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高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职高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湖居听书》是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它虽是小说选段,但教材的编订者把它编入了记叙文单元,所以,在教学时,应把它当作记叙文来处理。在整套职高语文教材中,一共安排了5个记叙文单元,前两册已经学习了三个单元,重点分别是:写景和状物,叙事和记人,中心和材料,而本单元的重点则是语言的表达。课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二课。第一课《我的母亲》学生已品味了老舍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本文则要求学生品味刘鄂华丽绚烂的语言风格,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华朋绚烂的语言特色。
2、理解运用通感手法描写音乐的写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音乐,描摹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日标1,2是教学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音乐,描摹音乐的能力是难点。
二、说教法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上尽量做到启发到位,尽量让教师成为主导,学生成为主体,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三、说学法
大纲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音乐是容易意会却难以言传的事物,所以,描摹音乐是写作上的难点。为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充分预习,反复体会作者状无形音乐如在眼前的妙处,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而在课堂上尽量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沉浸在音乐之中。并通过提问、讨论、归纳、练习等手法,让学生水道渠成地掌握鉴赏音乐和描写音乐的方法。
四、说教材处理。
在教材的处理上,打破从头讲到尾的教材处理方法,采用“中间开花式”,即直接涉入中间两段描绘白妞说书的两段文字,进而细致地分析品味语言,用直观式板书显示出音乐的变化环节并分析其通感的修辞手法。联系以往所学的通感知识,包括《荷塘月色》的通感句,使学生加深理解,深刻体会这一修辞手法能状无形之物如在眼前的妙处。接着用红花和绿叶的关系,将文中其它内容勾连起来。这样处理教材,既能突出重点段落,又能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本文安排一课时完成,朗读课文、字词等预习丁作放到早自习完成。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浓郁的艺术氛围,小但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意境中去,而且对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的积极性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以音乐导入新课,具体做法是播放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学生口头描述听后的感受以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让学生找出描写白妞说书的段落,然后集中分析这一部分,我设计丁如下一些问题,学牛思考讨论后做出回答:
1、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作者如何描写每一个变化?采用了什么修辞于法?突出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采用通感手法,表现声音的甜润。
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采用通感手法,表现声音的尖细、高亢。
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采用通感手法表现声音的回环转折,婉转悠扬。
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采用通感手法,表现声音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2、这一系列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一—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一一一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一—演唱的结束
3、在演唱过程中听众的表现如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为什么要写听众的表现?
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表现白妞说书的技艺精湛。
4、根据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后总结:鉴赏描写音乐的角度和方法有哪些角度:可以从声音、意境,感.受角度来写。
(1)要写出音乐的表演过程和基本方法
(2)要写出听音乐者的感受
(3)要运用通感句来写。
5、本文除了写白妞说书的技艺精湛之外作者还写了哪些内容?
戏园盛况,琴师弹琴,黑妞说书,听众评议。
6、写这些内容与白妞说书有关系吗?为什么?
有这些内容是为了烘托白妞说书的它们就像绿叶一样,把白妞这朵红花衬托得更加美丽夺目。
对于我所设计的问题前面四个问题,前面四个问题的顺解决已经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最后两个问题则是对全文的总体把握。
(三)迁移训练
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迁移训练,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把握声音的描写方法。具体做法是:老师播放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当堂从声音意境感受=个角度进行描写重点用通感句描写声音。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是要木着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原则,尽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所学能够终生受益。
职高语文说课稿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职高语文基础版第四册第三单元必学篇目:《十首足矣》。我的说课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说教材
职高语文基础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教学重点为速读,速读即快速阅读,它是“语文教育的高科技”,是“教育要面向未来”的需要,速读的要义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仅要读得快,还要理解得快,记忆得快,是身处“快”节奏信息时代的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十首足矣》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对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邓稼先》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速读技巧,具备了一定的速读能力,本文的速读训练将巩固学生已有的速读知识,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学生的速读技巧,提高其阅读速度及质量,为第三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今后的高质量阅读创造条件,在教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就思想内容而言,《十首足矣》一文思路清晰,内涵丰富,作者刘心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剖析了古典文学精华对个体灵魂的净化作用,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的结合了起来,它高举人性的大旗,从思想、情感、志向等多方面贬斥了假、恶、丑,弘扬了真、善、美,平凡的语言里流淌着深情与真诚。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它将引发学生对人际交往、价值取向、从业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并促使其作出正确的抉择。是教师对学生开展人文教育,进行德育渗透的优秀读本。
根据《中职语文大纲》要求,结合单元重点及本文特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能力目标:结合单元教学目的,掌握速读技巧。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速读训练,掌握速读技巧。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能够结合现实来理解文章主旨。
二、说学法:
(一)学习主体分析
