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2022-11-18 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

尊敬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我的说课分六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设计,这六部分都依托我研究的课题《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进行说明,我研究的阶段成果是教学基本模式:“全面自读——方法指导——课堂检查——方法引导——自主合作——成果鼓励——师生反省”。

  一.教材分析

  我对教材的把握:《中国石拱桥》选自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写的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字里行间洋溢着民族自豪感。文章的内容的感知可以在“全面自读”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完成,目的是转变学生观念,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

  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的,要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明确说明文常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也就是“方法指导”环节。

  标: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周密的特点;了解本文说明顺序。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

  二.学情分析

  我对学生的分析:初二年龄段的学生思想发展逐渐成熟,思维活跃,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要他们说出抓住怎样的特征来介绍事物的不难,但是在前面没有系统地接触过说明文,要他们理清说明顺序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有难度。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自豪感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和思辨能力。根据这一思想,我采取以读促教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学习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步骤

  生学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学习的复杂过程中循循善诱,强调要把教师的“给予”有机地转化为学生自主的“习得”。依据这一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为:巧设悬念入新课、自主加语明对象、自主对比理特征、自主梳理明方法、自主赏桥思原因五个环节。

  (一)、巧设悬念入新课

  导入要紧扣课文的主题,使学生在短时间里知道今天课堂要学什么,也就是给学生学习定下一个方向。

  老师板书:今天我们共同走近一种特殊的路:桥 、 拱桥 、 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这一环节学生的感受是:名词前加的限定词语越多,说明对象就越具体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为了准确科学的说明对象,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像“弧形、暴涨”等,这个环节来检查预习情况。“课堂检查”环节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

  (二)、自主加语明对象

  高效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要更好的体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来体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遵循了先整体后局部的审美规律。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给3分钟时间思考、准备。对题目加定语。尽量对所添加的内容能用课文里的句子作一点解释。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在于通过“方法引导”,使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更要讲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并能逐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会提供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时间,我会深入学生之中,观察学生的思考状态,接受学生的询问,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在这一环节中,我预测:

  学生可能添加的定语是:

  古老的……

  世界著名的……

  美丽而坚固的……

  造型奇特的……

  巧妙绝伦的……

  有优良传统的……

  多姿多样的……

  这样就可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能使学生掌握文本的内容,更加明确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从而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自主对比理特征

  为更具体细致的感知中国石桥拱的特征,落实好知识目标。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自主合作”环节:

  课文中举了赵州桥、卢沟桥两个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能否理解为中国石拱桥只有这两种形式?

  设计这个环节是因为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导下逐渐形成的。 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值得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要求:引用课文里的句子作根据回答问题。

  明确:这样说是不能的。课文里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为什么课文中单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

  因为这两座桥最著名。

  因为这两座桥最有特点。

  因为这两座桥最有代表性。

  因为这两座桥集中了中国石拱桥的一些特征。

  因为这两座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逐一引导他们弄明白他们的分析是否正确;重点引导学生研究这两座桥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征”。独拱、联拱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两种类型,因此,必须都要介绍,才能说明得全面、准确。

  在此基础上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由主到次,由一般到个别。

  (四)、自主梳理明方法

  为更清晰明了的感知中国石桥拱的特征,落实好能力目标。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 “成果鼓励”环节:

  中国石拱桥的共性: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赵州桥、卢构桥体现了这些特征?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强化学法指导课的重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身的指导性、引导性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对自主学习的效果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

  学生可能回答是:

  摹状貌: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做引用: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和周密性。

  石拱桥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我国的几乎到处都有。(“几乎”一词,去掉行吗?)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主要”一词,去掉行吗?)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在当时”一词,去掉行吗?)……

  (五)、自主赏桥思原因

  为更好的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反省”环节:

  采用多媒体播放中国比较有特色的桥,让学生牢牢记住其原因。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还在于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让学生挺起胸膛走路,满怀信心做学问。

  以上的教学五个步骤紧扣课题《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成果是教学基本模式:“全面自读——方法指导——课堂检查——方法引导——自主合作——成果鼓励——师生反省”。七个环节进行,其中可能会有偏颇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

  本着实用,简洁美观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说明语言:准确性、严谨性、周密性

  七.时间安排

  (1) 巧设悬念入新课 约2分钟

  (2)自主加语明对象 约10分钟

  (3) 自主对比理特征 约15分钟

  (4) 自主梳理明方法 约10分钟

  (5) 自主赏桥思原因 约3分钟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2

  【说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

  因为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

  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

  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

  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学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

