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松鼠》这篇课文选自北师大版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写物的文章,课文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在第一课时,我安排的是从外形上感受松鼠的美丽,从活动、搭窝这两个方面感受松鼠的机灵和可爱。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指出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三年级是学习表达的关键期,因此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松鼠的美丽和可爱。
2.借助教材内容,学习有情趣地表达。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我将品读课文、练习表达作为本课地教学重点,而学习松鼠搭窝活动特点,体会松鼠的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目标的实现需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是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觉得它们首先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中的角色做零距离的接触。这样才能情感涌动,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下面,就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分四点展开说明。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和形象,营造欢乐向上的氛围。情境教学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我是一个喜欢动感情的人,曾有人说我的每一个细胞都洋溢着激情。因为我认为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怎能调动孩子的情感,怎能让孩子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我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让情感流动的课堂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朗读教学法
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本课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朗读、对比读、引读、表演读等方式,让松鼠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留存在孩子的记忆中。
3.悬念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巧设悬念,能激发学生趣学、乐学。在《松鼠》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看谁的记忆力最强”、“谁找的最快”、“谁能用上书上没有的词”、“谁能让画面活起来”这些富有悬念性的鼓动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让教学过程“变苦为乐”。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获得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实践活动。《松鼠》一课是以
教案《新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说课稿》,
平铺式安排的。我在每一个自然段的教学中都设计了小练习,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培养。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感悟。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原本属于孩子的一切。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的'内容是孩子们自己发现的。请记住,别告诉他,他会知道的更多。此外,还对学生进行朗读、想象、表演等的学法指导。
四.说教学程序
1.动画,营造氛围
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动画演示,带着孩子们进入森林乐园,让他们和松鼠打招呼。可爱的饿松鼠一下子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学生畅谈对松鼠的印象,表达对松鼠的喜爱。
2.记读,感受形美
在教学松鼠外形这个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读——记——说——读”的教学环节。初读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记住你认为非常关键的词语,接着以竞赛的形式说出松鼠各部位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中感受松鼠外形的美丽。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体现“活”,更重要的是十分有趣,孩子们能在趣中学,同时还能起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
3.探究,文中寻密
教学松鼠搭窝这个片段时,我借“这样就﹍﹍”这个句式,让学生在熟读这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去发现松鼠搭窝背后的秘密。充分给学生读的时间,充分给学生发现的机会。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充满童趣的回答中,我们不仅看到学生对松鼠机灵的感悟,也让我们看到儿童灵性的迸发。
4.想象,化静为动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是出自陆游笔下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引发了我的思考。在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松鼠活动情况时,我不是大费周折地制作动画课件,而是就书取材,借助多媒体将课文插图呈现,抓住“追逐嬉戏”这个词,通过想象,让孩子们用上书中没有的动词来说一说,让图中地松鼠闹起来,动起来。将课文插图那静止地画面转化为富有动感的语言描述,融理解、想象、表达等能力训练于一身。
五.说教学片段
六.总结:
各位老师,让学生享受语文时我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在今天这堂课中,我着力体现一个“趣”字,洋溢一个“情”字,让学生在愉悦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让我地课堂成为学生享受语文的乐园。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2
说教材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它引导人生,让人终生受益。围绕单元学习主题“生活中的启示”,这一课告诉我们: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条路不行,可以选择另一条路试试,总有一条路能到达。
1、说教学目标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用一个场景、两件事、一段结语,向我们阐述了“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条路不行,可以选择另一条路试试”的人生哲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4个生字,知道一个多音字“挑”。能借助词典、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星罗棋布、大喜过望、垂头丧气、源源不断、络绎不绝”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体会作者选择材料恰当和表达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说教学重、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指导法等,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说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句“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3、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情感熏陶,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说教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以学生节假日常去游玩的信合广场为切入点引入谈话,由学生说出自己到达信合广场的不同路线,进而揭示出课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解决本课4个生字。
2、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过程中边读边想:
(1)作者从父亲那儿学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2)作者用哪几件事说明了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
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感。
1、自主探究板块。
(1)自由读课文的1-----至3自然段,思考:①“我”和父亲在塔顶看到了什么?②父亲告诉“我”什么?③“我”对父亲的话持什么态度?