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双语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就知识能力而言,经过一年半的在校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如精读、略读,为本文的速读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学生个性特点而言,他们活泼好动,想象丰富,善于表达,但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小组竞赛、讲故事、演小品等形式,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又保证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就思想品性而言,由于她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得她们自我意识太浓,凡事以“我”为中心,自私,狭隘,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和爱心,因而,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她们树立起健康人格尤为重要,从而也为她们即将面临的实习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二)学法指导
教育家皮亚杰指出:“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再学法指导中,我坚持“三有利”原则: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教学生学会思考。
2、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中国古人曾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教学生学会做人。(大文豪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精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传授做人的道理,这是为师的重要职责。)
依据此原则,我采取了如下的具体做法:
(1)、课前安排充分预习
(2)课上小组合作讨论。
(3)进行赏识教育
三、说教法
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环境,而且能够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保证其后教学环节顺利进行。
2、情境教学法:设计情境,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
3、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引发思考,教师起指导、启发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图文兼具,声情并茂的特点,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特别说明:
本课课时安排为1课时;
要提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内容包括两方面:
(1)熟悉课文,字词掌握。
(2)改编并排演课本剧《窗》。
教学主体分为三大部分,内容为:
读唐诗:整体感知课文,掌握速读技巧。
品唐诗:运用速读技巧中的跳读把握作者观点,提炼文章主旨。
悟唐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能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文章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未完全回到课堂,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我运用精美图片欣赏+背景音乐《游子吟》导入新课。以优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营造温馨、甜美的氛围,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再配以简短恰当的新课导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走入文境。
第二步,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能力目标:结合单元教学目的,掌握速读技巧。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速读训练,掌握速读技巧。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能够结合现实来理解文章主旨。
第三步,检查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预习作业进行检查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从而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预习作业1:了解作者刘心武,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加以解释。
预习作业2:将职高基础版语文第三册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改编成课本剧。
第四步:课文研读
(一)、读唐诗(教学重点:进行速读训练,把握速读技巧)
1、速读指导:
教育家指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在这一环节当中,我重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会学。
(1)、默读法
(2)、浏览法
(3)、选读法
(4)、提问法
(5)、跳读法
2、计时速读训练: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有意注意、并养成良好速读心态。这种良好的“速读心态”,指的是两种“意识”:求快意识、竞争意识;三个“设法”:设法快读、设法理解一切、设法记住一切。
同时我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小组竞赛形式推选代表将答案写到白色纸板上,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里谁获得的信息量最多,最准确,对获得优胜的组,教师将奖励其一张“笑脸”,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集体荣誉感。而教师的这种赏识教育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
3、问题设计
(1)文中十首唐诗具体包括哪十首。
(2)详略如何?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基本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为下一环节的品唐诗打下基础。
(二)、品唐诗(跳读训练,把握主旨)
问提设计
1:请用跳读法分别找出表达作者对十首唐诗观点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解决教学重点:速读;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
跳读提示:
A、议论性的文字;
B、段首段尾;
C、中心句
说明:在问题明确这一环节中,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诗、文、画等精美图片使学生在形象直观当中把握并加深对作者独特观点的理解。
问题设计2:请找出最后一段的中心句,结合上文分析提炼文章主旨。
明确:(1)中心句:“这10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 “我仍要近乎痴憨的吁请人们在纷忙的生活中读一点唐诗、背一点唐诗、品一点唐诗、悟一点唐诗”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对十首唐诗的读、品、悟,表达了对美好人性及良知的渴望。
(三)、悟唐诗
1、知识迁移:请学生赏析王维的七言律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品赏其他唐诗,做到学以致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登高:九月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习俗。
茱萸:药性植物。重九俗以结子茱萸枝插头。
【简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诗,表现了兄弟间的亲情。由亲情引出文学的第二大主题:友情,水到渠成的导出根据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改编的表现友情、人性善恶的课本剧:《窗》。
2、课本剧排演:《窗》
我之所以选择这篇微型小说进行编排,主要是因为小说描述了发生在两位病人之间的故事。在虚无与存在、利己与利人、生存与死亡等矛盾冲突中,展示了人性的高尚与卑劣,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深远思考。同时它也能够满足幼师班学生的个性特点: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这一环节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启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精神,解决教学难点
3、合作探究:话题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塑造健康人格。
4、歌曲《感恩的心》
第五步:布置作业:
1、背诵十首唐诗。
2、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将其改编为一篇散文,字数250字左右。
3、语文实践活动:唐诗朗诵比赛。
第六步:教学小结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和人们对诗歌大众化理解为基础,从新颖的角度对唐诗进行了读、品、悟,给人耳目一新的理解和感受。写法灵活,语言质朴,意境清新,感情真挚,予人以新的启迪: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心灵;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让爱永驻人间!