  〖教学难点

  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

  〖教法

  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

  通读感知文意、品读赏析语言、精读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包括“解题导入”/“探究感悟”/“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感言五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本课的教学过程。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现在开始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我有一个梦想》,作者马丁·路德·金。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剖析本课。

  《我有一个梦想》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以天下为己任。本文是一篇政治演讲词,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种族平等的梦想,激情澎湃,文采斐然。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为理想不断奋斗的精神。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培养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修辞在演讲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从等待出卖的奴隶,到美国总统奥巴马,400年间,美国黑人的地位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并非通过腥风血雨的暴力斗争得来的,而是以一种非暴力的形式获得的。谈到这些,就不得不提到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最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三步展开。

  1.结合导学案,请同学介绍演讲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2.多媒体播放现场录音和图片资料,感受当时激动人心的气氛。

  3.整体感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讨论完成内容结构图。小组自由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明确:本文共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7自然段,交代集会原因;第二部分是8-17自然段,号召黑人斗争;最后是第三部分,梦想平等自由。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两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问:作为一篇举世闻名的演说词,你认为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加以补充:本文感情充沛,感召力强;思路清晰,富有逻辑性;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饱含激情,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悲愤而热烈的情感,有着排山倒海的气势,增强了作品的表达效果。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问:文章的标题是“我有一个梦想”,但直到第17段才提出“我仍然有一个梦想”,那么,前16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能否删去?设计此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中设疑。明确:演讲辞首先要有针对性,文章首先从黑人所遭受的现实谈起,体现了针对性和必要性,正是由于现实,作者才产生了梦想,同时也暗示人们,只有推翻这样的现实,才会实现梦想;倘若删去,会使后面的梦想缺乏基础,使文章显得突兀,感召力和说服力会大大下降。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用时约5分钟。

  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消化吸收本节课的内容。

  自由平等是人类永远的梦想,也是人类永不停息地追求。问: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自由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畅所欲言。

  整堂课,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前预设,并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演说辞慷慨激昂的情感。

  2.以“我有一个梦想”为标题,写一篇演讲稿,发布到班级博客中。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极其重要的介绍克隆的说明文,文中介绍的克隆知识属于科学界的前沿知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这是我选择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以及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中,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耐心听,简明扼要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1、导入新课:

  从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孙悟空谈起,这一导入语从学生平日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2、交流查找的资料:

  交流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实现了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感性认识。

  3、感知课文内容:

  主要是通过解决依据文本内容设计的三个问题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4、深入探究,了解说明特点:

  本文联系人们熟知的事物解释深奥的科学问题,深入浅出,取得通俗易懂的效果,并且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感到亲切。这一块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并学习把深奥复杂的问题写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的方法。

  5、想象训练:“假如我会克隆”。

  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6、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主要是结合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难句,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7、辩论:

  以“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为正方,“克隆技术不能造福人类”为反方展开辩论。

  鼓励学生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让他们学会在口语交际中热烈参与讨论,耐心细致地听,大胆发表见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元互动。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郭沫若的《雷电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散文诗,散文诗具有散文的形式美和诗歌的韵律美,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雷电颂》是屈原的长篇独白,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作者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独特的抒情方式,浪漫的语言风格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青春浪漫,喜欢读诗写诗,老师应该把优美的诗篇呈现给他们,引领他们走向诗的国度;《雷电颂》全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课文,对于其独特的抒情方式、象征的表现手法、不凡的语言效果、深沉的思想情感,掌握、领会有一定难度;并且因为学生平时的朗读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念书”,很难真正投入自己真实的感情,无法融入到课文中去感悟人物情感,更难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了。这就需要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 根据以上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和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

  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③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语言的语气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体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朗读中理解文章主题和人物情感。

  2、教学难点:各种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四、教法学法

  1、教法说明:教学本课,朗读是最好的教学手段。结合前面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课型以朗读课为主,朗读中让学生去感悟真情,释放真情。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利用优秀的音频朗诵包括教师当场示范朗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一些重点语段对学生及时点拨,教授朗读方法和技巧。尽可能的实施“欣赏教学”、“情境教学”、“讨论教学”。欣赏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美、欣赏语言美、通过欣赏美来感悟美;情境教学的途径:通过课件快速进入情境,化身屈原、角色转换进行内心独白;讨论教学的实施:设置主问。

  设计理由: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可以集中话题、优化活动。

  2、学法说明:在听中感染,在读中感悟,在合作中提高,在指导下进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听”,在听中进入屈原的内心世界;其次是“读”,在读中体会诗人内心的悲愤抑郁,体会诗人的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再次是“合作”,四人小组的合作交流探究,能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后是“指导”,在老师的教法指导下,学生最终掌握课文重难点和朗读技巧。

  3、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由来都有一些历史的渊源。比如说每年的五月的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二千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大家知道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谁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聆听他的心声。

  (板书:雷电颂郭沐若)

  (幻灯片展示:作者介绍、作品介绍及写作背景)学生课下已经搜集相关资料

  (二)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三)聆听经典朗诵,感悟真情演绎

  (课件:《雷电颂》音频朗诵)

  重点突破:

  突破口1:优秀音频朗诵和老师示范朗诵。

  设计理由: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问题设计:你听见了什么?