(2)出示课件1、2,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合作探究板块。
默读课文4至11自然段,思考:(1)这部分写了什么事?(2)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先在书上批出感受,再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1)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①理解“大喜过望”的意思,试着用意思相近的词来替换,如“欣喜若狂”、“喜出望外”,让学生积累词语。
②指导学生读出“我”喜悦的心情。
(2)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幸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我”沮丧极了。此时,“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引读父亲的话。)
<设计意图:采用逻辑引读法的提示法,加深学生对重点句的印象,为学生诵读重点句做准备。>
(3)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看着生意越做越红火,“我”不由得想起了父亲的话,师引读重点句。此时,我感慨万千,如果没有父亲的教导,“我”怎么会有今天哪!现在,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对父亲说什么?与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作者理想的实现、生意的成功,离不开父亲对自己的教导,通过互说,让学生体会到如大海般深沉的父爱,获得情感体验。>
(为了证明父亲的话是正确的,“我”选取了“织毛衣”这件事来说明。从写作方法上来说就是“选材围绕中心”。)
3、自读自悟板块
(1)齐读课文12、13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叙述“开时装展”这件事和父亲的教导有什么关系。
(2)略读课文4至13自然段,思考“织毛衣”、“开时装展”两件事都能印证父亲教导的正确,但在叙述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3)品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父亲的教导对“我”的影响,指名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4)联系实际进行练笔:在生活中,你一定也遇到过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学了这一课后,你会怎么做?写一写,指名读。
四、结合板书,回顾全文。
<设计意图:结合板书,回顾全文,(1)为学生理清思路,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明白: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地想办法,不向困难屈服,你就一定会成功;(2)通过课文对“织毛衣”、“开服装展”的叙述,使学生明白“选材要为中心服务”、“详略要得当”的道理。>
五、作业超市。(课件3)
1、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
2、给家长讲这个故事,说说自己的感受。
3、从你所经历的事中选印象最深的一件,模仿本课“选材围绕中心”的方法写写它带给你的启示。
4、读一本人物传记。
<设计理念:作业共四条,照顾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积累词句,可以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可以学习写作方法,可以拓展阅读学习名人优秀的品质。>
六、板书设计(课件4)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
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课文按照人们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规律,依循“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
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顺序来结构全文。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
汹涌奔流的黄河足以让作者惊叹不已,然而更使作者惊讶的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文章到此,场面惊心动魄,行文跌宕起伏,处处充满惊奇,扣人心弦,易于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
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综观全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基本理念
强化理念淡化理论,是我在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中一以贯之的做法。作为一名在语文教学第一线跌打滚爬了十八年的教坛老兵,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是我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融合教与学的长期实践经验,概括提炼的具有浓郁个人风格的东西,它们贯穿于我的每一节课堂教学。可能有失偏颇,就教于在座的诸位专家。
1、语文观: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十字经”课课要念。
2、质量观: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可持续发展。
3、角色观:蹲下来看孩子;师生是共同的研究者;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让师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呼应起来);鼓足教育期待的风帆(它是催化剂,催化创新的意识;它是播种机,播种的希望越大,收获的果实越多;它是童话的圣殿,将课堂变成学生的精神家园)。
4、教学观: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方法、重情趣。
5、设计观:目标与智能的多元化,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化,结构的模块化(变线性结构为模块结构),节奏的弹性化(与学生的学习情绪谐振)。
6、评价观:评价是激励的艺术。在我的课堂上,不仅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而且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这种多元性、多主体的评价,形成了一种强力“思维场”,让学生的思维在强力碰撞中迸发美丽的火花。
三、教学设计
共分四个模块。
第一模块:整体感知,初步感受黄河。
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用一个词语(最好是成语)说出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
第二模块:“多管齐下”,深入感受黄河。
1、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节内容。指名感情朗读,齐读。
2、小组合作学习:除了用朗读来表现黄河的气势之外,你还能用哪些方式来表现呢?
3、多媒体出示“巨石被推入黄河中,推出几十米远”的动画演示。
4、播放黄河万马奔腾、滚滚东流的录像。看后再次感情朗读。
第三模块:读写结合,内化精神。
(一)读
1、激发、体验情感:如果是你在这黄河的羊皮筏子上,你的感受如何?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呢?细读课文2~6节。
2014/6/22 4:05:12>2、黄河的主人又是怎样的风采?练读第6节。说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二)写
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练写:
1、围绕“专心致志”展开想象,把“艄公驾驶筏子破浪前行”写具体。
2、围绕谈笑风生展开想象,把乘客的表现用“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写具体。
体会以上两项之间的联系。
第四模块: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刚才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主选择:
1、黄河,我想对你说……
2、艄公,我想对你说……
3、同学,我想对你说……
4、我想对自己说……
5、我想对××说……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4
一、教材说明:
《太阳》是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太阳“远”、“大”、“热”三个特点;第二部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各段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还应该掌握本课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和关联词语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初步懂得一点辩证关系,并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趣,开阔视野,丰富自我。
二、教学对象分析:
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于太阳的知识课本、报刊、电影、电视中有很多报道,学生们并不陌生,所以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能通过自读自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班的学生活泼好动,在小班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3.学习掌握课文中的说明事物的多种方法,如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并且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初步学习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把事物介绍清楚、具体、准确。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演示,直观地感受太阳的特点,了解风、云、雨、雪等气候的成因。
