛,发掘出应付危机与困难的智慧。他们掌握了躺避蛇的方式,学会了驱蛇的方法。他们不怕蛇,最重要的是:他们永远也不会变成蛇。

  生活,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予我们教诲。智者善于把生活的疙瘩转化成智慧的钻石,惠人利己;愚者却会把疙瘩变化为体内传染性的细菌,坑人害己。

  16.本文前半部分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分)

  17.文中说:“母亲并没有严词苛责,更没有施以体罚,只是默默地叹气。”请你揣摩当时母亲心里想了些什么。(3分)

  18.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存钱罐呢,早已化成一缕空气,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19.文中第四段说“这件事,是他人生一个很大的转折点”。结合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4分)

  20.文章第6~9自然段多次提到“蛇”,不同的人被蛇伤害后,会有不同的反应,作者列举了哪几种?(6分)

  21.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3 分)

  参考答案:

  16.孩子手中的存钱罐被陌生人骗去,母亲并没有责怪他。(要点:孩子被骗,母亲的反应。)(每个要点1分,共2分)

  17.示例:(1)该死的骗子,你怎么忍心对我们穷苦人家下手啊!(2)孩子这么小,怎么能判断出陌生人是好是坏啊。(www.突出母亲的谅解、自责等)(共3分)

  18.运用了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表现了存钱罐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共3分)

  19.经历这件事后,朋友养成了包容他人的如海胸襟,也能毫不手软地对心存歹念的人给予迎头痛击。(两个要点,各2分,共4分)

  20.作者列举了三种,分别是把自己受到的伤害转移到别人身上、有的人因此谨小慎微、有的人却发展出应付危机与困难的智慧。(三种方式各2分,共6分)

  21.本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文章主旨,告诉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吸取智慧和教训。(共3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12

  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史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1、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谈谈这个“建筑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大拆大建,许多文化古迹顷刻间荡然无存,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这种“建筑灵魂”是否还适宜于二十一世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表现方式的角度,评析以下这段文字。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二段明确了“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那么,你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对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建筑专业常识,包容了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

  2、“略”。

  3、在这里,梁思成把建筑看成有生命的,甚至是梁思成生命的一部分,是诗的语言,不是一般的叙述和描写了。

  4、房子是实用的,是遮风挡雨的居所,而建筑是艺术,是人类精神和美感的体现。

  (意思对即可)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13

  我见过一只非常美丽的乌龟,它的壳和头都是翠绿色的,在翠绿色的壳上有着深咖啡色的花纹。它的背高高地隆起,就好像是一个篮球的半圆,弧线优美光滑,一点也不像一般的乌龟那样扁平。最奇特的是那乌龟的嘴很大,两边的线条翘起,像是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地对人注视,一眨也不眨。

  是在一位朋友的画室里看见那美丽的乌龟的。我对朋友说:这辈子没见过如此美丽的乌龟,可惜没带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几张相。

  朋友向我谈起这只乌龟的神奇,他在巴西旅游时,第一眼看见就爱不忍释,因为没想到世界上竟有这样美的乌龟,于是百般恳请,出了高价才从原主人处购得。但是,这用双手才能环抱的大乌龟,重达30公斤,怎么带回来呢?通过了动物进出口的种种检验,才从海运将它用货箱托运了回来。

  巴西到台湾的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我心想:万一它死掉了,就留着做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还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了我一大跳。朋友说。

  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美丽的乌龟。万万没想到的是,朋友说:乌龟死了,这是它的壳,我留下来做纪念。

  航行过万里,在木箱里靠着一息都能存活的乌龟,怎么会死呢?

  朋友说:我到南部去开展览,离开一个星期,想想不能每天喂它,离开的时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来后少了一把,乌龟却死了。后来找了一位兽医来看,他说乌龟是撑死的,它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了。

  我和朋友抚摸着巴西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已。在极度的黑暗中在饥寒交迫中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哪!