  点拨:我听见了风在怒吼、雷在轰鸣、电在劈闪、诗人在呼喊、火热的心在跳动的声音......

  (四)重点品读,释放真情

  突破口2:幻灯片展示重点语句品读。老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学生朗读,老师在旁点拨朗读技巧。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重音,停顿,节奏;注意不同的句式(拟人句、呼告句,排比句、反复句、短句)的朗诵技巧。

  1.幻灯片展示:“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幻灯片展示:“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幻灯片展示:“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问题设计:你读出了什么?

  点拨:我读出了赞美、诅咒、悲愤、激动、难过的`语气和心情......

  设计理由:听然后读,学生将充分体会语气和情感。(读、悟、议)

  (五)难点感悟,分析形象

  难点突破:

  ⑴突破口1:化身屈原,感悟形象

  设计理由: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才会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

  问题设计: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点拨:我就是20xx多年前汨罗江边壮志难酬的诗人屈原,我看到的东海、长江、洞庭湖是我热爱的人民;我就是那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我看到的土偶木梗是我的敌人......

  ⑵突破口2:老师总结,概括象征意义

  设计理由: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明确知识点。

  (六)精读文段,品析语言

  这篇激情洋溢气势磅礴的人物独白之所以会读的那么琅琅上口,感染人,也在于句式的变化,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段,看看其中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注意不同的句式(拟人句、呼告句,排比句、反复句、短句的)朗诵技巧。

  (幻灯片展示:“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呀?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七)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⑴讨论交流:以下这些具体事物分别可以象征什么?(蜡烛、白鸽、绿色、火炬)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能力培养题。设计本作业旨在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对象征这一表现手法的理解。

  参考答案:蜡烛――教师、奉献精神;白鸽——和平;绿色――生命;火炬――光明、信念(学生可以有不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⑵搜集资料:端午节的民风民俗和有关屈原爱国的故事。(张贴在班级橱窗)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课外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活动更多的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更好地认识屈原这一爱国者的形象。

  六、设计理念

  本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课文创作背景、主要人物等,并在学习正文前交流介绍出来。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查找、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于课前即对课文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又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领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品味、欣赏文章语言的机巧与犀利。既做到了学习的循序渐进,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既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教会了学生边读边思、读后再思、思后再读的学习方法。同时,在评价方面还注重了学生互评为主,辅以老师点拨的评价方法,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最后的拓展延伸更是将课内与课外、文字与图片结合了起来,在扩展文字运用、激活想象空间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力求直观、简洁,突出本文知识要点。

  雷电颂郭沫若

  屈原:光明与正义的化身爱国爱民英勇无畏

  歌颂光明: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东海、长江、洞庭湖――象征人民群众

  诅咒黑暗:“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①。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近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②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③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2.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2)探究学习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习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

  3)合作学习法: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三.说教法:

  1.学生中心法: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

  2.对话教学法: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④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平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这样的类似问题,表明学生真的读出了个性、读出自我对老头子的看法,在此老师就必须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归属,是作者在宣扬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战争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来贴近与学生的对话。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概况: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约3分钟,3—4个学生)

  第二步:速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 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 ┅┅”或“这一句表现 ┅┅”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完了后学生还需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教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从自主预习到效果反馈过程(约6分钟,全体学生参与)

  第三步:研读,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⑤。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注:由于教师对学生当堂呈报的问题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只能暂时用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来表述教学过程,不过后面还留有机动的时间可作调整)

  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组讨论。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越俎代疱。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此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爱国抗日的勇毅,爱憎分明的正气,自信自尊的严苛,智勇双全的写照;或者按教参的说法——贯穿全文的线索;甚至还有可能会说到是对二个小姑娘对老头子抱怀疑态度的反衬等等,在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相应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约5分钟,8-10个学生)

  2.全体学生朗读“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怎么张嘴说话?我这老脸呀!”问题:此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现力?此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天赋,为课后的面批面改、分层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教师可以适时扮演起课堂中首席的角色。(约3分钟,3-4个学生)