2. 通过朗读感悟,准确体会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3. 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和课文说明事物的方法,并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4.在积累课文语句,结合课内外知识的基础上,各层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说话的内容,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感知课文内容;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琢磨语言,积累语言;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里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并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策略:
我这节课始终把“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自主、开放的课堂。学生们在自问,自学,自读,自说中学习,不仅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还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1.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它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往往会对感兴趣的事物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可见,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课始,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的知识或是讲讲还想知道些什么。这样,部分学生就能将自己以往在课本、报刊、电视中留心收集的资料兴致勃勃地讲出来,而另一部分不懂的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由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迫切要弄清问题的心理驱使着学生们认真学习课文,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
2.合作学习,掌握方法。
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而新课标又指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此可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教师应是学生的领航者、组织者。
由于课文内容较为浅显,没有过多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我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小组里,学生可以用不同的学法进行自学,提出疑问,然后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问。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学困生,在小组成员的帮助辅导下进行学习,也不会无所适从,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通过互帮互助,让学困生逐步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3.借助媒体,解决难点。
俗话说:“力气要用在刀刃上。”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重点、难点时,如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多媒体以其丰富逼真的图象,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无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
说明文的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课件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还增强了学习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训练说话,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一种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语文学科要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建立语言与思维的联系,使语言的学习与思维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说明方法把事物介绍清楚、具体的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我创设了到科技馆讲解的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使用各种说明方法,进行“太阳的自述”的说话练习。让学生将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自然地迁移到“说”中去,使学生说的训练也得到了提高。
5.立足板书,把握文意。
板书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艺术”。王松泉先生说:“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每堂课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它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板书运用得当,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起到引领作用;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能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图示式板书:出示的“太阳”图即是课题,在“太阳”中心是它自身的特点——远、大、热,言简意赅,使人一目了然。 “太阳与人类密切关系”呈环形围绕着“太阳”,代表太阳光。“生物生长”、“气候变化”、“疾病防治”则是其中的几缕“阳光”。最后用一句话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强调突出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积极地去探究,并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相结合,充分发挥文本启迪人、教育人的功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生命活力与灵活性的广阔天地。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5
一、 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 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 书写亲情 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6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第2课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的(语 文课堂网 )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理念、教学程序以及教学给我的启示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方面作深入思考。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是《诚实与信任》、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和《九色鹿》。这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诚实守信”这一主题而展开的。《诚实与信任》、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写的是人与人、人与鸟之间的诚实与信任,《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它虽写的是一个背信弃义的故事,但民间故事传达出的.是人们渴望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诚实守信的美好理想和希望。四年级正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期,学懂这三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用“居然、不由自主”写一段话。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中体会鸟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感受到“相互信赖,和谐相处”的美好。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四、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怎样才能学得聪明起来呢?我认为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教师应着力训练,遵循“示范——尝试”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2、在学法指导上,指导学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观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注意动词运用要准确、传神,发挥想像和联想,仿写时,可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到神形兼备,妙趣横生。
五、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遵循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在(语 文课堂网 )第二课时教学,我将围绕书后练习第4题,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这一话题展开教学。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板块来进行本课教学。分别是:第一板块:整体感知;第二板块:读中感悟;第三板块:自读自悟;第四板块:仿写段落。
板块一:整体感知
课文四、五、六三个自然段,主要写珍珠鸟和我的关系,从渐渐亲近到亲密最后到亲昵的过程。学生自由朗读,悟出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精读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部分。在本节课我将重点指导、分析课文第4自然段,因此,我设计了教学的第二板块:读中感悟。
板块二:读中感悟
1、 听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评价。读书要品味,要能从语言文 字里读出味道来,这叫“言外之意、言中之情”。
2、 教师出示第四自然段:
① 比如文中的这个“只”字,你能从中读出点什么意思来?
(“只”是仅仅的意思,说明珍珠鸟的活动范围很小,它很害怕人,很胆小。)
再看这个“竟然”?
