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白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白杨》1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
《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
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五、说学生
我班是农村班,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
六、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具体采用朗读式、讨论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七、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2、读出感受
3、读出节奏
八、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小白杨》作为背景音乐。以及结合窗外的白杨树的观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激情。
第三步,深情朗读。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四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第五步,再次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六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
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七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八步,课堂小结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第九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三。
九、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白杨》2
一、 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的第三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赞美白杨树以顽强的生命力力争上游的品格,来赞美了和白杨树具有同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这组课文的学习主题是让学生认识祖国的西部,激发学生热爱西部、建设西部的豪情。因此,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认识西部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西部建设者们克服困难扎根西部的奉献精神,并对学生进行奉献精神的启蒙教育;二是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根据这些,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并学习边疆建设者们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三、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边疆建设者们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四、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心迹的有关句子,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五、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白杨、戈壁的资料和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六、 教学流程
1、 谈话引入新课
(1) 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白杨戈壁和有关新疆的资料。
(2) 谈话引入: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却茁长地生长着许多白杨树。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交流,让学生对新疆和戈壁有个大概的了解,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 找出文中描写大戈壁环境恶劣和爸爸谈论白杨树的具体内容,分别作上不同的记号。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3、 研读课文,体会白杨树的品质
(1)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戈壁的自然环境状况?(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浑黄一体。)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戈壁的自然环境吗?(恶劣)
(2)在大戈壁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白杨树的生长情况怎样呢?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那段话,学生齐读。
(3) 想想爸爸的这几句话概括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板书:枝干挺直;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坚强)
(4) 戈壁滩上为什么需要白杨树?(守护着铁路不被风沙毁坏)假如没有这些白杨树会是怎样的一种结果呢?(铁路将会很快就被风沙掩盖)
(5) 这就是白杨树最可贵的品质,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扎根,茁壮成长。
(6)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这段话。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戈壁恶劣自然环境的认识,结合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后面理解边疆建设者的类似品质做好铺垫。
4、 品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1) 这篇文章只是写了白杨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还写了其他内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 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望着白杨树出神、介绍白杨树时脸色严肃,望着白杨树再次陷入沉思。)
(3) 课件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也会和自己一样扎根边疆)
(4) 你看到了爸爸什么样的品质?(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教育子女。)
(5) 总结:是的,我们的边疆建设者们和白杨树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为了边疆的建设,献出了自己,也献出了子女,这种奉献精神是多么的无私啊!思考:我们从这些边疆建设者们身上学到了些什么呢?
这个环节由树到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边疆建设者们和白杨树一样的品质,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 这篇文章作者要赞美的是白杨树还是人?(具有白杨树品质的边疆建设者)
(2) 课文直接写人了吗?(没有)那是怎样写人的?(通过写白杨树,从而赞美具有白杨树品质的人)
(3) 总结:课文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6、 课堂练习
(1) 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文中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2) 练习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并在练习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说课稿:《白杨》3
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白杨》,现在,我对本课题按骤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乡接两孩子上学,在往返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感染自己;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扎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知识目标)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技能目标)3.让学生初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与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在阅读时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对话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片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本课主要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再朗读来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说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理念中把由重“教”改为了重“学”;既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主要采用置疑、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来读懂全文,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通过具体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受白杨生活的艰辛及它高大、挺拔的特点,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借助拼音预习课文,把难读的字多读几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其次:分角色朗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扫清字词障碍,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所以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工具书充分预习,了解大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三)深化感悟,讨论、解决疑问
(1)启发学生谈谈他们(她们)从中知道了些什么?不理解的有哪些?并与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疑问与看法,进行小组合作;把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预设问题可能有:其一,白杨有什么特点?其二,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其三,爸爸的两次沉思各是什么,为什么最后会露出微笑?)