  3.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本题将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习,先由同学自己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由组内派代表讲出所选句段喜欢的原因并把该句段朗读出来;教师可就学生的语气、语速、音准、句逗、轻重等阅读问题进行评价并作适当的调整,提高学生对自己所选语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过于”“毒蛇”即要读得重又要读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该词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②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③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约8分钟,6-8个学生)

  4.读语段练笔:“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300左右。(写作加交流约10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个学生交流)设置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平等对话的机会。(约2分钟,3-4个学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平的意识。(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⑦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中国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 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与自尊) 我没脸见人 (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双全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7

  一、说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细致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掌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质疑,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情景交融的情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情。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我”被称为“小滹沱河”的原因;

  2、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三、说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带领大家认识一个人。(投影)他身材高大,足有1.9米,“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尽管一生遭受了很多的苦难:流亡、饥饿、受迫害、被捕、监禁、坐牢、受审判、劳动改造“,但“生命不停地自燃 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汗血马 扑倒在生命的顶点 焚化成了一朵 雪花”,他离开家乡56年,但家乡的滹沱河边高粱林几乎伴随了他一生,他就是牛汉。著名诗人、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有诗集《温泉》(获全国优秀诗集奖),有散文集《滹沱河和我》、《萤火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滹沱河和我》

  (过渡:开头有这么一句话“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 滹沱河和“我”有什么关系?“为甚么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块说?”我们深入到课文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

  二、速读思考 理清层次

  思考:作者围绕滹沱河写了哪些事情?

  明确:沉睡的滹沱河;咆哮的滹沱河

  三、品读思考

  滹沱河是一条怎样的河?我对滹沱河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交流明确答案

  沉睡的滹沱河

  想象中的滹沱河

  我的心情:向往

  2、“我”第一次见到的滹沱河----干涸的滹沱河

  [人/情] “我感到异常的失望,滹沱河啊,你丢尽了我的脸了!我怎么会像眼前这个喊不应打不醒的滹沱河?”(第4节)“……我怀着满腔的悲伤向她们说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寻我那个失落的梦,在滹沱河那里寻找我心中的滹沱河。”(第5节)

  “灰灰的”、“无知无觉地”、“躺”、“尽是”等词表现出了“我”的失望;

  干涸的滹沱河打破了“我”心中的神秘感,其实越失望,说明期望值越高,对滹沱河更关切。

  3、姐姐口中的滹沱河——大水“说来就来”

  我的心情:[恐惧]

  [如]被“镇住”、不吭声、不仅手凉,心都凉了

  4、第9节尾句“现在我才明白她们为什么说我是个小滹沱河”,“我”是不是真的明白了?

  [答]没有完全明白,因为“我”还没有亲眼见过真正的滹沱河,只是间接了解了它的情况。

  5、咆哮的滹沱河

  气势宏伟、野、难管束……

  文中从哪些方面逐步体现了滹沱河的气势?

  (从“我”与滹沱河的接触入手进行分析,还要注意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听滹沱河

  [正面] “那滹沱河一会儿像是从深深的地下喷出来的;一会儿又觉得天空在打闷雷,像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

  [侧面] “它们的声音被吞没了”、“……平常谁的声音我都能听出来,此刻全分辨不出来”……

  看滹沱河 (点击词汇——“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问:划出句中的动词,并从“滹沱河”和“我”两个角度去分析。

  插入问题:上文有哪些句子也表现出了“我”想亲眼见见滹沱河的急切心情?

  6、为什么长辈们都说:“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

  因为“我”和滹沱河的脾性合一:野、难管束;(说来就来)

  之前我们品读了第三部分,领教了滹沱河的“野、难管束”,那“我”的“野、难管束”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从文中找相关的描述)

  7、分析加点字的含义——“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析]这既说明了“我”对滹沱河的崇敬之情,也说明“我”认识滹沱河的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

  8、品读结尾:

  为什么说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

  我的本命河。”

  ——“我”与河脾性合一(野、难管束);它是故乡的代表,我爱滹沱河,也热爱这生我养我的故乡。

  ——这里的“很野,很难管束”是贬义褒用的,这其中还包含了无畏、勇敢,充满锐气的精神。[联系第一节] 课文对滹沱河的描写,实际就是对自我的描写。“我”的性格脾气与滹沱河的脾性“合一”。 滹沱河是故乡的极富特色的河,是故乡的象征。作者通过对滹沱河的描写,寄托了对故乡深深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融于对滹沱河的认识过程之中

  老师总结:的结尾既是拓展,又是总结,也是抒情。

  四、讨论总结

  1、情景交融

  情——景(人——河)

  [总]故乡情思(单元主题)