(“竟然”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意思,说明珍珠鸟胆子大了,不大怕我了。)
“索性”(干脆,说明珍珠鸟胆子越来越大,对我完全放心了,不再害怕我了。)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首课,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的关系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通过由于我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的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二、说学生
1从德育的角度讲,现代学生并不缺少“被人爱”,相反的,恰是因为拥有太多的“被人爱”,反而使他们缺少了一种“爱别人”的胸怀,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最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把人的良知焕发出来,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懂得爱和自由, 乐于创造,热爱自然,学会生活和怀有理解人生的渴望。因此,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是力所能及的。
2从语文角度讲,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还只停留在以情节判断作品好坏这一浅层面上。因此,帮助学生品味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三、说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结合课标对初一学生的要求,我将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十个词。
摘抄生动、优美、深刻的语句。欣赏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欣赏,养成品味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设置理由:
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有爱心的下一代”、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四、说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设置理由:
1课后练习一、二。
2本文语言优美,内容充满爱意,是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爱的颂歌。
五、说学习难点:
领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
设置理由:
1课后练习三。
2以七年级的学生的能力层次,对课文的理解很可能只会停留在本文是写“人与鸟的关系上”。但本文绝非如此,而是小中见大,即不仅是人与动物需要信赖,而且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也是如此。
六、说教法
提问法、点拨法、师生互动法。 设置理由: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
七、说学法
1、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提问法、讨论法。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3、学习抓住关键词去揣摩、品味。
设置理由:课堂是学堂,学生是学堂的主人。
八、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并简介作者(5分钟)
由“人与鸟”的关系导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自己与鸟儿之间的难忘的故事。
设置理由:
为了调动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将阅读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检查预习(6分钟)
1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可以是字词方面的,可以是内容方面的,可以是结构方面的。
2学生提出问题后,由其他学生解答,有难度的教师适时点拨、启发,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这样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3出示幻灯片一(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冯骥才的简介。)
设置理由:
促进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带着问题进课堂的习惯。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1朗读课文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2出示幻灯片,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幻灯片的内容是:
根据问题快速阅读课文:(a)归纳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我的举动)(b)珍珠鸟对我有什么反应?(c)我从和珍珠鸟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
3前后桌交流——合作探究
4引导学生小结并出示幻灯片三
改善鸟居环境信赖胆小
按时添食加水}我——————鸟{渐渐胆大
按捺住好奇心爱亲近我
不轻易打扰。信赖我
设置理由:
1促进学生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
2三个问题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逐渐明白人与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彼此信赖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三个问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
(四)阅读、赏析、研讨(14分钟)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习任务,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因此,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分析、欣赏、研讨作者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大胆地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课文中加批注,与作者对话,表达自己对语句的鉴赏评析。欣赏并学习课文的优秀的表达技巧,如: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拟人化手法的运用,融情于动作、融情于景、融情于场面的写法等。
1跳读,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括号括起来。
2朗读自己括起来的句子和段落(可以摇头晃脑,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气。),并体会哪些地方最顺口,哪些地方最动情。
3在旁边批注喜欢的理由(可以就一个词的妙处,可以就修辞手法的作用,……
4前后桌交流赏析研讨
5请同学赏析(小组代表)
6教师小结:
可围绕“如何批注”、“如何赏析”、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
设置理由:
1批注的过程实际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过程。
2自主合作探究是学语文的好方式。
3此环节,学生可能有新问题产生,鼓励他们带出课堂去探究。
(五)拓展延伸出示幻灯片四(5分钟)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怎样做一个让同学信赖的人?
设置理由:
1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
2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六)教师小结(5分钟)
今天,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与鸟相亲的画卷,这是用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其实,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你、我、他(她)都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正如韦唯的歌曲“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在欣赏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在播放歌曲时出示幻灯片五,也就是作业布置)
(七)作业布置出示幻灯片五
1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和描写雏鸟憨态可爱的句子。
2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写片段作文,以某一动物为对象,字数300字。
3课外阅读老舍的《小麻雀》。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浓郁的父子情,学习科考队员关爱动物的美好 心灵,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幻灯片导入生字、 新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有谁愿意用自 己的语言给大家讲述一下这个故事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故事框架。)
二、学习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部分(第二部分)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老师提出的阅读提示解决问题。
出示自学提示: 自主阅读课文 7—9 自然段。
(1)当科考队员明白老羚羊冒死截车之后,心情是怎样的?他们接下来又 是怎样做的?
(2) 勾画出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动作的词, 从这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当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时,老羚羊又是怎样做的?
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句子 1:众人这才明白了老羚羊冒死截车的缘故。顿时,大家对一直站 在近前的那只羚羊肃然起敬。
谁来说说“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哪个孩子能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是呀,老羚羊让我们对它他肃然起敬。
因为老羚羊为了儿子,不顾一切跪倒在车前,我们对它肃然起敬。
因为老羚羊那纹丝不动的身躯,那无助乞求的眼神,希望能帮帮它,我们对 它肃然起敬。
因为它老羚羊那夺眶而出的泪水, 那一步一回头的期盼, 我们对它肃然起敬, 是老羚羊对儿子的“爱”,让所有人对它肃然起敬!(板书“爱”) 带着这种敬佩之情, 科考队员对小羚羊可是关怀备至,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 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 2:有人赶紧从车厢里拿出矿泉水,给受伤的小羚羊喝。老队长则 从随行携带的'药箱里, 找出一些止血和消炎的药, 碾碎后, 敷在小羚羊的伤口上; 然后,他又用纱布,小心翼翼地把伤口裹好。
注:感受到科考队员热爱动物、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出示句子 3:老羚羊静静地注视着,待汽车发动起来,才缓缓离去。
注:“静静”、“注视”、“缓缓”表达了老羚羊对受伤的小羚羊的关切和 不舍。
三、学习第三部分羚羊父子“团聚”,体会情感
小组合作与探究
自主阅读课文 10—12 自然段
1、老羚羊为何消瘦了许多?
