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以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为课堂的着眼点。运用工具书辨字正音,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理解文本注重个性化感知,做到说话有理有据,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课内阅读向习作拓展,将阅读学习恰当迁移,培养学生合理表达。
2、过程与方法: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加深时课文的理解,品位语言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方法:
放—收—帮—牵
学法指导:
质疑互助式学习,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聂将军与孤女)
3、师:聂将军就是聂荣臻(师板书)
(看书上图)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
4、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5、介绍故事背景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
二、学习生词,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词
(1)出示
攻克 谴责 仇怨 正义词严 感慨 无辜 寸草不恭 泣不成声
干戈化玉帛 兵戎相见
(2)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词义:(按课文顺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攻克:攻下。
谴责:斥责;责备。
仇怨:仇恨;怨忿。
正义词严:道理正当 措辞严肃。
感慨:心灵因某种感触而感慨。
无辜:清白无罪
寸草不恭:书写潦草 有失恭敬。
泣不成声:哭得发不出声。形容十分悲伤。
干戈化玉帛:变战争为和平。
兵戎相见:指战争。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想想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4、生交流
板书: 战士照料
将军照料
送别孤女
孤女感恩
5、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段义
(生交流分段及段义)
三、齐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作业
读熟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五遍。(家作)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3.在阅读中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来理解,体会《西游记》的语言风格,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句子,引导学生自觉阅读中国古典名著。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白阅读要求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
2.明确阅读要求。(学生读课本中的阅读提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三、了解石猴的由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交流。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理解“盖自”(自从)、“即久”(已久)、“遂”(于是)。
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2)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的排比句,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简练的语言风格。
提示:这几句写石猴活动,表现了石猴的机灵、可爱、勇敢,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四、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阅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
2.交流。
(1)“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2)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质疑问难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进行解答。
六、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西游记》,进行故事比赛。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
★通过指导学生回顾、归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难点
★感受石猴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读懂课文作为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
★课 件
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猴王图片)他是谁呀?(孙悟空)他还叫什么名字?(美猴王等)
2、同学们,知道孙悟空的小名叫什么吗?(石猴)他为什么叫石猴呢?他是从哪儿来的?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猴王出世》。(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看大屏幕,(出示问题)谁能读一下?(指名读) ①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②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处画上标记。(生读课文)
3、都读完了吗?(读完了)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告诉大家?(生回答,读第一自然段)
4、是的,简单地说,这个石猴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生说)
5、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那么,读到这儿,这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
6、师小结、过渡: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作者语言的魅力。(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你认为这段话中哪一句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谁能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3、和他一样有同感的`,请举手。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来,看屏幕读吧。(大屏幕出示句子)(生齐读)
大屏幕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4、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山中干什么?(生说)
5、师小结: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家)快乐老家,自由天堂啊!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快乐、自由来。(指名读)
6、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这段话的语言文字上,从写法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1)①生说排比句,并且读出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②师:你太了不起了,你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来,同学们,往前看,再读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说:动词+名词)
屏幕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③了不起的发现!同学们,关注这四个动词,再出声读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用词恰当)
④体会得真好。吴承恩先生写石猴,遣词造句非常的讲究,里面有很多的秘密。同学们,这几个词都是写石猴动作的,如果把它读出来,你想怎么读?谁来试试?(指名读)
⑤师评价:他读的很慢,很抒情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悠闲自在的小石猴。还可以怎么读?(指名读)
⑥师指导:看,这三个字三个字的短句,很有跳跃感,谁能让这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动起来?来,试试。(指名读)
【或者:从他的声音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顽皮可爱)你能像他这样读读吗?(生读)】
⑦师评价、过渡:真是一个顽皮可爱、动作敏捷的小石猴啊!好,我们接着往下读,你还发现了什么?
(2)①生说:“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从中能看出石猴的朋友很多。 屏幕出示: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 。
②同学们,都谁是石猴的朋友啊?(猿鹤麋鹿)再想想,山中还有哪些动物是石猴的朋友?(生说)这句话在编入课文时,有所改动,你们想不想看看原著中是怎么写的?(想)(出示句子)都出声读读。(齐读、指名读) 屏幕出示: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③同学们,这里的狼虫的“虫”,可不是咱们玩的毛毛虫。是什么?猜猜。(蛇) ④对了,老虎那叫大虫,而这里的“虫”是“长虫”,蛇呀狼虫虎豹,那可是猴子的天敌,可是这石猴却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真是非同凡响啊!