  2、前后呼应(请学生在文中寻找)

  (五)作业

  写一段记忆中的故乡的场景,字数两百字

  建议: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和修辞。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8

  一、课程目的

  1、教材的地位作用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纪下册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书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意,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的一篇书信,作者描绘了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壮丽的景致,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事退隐的高洁志趣。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过程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深入领会关键词语。

  情感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寄情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3、重点难点

  积累许文言词语,欣赏文中之景。细心品味感悟文中之情。理解文中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科学合理的教法能够使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的统一,基于此,我将采用的教法是朗读法,点拨法,情景教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 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力求让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

  学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到实处,我采取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我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难点,课堂教学我将采取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借助多媒体显示富阳江沿岸美丽的风景,让学生形成对富阳江美丽风光的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首先请学生借助4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积累文言词语,发挥语文工具性的作用。其次学生自读并翻译课文,然后请同学朗读翻译课文,教师予以指导纠正。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合作探究,精读品味。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4、拓展延伸。三峡也同为写景的文章,将三峡和与朱元思书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5、课后作业。翻译成现代汉语介绍富阳江的风景。

  四、板书设计。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9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安塞腰鼓》,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解说:

  《安塞腰鼓》描写了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它和《社戏》等五篇文章从不同方面展示了文化艺术生活。文章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更好的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从而进一步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四单元重点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训练,同时结合单元学习重点“整体感悟,发表见解”。我把教学目标拟定为:

  1、有感情诵读,体会文章磅礴气势,感受生命的律动。

  2、品位语言,激发学生超越自己的感悟。其中目标一是重点。目标二是难点。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学中要加强语感的培养,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让学生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领悟文中美点,汲取人文内涵。课上用精美的软件辅助教学,用震撼学生心灵的视听冲击渲染课堂氛围,使动画、音效与作品意境融为一体,图文、声像与教学环节同步推进,增强形象、直观感受。

  二、教学方法的应用

  叶老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灵活的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思、多讨论、多与别人交流。“以学定教”把教的中心放在“引导、促进学生学”上。努力追求寓教于读,寓教于说,寓教于画,寓教于赛,寓教于乐。

  三、学法的指导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在品读语言时,采用多种方法,像吟诵法、品读法、读写法、积累法、仿写法等。在理清思路时,采用结构上抓过渡段,内容上抓中心词的方法。我也注意强调一些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看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设计包括三大板块:

  课前活动、课堂学习、课后延伸

  Ⅰ课前活动:视频欣赏播放﹙教学课件﹚请同学们欣赏腰鼓表演。

  Ⅱ课堂学习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能激求知欲,激发浓厚兴趣,它就像战前的号角,令人精神振奋。

  [设计]

  腰鼓表演精彩吗?你能不能把听到的看到的也十分精彩地描述出来?﹙生描述发言﹚声音无色无味无性,要把它写出来还真不容易。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把安塞腰鼓写得有声有色有势,让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

  ﹙二﹚商定目标,有所向

  进行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要有的放矢,这个“靶子”就是目标。有了它,才能克服主观随意性。

  [设计]引导学生结合单元重点及以往散文学习商讨制定学习目标,明确方向。

  ﹙三﹚检查预习,自我评价

  养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将一辈子受用无穷。所以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课上抓好检查严格要求。从而帮助、督促学生的习惯养成。

  [设计]

  ⒈读准加点字的音亢奋羁绊冗杂磅礴

  ⒉解释词语磅礴羁绊叹为观止嘎然而止

  ⒊“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⒈播放录音﹙画面配文配乐﹚听读注意停顿、重音、语速、感情

  ⒉跟读模仿朗读

  ⒊教读教给学生有感情朗读方法,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男生读、女读、男生齐女生齐读、男女生轮流读⒋研读研究体会为什么这样读

  ⒌赛读比一比,看谁能读出文章音乐美、感情美

  ⒍说读自由朗读用“_的安塞腰鼓”句式对安塞腰鼓

  ﹙析读﹚⒎跳读理结构明线索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划分结构;抓住内容与结构的核心句找线索。

  ﹙五﹚品读课文,质疑问难

  思维训练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疑问则是思维的导火线。教学中不仅要巧问激思,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激发创造思维。

  [设计]

  ⒈美读分组朗读,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_美你看﹙听﹚﹍_”的句式叙述出来,赏析形式美、语言美、图画美。

  ⒉质疑问难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质疑,由组长汇总形成书面文字上交,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多媒体展示成果:

  ①《安塞腰鼓》美在何处?