2、找出羚羊父子团聚的画面,想一想此时他们在一起会说些什么?
3、科考队员为什么流泪了?
小组汇报交流
句子出示 1:那只老羚羊比先前消瘦了许多。 明确:老羚羊对孩子的担心和思念。
句子出示 2:“咩,咩——”活蹦乱跳的小羚羊,围着老羚羊边跳边叫;老 羚羊慈爱的目光在小羚羊身上扫来扫去,还不时用嘴去蹭小羚羊的后腿。
抽生重点研读此段,读出他们团聚的喜悦与幸福。
明确:小羚羊的健康和欢快;老羚羊对小羚羊的慈爱。
句子出示 3:全体科考队员噙着眼泪,默默地注视着,待两只羚羊逐渐没入 草丛中,才缓缓离去。
明确:“默默”“注视”表明科考队员们已经深深地被藏羚羊父子间的亲情 感动,“缓缓”表达科考队员对羚羊的不舍与祝福。
四、小结
师: 这个故事最终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到底是什么让这一切变得如此美 好呢?
生:爱。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爱;科考队员对羚羊们的爱。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这是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这幅感人的画面,是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爱描绘的! 是科考队员对动物的爱描绘的, 拥有着爱的人和动物相处的多么融洽, 多么和谐, 多么感人! 我想此时此刻, 咱们的心灵是会受到震撼的! 拿出课堂本, 让我们 “默 默的”记下自己的感想吧!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9
1.文章结构。
文中有三次“亲切、舒服”,体现了文章感情深化的三个层次:
(1)引入初进大兴安岭;
(2)描写“岭、林、花”及由此产生的感想;
(3)林场所见,顿悟“兴安岭”的含义。
2.本课教学内容的选定。
全文以“引入”、“岭、林、花”、“感想”三块划分,设计为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以体会景为主,只渗透情感。也就是通过教学“岭、林、花”,体会大兴安岭的那种柔美,朦胧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一些真情实感。这种设计,也是符合本单元教学训练重点的考虑。
3.设计思路及指导思想:
(1)教学观念大胆突破、创新实践。
全课力求体现一种“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情感体会来替代老师对文章内容单一讲解”的主流教学思想。通过有目的,有层次的读,整句整段的读,重于情感体会的读,来形成以读为本的特点,和学生由“读通—读熟—读懂—想读、想体会”的层次。
贯穿全文“岭、林、花”三方面的',是同一个问题“你体会到什么?从哪儿体会到的?”这两个问连起来提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说出一段完整的话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要求。这也是启发式教学最有力地措施、表现!
本课教学共六大环节:
一.情景引入;
二.理清内容层次;
三.学2自然段(“岭部分”);
四.学3、4自然段(林);
五.学5自然段(花);
六.结尾总结。
教学一开始就是默读全文并思考,以此分清内容。紧接着齐读2-5自然段,理清层次。在学习2自然段的“岭”时,也是通过学生朗读体会特点,在回答中再读再体会这样来理解的。突破这部分难点后,又以老师的小结激情再读,更深一步体会。
第三至五部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分别设计了3个、3个、1个教学点。第三部分的主要训练点是“体会岭的多”、“体会岭的温柔”、“体会作者的情”,三个教学点是以读为主;而第四部分的三个训练点“理解绿颜色的多”,“理解为什么大兴安岭,被称作林海”和“理解写法”,则主要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力求体现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创新。分页标题#e#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本课重要指导思想。
学生创新,首先老师应有创新。因此在教案设计,教学细节处理的考虑上,颇下了一番功夫。
“创新从质疑问难开始。”于是本课采用了局部质疑问难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处理问题。在第四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回答不求唯一,允许发表不同见解。老师对于问题的答案,是以尊重学生的各自见解为基础,进行总结定性的,而非事先预备。
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设计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读,一步一步地体会景中流露出或激发出同感产生的那种情。老师的讲解在文中安排所占比例仅有,屈指可数。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说感想,表达见解。
并且,此部分的教法和教学流程设计是灵活的:随学生而应变。采取以学生读“体会最美,最喜欢的句子”来引出三个教学点,相机对三个教学点作出不同形式的处理—有设问、有讨论、有朗读指导。学生的理解明显地轻松到位。
文章结尾部分设计了“用一句话表达自己感想或者赞美林海”这一环节。既是在反馈学习情况信息,也是在创新思维,是设计的一个扩展训练——全课的高潮。
另外,纵观本课还设计了、包含了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先在讲第三部分“岭”时,提出学习方法——1.读书;2.体会特点;3.批注特点;4.体会作者感受。再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引入时,有意地提到“同样的”用刚才的方法自学。最后,过度到第五部分自学。使学生通过本课学有所获。
实际上,整个过程主线就是:充分相信六年级学生的能力,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结合交流讨论,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理解文章的学习方法。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0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搭石》,我想从以下六个方面说一说我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搭石》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课文通过对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赞美了家乡人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离我们有点儿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三、说目标。
1.认识“间、谴”2个生字,会写“汛、挽”等7个生字,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除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把对作者情感的流露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作为重点、难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受到熏陶。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通过让学生理解“景色美”“人性美”等方面,从而受到熏陶。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点。以这篇文章为依托,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观察生活,从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发现美。
五、说教学过程。
1.搭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我通过课题直接引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我采用“初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两种方式。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我不仅布置了巩固课堂知识的题目,还布置了运用所学让学生付诸实践的题目,这样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板书设计:
秋凉勤劳摆搭石
无私奉献换搭石
搭石是联结
搭石
协调有序走搭石
家乡人们
谦让敬老过搭石
美好感情的纽带!