  16、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洁说明本文的写法。(10字以内)(2分)

  17、从情节梳理的角度,概括本文中的故事。(20字以内)(2分)

  18、从表达目的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评析。(1分)

  本文以小见大,通过一只巴西乌龟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对 的感悟。

  19、从构思技巧的角度,在文中找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一个句子。(1分)

  20、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说本文中的对比。(至少说出两处)(2分)

  21、从忧患与安乐的角度,写一句话表达你读了乌龟的故事之后的感悟。(2分)

  参考答案:

  16、叙议结合(答先叙后议、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均可)

  17、购得乌龟,运回乌龟,乌龟撑死。(也可答买乌龟,运乌龟,喂乌龟,乌龟撑死,也可以有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18、人生与社会(答人生、生命也可)

  19、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美丽的乌龟。20、①忍饥挨饿却活下来与吃得太饱而撑死形成对比 ②来之不易与很快死去形成对比 ③在很长的时间内都饿不死与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撑死形成对比 ④在极度的黑暗中在饥寒交迫 中还能存活与在翠绿的花园的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形成对比 (答出其中任何两种即可)

  21、开放性试题,答案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14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又似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着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说,“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忽然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支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装满烟斗的玻璃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嘱,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一幅画被定为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2)小说中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请梳理小说的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6分)

  (4)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案: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 D不给分。

  B项对老范的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有误,“无知、傻气”表述错误。C项“表现了他们父子信守承诺”说法不够确切。D项“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的说法于文无据。

  (2)有才华,热爱艺术,在绘画、雕刻方面都很有造诣;温良、和善、懂得感恩;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情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情节:受尽歧视,花房邂逅----花房交往,感受温暖-----重戴桂冠,冷落花农-----再次落魄,重拾真情。

  妙处:制造波澜,吸引读者;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突出个性;有利于表现主题。(情节、妙处各3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雕花烟斗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的标题是雕花烟斗;雕花烟斗贯穿小说所有情节,使得作品结构严谨;它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画家雕刻烟斗,赠送烟斗,为烟斗而悔恨;花农欣赏烟斗,接受烟斗,临终前叼着烟斗。雕刻的最精美的烟斗应该属于心灵最美的人,画家的悔恨,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纯美和人性弱点的重新审视。

  示例二:凤尾菊是小说的线索。凤尾菊贯穿小说的所有情节,使得小说结构谨严;它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前还叮嘱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象征善良、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情感的歌颂。(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观点明确2分,分析充分6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15

  小时候,家里养了一头猪和一条狗。每当给猪喂食的时候,母亲就让我看着狗怕它偷吃。

  狗低眉顺眼地卧在一旁,一副与世无争的表情。但只要一个不注意,它就溜过去,迅捷地在猪食槽里舔上几口。等我回身过来,它又卧在一边,嘴唇上的食儿还没干呢,却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有一次,它又偷食,被母亲拦腰踹了一脚。骂曰:你个狗东西,猪的食你也敢抢!是的,那个年代,猪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一年到头,把一头猪养大了养肥了,然后卖掉,便是家庭的全部收入。

  狗似乎对此没有异议。骂也好,打也好,待在家里,从不耍狗性子,或者玩什么离家出走。每次猪吃饱之后,一扭头,懒洋洋地走掉。石槽的边缘上,还残留少许米粒和糠末儿,母亲一瓢水倒进去,便是狗的食物。狗埋头舔食,把一槽泔水舔得音乐感十足,混个水饱后,一扭头也走掉。

  狗是没有怨言的,依旧看家守院。有一年,有贼人到邻居家偷牛。狗觉得不管不行,叫声尖锐,咬个不休。三邻五舍的人都被惊醒了,扛着铁锹,举着镰刀奔出来。贼人走了空,临逃的时候,打折了狗的一条腿。狗拖着一条伤腿无精打采地过了一段日子。父亲每天往街里去瞭一回,看有没有收狗的,有的话,好把它赶紧卖掉。

  狗赶在屠户来之前,竟然不声不响地好了。看来,要保住自己的一条狗命,靠别人是行不通的。这个世界,主人们或主子们都是实用主义者,他满心想着自己的时候,是不会顾惜一条狗命的。