  ②“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引导学生讨论合作解决

  ﹙六﹚品味语言,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教学中,可让学生边读边悟,相互讨论,于小组交流中感悟文章。

  [设计]

  ⒈创读师示范将第六节用现代诗的形式替换;生反复诵读,背诵。仿照这一形式改写另外的章节分小组创读。

  ⒉评读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朗读三遍,用“_好,好在_”的句式谈谈自己为何喜欢师师范指导(可以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评点)生分小组品读评点、相互交流。

  ﹙七﹚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语文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课文内容把学生引向广阔社会天地,把时代“活水”引入课堂。

  [设计]

  多媒体播放著名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表演,要求学生学用课文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进行描写,写出自己的评价及感受。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设计]

  引导学生以“学习本文我体味到了_”“对于_,我想说_”的句式,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感悟。

  学了此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心得感想,那就在课下把你这些美好的思想编制起来写篇读后感好吗?Ⅲ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山好水好风情好。”费县这颗耀眼的明珠,处处充满民情风俗,文化艺术。如“山东梆子”“弦子鼓”“鱼鼓”“琴书”“跑旱船”“踩高跷”……让我们走进生活,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探讨,相互合作。开展一次“我爱家乡,文化风采”的综合活动。

  安塞腰鼓表演是人鼓合一,人借鼓势,鼓助人威。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表演者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耀耀眼。所以板书设计采用了形象图解的方法。整个图形就是一张“鼓面”,又像一轮刚升起的红日,从而更赋予象征意义。

  以上六个方面阐述了我的一些设想和依据,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一文言文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与成就。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为避免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成为必要。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该文为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佳材料。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但是古诗文及其讲究铸字、炼句。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析并作简要批注。

  五、说教学方法

  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为了更好的上好这堂文言课,不至于枯燥,我选择通过以“读”为核心而创设了情境教学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整堂课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不至于烦闷,才能让学生更加体会到古文的美至而爱上古文。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2、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本文来自四川教师招聘网xx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互译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动发言讲解课文,其他同学的问题可由发言同学解决,老师适时适当点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1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汪冬妮。很高兴能在这里为大家说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桥。大家熟悉的长江大桥,学校里的小桥。无论是哪种桥,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可以很方便的与对岸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篇目就是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处理、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为大家阐述。

  一、教材的处理

  《中国石拱桥》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说明文。所以,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要注重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介绍事物的,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以及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二、学情的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接触的一般都是记叙文。《中国石拱桥》应该说是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第一篇说明文。对于有一定文学基础的八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就某一事物的特点来介绍事物不难,但是在没有系统的了解说明文的情况下,让他们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篇文章的特点、八年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了解说明顺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时间由先到后等顺序)

  (2)学习运用准确周密的语言,感受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

  四、教法学法

  我将遵循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对于本课,我将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导读法

  在我的带领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提问法

  包括学生向老师提问和老师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的优点和薄弱方面,通过赞扬他们的优点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3)比较法

  在《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中,作者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桥梁,通过对这两个桥梁的对比。能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个性特征。

  在运用了上述的教学方法之后,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新课标的要求,尽可能让每个环节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当中,我还采用了以下的学法:

  (1)图表法

  作者在文中举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桥梁,赵州桥和卢沟桥,让学生画出表格并把两座桥的异同点填在表格中。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两座桥各自的特点。

  (2)讨论法

  在通读课文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练习法

  根据“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并重的原则”和“课内与课外语文学习相促进的原则”,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法,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因为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所以我设计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先向学生展示关于“桥”图片,这些图片里面包含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桥,让学生就图片中桥的特点进行讨论,这些桥共同的特点以及每个桥的各自特点。进而进入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中国石拱桥》。

  介绍作者茅以升。

  2、通读课文

  运用导读法和自主探究法,放手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处理文中的生字词。在此过程中,思考问题:

  (1)文章从第几段开始写中国的石拱桥?

  (2)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3)作者举了哪两个桥梁作为例子来介绍中国石拱桥?

  让他们在思考中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3、分组讨论

  运用讨论法对上面三个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请同学起来回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老师进行总结。

  4、讲解知识

  在讨论了上述三个问题之后,我会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说明文”。

  5、问题遗留

  (1)本篇文章能分为几个部分?分别给每个部分取个小标题。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把赵州桥与卢沟桥的异同点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绘制的表格,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表格,进行评价。在PPT上展示自己绘制的图表。让学生初步了解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品读课文

  让学生通读全文,提问两到三个学生,即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小标题是什么?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然后学生进行讨论和补充。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以及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3、细读课文

  在了解了文章的整体的脉络后,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文中划出这些句子。

  重点讲解有关数据的句子(精确的数字、大概的数字)