(3)同学们,接着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①生说:“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是对偶句。
②师:他说后两句对仗工整,我们一起来对一下。夜对朝,宿对游,石崖之下对峰洞之中。谁能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③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一个长句子,你们还能读好它吗?谁来?(指名读) 屏幕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④师评:最后一句读得。还要读得跳跃一点。我建议你们读完三个字的短句以后,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更好一点。我们一起来读好吗?(好)我起头,你们来接。(生齐读)
⑤同学们,这石猴在这山中,真是快乐四神仙,好不逍遥自在。他已经记不清年月日,寒冷的日子到头了,他也不知道又过去了一年。这真是——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⑥同学们,读到这儿,这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师板书:顽皮可爱、神异出众)
⑦师小结,过渡:同学们,文章起笔就显得石猴神异出众。作者用一句话,三个分句,就从三方面写出了石猴的日常生活,而且作者的语言精炼传神,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顽皮可爱的小石猴的形象。那么,他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可以把文中相关的句子勾一勾,画一画,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2、谁能把他怎样成为猴王的语句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生读)还有吗?(生再读) ①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从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②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围住问道:“里面怎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③石猴却瞑目蹲身,往里一跳,众猴也随后都进去了。
④好,同学们,我建议大家再读读这三段话中石猴的语言,你还能发现什么?来,看着大屏幕,出声读读。
屏幕出示: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石猴却瞑目蹲身,往里一跳,众猴也随后都进去了。 师:石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都很短,重复,末尾是叹号。
⑤同学们,挺有意思的。来,再读读石猴的语言,现在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说说吧。(生说,师板书:勇敢无畏)
生读——体会——再读
⑥同学们,我们来看最后一句,这里有石猴的语言吗?(没有)其实原著中是有的,想看吗?想不想知道石猴此时说的是什么?(想)谁能读一下?(大屏幕出示,指名读)
屏幕出示: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⑦同学们,从这句石猴的语言,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 生:他有领导风范,有献身精神。
⑧当他第一个往里跳的时候,他知道那里边是一个洞吗?(不知道)如果水后面就是石壁,他跳进去会怎样?(有危险)所以当他第一次进去的时候,他说的是什么?(我进去!我进去!)我想用一个词来说,这是“有难独当”。而后面他知道里边是个安身的好去处的时候,他又说什么了?(都随我进来!进来!)你读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来说,有福同享。好一个有难独当,有福共享的石猴,大家再也不用受老天之气了。同学们,能读出这样的石猴吗?谁来试试?你能带着动作读读吗?(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来看看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石猴是怎么说的?(放视频)谁能扮演猴王,读读石猴的语言,能加上动作和表情。(生读)
师:我们都来当猴王,一起读读他说的话,好吗?(好)我来引读,你们只读石猴的语言。(师生共读)
⑨在这短促、重复的语言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无畏、自信豪爽、心想他人的石猴。
这样的石猴你们喜欢吗?(喜欢)老师刚才把原著中石猴的语言补充进来了,包括前面的与狼虫为伴,虎豹为亲,那你们对比一下说说,原著与课文写的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受?说说,你更细化哪一版本?(生说:喜欢原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了,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语言的魅力。好,同学们,我们继续看课文,接着往下读。我找一名同学和我一起读,你读石猴的语言。(师生合作读)
3、吴承恩先生为什么要称他为美猴王呢?(生回答)
4、好,同学们,这美猴王他真是当之无愧。读了课文,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勇敢无畏;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他的神异出众。(板书:猴、人、神)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神通广大。那同学们,课后想不想找来《西游记》读一读?(想)
老师建议同学们,要读,我们就读那原汁原味的原著,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读出滋味,读出精彩,读出魅力,读出你心目中的那个石猴。好吗?(好)这篇课文,语言的珍珠是四处可见,可下可以找出来,继续读一读,背一背,好不好?(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猴 顽皮可爱
人 勇敢无畏 神 神异出众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
2.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学会正确、快速地找到中心句。
2.体会全文简练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
情感目标:
1.理解地球的可爱之处,培养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了解地球面临的严峻形势,初步形成善待地球家园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地球的可爱之处,培养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体会全文简练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
难点:
作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地球的可爱,带主观色彩,能理解作者的善意目的。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自读文章,圈画段落标记,梳理疑难。
2.积累词语,摘摘抄抄。
二、检测预习情况,并导入课文
1.请同学到黑板前来默写。
校对,理解并积累。
(注词语:爱之弥深 满目凄凉 窟窿 窒息 炽热 笼罩 掺和 焚化 埋怨 邂逅 寒暄 妥善 不容抹杀 渺小 同心协力)
2.请同学粗浅地谈谈对地球的了解。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母亲。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
3.结合文章作者身份,激发对地球的喜爱之情,导入到本篇文章的.学习。
这是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但飞出地球的宇航员他们是怎样看地球的呢?让我们听听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的介绍。
(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三、齐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它的可爱体现在哪里?
2.交流明确:
从气温、四季的变更,昼夜的更替,重力的适中,气候的变化等方面阐明地球是适宜人类居住的乐土。
提示方法:圈划出文章段落的中心句:
(1)“我登上月球……爱之弥深。”(2)“至于地球,多我们……有美妙的大气层。”(3)“地球的一大特点是它有人人称道的斜轴。”(4)“我们也很幸运,地球旋转的速度刚好合适。”(5)有天气现象。(6)“千秋万世……另一个优点”“共同维护这个美丽的星球”
思考:如何正确、快速找到中心句?
讨论概括:(1)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段首或段尾(有时也在第二句)。(2)中心句是全段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即全段内容都围绕这一句展开。(3)中心句往往是陈述、肯定式的句子(如果原文不是,在概括时要改成这样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1.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感受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理解“虽然这个乐土不是全无风波,优点却不容抹煞”“风波”指什么?