  母亲每次从地里干活回来,狗总要欢天喜地地迎上去。猪呢,睡在那里,连眼皮都不抬。母亲把猪草丢给它,它先将鼻子凑过去,闻一闻,觉得不错,才懒洋洋站起来。我有点看不惯猪的德性,有一次它刚要站起来,我一脚把它踹躺下了。它就真的躺下了,连猪草也懒得吃了。我骂它,你真是头猪啊!大人们的看法总是跟小孩子有区别的,母亲就觉得猪这个样子好得不得了。

  大人们的眼光真是有问题。

  有时候,狗去偷吃猪食,我就假装看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看到母亲出来,我才高声咳嗽一声。狗能听懂我的暗示,它赶紧撤身,卧在一边。有一回,母亲出来得突然,我来不及咳嗽,结果,我发现,狗居然也能全身而退。原来,狗根本无视我的咳嗽,它早已学会了辨别母亲的脚步。

  狗活久了,都会有一点老谋深算。

  有一年冬天,家里跑来了一条小狗。大狗在它身上嗅了嗅,没有咬它--算是收留了它。小家伙来了之后,不知道天高地厚,有时候母亲连踹几脚,即便痛得叫声尖利,但依然埋头跟猪抢食,而且不屈不挠。大狗卧在一边,眼皮微抬,有点不屑地看着它折腾。自从小狗来了之后,大狗有意让着它。它抢食的`时候,大狗就卧在一边看。

  狗大了,总会有一点风范的。

  小狗最终被赶走了。原因是八个字:不顾廉耻,祸猪殃家。后来,整个院子又成了大狗的天下。它这儿转转,那儿转转,把个院门看得紧紧的。院子里边,有个高高的草垛,有时候,它跳到草垛上,凝神端视着整个村庄。

  这条狗一直在我家活了好多年。从小黑活到了大黑,从大黑活到了老黑,没等到活到黑老,它就死了。是老死的。它在家乡山岭间找了一个隐秘的地方,安静地死去了,没给家和村庄带来一丝惊扰。

  父亲平时很少去评价什么。它死后,父亲说了这样一句话:嗯,这是条好狗。

  (1)文章写了狗的哪几件事?

  (2)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个世界,主人们或主子们都是实用主义者,他满心想着自己的时候,是不会顾及一条狗命的。

  (3)“我”对猪和狗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4)联系前面的父亲卖狗事件,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嗯,这是条好狗”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变化?

  (5)标题为“狗的哲学”,那么狗的生活哲学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1)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归纳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有关狗的描写与事件,用简洁的句子加以概括即可。从文中可以看出,主要写了狗抢猪的食物,乱叫吓跑贼人却自己受伤,在“我”的照顾下偷吃猪食,在小狗面前极具风范等事情。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结合上下文,去理解作者的心情。前文主要写狗受伤的原因,它是为了保护主人的财产而受伤的,但人类面对它的付出,首先想到的是自身利益,所以这个句子表现了作者对人类自私、实用主义的鄙弃。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找出有关“我”对猪、狗态度的描写,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我有点看不惯猪的德性,有一次它刚要站起来,我一脚把它踹躺下了。它就真的躺下了,连猪草也懒得吃了。我骂它,你真是头猪啊!”可以看出“我”讨厌、看不惯猪的德行;“有时候,狗去偷吃猪食,我就假装看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看出“我”喜欢狗,帮助狗偷吃猪食。

  (4)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要结合两次行为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父亲卖狗是因为狗受伤了,嫌弃它是累赘没用;而文末的评价出现在狗已死时,他说狗是好狗,表现了父亲对狗对家的贡献的认可与赞美。

  (5)本题考查标题与主旨的理解。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解答此题要综合文中有关狗的所有描写进行分析。从全文内容可以看出我家的狗尽职尽责却不受父母重视,它的处境坎坷。它之所以能在这种悲惨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主要是因为它能忍受主人的责骂与歧视,它忠于职守,并懂得保护弱小。这也即是作者要表达的“狗的哲学”。

  答案:

  (1)写狗抢猪的食物,乱叫吓跑贼人并受伤,在“我”的照顾下偷吃猪食,关照小狗等事件。(至少写三件)

  (2)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自私、实用主义憎恶贬低的思想感情。

  (3)“我”讨厌、看不惯猪的德行,踹猪;善待、喜欢狗,帮助狗偷吃猪食。

  (4)父亲卖狗是因为狗受伤,嫌弃它是累赘,而现在它死了,他说狗是好狗,这代表父亲认可了狗,认可了狗的性情和对家的贡献。

  (5)狗的生活哲学是积极生存,不反抗主人,忠于职守,为了吃到食物会耍小计谋,保护弱小。

  解析

  这篇文章以独特的眼光,赞美了家中忠诚老实却总不被家人看好的狗。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一扭头也走掉”),叙述儿时家中的狗,总在抢食猪食被母亲责骂后无声的离开;第二部分(“狗是没有怨言的”到“都会有一点老谋深算”),具体描述狗对家人的忠诚与它的老谋深算;第三部分(“有一年冬天”到结尾),叙述老狗在小狗前的特有风范,以及它死去后父亲对它的评价。

  本阅读题考查的内容有:事件的归纳概括,人物情感的体会,内容的理解分析,以及标题的理解。其中第五题较难,这道题实则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结合全文中有关狗的表现去作综合分析,找出狗在逆境中生存的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16

  ⑴那是一座面积不大的街心公园,栽种着一些随处可见的树木和花草,园子中间矗立着一尊大理石雕塑,是一个手擎和平鸽的女人,有几张石凳散置在树下和甬道边。

  ⑵二十年前,这里并没有这个街心公园。刘汉泰清清楚楚地记得,二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杂乱的居民区,道路狭窄,污水四溢,路灯很少有亮的时候。二十年后,这里却大变样了,周围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中间,这座绿意盎然的街心公园十分醒目。

  ⑶刘汉泰每天都路过这里。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他常常见到那张熟悉的面孔。起初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终于辨别出来了,那个久久枯坐在一张石凳上闭目养神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差点置他于死地的刑警老马。

  ⑷二十年前,刘汉泰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人物,他既偷且抢,屡屡得手,本地好几桩有名的案子都与他有关。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安局拿他毫无办法。即便是黑道中人十分惧怕的刑警老马,也是奈何他不得,他像一条狡猾的章鱼,数次从老马的枪口下滑脱。

  ⑸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

  ⑹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席卷了一家小商店,快速逃离,逃到这片杂乱无章的地方来。他正陶醉在又一次得手的喜悦中时,老马却从一条小巷子斜刺里杀出来,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心说“不好”,扭头就跑,老马跑得比他还快,不一会儿就追上了他。他当然不甘心束手就擒,见没有退路,他凶相毕露,突然掏出腰间的牛耳尖刀,猛地刺向老马。老马闷哑地叫了一声,倒在地上。但是,他仍然没有逃脱―――在他跑出几米远时,老马手中的枪响了,他觉得左腿一软,瘫倒在地。

  ⑺后来,他被判处死缓,由于他在狱中表现尚可,死神才没有降临在他的头上。

  ⑻春天里,他服刑期满,每天蹬着三轮车,到这座街心花园前面不远处的一家集贸市场摆摊卖海产品。挣了些钱后,就在市场边租了两间房,开了个海产品公司,专门倒腾海货,生意居然很红火。因此,他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既然不担风险又能挣到票子,也就用不着再去偷再去抢了。

  ⑼秋末的一个傍晚,他打的离开公司回家。由于刚刚做成一笔生意,狠狠赚了一家伙,他的心情格外舒畅。路过那座黄叶飘舞的街心花园时,他又看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孔。于是他大声吩咐司机停车。

  ⑽对于这位曾经给过他致命一击的刑警老马。刘汉泰是不会忘记的。时至今日,他左腿上的那个枪眼还赫然在目,并且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老马留给他的纪念一辈子都抹不掉了。老马微眯着眼,枯坐在大理石像不远处的一张石凳上,双手撑着一根拐杖。园子里除了几个刚放学归来在此玩耍的孩子外,没有别的人。