  4、布置作业

  挑选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作一篇说明文。不少500字。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1、《课标》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2、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4、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说教法

  1、赏读法。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讨论探究法。根据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四、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式。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评价世外桃源?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3

各位评委、同仁们: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把我对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教学设计理念及其教学设计给大家谈谈,稚嫩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漪老师也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高考话题作文的内容已经开始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的内容,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教师培养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让学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这一思想主题的同时,也落实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与语言的涵咏。

  解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这个单元的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我已经教给了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抓住核心内容,了解文本特点。

  《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解读学生: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生命话题材的文章,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现实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张海迪、海伦·凯特等勇敢挑战生命的人物,所以对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叙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结合高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开始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现实,及其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与表现,我想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有伤痛地生活。痛苦,有时是证明我们活着的惟一方式。痛,并快乐地活着。……总之,给学生一点关于痛苦的哲学观点,给他们自以为痛苦的高中生活铺垫一点理论基础。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为数众多的散文学习,熟练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本身也不会构成学习的难度。而关键在于“景为什么能成为情的依凭所在?”这个问题。学生在解读《我与地坛》时,可能会对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这里形成阅读障碍,一方面是因为地坛包蕴的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本身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造就了学习中的难点,教学过程要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与启发。

  教学课时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这篇自读课文。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作者对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2、找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蕴的情感。

  3、学习此文后,能产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有亲近关心母亲的冲动。

  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教法:启,拔,导学法: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练笔强化。

  下面,我重点给大家谈一谈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及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课时:感受生命,品味生存

  教学设想:完成教学目标1、3。分四个环节展开。重点放在第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导语引悬念,激发出兴趣。学生在大目标的指引下展开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约11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导语:“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你们想知道他是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蜕变过程吗?”(教师板书课题:我与地坛)(1分钟)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我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2、教师要求学生在5到8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并且用几个词归纳出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约10分钟)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具体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第二次对话。(约7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3、教师出示具体学习目标:(约1分钟)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

  4、学生第二次深入文本阅读。(约6分钟)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第三个教学环节:在学生深入理解探索文本的基础上,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约20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4、逐一落实具体学习目标。

  (1)落实具体目标1,并给定学习方法:找,读、议。(约10分钟)

  教师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引导学生谈一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与史铁生有无相同之处?你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个人经历与人生体验不同,决定了各自对文本的解读,对生命的理解也不会相同。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体验,重在让每一个学生有所领悟与体会。贯彻素质教育课堂要面向全体的要求。

  (2)落实具体目标2,并给定学习方法:说,议。(约10分钟)

  教师设计了两个小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其问题依次是:读了文章的

  第二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从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我适时补充三个素材引导学生感受、品味生存。第一个是“夸父追日”的故事,第二个是“西西弗的神话”,第三个是老子的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设计意图]让学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壮,明白生命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与可贵,以此消融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与痛苦。通过师生对话,展开心灵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产生爱戴母亲的情愫。实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四个教学环节:师生共同小结后,教师布置作业,扩展练习。(约2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根据板书,用简洁明了的话概括本课学习内容及收获。

  2、教师布置作业:中国人有句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当代女作家池莉

  有篇小说题名《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如今的社会有人喊生存日艰,有人说要提升生活的质量等等。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现你对目前高中生生存状态的一点思考。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

  识与技能。为了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我特设计如上作文题,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

  解读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感悟生命品味生存

  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找,读、议。)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说,议。)

  [设计意图]追求简洁,突出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第二课时品评融情于景挖掘地坛内涵

  教学设想:完成学习目标2。分四个教学环节。重点放在第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复习导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约3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导语:“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生命,品味了生存。明白了真正的勇者,敢于面对社会的挑选,敢于正视竞争的激烈。怎么样?能够接受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挑战吗?”

  [设计意图]作为学习活动推动力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

  智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着手。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设计了如上的导语,激起学生挑战学习的兴趣。

  2、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仔细阅读文本第一部分,用几个词语概括这一部

  分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要了解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努力落实这个要求。

  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深入文本,把握表现手法。(约8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学生用5至6分钟再次阅读文本第一部分。

  2、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第一部分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孔子曰温故知新。既为建构新知作准备,又训练学生阅读文本与归纳概括文本特点能力。

  第三个教学环节:以问题为链条,突破难点,落实语言训练。约25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抓住地坛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请找出描写地坛特点的句子。”(这个问题难度系数不大,学生大多都能找出来。)

  2、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理解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个句子”要求学生结合地坛景物描写讨论品评“荒芜”“衰败”这两个词的内涵。