(风波指地球重力强,会摔断腿,气候坏等;优点正是地球的可爱之处)
理解课文最后“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
(“微小”针对的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中有无数的星体,而地球只是其中一个非常不起眼、普通的星球;“美丽”是根据地球的外部环境而言,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气候美、自然美等;“脆弱”是指如果我们不好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的优势很容易丧失。)
3.对地球、火星和金星作简单介绍,理解作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地球的可爱,带主观色彩,能理解作者的善意。
4.齐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五、课堂讨论
地球就像一位无私的母亲,把她所拥有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是人类的野心和贪欲已经使地球母亲不堪重负。很多人不经意间残害了我们的地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六、课后作业
1.涂鸦之作:尝试写写赞美地球的诗歌,字数不作要求。
2.广闻博记:写一则关于保护地球的公益广告。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
知道叙述有详有略能够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什么往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体会这一行动的动机的深刻内涵。
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本组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中华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百年沧桑,字里行间都包含了强烈的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29人,其中男同学15人,女同学3人。学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只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班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要想提高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本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力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力争使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教法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在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综合语文素养。在这堂课中,我还充分利用了课件、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主动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激发兴趣
谁听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听“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学生听、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
1.按生字表记准字音,记清字形。
2.通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新词词义。不理解的查字典解决。
3.按下面的提纲给课文分段。(投影打出)
(1)接受任务。
(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3)把敌人引上绝路。
(4)顶峰歼敌。
(5)英勇跳崖。
四、检查掌握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如“悬”(xuán)、晋(jīn)。
2.字形:说说哪个易错。
如:“悬”上半部是“县”,里面两横。注意区分:“寇”与“冠”、“晋”与“普”、“尸”与“户”。
3.词义:提出不理解的,大家讨论,查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斩钉截铁:斩,砍;截,割断;形容说话做事果断不犹豫。
晋察冀:晋,山西简称。察,察哈尔地区。冀,河北简称。
4.指名读课文,按提纲说分段。
五、读熟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本课时
五壮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却再次诱敌上了顶峰,其实就是绝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继271续学习。
二、朗读课文,辨析文段
按分好的段指名朗读全文,读后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教师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入绝峰、攀上顶峰,英勇跳崖。)
(一)读讲第一段
1.自己读第一段,思考: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什么任务?他们是怎样完成这个任务的?(板书:拖住敌人、痛歼敌人。)
2.读后讨论。讨论后再问:课文是怎么描写战斗场面的?
(先概括地写五壮士有计划地利用险要的地形,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是对整体的描写。然后对每个个体进行具体描写。)
问:课文是通过什么对人物进行描写的?
(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声音,抓特点进行描写)请同学们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二)五位壮士到此就已经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要再入绝峰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思考,并划出来。
1.读后回答,然后指名朗读。
2.再问:再入绝峰意味着什么?班长马宝玉是怎样做这个决定的?其他四位战士是怎样做的?划出重点词语:(斩钉截铁,热血沸腾。)这两个短语你是怎么理解的?说明什么?
(说明为了人利益,为了消灭敌人,毅然作出了英勇献身的决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三、朗读课文第一、二、三段,体会五壮士的英雄壮举
四、布置作业
1.造句:斩钉截铁,坚强不屈。(注意引导)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课时
一、回忆上节内容,引入本课任务
指名朗读课文前三段,复习,引入本课时。
教师说:五壮士接受任务后,引敌进入狼牙山,他们英勇杀敌,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了人的利益,为了消灭敌人,为了战斗胜利,他们毅然作出了诱敌上绝峰,英勇献身的决定。那么后来情况怎样了呢?接着看第四段。
二、学习第四、五段,自己朗读
1.思考: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最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
2.划出他们跳崖时的动作。从他们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毫不犹豫,个人生死完全抛到了九霄云外。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叹服。)
3.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五壮士是中国人的代表,歌颂了五壮士在保卫祖国的伟大斗争中,英勇战斗,坚强不屈的崇高品质和英雄主义精神。)
三、总结全文
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课文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同敌人血战到底、英勇跳崖的故事。歌颂了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祖国解放,族解放壮烈献身的崇高精神。)
四、课题引申
1.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体会中心。
2.进一步理解课题,问:课文所表现的“狼牙山五壮士”的行为之“壮”,从课文中哪几方面可以看出来?五段中哪段是详哪段是略,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我们要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拉曼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
2、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字音:讳、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饶:丰富,多。非常有兴趣。
愧疚: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颇:很;作为:作出成绩。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
散射: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特殊的荣誉。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时间:1921年。
⑵地点: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⑸经过: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
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写男孩儿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l—8自然段,说说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饶有兴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认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深人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从男孩儿与妈妈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知道这个大海叫地中海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进而还想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发拉曼的兴趣,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质疑。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⑴自读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观点。
⑵拉曼是怎样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男孩儿的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对自己向孩了的解释产生了怀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②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第12自然段)。这一段是分三层来叙述的。
第一层:写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第二层: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
第三层: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③教师小结: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第一个”“殊荣”充分表明了拉曼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建的是什么?(品读第三部分)
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总结全文
“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了的故事”实际上是男孩儿的问题唤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从而获得新的“已知”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科学家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自觉性与探索精神。
三、拓展延伸
老师: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科学家拉曼的更多情况吗?(由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些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四、作业设计
1、采集词语句子。
2、完成自测练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葱、茏、障、廊、凸、嚣”六个生字的音、形、义。
2.根据阅读提示,抓住关键问题,了解盲孩子在盲人学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体会人们对盲孩子的关心和帮助,培养学生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盲孩子在盲人学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体会人们对盲孩子的关心和帮助。
教学难点:
失明的孩子们怎样“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住课题,导入新课。(2分钟)
1.师:“今天,非常开心能和六年级同学一起学习第11课,《指尖的世界》”(边说边板书课题)
2.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题好吗?(师生一起读课题)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1分钟)
1.师:好,那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课文好吗?首先我们来看看自学要求。(出示自学要求)请大家默看一遍。看完后开书58页,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对照要求来读课文。
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的方式记住生字的字形。
(3)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参考书来理解。
(4)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绿树葱茏、纤细、无障碍楼梯、凹凸、长廊、色彩斑斓
搀扶、喧嚣
(2)指名学生读。正音。
(3)大家看看有不会写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没有?