(2)再次朗读,让学生大致明白每部分内容的大意,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疑问,深入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讨论白杨有什么特点?(指导朗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同时,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3)了解白杨的特点后,由树及人,比较一下爸爸和白杨有什么共同之处,理解课文主要意思。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4)由前面的学习,学生领悟到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指孩子。然后重点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各是什么?为什么最后会露出微笑?(指名答,教师评价)
(四)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同学们,白杨能在大戈壁中留下坚强不屈,高大直立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种恶劣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他们的无私奉献,更令人敬佩。文中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你们这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此,我会发给每一位同学一张“心”卡,让他们把自己的志向写下,挂于教室,以便时刻激励他们。最后,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七、说板书
白杨白杨:高大直立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爸爸:扎根边疆无私奉献以物喻人八、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采用朗读、置疑、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是长处;不足点是:对个别学生的辅导,个别字词的巩固训练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以改正、完善,力求更好。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白杨》4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中语文三年级的一篇教读课文,矛盾所写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
一、说教材、学情。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欣赏散文应着眼于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借鉴散文所运用的语言。《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的把握以及教学的设想,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朗读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考虑到初中生在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式、讨论式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准备用“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两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这两个步骤个相互紧扣,循序渐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说教学程序
<一>、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按照这个思路上课开始,我便直接板书课题,对“礼”、“赞”进行释义,并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我会对学生说:“白杨礼赞”犹如一首结构谨严,渲染得力,旋律激昂的抒情音乐小品。一般音乐作品总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其中,它有时略有变换,复沓重现,昭示着深化着主题。那么,《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录音,在头脑中展开联想想象,用心去感悟,听出“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来。
接下来,我便播放以钢琴曲为音乐背景的配乐朗读录音。列宁曾这样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知识、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这样,我便能顺利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旋律,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后,我还会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我设置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以此引导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通过启发、点拨、讨论后,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
1,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2,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
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4、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环境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外形
性格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语文说课稿:《白杨》5
一、 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 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 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 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五、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 生长环境 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 外部形象 白杨树———(象征)———人 哨兵 (傲然挺立 )
(倔强挺立) 内部气质 (托物) (言志) 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附录: 说课的几个环节
(一)、说教材:1、首先讲清楚说课的课题。2、教材的重点,教材的主要思想内容、在单元和书本中的地位、作用。(包括知识点、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材的难点:从学情、教材内容或教学进度等方面去确定。3、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白清楚。
(二)、说学法: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传递方式、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的方法等。
(三)、说教法:如范例教学法,是以知识的迁移为依据,一掌握知识为目的;问题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等,要说明自己采用某种方法教学来教的原因(如:我选择这种教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可以复习旧课、录象、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小黑板等);2、抓住重点,把教学过程条理说清楚,把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安排、运用?);问题的设置(为什么这样设置、安排问题的顺序?);针对重点难点巩固训练,并说说练习的意图。3、课堂小结:充分利用板书,突出重点难点。5、布置作业。并说说作用。
(五)、结束语设计:(如: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白杨》6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
1.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1)从编者的编排意图上看,九册第六组导读中明确指出,训练的重点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且强调要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2)从前后知识的贯通上看,初中第三册编排了《白杨礼赞》,训练重点为“初步理解托物言志,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可见,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保证他们具备合理的认知基础,进一步系统深入地学习。
(3)从课文内容和结构上看,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2.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二、教学设计的特色
1.课时划分。
共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第二课时:读写生字词。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课时整个教学过程结束,虽然没有进行中心思想的概括,但因为有大量、有效的训练,已是水到渠成。
2.教学方法。
为突破重难点,采用多媒体课件,把北方特有的树种——白杨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又再现当年军垦战士垦荒的情形和他们的光辉形象。最后还采用今日新疆繁荣、美丽的景象的画面。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准备丰富的辅助材料,在课前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先直奔到与文章的重点段有密切关系的第14自然段,然后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教给学生分析文章、归纳主题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略读课文,让学生先从文章中抓取基本材料——爸爸的三句话,然后对它们作粗略分析,形成初步印象,获得有关主旨的初步认识——介绍白杨,教会学生抓取重要材料的方法。
第二步,精读三句话,作精细分析,然后以点带面,联系前文,抓重点词、关联词,分析、讨论、修正关于中心的认识——赞美白杨,教会学生抓重点词品味,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第三步,抓住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反溯前文,深入挖掘作者欲说还休又无不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主题——赞美建设者,从而第二次修正主题,真正把握中心。教会学生抓重点句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第四步,对重点段(第16自然段)展开讨论。先自己提出问题,继而根据画面、背景材料展示出的生动内容回答。在语言训练中深化对中心的认识。教会学生多方面摄取信息,尤其利用背景材料解析文章的方法。
3.训练设计。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时间,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l)字的学习。出示“疆”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写“疆”字要注意什么?在充分肯定他们的想法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
(2)词的学习。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白杨的特点是“直和坚强”,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都说上,并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品味理解。又设计填词和关联词的练习,请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3)句的学习。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段的学习。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并引导学生开展同桌伙伴学习、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进行说的训练。还教给背诵方法,限时记忆。
(5)篇的学习。学生读书时本着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训练原则,在经过逐段的学习后,围绕爸爸的情感线:沉思—严肃—沉思—微笑,提纲契领再次回归整体。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语文说课稿:《白杨》7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五自然段到第十七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单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