热爱家乡赞搭石
板书设计,我采用结构图的形式,辅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教学效果预设。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我让学生们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美的熏陶,让他们明白,美不仅存在于景物中,更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默默奉献中。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我让学生们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能力。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因为本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人们的人性美的赞美,所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设计“读”这一环节的。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个性朗读,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如初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读中找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再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在书上找一找。”通过学生的理解朗读,很快就能体会到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从而明白了“脱鞋挽裤”的含义,知道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3.品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进了作者的心里。
4.抓住重点段落,通过朗读升华情感。例如文中第三段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语句很优美,学生们在朗读时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它像一首清新的小诗。
二、读练结合。
让学生当堂消化文章的写作特点。这一目的我是通过仿写来完成的。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不显眼的、平凡事物的美赞美具有这样的品质的人。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然后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着这一句话来表达的。作者描写的这些都是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作者在写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在这时我就势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我还是有欠缺的。在本节课的最后,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太高,每个孩子都强烈地想表现自己,所以一度有点失控。
课堂调控能力是一个合格老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莫高窟》是第五组最后一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文共有5个自然段,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总写:只有两句话,总体概括介绍莫高窟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突出她环境的恶劣及她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写:第2-4自然段,选取了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记叙,写得形象、生动、逼真,再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艺术成就,以唤起读者对我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之情。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总写:以作者的感受总结全文,突出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引起读者的共鸣。文中生动、传神的词语和优美、灵活多变的句式也很多。所以,《莫高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理想教材。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三、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教学重点:读书指导,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四、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共振,和课文一起心跳。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五、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本节课中将采用“情景教学法”、“阅读感悟法”、“直观教学法”、“揣摸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六、说学法
1、用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
2、注重以读为本,提倡自读自悟、自主合作、自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获得思想启迪。
七、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课前组织教学谈话:(让学生自我介绍,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说)老师也很喜欢旅游。有一个地方令老师非常的向往,但是一直都没机会去。所以,今天我想诚挚地邀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不过老师希望大家在旅途中能有出色的表现,能接受我的邀请吗?好,现在咱们就马上出发,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18课,一起走进《莫高窟》,一起走进祖国西北边陲的莫高窟。(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检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需要认识和会写的生字词语,要求学生正确认读。第二部分为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第三部分为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佛”。
2.检查书写生字,让学生从红色字体里面选一个容易写错的字,上台描红。做到以学定教。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提炼出关键词板书到黑板上)。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研读交流
1、品味“彩塑”
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你想到了什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读自悟。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卧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阅读体会彩塑的惟妙惟肖,学生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然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如果你是游客,会怎样啧啧称赞?如果你是外国游客,又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通过这样的美读,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2、回味“壁画”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段。让学生带着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你想到了什么?”在组内合作学习,然后以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描写飞天的句子,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层次感。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
3、体味“藏经洞”
“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并结合着出示珍贵文物和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四、整体感悟
同学们,莫高窟的文物已经所剩不多了,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投身于保护敦煌,研究敦煌的历史使命中去,因为——
(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课外拓展
1.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开拓学生思维留下空间,也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让学生把课堂上的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后写下来,以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2