  ⑾刘汉泰估计老马也就是六十出头,但看上去却要苍老得多。老马满脸刀刻般的皱纹,呼吸声像一架老式风箱发出的声音,站在五米之外的刘汉泰听得清清楚楚。没出来时,刘汉泰常常听到那些栽在老马手下的弟兄扬言,出狱后要找老马算总账。他也曾有过这种隐秘的念头。

  ⑿但现在,刘汉泰抽动着嘴角,无声地笑了。现在,他刘汉泰不是过得好好的吗?而老马,那个身手敏捷得像一只豹子,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刑警老马,已经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汉泰开心极了。

  ⒀刘汉泰以为老马睡着了,仔细看时,却发现老马微眯着的眼睛里,依然有光线漏出,在他身上萦绕。他的笑容随即凝固在嘴角,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刘汉泰问,你……你还认识我吗?老马一动不动,喘着粗气说,很多人像你这样问我,太多了,我记不清了。

  ⒁刘汉泰挽起裤脚,露出左腿上那个醒目的疤痕。老马摇摇头,说腿上吃过我枪子儿的人太多了,我记不清了。刘汉泰报出家门,老马眼睛一亮,表示想起来了。然后,他松开拐杖,掀起衣衫,指着左肺部的一条刀疤说,这是你给我留下的,再往这偏一点点,我就没命了。刘汉泰愣怔着,他看到老马身上有许多疤痕,各种形状的疤痕。老马又说,你那个疤不算啥,我身上有十一处,不信,你过来数数。

  ⒂刘汉泰只觉得眼花缭乱。他听到老马又咕哝道,要是每次我枪口再往上抬半寸,很多人脑壳就碎了,你也是。老马闭上眼睛,边说边抬起右手,食指做了个搂枪机的动作。

  ⒃在夕阳的余晖里,刘汉泰突然感到眼睛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碎了。

  (选自《60年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0.“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11.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匠心独运,特点鲜明,请简要分析其结构特点。(6 分)

  12.刑警老马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街心公园绿意盎然,祥和宁静,小说开篇这样写,既交待了人物的活动环境,又暗寓小说的.主题:这样的环境是老马他们的努力换来了。

  B.身手敏捷、令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老马步入老年后常常“枯坐”在一张石凳上。小说中两处运用“枯坐”一词体现了作者对老马的同情。

  C.看到老马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汉泰“开心极了”,这说明刘汉泰此时对老马的感情已由先前的仇视变为喜欢,而且喜欢是由衷的。

  D.“刘汉泰突然感到眼睛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碎了”一句,既写出刘汉泰对当年之事的心有余悸,又写出了他此时对老马的敬畏。

  E.小说以“痕”为题目,意蕴丰富:“痕”指老马为捉拿罪犯而在身上留下的各种形状的疤痕,作者以此为题主要抨击了刘汉泰之类罪犯的凶残。

  参考答案:

  10.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刘汉泰的狡猾等内容,引出下文刘汉泰被老马制服等内容。②刘汉泰极其狡猾,但最终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作者这样写衬托出了老马本领之高强。(每点2 分)

  11.①运用了倒叙。先从如今的街心公园写起,然后写到二十年前。②以时间为顺序。从“寒冷的冬夜”写到“春天里”,再写到“秋末的一个傍晚”,层次井然,而且富有象征意义。③以刘汉泰为视角来写主人公刑警老马。刘汉泰反衬了老马的高大形象,而且使老马这一人物更加真实可信。(每点2 分)

  12.①本领突出。②勇敢无畏。③仁慈宽厚。(意思相近即可)(一点1 分,三点全对4 分)

  13.A C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17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的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 。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 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 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节选自《三毛文集》,有删改)

  8.面对父母的浓浓爱意,作者却在第⑨段中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这是为什么?(3分)

  9.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⑴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

  ⑵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10.理解:作者用“痴心石”为题有什么目的?(3分)

  11.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 “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