(4)板书生字“凸”,提示学生注意笔顺,写完后一起书空写一遍。指名学生读字音,讲字义,并组词。
(5)板书生字“嚣”检查生字的音形义。
(6)有谁知道“葱茏”的意思?(提示学生“葱”字中间是个“匆忙”的“匆”)。
“障碍”的意思是什么?那“无障碍楼梯”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7)现在你是怎么理解课题的?
三、再读课文,解决问题。(19分钟)
1.细心的同学通过这个“”号知道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那我们一起看看阅读提示是怎么说的好吗?
2.指名一个同学站起来读阅读提示,其他想读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跟着读。
3.好,我们就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来看课文的最后一段。
孩子们温柔地睡去了。他们醒来时,或许眼前仍是一片黑暗。但若是每一日,他们的快乐与信心都多一点儿,那么,他们便会在都市的转角、在树梢送来的的微风中、在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1) 指名读。
(2) 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都市的转角、树梢送来的微风中、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指的是什么?(是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刻)
他们既然失明了,为什么又说看到世界与光影?
(不是真的“看到”,而是“感觉”到)
4.都说眼睛是心灵之窗,可是上天把他们的这扇窗关上了,那他们怎么感知世界?。这也就是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失明的孩子怎样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请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答案,之后四人一组交流。(板书:怎样看到)
5.指名学生回答,并上台来板书。
(1)用手指触摸;
(2)用耳朵听;
(3)用鼻子闻;
(4)用身体感觉;
(5)用心感受。
6.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他们用手指触摸来感知世界?请一大组同学找一找。二大组同学找用耳朵听的;三大组找用鼻子闻的,四大组找用身体感觉和用心感受的。找到以后划记,并读一读。
7.分组交流汇报。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教师适时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1)用手指触摸的句子之一:
“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
师:“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用耳朵听的句子之一:
“有时,孩子们还玩足球。足球是特制的,里面装着铃铛,滚动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孩子们跑几步,停下来听听,再跑几步,咿咿呀呀地交换意见。比赛时,他们在球门上挂上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指引着他们投入地奔跑。”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生:佩服;同情;感受他们很快乐;感觉自己很幸福……
(3)用心感受的句子之一:
“在手工课上,他们用纸和剪刀,更是用心,创作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作品”
师:“如果你和他们一样看不见,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样?”
(4)“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读相同的句子或文章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用心去读,你的收获会更多”请大家再一次用心去读你找到的句子,边读边感悟。
四、培养语感,情感升华。(6分钟)
1.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有一组关联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多次?(虽然……但是……)(板书)我们知道,这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对不对?而且,有的段落虽然没出现这组关联词,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用“虽然……但是……”来概括段意。出示第一小节,老师示范用“虽然……但是……”来概括段意。大家试试着你找一个合适的段落用“虽然……但是……”来概括一下段落的大意好不好?
2.学生思考之后指名回答。适时给予评价。
3.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虽然……但是……”来概括全文的大意呢?试试看。指名回答。
4.是啊!失明的孩子们虽然遭到了生活的不幸,但是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感知世界,体会生活!让我们把由衷的掌声送给他们!
5.也有一些孩子,一开始并不能够这么轻松自如地感知世界,就像美国的盲人作家海勒凯伦曾经也是一个脾气非常坏的孩子,那么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能够使失明的孩子感知到美丽的世界呢?那我们再来看课文的最后一小节,那神奇的力量就在这段话中间,看谁最先找到!(板书:他们:快乐、信心)
对,只有能够让自己快乐的人,才能让别人快乐;当上天向我们关掉一扇窗的时候,我们不要以为全世界都失去了!相信自己,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6.师:“同学们,作为正常人的我们,怎样才能让可爱的他们看到更多的世界与光影呢?”(板书:我们:关心、帮助)课文中有体现吗?
五、教师小结,拓展阅读。(2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根据阅读提示的问题非常开心地学习了第11课,指尖的世界。读完这篇课文,我想起了一本书。有一位读者读完后发表这样的感慨:我是含着泪把这本书读完的,一个如此脆弱的生命却做出了不凡的事情来,她是一个又聋又哑又瞎的“废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她是一个哑竟然能开口讲话的人,这真是一个奇迹,我是一个正常人,却无法用一个平静的心来读完这本书……这本书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之一,海勒凯伦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读一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8
第二课时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设想了作者采访的内容,那我想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除了我们在课本中找到的这些材料之外,作者还会看到什么?了解到什么呢?
可以有女排一天训练的时间、内容、强度;可以有她们的饮食状况、伤病状况、业余生活等等。
2、现在我们作者的手里笔记本、录音带已经有一大堆了,脑海里也装满了他所看到的训练场面了,那么该进入第二步:构思、整理素材了。把可用的材料挑选出来,还要安排好它们的详略。那就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做这项工作要遵循什么原则呢?作者所做的安排是否符合这一原则呢?