《长歌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同时,由于学习本组课文,仍然要求要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提高文化素养。本着这个总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掌握“葵”“羹”“煎”三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相关的诗句,领悟赏析古诗的方法,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把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优秀的古诗文,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方法选择上,我重在“赏析”,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读,读中感悟,并结合搜集与有关春天、时间的诗、名言、格言,制作的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尽量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让学生始终游走在诗韵的画卷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交流中带来的美感和愉悦感。
《长歌行》一诗教学采用一课时,首先是激情导入。教师引用《匆匆》及相关的诗句引出课题《长歌行》,释题。引导学生背诵《古朗月行》、《石灰吟》、《暮江吟》等,明确“行”、“吟”都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这种利用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导语引出课题,不但能在潜意识中引导学生把握本诗的主题,而且一开始能把学生带入情景学习中。同时,有意识的拓展,增加课容量的同时,体现了大语文观,明确了积累的重要性。
接着是品读《长歌行》。分步出示课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读诗,按照标出的节奏读诗。并在范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加上适当的动作,表达他们对古诗的初步情感体验和了解。在这一环节中,朗读要求的逐步提高,朗读技巧的`逐层解剖,让学生明确怎样读,才能读出诗歌的美。学习方法的掌握是最终的学习目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为理解、感悟诗歌表达的意思奠定基础。
赏析《长歌行》是本节课堂教学的重点。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诗是围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写的,接着出示课件,要求学生合作学习,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课件中标出的关键字词,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诗句的理解。在汇报交流中,相机引导完成以下问题:(l)学习了前两句,你会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诗句?(2)学习了三、四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时光易逝,一去不返)(3)围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会想起哪些相关的诗句?作为你们,应该怎样改动诗句,更好的表达我们的感情?最后明确诗歌的主题思想,结合课件引导学生总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只抒胸臆,劝戒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在徒然叹息。最后要求学生给自己写一两句话,最好用上一句你搜集的名言名句。在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充分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和机会。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的教学,立足文本,但必须超越文本,不能仅限于诗句意思的理解上,要把重点放在“赏析”二字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同时,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在帮助理解诗歌主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祖国灿烂的文化产生强烈的吸收欲望,使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效果最大化、最优化。让学生始终走进诗歌,引发共鸣,达到深层次的学习目标。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珍珠鸟》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散文,作者冯骥才用生动的语言记叙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变化过程。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欢人、亲近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原本怕人的小鸟竟然在我肩头睡着了的原因,并和同学们交流。能体会到人与小鸟的和谐关系是靠相互信任建立的,产生喜欢小鸟的思想感情。
3.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意思。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原本怕人的小鸟竟然在我肩头睡着了的原因,并和同学们交流。
2.能体会到人与小鸟的和谐关系是靠相互信任建立的,产生喜欢小鸟的思想感情。
3.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意思。
四、说教法、学法
1.提问法、点拨法、师生互动法、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提问法、讨论法。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
3.学习抓住关键词去揣摩、品味。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引出质疑,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回顾旧知,这是什么样的珍珠鸟?(出示课件:填空)巧抓学生填空的词语(怕人),引出课后思考题,原本怕人的小鸟为什么在我肩头睡着了,导入新课。
(二)深入探究,感受人与鸟的和谐。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在和小鸟相处的日子中,我是怎样做的,小鸟有怎样的表现;
2.选择感受最深的内容一两处做批注;
3.与同桌同学交流。
(三)汇报交流,读中感悟,理解人与鸟的和谐相处。
1.朗读课文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2.出示幻灯片,默读课文,圈点批注幻灯片的内容是:根据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①归纳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我的举动)
②珍珠鸟对我有什么反应?
③我从和珍珠鸟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
3.前后桌交流——合作探究
(四)初步体会小鸟与人渐渐熟悉。
1.抓住我的做法“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理解时采用了句式比较的方法,删去“决、连、也,”与原句对比读,帮助学生体会到作者怕惊扰珍珠鸟,连与它们接近的最好时机都放弃了,进而体会出对珍珠鸟的关心。
板书:我决不
2.再看珍珠鸟的表现(抓住三个一会),体会珍珠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与人渐渐熟悉。
板书:珍珠鸟探头
3.理解后,男女生合作读,读出“我”对小鸟的关心,以及小鸟与人渐渐熟悉的情感。
板书:熟悉
(五)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体会人与鸟的亲近。
1.通过抓重点词( “挨近、蹦、俯、喝、偏、瞧瞧、跑、蹦来蹦去” ),引导从这一连串 的动作词语中,发现是小鸟主动来亲近我;
板书:蹦来蹦去
在学生汇报我的表现时,抓“微微一笑”。
板书:一笑。
体会到受打扰后,不烦也不恼,还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缩短了人与鸟之间的距离。
理解之后,自由读,读出小鸟的顽皮、与人的亲近以及作者对鸟的喜爱。
2.创设情境, 展开想象。
在学生汇报到 “白天,它这样淘气的陪伴我”
出示(课件:当作者( )时,看到( )就( );当小鸟听到大鸟的呼唤时,它( ),在大鸟再三的呼唤下,才( )。)想象小鸟会怎样陪伴作者,通过这个训练,体会珍珠鸟和我越来越亲近,不愿回鸟笼的'心情。
板书:亲近
3.读中感悟:采用师生合作读书的形式,朗读11-13段,进一步感悟人与鸟之间的亲近。
(六)体会人与鸟的友好。
1.出示:鸟在我肩头睡着了的画面,在音乐的氛围中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感悟后配乐朗读体会人与鸟的和谐。
(板书:睡着、友好)
2.回归整体:怕人的小鸟为什么在我肩头睡着了。我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帮助学生整合,学生按照:因为我( )所以小鸟( )的句式,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填空,在解决重点的同时,引出难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板书:信赖)
(七)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展望未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2.怎样做一个让同学信赖的人?