  8、作者一方面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想把我想得到的一切都给我,另一方面因为父母为我付出太多而愧疚。“骂”实际是反语。

  9.(1)语言描写,细致地写出了父亲为我挑石头、洗石头的良苦用心。表达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2)想象。表达我对父母“痴心之爱”的感动和自责。

  10(1)结构上:线索,贯穿全文。

  (2)内容上:“石头”传递情感,表达父母对我的爱,突出中心。

  11、示例一:我理解文中父母尊重孩子“怪癖”的做法。这样既尊重孩子的天性,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再结合生活例子。(例子2分)

  示例二:我觉得文中父母的做法不可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当孩子有不好的“怪癖”时,父母要及时纠正。如果一味纵容,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再加上生活例子(例子2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18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至楚境,关吏絷①之。尊卢沙曰:“慎勿禁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②,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③。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为坛而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王得奠枕⑤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⑦耳。”王怒,囚之三年,劓⑧而纵之。

  [注]:①絷(zhī):拘捕。②敝邑:自己国家的谦称。③上卿瑕:一个名字叫瑕的高级官员。④趣:催促。⑤奠枕:稳稳地安放枕头。⑥有如日:古代发誓用语⑦平:讲和。⑧劓(yì):割鼻。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姑闻师楚之意(当……老师)

  B、闻晋约诸侯图楚(考虑)

  C、居三月,无异者(过了)

  D、劓而纵之(释放)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醒能述以文者

  B、大夫置之馆 辍耕之垄上

  C、瑕恐获罪于王 皆以美于徐公

  D、使尊卢沙为卿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②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4、尊卢沙的“善夸谈”具体表现在哪里?你怎样看待这类人?

  参考答案:

  1、B

  2、AD

  3、①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

  ②(我)认为大王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与晋国讲和。

  4、表现:自以为是,要做楚王的老师;发誓能使楚国强大。

  看待:没有真才实学,只靠欺世盗名,最终必将自食其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19

  ①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②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④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⑤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洌,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⑥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

  ⑦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⑧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⑨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①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⑩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罱塘②,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选自《阅读空间》 作者 陈志宏)

  【注释】①田畈(fàn):田地。②罱(lǎn)塘:意思是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清理出来。

  【小题1】文章开头第(1)节和结尾处第(12)节都引用了“烟锁池塘柳”,根据上下文分析它们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品味语言。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应答”的表达作用。(3分)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小题3】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萧萧池塘暮”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4】作者曾经说自己是“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写池塘的。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的“痛苦”?(3分)

  【小题5】作者看到原本美丽鲜活的池塘渐入迟暮,丧失了一切生机,甚至终有一天将会消失,很让人痛心。怎样才能重现“烟锁池塘柳”的胜景呢?请写出你阅读后的思考与感悟。(60字以内)(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1节引用是为了引出文章的写作对象,故乡的池塘;(2分)

  第12节引用是为了突出“烟锁池塘柳”将成为真正的残对,绝联,突出池塘的现状让人堪忧,表达对池塘将不复存在的感慨。(2分)

  【小题2】应答,是回应、回答,这里作者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这些美丽的景象当做池塘对人们呼唤的回应(1分),表现了作者对池塘美丽景色的喜爱与赞美(1分)。

  【小题3】作者以“萧萧池塘暮”为题,写出了多年以前故乡的池塘的美丽与生机以及现在池塘触目惊心、已近迟暮的现状(1分),表现出作者对故乡池塘的赞美与热爱及对池塘现状的惋惜、痛心(1分),题目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小题4】生态的恶化(1分), 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永远失去了(1分),古典乡村之美永远逝去了(1分)。

  【小题5】(1)关注环境问题,提醒我们保护好生存的家园。(2)关注保护美好事物的问题,提醒我们保护好曾经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事物。 (3)关注发展和传承的问题,提醒我们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意思给分,计5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20