选材方面:
①相对平时的训练是本职任务来说,加练是招娣主动要求的,是她为国拼搏奋斗的表现。
②插叙的3件事是介绍招娣不甘落后的.性格的,她在一次比一次严重的伤病困挠下,依然不放弃排球,相对健康的训练来说,更能体现她为国争光的坚强意志。
③、写教练和队友是对招娣进行烘托和补充。
详略方面:
①、加练的内容是文章所截取的一个典型片断,要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性、精神世界,所以必须详写。而且因为是作者所见,能够具体描绘。
②、插叙的内容只是为了介绍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再加上是听他人的叙述,距离时间长,所以略写。
③教练与队友是起烘托和补充作用,所以也略写。
构思:
①、顺序:按时间顺序叙事,展现二走三练的情节,其间安排插叙,一方面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一方面也使文章波澜起伏。
②、手法: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在对教练和队友的描写中进一步塑造招娣的人物形象,使之更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3、文章的框架已经基本构建好了,接下来作者要做的就是用生花妙笔把这些设想变成铅字了,这时他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明确:
①锤炼语言 。可利用课后练习三、四两道题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
②、修辞的合理应用。
如“他像一尊石雕似的”。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教练的坚定、沉着、严格要求的训练作风。
“她像一截木头被钉在那儿”。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招娣冷静下来后一动不动的情景,展现了她的“理智、倔强、好胜”
小结:本堂课通过对作者写作时选材、构思、用笔的分析,让我们不但对文章主人公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学会了写作的基本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
作业:
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招娣练球的感受。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9
一、教材解读
本单元围绕“体育精神”这一主题,《苦练》一文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中国姑娘》发表于1981年,写于中国女排首次夺冠之前。作者沿着中国女排的足迹,记录了她们遭受挫折时的苦闷,夺得胜利后的欢乐和激荡在她们心中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介绍了她们的训练、比赛、国际交往、老运动员的爱情生活以及理想和情操。《苦练》记叙了排球姑娘陈招娣以惊人的毅力完成训练任务的故事。作品情节生动,文笔朴实,抒情意味浓烈,富有生活气息。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陈招娣的两次罢练,最终又继续加练的过程中体会永不服输、坚强不屈的精神。
3、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
4、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描写的揣摩,体会陈招娣为什么能在两次罢练后重新加练,感受陈招娣永不服输、坚强不屈的体育精神。
四、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
五、教学策略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在课堂中为学生构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平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自由交流合作的舞台。老师是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站在平等的平台上进行对话交流。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铺垫,导入新课
播放女排比赛取得胜利的实况(节选)。胜利是喜悦的,然而在这喜悦的背后,又有怎样的艰辛?(板书课题:苦练)怎样的练习,才能称得上苦练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围绕谁来写的?中国女排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
引出陈招娣及中国女排。师生共同介绍中国女排的事迹:在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 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练练夺冠,获得了“五连冠”的殊荣。
出示本课生字词检查识字情况
讨论文章围绕“苦练”二字,写了什么事?
汇报初读收获,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接读课文
生生评价,师生共同正音。
2、课文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
3、课文按“加练”的起因、经过、结果将课文分三部分。
(1)、抓住重点语句作批注
(2)、陈招娣为什么要加练?
(3)、加练过程中,陈招娣为什么会两次罢练?又继续加练,是什么力量支撑她终于完成了训练任务?
(4)、如果你和陈招娣的队友一起在旁观看她的训练,你有什么话想说?
(5)、细读陈招娣的种种表现,你能感受到她是怎样的一位运动员。 (四)、整体,理解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训练苦,还自我找“苦”吃,表现出陈招娣的倔强、好胜、不认输、不屈不挠的性格和为祖国荣誉锐意进取、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五)积累内化,拓展升华:
通过我们课前看到的比赛,你觉得陈招娣成功的背后究竟经历了多少次这样的“苦练”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六)教师总结(略)
(七)布置作业
收集资料,了解袁伟民、陈招娣其人,了解现在的女排,进而了解中国女排的辉煌成绩及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启示。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整体导入
交流同学们搜集的材料
(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识字写字“猝”不能读成“碎”和“粹”。
注意写好“袁、惫、毅”等笔画复杂的字。
强调学生书写习惯。
(三)自主选择,积累语言
自己选择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四)板书设计 :
2、苦练
袁教练征练 陈招娣请战
为祖国荣誉刻苦训练顽强拼搏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识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自主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读顺课文;教师准备一些身残志坚的典型人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带着“我”的世界走向“他们”的世界。
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已经到来了,你们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从早上睁开眼睛到现在,还有哪些美好的事物进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揭题:是啊,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美好的一切,他们看不见!他们看不到美丽的鲜花,他们看不到妈妈的脸庞,他们也看不到镜子里自己的模样,他们的世界是由指尖开始的。(板书:指尖的`世界)因为他们是一群盲孩子。
二、初入文本,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
1、由“盲孩子”联想到什么?
2、预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盲孩子学校生活的哪些方面?
3、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能感受到孩子们在盲人学校里生活得很快乐、幸福)
三、深入文本,精读感悟,在品味中碰撞心灵,交流情感
理解课题,再读重点,扩展想象,丰富文本内容,感知“指尖的世界”。
1、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他们的世界由指尖开始”?理解“触摸”。
2、文中讲了孩子们指尖世界的哪些片段?