附件(一)板书设计
读品悟
游子《游子吟》慈母——象征所有的外在因素
《清明》温馨的人性——绑标以谋求一已之私利
《静夜思》乡土人情
旅途《登颧雀楼》人生的追求对美好的人性和
《乐游原》人生有限良知的呼唤
《春晓》落花(最低等的生物)
《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最卑微的事物)
《悯农》汗珠的珍惜(最普通的劳动者)
回乡《朝发白帝城》大自然的怀抱
《回乡偶书》人世间最朴素的人情
附件二《窗》课本剧
(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两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扇窗户,门通向走廊,通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病人甲经医生允许,每天上、下午起身各坐上一个小时,他的病床靠近窗口,病人乙只能日夜躺卧在病床上。)
病人乙这倒霉的病,太可恶了。
病人甲是啊,重病缠身,什么事情都不能做。
病人乙连听收音机、看电视都不行,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病人甲想过去,我拥有一份好工作,战争中也曾立过功。
病人乙可不是吗?那年我去悉尼度假,可现在……唉!
(护士进,病人甲被扶起,开始一小时仰坐)
病人甲啊!窗外是一座美丽的公园……
病人乙(急切的)快说说,公园里有什么?
病人甲公园里有一泓湖水,湖面上漫游着一群群水禽,野鸭啦,天鹅啦。你看,有的孩子扔面包喂它们,也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情侣,手挽着手在树荫下散步。
病人乙(羡慕地叹气)唉,要是能出去走走,那该多好啊!
病人甲再看那边,鲜花盛开,色彩斑斓……
病人乙都有些什么花呀?
病人甲哦,有玫瑰,还有牡丹、金盏草……一朵朵争相斗妍。
病人乙(听得津津有味)真是太美了!看来,我是没这眼福了,不过
听听也是一种享受啊。
病人甲你看,公园那端有个球场,正在进行一场板球赛……哎呀,那个小孩差一点跌入湖里。还有这边,身着夏装的姑娘美丽动人……板球赛还在进行,一名队员正在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
病人乙(妒忌地)为什么偏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这一切?为什么我不该得到这个机会?
病人甲球赛结束了,黄队终于取胜。
病人乙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
(晚上,病人乙又是彻夜难眠。病人甲突然醒来,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他正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赶来)
病人乙(纹丝不动地盯着天花板)他凭什么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我为什么要帮助他?
(病人甲去世了,医护人员静悄悄地把他的尸体抬了出去)
病人乙终于挨了三天。护士小姐,是否能让我挪到那张床上?
(护士不解地把病人乙安顿在那张床上,病人乙迫不及待地探头向窗口望去)
病人乙(惊叹)怎么回事?窗口怎么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职高语文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是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是诗歌的诵读与欣赏,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这些诗歌的作者、时代、题材各不相同,风格差异也比较明显,但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鉴赏它,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职中的学生基础较差,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极为薄弱。但这首诗的内容与爱情相关,跟生活贴近,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所以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进而提高理解能力。同时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怎样生动形象地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职教语文"合格""够用"的一种诠释,这个"合格",关乎做人的`合格;这个"够用",需要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关于朦胧诗派和舒婷的文学常识;通过熟读背诵积累优美诗句。
(说明: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学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2、能力和情感目标:探究《致橡树》中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说明: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3、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依据:本诗的创作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了解了诗人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2.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依据: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www.fwsir.com)正是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与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对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难点了。)
四、教法、学法:
我所教的是幼师专业的学生,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据此以及本诗的特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环境下激情诵读——讨论交流——理解领悟——拓展创新的自主探索学习方式,运用反馈法教学。
六、教学过程:
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讨论,即在反复诵读的同时,以讨论探究比较的方式感悟、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因此,我把教学步骤设置为情景导入——以疑促学——自主探索——拓展创新——巩固练习。
1、情景导入:好的导语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从而有助于教师教学。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让学生欣赏画面,同时齐背诗词,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
2、以疑促学:学生通过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导他们从课题、作者等进行多角度质疑,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3、自主探索: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在自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边操作,边学习,边思考,在总结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1)听读:让学生在配乐范读中接受语感的熏陶,引起情感的共鸣。
(2)品读:让学生初步品味全诗的情感,逐步明确意象的内涵和诗人的态度。
(3)交流:学生自学后,相互传递信息。教师捕捉反馈信息及时调控,并抓住最佳契机,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个别点拨,再在众多的反馈信息中,提取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做集体指导,以突破重难点。如本文着重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作者否定的爱情是什么?这样的爱情,你能从生活中找到例子吗?对此,你怎样看?