  1961年,新加坡河水山发生大火灾,嚣张已极的火势,几乎把灰黑的天空也吞噬了。

  朋友那年七岁,随同家人仓皇出逃。他是家中长子,母亲把一只装满积蓄的巨型存钱罐交给他,嘱咐他要好好保管。他紧紧地抱着那只存钱罐,犹如抱着一只金铸的小猪,慌慌张张地随着如水的人潮跌跌撞撞地走。走着,走着,突然一名陌生的汉子走近他,提醒道:“这么大只存钱罐抱着满街走,太危险了呀!”说着,取出一块被单,叫他把那只巨型存钱罐好好地包起来。他满心感激,蹲在地上,笨手笨脚地包着。汉子热心地说:“来,让 我帮你吧!”汉子很快就代他包好了,交还给他,还慎重地嘱咐说:“小心啊,别弄丢了!”他抱着存钱罐,宛若抱着人间的一团温暖,赶到母亲指定的地点,坐在包得厚厚实实的存钱罐上面,安安心心地等待。母亲赶到了,打开包裹一看,里面是一个装满废物的箱子。存钱罐呢,早已经化为一缕空气,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对于当时家境贫困的他们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积蓄,居然糊里糊涂地被陌生人骗了。然而,母亲并没有严词苛责,更没有施以体罚,只是默默地叹气。

  这件事,是他人生中一个很大的转折点。

  母亲的宽容,给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铸就了他日后能包容他人错误的如海胸襟。然而,陌生人的奸诈狡猾却也让他在心中安装了一个永久性的警钟。以后,在长长的人生路上,“谅解”和“警觉”,便成了他待人处世的座右铭。凭着坚定不移的原则,他宽恕那些无意犯错而又诚心改过的人,对那些心存歹念的人,他却毫不手软地给予严惩。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任何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期碰上一条或多条阴险地觊觎着的毒蛇。这些无恶不作的蛇,往往会趁人不备时,以含有毒液的长舌,咬人、伤人、害人。有些人被咬了以后,受伤之余,狂怒,把蛇毒吸入体内,化为己用,在其他的日子里,不分青红皂白地咬噬无辜。

  有人中招之后,杯弓蛇影,从此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成了“怀疑主义者”,不计其数的“杨修再世”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在他手上惨栽跟头。

  然而,也有些人,在被咬之后,痛定思痛,发掘出应付危机与困难的智慧。他们掌握了躺避蛇的方式,学会了驱蛇的方法。他们不怕蛇,最重要的是:他们永远也不会变成蛇。

  生活,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予我们教诲。智者善于把生活的疙瘩转化成智慧的钻石,惠人利己;愚者却会把疙瘩变化为体内传染性的细菌,坑人害己。

  16.本文前半部分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分)

  17.文中说:“母亲并没有严词苛责,更没有施以体罚,只是默默地叹气。”请你揣摩当时母亲心里想了些什么。(3分)

  18.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存钱罐呢,早已化成一缕空气,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19.文中第四段说“这件事,是他人生一个很大的转折点”。结合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4分)

  20.文章第6~9自然段多次提到“蛇”,不同的人被蛇伤害后,会有不同的反应,作者列举了哪几种?(6分)

  21.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3 分)

  参考答案:

  16.孩子手中的存钱罐被陌生人骗去,母亲并没有责怪他。(要点:孩子被骗,母亲的反应。)(每个要点1分,共2分)

  17.示例:(1)该死的骗子,你怎么忍心对我们穷苦人家下手啊!(2)孩子这么小,怎么能判断出陌生人是好是坏啊。(www.突出母亲的谅解、自责等)(共3分)

  18.运用了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表现了存钱罐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共3分)

  19.经历这件事后,朋友养成了包容他人的如海胸襟,也能毫不手软地对心存歹念的人给予迎头痛击。(两个要点,各2分,共4分)

  20.作者列举了三种,分别是把自己受到的伤害转移到别人身上、有的人因此谨小慎微、有的人却发展出应付危机与困难的智慧。(三种方式各2分,共6分)

  21.本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文章主旨,告诉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吸取智慧和教训。(共3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的阅读理解07-17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07-0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07-15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2-19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通用】06-27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推荐)07-03

初中语文古诗阅读理解03-06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精选18篇)09-21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04-07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精选(15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