3、启发想象:在指尖的世界里 ,他们还可能做些什么?
小结:是的,在学校里,他们用触摸来读书,写字,弹琴,画画,摆弄玩具,用触摸来指导自己行走,感受友谊:在家里,他们可能用触摸来做更多的事情。所以,对于常人来说,世界在我们的眼睛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他们的指尖上。
个性品读,赏词析句,体验盲童生活,引发情感共鸣,走进“心灵的世界”。
1、引读: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生命跃动的画卷,文中的哪一个场景最打动你?读一读,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2、组织读书交流。
★指名读段。
★说说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生生互动,交流感悟。
★引导情境体验,突破重难点。
交流中品读词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有选择地指导理解)
词语理解:凹凸 陶醉 完美 色彩斑斓等 “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 识记“凹凸”,重点指导写法;体验“触摸”,想象神态、动作、心理。 “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读出“陶醉”,感受“完美”。
3、小结谈话:世界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盲孩子除了学会用指尖去触摸,还会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去闻,更多的是用心去感受着周围的一切。所以,作者说,“虽然看不见,但他们的心能感知;尽管无光,这依然是一个美好可爱的世界。”
联系上下文,全面了解学校生活,品味文字背后的意蕴,解读“爱的世界”。
1、承上:是谁给了他们这个美好可爱的世界?(建学校的人,学校的老师,工作人员——“善良的人们”)
2、从课文的哪些描述中感受到他们的付出与奉献?从课文的哪些描述中感受到他们的付出与奉献?(学校美 设施好 想得细致周到 老师好)是啊,“这个偏僻的世界不断地温暖着一个又一个失去光明的心灵”,也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了许多孩子世界中最鲜亮的部分”。
3、你觉得善良的人们除了给盲孩子提供好的环境,给予他们生活上帮助,还给了他们什么更宝贵的东西?(信心,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培育“美好的心灵”)读解:。“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更是可贵的明灯。”
4、师生小结:所以,作者说,“虽然看不见,但他们的心能感知;尽管无光,这依然是一个美好可爱的世界。” 因为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他人的爱心,盲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对生命的珍爱,同样让他们拥有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四、走出文本,拓展升华,在阅读中收获成长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1
一、教学要求
通过阅读,理解“例话”内容,懂得读课文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一边读一边想。
二、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班不少同学都很爱读书,那么怎样读书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呢?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一边读一边想,边读边理解。
二、反复阅读,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轻声地把“例话”读一遍,找出最重要的一句话。(读课文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一边读,一边想。)
2.默读,看看读课文时应着重想一想的地方有哪些?(应着重想的'地方有:①文中重要的地方;②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③读完每个自然段后;④读完全文后。)
3.读“例话”并联系我们平时学课文体会,看看我们读课文时应着重想哪些问题。(①读课题时,可以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②读到重要的句、段应注意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些句、段的意思是什么。③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④在读完每个自然段后应想一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与前后的自然段有什么联系。⑤在读完全文后,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些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等。)
三、联系《苦柚》的教学,说说怎样边读边想。
四、一短文,指导学生实践怎样边读边想。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黑子的聪明、忠诚和对训导员的信赖。
3、学习作者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表达人与动物间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表达人与动物间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板书:军犬,知道军犬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军犬在训练和执行任务时的照片。
今天,我们要走进其中的一条军犬,它叫——黑子(补充完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反馈词语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描写黑子前后变化的两组词语,自由读
1、指名读,读准字音。
2、提高要求:读出画面。教师范读“威风凛凛”,学生照样子读其他词语。
3、男女生对读。
4、这两组词语在课文里都是形容谁的,你脑子里产生了什么疑问?是呀,都是写黑子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5、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每个同学都再练说一遍。像这样抓住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是概括文章内容的好方法。
黑子为什么会接受训导员那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三、感受信赖
黑子对训导员信赖到什么程度?
出示句子:
对训导员又充满了一贯的绝对信赖……
它相信训导员当然要超过相信自己。
1、从哪里读出信赖?
2、平时你对谁才有这般的信赖?看来,黑子已经把训导员看作了最亲最亲的人了。
可就是这个最最信赖的人,在这次找小偷中,一次又一次地欺骗了它。在训导员的欺骗下,黑子一共几次找小偷呢?
四、细读文本,深入研究
(一)研读4—9小节,体会黑子的聪明、忠诚。
1、默读课文,用“﹏”划出黑子找小偷的句子,并好好读一读,你读懂了怎样的黑子?请在相关词句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出示四句找小偷的句子,体会交流并指导朗读。
(1)体会黑子的“聪明”
A、抓“没费多少劲”体会黑子很轻松地、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小偷拉了出来
指导读出那份轻松和自信,此时黑子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B、抓“当它捕捉到训导员的眼色在一刹那间的微小变化时,它把身边的那个人拉了出来。”这个细节描写体会黑子的聪明。
现在让我把目光聚焦到这个细节描写上
a、哪些词让你觉得黑子很聪明?
“一刹那间”说明训导员的这个眼色停留的时间很短,“微小”说明训导员的眼色变化很细微,是那种不易察觉的,可尽管这样,黑子还是捕捉到了,多么聪明的黑子啊!