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诗人向往的爱情是什么?你最认同哪一点?
(4)激情诵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朗读。至此,学生必能表达出诗的节奏、音韵、情感,达到旁若无人、如痴如醉的忘我境界。
5、拓展创新:
(1)欣赏裴多菲的配乐朗诵《我愿意是急流》,比较阅读,这两首爱情诗在思想感情的表达和艺术技巧的运用上有何异同?
(2)花季雨季,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对照《致橡树》中提到的爱的条件,你会怎么办?
这一环节最具创新,在学生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并以两首精心准备的诗《妙?不妙》、《十七岁的爱情》送给学生,在师生齐诵声中结束。
6、巩固练习:
学生以诗的形式写并交流:凌霄花,我想对你说
或:绿阴下的小鸟,我想对你说
妈妈(外婆、××……),我想对你说
舒婷,我想对你说
职高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的母亲》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所选篇目。《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她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充满深厚的感情。
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老舍那份爱母之情,敬母之意。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我的母亲》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教学本文为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提供一个范例。
2.教学目标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可见,培养自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是大纲的两项基本要求。根据大纲要求,依据本单元学习重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二、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重点、难点
目标一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一致的。优秀的作品要仔细地揣摩才能读出它的好处,才能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
而揣摩和品味要以原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为基础,中职学生平时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恰恰缺少这样的人文素养,因此,揣摩和品味本课语言从而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完成教学目标一),初步学习课文的语言(目标二)。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课文的语言(完成目标二),在这两课时中渗透教学目标三,下面对第一课时的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作具体说明。
一、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体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的过程。本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颂、怀念之情,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故以朗读法为辅助教法。
二、学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的学法有自学讨论法、发现阅读法。自学讨论法在自读的基础上发现并讨论阅读中的疑点、难点、兴奋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产生自觉的深究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发现阅读法以阅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了解老舍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家运用语言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1.回忆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在你的生活中,在与母亲的相处或交谈中,是否有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请谈谈你的感受(请一位学生讲述)。
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希望给新知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以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要求:轻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熟悉和思考的基础上。后续环节都是在落实好这个前提性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检查阅读效果:
A.本文记叙了母亲一生的哪几件主要的事情?
B.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C.母亲有哪些性格特征?
这些问题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就可找到答案。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达成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交流感受,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请两位学生谈谈个人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总结:亲子之爱,爱母之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优秀的一种传统文化。要表现这样一种流动在母子间的融融亲情,可写的事情很多,作者以时间为顺序精心组织材料,从多角度描写母亲勤劳困苦的一生,字字都是从心底流淌出来,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二)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构筑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通过合作和讨论,既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而形成更加丰富、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
1.朗读第八段,师生共同探讨。
朗读前提出要求,:注意找出你认为语言运用得精彩的词语或句子。
比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点拨:此处运用白描手法从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再次点拨: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它不求华丽,务求朴实。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俭省又传神。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的学习目标——语言的揣摩和品味。
学生朗读,自主发现运用白描的句子。推选用得好的词语。
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词语:鲜红微肿(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现出来)终年(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归纳作者用语的特点,作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形象,初步把握作者的语言风特点。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上。
(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段文字中比较精彩的句子或词语,然后按照我发现_____句子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_____组织好语言,
准备发言。或者按照我发现___词语用的好,它好在___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闪亮登场。进一步探究语言。
这种发现式学习不仅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尝试探究的学习能力。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选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挣扎咬扶看)
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怕)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四)阅读体验
学习者的验从体验和感悟中来,即体验和感悟充满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综合了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涉及了学生对事物和自身的评价和观点,触及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1.文章中哪些语句是饱含深情的,说出自己的体会。
2.读了这篇文章,你对你的母亲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你从本文学习了哪些写人的方法?对比自己的作文,看自己的习作在语言运用上有哪些不足?
教后随想
《我的母亲》是我十分喜爱的作品,在教学之前,我再三吟诵,反复咀嚼,使得自己对本文的研究领先于学生,深刻于学生,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发展中的个体,学生学习的潜力是无穷的。
因为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丰富、提升了自己的见解。本课教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我首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继而诱导其发现问题,最后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始终是引领者、参与者和调度者。如果说以前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在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更需要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如果说以前注重的是教给学生方法,那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职高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职高语文说课稿教学教案06-11
职高语文说课稿 十首足矣说课稿11-04
职高数学说课稿06-09
职高中说课稿范文12-21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第二册说课稿 雷雨11-02
职高语文第三册说课稿 明湖居听书11-04
职高鸿门宴说课稿03-07
职高数学说课稿范文03-11
职高数学说课稿精选范文06-12
职高语文试卷及答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