  (1)学生通过课文43页“九坛”的简介,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对地坛有一个大的感性认识。(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多媒体展示地坛的历史变迁,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地坛。)

  (2)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确:“荒芜,是指因无人管理而满野草。”“衰败,即衰落,由兴盛转向没落。”

  (3)学生分别找出体现“地坛荒芜”与“地坛并不衰败”的句子,品味作者在其中包蕴的情感。此处不求让学生能深能透地理解史铁生的生命哲学,而重在启发学生有所悟、有所感。

  (4)教师提供带个人色彩的感悟:时间可以消融人的痛苦与不幸,历史可以包蕴个人的荣辱得失,人在自然的永恒的和谐里找到生命的真谛。

  (5)讨论写景句子里的语言创新。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帮助学生领会地坛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体现重点,落实了语言训练。

  第四个教学环节: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扩展练习。

  1、教师归纳小结本课学习要点: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并且适当

  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注意语言的创新。

  2、教师布置作业:谈一谈你母亲的人生追求和生存方式给予你的影响,

  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有关“我与母亲”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识

  与技能。我设计如上作文题,既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训练学生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

  解读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设计意图]追求简洁,突出学习内容。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4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⑴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⑵ 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⑶ 情感态度: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法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的学生是山区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学法分析】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基础,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过程设计】

  (一)

  一、进场导入

  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爱的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朋友

  (设计说明:使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

  二、教学导入

  以20xx年度超级女声的冠军相关情况入手。

  三、教师结语

  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

  (设计说明: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

  环节一“走近老王”: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评说老王”:讨论老王的品质,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 的人,表现在 。”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说说“我们”一家人是怎么做的?

  (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环节三: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她为什么能这样想?

  (设计说明:进一步理会作者隐含在内的深沉的感情,也一进陶冶自己的情操。)

  环节四关注“老王”: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组新时代老王的照片为参考依据)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此文转自淘.教。案网()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五:拓展延伸:造句: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

  假如我是一片云;

  假如我是一棵树;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设计说明:通过造句的形式,把感情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净化学生的感情。)

  五、结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家一家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以《爱的奉献》结束,让学生一起高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讲述的都是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先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与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交往的故事。文中的主要人物老王的突出特点就是命苦心善。作者就是通过写与老王平平淡淡的交往中来体现了老王的不幸之至和善良之至,不仅如此,还可看出“我”或“我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从深层次讲,这是不幸者对厄运中的人的爱,也是厄运中的人对不幸者的爱,这是人间至情之爱。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而我个人也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揣摩重点语句,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2)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与老王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与老王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主旨,体察作者的爱心;揣摩重点语句,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二、说教法

  学生情况分析,初二的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都是很浅薄的。加之我们的学生又是乡镇中学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是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而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这一指导思想,我在进行本课教学中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合作探究法,质疑法,点拨法,诵读法,采用多媒体,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1、教学相长,为了更好地教,让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我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如果每一课都能把课前预习落实好,课堂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就要把预习要求明确,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预习题。

  预习题:1)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感知本文的主旨,这样学习起来就会轻松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歌曲《爱的奉献》、图片资料

  五、教学程序

  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导语:同学们,正如这首歌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如果我们能以纯真的情感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每一个人,那么人间将会多一份温暖,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份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我国著名作家杨绛女士通过写与一位普通车夫的交往,向我们诠释了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设计说明:使学生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主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环节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接着介绍作者杨绛及写作背景和她的丈夫钱钟书。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写作背景,既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环节三、检查预习

  将字词用幻灯片展示出来,请学生到旁边小黑板上给加点的字词注音。然后订正。

  (设计说明: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这也是考试中必有的考点,这既可以作为字词训练,又可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环节四、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我”与老王的交往。

  2)阅读文章1-4段,说说都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设计说明:熟悉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王,为下面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环节五、合作探究

  1)深入分析老王这一人物形象

  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哪几个生活片段?体现老王什么样的性格?这些片段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 。”的形式表达出来。

  (设计说明:这个题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文本,且加深了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理解)

  2) 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又表现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3)作者夫妇已经很关心老王了,为什么还在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设计说明:这三个题目逐层深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善,感受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心。又激发学生的爱心。领会本文的主旨。这进一步深入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本文教学的重点。)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吆喝说课稿11-03

八年级语文《吆喝》说课稿06-19

八年级语文《海燕》说课稿02-18

八年级语文《台阶》说课稿02-18

八年级语文长征说课稿02-07

八年级语文《老王》说课稿06-11

八年级语文《石榴》说课稿06-12

八年级语文《春酒》说课稿09-08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说课稿09-09

八年级语文《海燕》说课稿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