(2)体会黑子的忠诚
预设1
学生直接说出黑子很忠诚,很信赖训导员时,引导:你从哪里体会到?细心的你们一定发现了每次走回去的时候,黑子的情感也在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从那一次开始变得不自信?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二、第三、第四次找小偷的句子上。
预设2
学生说看到了黑子越来越不自信
引导:从那一次开始变得不自信?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二、第三、第四次找小偷的句子上。
(1)品读第二次找小偷的句子
A、哪里让你觉得黑子开始变得不自信?
B、抓“再三”、“谨慎”等词体会
黑子已经不像第一次那么自信、干脆了。透过“再三”这个词,我们仿佛看到了黑子在那个小偷的身边闻了又闻,嗅了又嗅,显得十分谨慎,小心翼翼。
你能读出它的这份小心翼翼吗?指名读,齐读。
(2)品读第三次找小偷的句子
A、哪里让你体会到黑子更加不自信了?
B、引导学生抓黑子的神态、动作去体会
a、“迷惑”
你能从它的神态中去体会,不错。你来读读“愈发迷惑”
b、“很长的时间去嗅辨”
又是一个动作,说说你的体会。
其实黑子心底里相信那个人就是小偷,可它却花这么长的时间去嗅辨,说明他越来越——
还有哪些动作中也可以看出黑子的不自信
c、“站”、“转过头”、“望”
前两次它还把小偷拉了出来,现在——
透过“望”这个动作,我们分明听到了黑子的心里想对训导员说:
是啊,此时的黑子多么想听到训导员对它说:
可它耳边传来的却是训导员那严厉的否定声,黑子的自信被击垮了。
(3)品读第四次找小偷的句子
A、从哪里体会到它的自信被击垮了?
a、“沮丧极了”,灰心丧气到了极点,读好这个词。
b、抓“停、看看、扭过头去看看、试图寻找”
说说你的体会,它现在靠什么寻找小偷?是怎么找的?
引读:它在每一个人的脚边都——,再——。
此时的黑子已完全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不相信自己那灵敏的嗅觉,它已经完全迷失了自己。而造成这一切都是因为它对训导充满了———,所以它一次次地服从命令,这绝对是一条()的军犬。
忠诚不是错,忠诚是军犬的天职,可训导员却对聪明、忠诚的黑子做了什么?
B、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训导员否定黑子的话,指名读
a、你们听出了什么?
b、就是这坚决、严厉的否定让黑子一步一步的从自信走向沮丧,直至完全迷失自我。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这个过程。
(4)师生合作度这部分内容
(二)学习12小节,体会黑子的痛苦
当黑子知道自己被最最信赖的人骗了,有什么反应?
出示12小节
1、你看到了怎样的黑子?哪些词跳入了你的眼帘,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透过这些动作,你看到黑子的内心怎样?
2、请你读好这些词
3、“嗷”,极度痛苦的黑子会怎样叫这声“嗷”,如果它会说话的,这声“嗷”是想对训导员说什么?
4、我们这位无言的战友只能用一声“嗷”来表达它心中的痛苦、愤恨和无奈,齐读。
(三)拓展写话,升华感情
黑子真的不愿意相信,曾经这么值得信赖的训导员会欺骗它愚弄他,往常可不是这样的呀,此时的`黑子不禁想起了以往和训导员相处的一幕幕,它可能会想起——,可能会想起——,还可能会想起——,同学们,请拿起你们手中的笔,选择一个画面写下来,如果能像作者那样,写一写当时训导员和黑子的动作、神态,就更棒了。
五、学习13—18小节
当骗局被揭穿后,信赖还存在吗?,让我们到营门口去看一看。
出示13—18小节
1、黑子还信赖他的训导员吗?你从哪里体会到?
2、作者又是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来表达。
3、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训导员?
此时,他才明白了(狗也是有自尊的)
六、总结全文。拓展课外阅读
同学们,这是一篇感人的动物小说,作者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像我们塑造了一条聪明、忠诚,对训导员充满绝对信赖的军犬,同时告诉我们要学会尊重生命,学会善待生命。不仅仅是对待我们身边的人类,更包括善待那些无言的生命……
像这样展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文章很多,例如,我国的动物小说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保姆蟒》等都是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这里老师还向你们推荐几位国外的动物小说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课后如果能找来和沈石溪的作品对比着读一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课外书屋
中国:沈石溪《斑羚飞渡》、《保姆蟒》
加拿大:西顿《大角羊》、《野马飞毛腿》
俄罗斯:比安基《山雀的日记》、《森林报》
日本:椋鸠十《独耳大鹿》、《消失的野犬》
板书设计:
军犬黑子
聪明动作
神态
忠诚细节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3
教材简析:
《种瓜得豆》是一篇儿童科普读物,说明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层次地介绍了什么是基因、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是典型的说明文体裁。全文为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课文运用了浅显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如,种瓜得豆大管家发号施令搬家等,把较为深奥的、现代高科技知识,很通俗地介绍给了读者,并且使之很容易被人接受。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解转基因技术知识。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并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3.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课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收集现代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和科研成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去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知识。(板书课题:种瓜得豆)齐读课题。
【由种瓜得豆引出一种现代高科技知识,这样导课,简洁、明了。学生很自然地想去读书、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高科技知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种瓜怎么会得豆呢?这里有什么奥妙?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2)课文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3)课文是怎样一步步介绍的,读懂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4.交流汇报,朗读相应的段落。
(1)课文介绍了一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2)课文围绕转基因技术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3)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列出提纲:
基因的作用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的技术
现代转基因技术
能做到种瓜得豆
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在医学上的应用
【学习说明文要抓住课文的要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三、质疑问难,释疑存疑
1.质疑: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或不明白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根据情况,解决问题,需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解决的,可暂时存疑,下节课解决。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师生互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存疑,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发号施令、水土不服、供不应求、和平共处。
2.转基因技术是由谁来发号施令?什么情况下供不应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一起去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应用。
二、研读转基因技术,领悟表达方法
1.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基因有什么作用?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基因的作用。
(1)观察课本插图计算机描绘的基因结构图。教师简介: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
(2)提问:基因有什么作用?学生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3)朗读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了解基因的作用。
基因是动植物体内发号施令的大管家。
4.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的句子。
(1)学生汇报:
(科学家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
(2)转基因技术也有失败的时候,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呢?