(八)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与鸟相亲的画卷,这是用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其实,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你、我、他(她)都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正如韦唯的歌曲“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在欣赏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在播放歌曲时出示幻灯片五,也就是作业布置)
(九)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和描写雏鸟憨态可爱的句子。
2.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写片段作文,以某一动物为对象,字数300字。 3.课外阅读老舍的《小麻雀》。
六、说板书设计
珍珠鸟 决不 信赖 探头 熟悉
一笑 我 珍珠鸟蹦来蹦去亲近
尊重 睡着友好 和谐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军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和老一辈革命家坚强的革命意志,并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军神》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设计理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乐于探究的积极性,鼓起学生创新的勇气。
四、教学目标分析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本班学情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
读懂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
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册教材也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中强调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军神》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描写人物时,重点却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其目的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这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确定为:读懂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六、教学方法分析
我们都知道学无止境,教无定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法与学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流程设想
《军神》第一课时的教学,应紧紧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读”为主线,以听、说、疑、议、想、写为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内容,感受到军神钢铁般的意志,悟出文中之情,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六个大环节:
(一)交流信息,走进文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并不单纯是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因此,语文课程的学习,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课程本身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网络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不可穷尽的资源宝库。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刘伯承的资料。在语文课堂上,我请学生交流信息,既增强学生对文中主人公的感性认识,架设起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又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通过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请学生自由朗读写刘伯承的段落,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语言学习丰富、生动起来。当学生对手术中刘伯承的表现有自己初步的感受以后,我适机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的片段,电影最后定格在“抓破白垫单的青筋暴起的汗如雨下的手”上,学生被震撼了,他们的感受会随之加深。这时,再读课文第17自然段,学生将饱含深情和钦佩,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所倡导的人文性,本节课所拟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都将通过语言的学习得以实现。
(三)质疑探究,突破难点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学习的开端。在学生读了写沃克医生的语段以后,我请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最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即“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而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地探究。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感悟,这是对不同生命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
(四)角色朗读,语境体验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军神》这篇课文主要是以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对话的形式展开。因此,在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我请同桌的孩子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一次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这不仅能使学生再次感受手术室里两个人物不同的心情,积累语言;还能再现语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五)撰写碑文,提升情感
当学生受到刘伯承坚强意志的感染时,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军神》这个故事发生在重庆的临江门外,如果我们重庆人民想在那儿立一座碑来纪念刘伯承元帅,你会在碑上写点儿什么?此时,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会在笔下流淌,学生的情感将会获得提升。
(六)课后延伸,强化主题
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能使学生从中吸收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发展个性。在课堂最后这个环节,我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提出两个课后练习供学生选择。一是读写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成文。二是课本剧的排演,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质。这两个练习不仅作为本节课的延伸,同时也成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内容。
八、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遵循板书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理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图文并茂的板书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当学生读中感受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以后,我在“军神”下面板书“意志坚强”,这能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当学生撰写碑文后,我再一边总结一边画上纪念碑。至此,刘伯承元帅的形象将留在师生的心中,成为一座高大的丰碑。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该诗是诗人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其在本组课文中的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从而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拓展学习,加强重视积累。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节课将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朗读感悟法,想像感悟法,穿插自主合作学习法,力求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学习中掌握方法。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版块
第一版块
赏美景,解诗题 我们这里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在开课伊始,我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图片,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水乳交融。它弥补了单一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基础。意在拉近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营造阅读期待。
第二版块
学字词,明节奏 这一环节的安排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版块
品诗句,赏美景。 这堂课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们主要采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最后背诵。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课件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
2、由欣赏景过渡到自己的感受:想用要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此时,在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既是显性的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
第四版块
荐诗篇,拓境界。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 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 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课上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及夏日西 湖的美。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板书是这样的: 饮 ∕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西子湖 潋滟 空蒙 >总相宜 西 子 淡汝浓沫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说课稿03-06
语文上册说课稿:称赞06-26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12-07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07-01
五年级语文上册《钓鱼启示》说课稿06-29
五年级上册语文《钓鱼的启示》说课稿06-26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常用02-15
五年级上册语文鸟的天堂说课稿04-21
上册语文《搭石》说课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