(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并配上兄妹俩的争论录音。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至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5至17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还是,他总是那么,,也。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边疆需要,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人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深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板书设计(略)
语文说课稿:《白杨》8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采用的是交融式目标的拟定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解“清晰、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也更为广泛。但是他们在语言的积累方面有点欠缺,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能举一反三,但延伸、扩展、深化方面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难度较大的地方加于点拨,以启发、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白杨》说课稿相关内容:6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二课时)古诗词三首(2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谈礼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爱如茉莉导学案《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实录《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揣摩文字见画面彰显人文识精神——《诺贝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爱如茉莉》说课稿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树木的图片,认识白杨树,导入课题
(二)初识白杨,拟定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让学生直接找出课文中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初步感知大戈壁白杨的特点。
2、朗读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质疑并拟定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此,老师先设疑:文中是谁在介绍白杨啊?让学生能放开思维,大胆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自己课前对课文的梳理,整理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细读课文,感知白杨的生长环境。
1、自由朗读课文,批划重点词语、句子;
2、交流、感知戈壁滩的环境的艰苦;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感受大戈壁的荒凉和环境的恶劣。至此,白杨的生长环境已在学生的心中根植。为加深体验,引发探究兴趣,紧接着出示课件——荒凉单调的大戈壁。老师用激情的语言“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是什么让它富有生机和希望?”迅速唤起了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3、“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是什么样子的呢?”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教师的有机引导,学生很快找出“高大挺秀”一词,并加以体会和理解,为什么用“高大挺秀”而不用“高大挺拔”呢?让学生体会“秀”的含义,经过教师的点拨明白之所以说它“秀”是因为在毫无生命的荒漠里,白杨的一抹绿色是戈壁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能不美吗?并由此进入到下个部分的学习中。
(四)研读对话,领悟白杨的精神品质
1、在了解了白杨的“高大挺秀”以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兄妹俩的谈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再说说兄妹俩对白杨的认识。
2、研读相关段落,紧抓关联词语,通过填空和师生问答的方式体会白杨高大、适应能力强以及坚强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队白杨的敬意。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此时的学生,在认真阅读,大胆揣摩,积极思考和探究,在自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感悟,深刻领悟白杨的品格——(“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树干。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在组织交流时,始终引导学生以读为本,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利用音调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复活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抒发自己心中的激情,绽放个性。
(五)深读课文,体会爸爸的心愿
1、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爸爸仅仅在赞美白杨吗?爸爸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
3、谈话小结。
设计意图:有了上述教学环节的铺垫,再让他们回味爸爸话中的深意,层次分明地引导他们切近主题,教师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激情过渡:一代又一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就是戈壁滩上那一棵棵白杨,而他们的孩子,正是那迎着风沙茁壮成长的小白杨。既让情感得以升华,又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成了具有“白杨精神”的人。边疆建设后继有人,这是多么令人欣慰啊!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出示今日西部地区的图片,随音乐感受边疆工作者取得的丰硕成果。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本课的板书设计我是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而定,将白杨的特点呈现在黑板上,再板书“表白心”,让学生明白课文是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以突破重难点。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认为,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领学生自主质疑定标,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读,课堂中,如果注重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习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
但上课过后,我更加明白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缜密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课堂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对学生给予适时恰当的启发和鼓励,因为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它不仅是源于精彩的设计,更来课堂上生成的精彩。
语文说课稿:《白杨》9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文写了在开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借白杨,赞颂了边疆工作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本篇课文是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教材,在本单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新疆、戈壁"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体会无私奉献的精神,了解西部,感受西部。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教师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是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启发者,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因此,在学习方法的制定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进入说课的最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入
在课程伊始,我将运用多媒体导入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戈壁滩上白杨树的图片,同时播放歌曲《小白杨》,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白杨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通过图画与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融入本堂课的学习中来。
第二部分:新授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桌相互帮助等方式,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再读全文,深入探究。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父亲的话中,那些词是课文的重点词?这些词又体现了白杨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将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无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我将一一予以肯定和指导。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父亲话语中重点词语为"直"、"坚强"、"不软弱"、" 不动摇",这些词语表现了白杨高大笔直、不择环境、不惧灾难的特点。
第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我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提出如下问题:这篇课文是写白杨树的吗?如果不是,那白杨树又象征了什么?本篇课文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自己探究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相关段落,反复阅读,小组交流,仔细推敲,得出答案:白杨树象征了边疆工作者,作者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边疆工作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同时,我将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然后,我将提问学生:在最后,父亲为什么笑了?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父亲的笑,更好地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在此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
在这一部分,我将让学生自己思考:文中的兄妹长大之后会扎根新疆吗?如果你是文中的兄妹,长大以后,你会为新疆做些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后,谈一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四部分:小结
在这一部分,我将以学生自主进行小结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新知,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五部分:作业布置
让学生搜集边疆建设者的相关资料,在课下以语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西部边疆的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说课稿:《白杨》】相关文章:
语文《白杨》说课稿范文03-18
语文《白杨》优秀说课稿06-12
小学语文《白杨》说课稿08-15
小学语文白杨说课稿范文10-27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说课稿12-08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说课稿04-17
《白杨》说课稿11-13
《白杨》说课稿07-14
白杨说课稿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