(转基因技术也有因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5.领悟表达方法。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课文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来介绍,比喻形象恰当,把较为深奥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容易被人接受。)
6.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的特点。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本课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转基因技术,易于被人接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画出有关词句,品读咀嚼,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感受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三、课件展示转基因图片。
四、想象练笔,拓展延伸。
1.如果你到转基因商店里购物,你希望买到什么样的产品?设想一下,用你的笔把它描绘出来。
2.把你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或科研成果,介绍给同学们听。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此时,让学生拿起笔设想自己想象中的转基因产品,学生可以把在课文的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之中,实现读写结合。】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阅读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四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四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激趣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欣赏多媒体课件:浩瀚的大海、蔚蓝的海水
2、谈感受。
3、启发提问,引起思考。
海水是蓝色的,这已是一个常识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自学生字、词语。
(1)读准下列字音:惰、忌、讳、液、稚、疚
(2)谈识字方法:惰、稚、疚、液
(3)根据学生实际理解疑难词语:万顷、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忌讳、饶有兴味、源源不断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他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9——13自然段)拉曼对自己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回国后立即着手研究,研究出海水呈现蓝色是因为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从而发现了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14自然段)男孩儿的故事给人们的提醒。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问题
(1)地中海、亚欧大陆、非洲大陆。
(2)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3)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作业
1、读准字音,会写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资料,了解中外科学家因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
3、思考: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地中海、亚欧大陆、非洲大陆的大概位置。)
4、从对话中初步感知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儿?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找出相关句子。
2、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引导学生分两步理解)
(1)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齐读第10、11、12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句体会拉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a、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疑惑——愧疚——研究)
b、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指导品读,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①“好奇心”的作用。
②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工作方法,不迷信、不自以为是,不断探索的精神品质。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在文中找出来,反复品读。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理解“已知”的“未知”。
(好奇心;不迷信、不断探索的精神)
(2)交流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列举中外科学家因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进一步体会科学发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心,进而创立万有引力定理。
瓦特看到壶水沸腾,产生好奇,进而发明蒸汽机。)
2、用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好奇心的培养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3、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学习资料补充
拉曼效应:当单色光定向地通过透明物质时,会有一些光受到散射。散射光的光谱,除了含有原来波长的一些光以外,还含有一些弱的光,其波长与原来光的波长相差一个恒定的数量。这种单色光被介质分子散射后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并合散射效应,又称为拉曼效应。这一发现,很快就得到了公认。英国皇家学会正式称之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三四个发现之一”。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人眼看到的海水的颜色,是海水对太阳反射光的颜色。海水的颜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即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复合而成,七色光波长长短不一,从红光到紫光,波长由长渐短,其中红光、橙光、黄光穿透能力强,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纯净海水时,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们眼睛对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蓝光比较敏感。于是,我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出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如果打一桶海水放在碗中,则海水和普通水一样,是无色透明的。
其实海水看上去也不全是蓝色的,而是有红、黄、白、黑等等,五彩缤纷。因为海水颜色除了受以上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海水中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我国的黄海,看上去一片黄绿,这是因为古代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将海水“染黄”了。虽然现在黄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黄海北部有宽阔的渤海海峡与之相通,加之它还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浅黄色。亚非两洲之间的红海,因其水温很高,海里生长着一种水藻,大批死亡后呈红褐色,将海水染成红色。红海由此而得名。而黑海,由于多瑙河、顿河、第聂伯河等河水的注入,表层密度很小,深层受地中海高盐度海水影响,密度很大。这样,上层密度小,下层密度大,且差异很大,上下层水体难以交换。黑海与地中海之间也仅有一又窄又浅的土耳其海峡相通,使得它们之间海水也难以大量交换。这样,黑海下层海水长期处于缺氧环境,上层海水中生物分泌的_物和各种动植物死亡后沉到深处腐烂发臭,大量污泥浊水,使海水变黑了。北冰洋深入俄罗斯北部的白海,则是因为它的纬度较高,终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机物含量少,海水呈现出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作业
1、搜集相关格言、警句及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到采集本上。
2、阅读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教育。
3、阅读本文后,写一篇读后感。
- 相关推荐
【小学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1-02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0-28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10-17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1-02
小学语文《荷花》优秀教案06-23
小学语文景阳冈优秀教案07-12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307-11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优秀教案07-12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