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语文教案

2023-10-28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路难》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路难》语文教案 1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2 3

  学习难点:

  学习目标2

  学习方法:

  研读和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体运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说起唐诗,不能不说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出示大屏幕。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大家齐读。

  1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经朋友举荐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不久李白遭受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长安。此时李白写了三首诗,表达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复杂心情。

  2释题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二、自学指导一

  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准下列字的音樽箸塞歧

  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

  《行路难》语文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朗读。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我们要注意一句警句、两个比喻、三处用典、四句短句。

  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行路难》教学参考

  真正的难过是不可言说的,说出来了就不是情而是理了。本诗藏有辞之韵味,不妨在“地、命、宽、石、躅”后各加一“兮”字,然后品读之。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的十八首中的第四首。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飞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诗开头两句以倾水于平地而水流的方向各不一致来比喻人生贵贱与遭际的各不相同。这虽然是从日常生活的现象观察而来,但究其本,却与当时玄学与佛学争论中的说法相通。《世说新语?文学》篇载刘尹曾以泻水于平地各自流漫来回答为什么人都承受天地的禀受而人性又有善恶不齐的问题,这在玄学清谈中一时谓为绝答,表现出高度的智慧。而当时的思想家范缜在其著名的文章《神灭论》里,为驳斥佛学神不灭论以及有关命运的有关问题时,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飘茵堕溷”的比喻,他认为人生的命运为什么有区别,就如一棵树上的花同开在一枝,随风而堕,花飘落在茵席上就有了富贵的好运,而坠落在粪坑里则有了低贱的命运。

  第三、四句承接前面的说“命”而来,但却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这种不公正现象的反叛与抗争。既然人生有命,各相殊异,但为什么就不可改变呢?难道就只有认命而长吁短叹并愁苦终生了吗?人不应该服从于命,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写命运,这正是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一种呼喊。《南史?鲍照传》中记载,鲍照曾拜谒临川王刘义庆,知道他赏识有才之士并正在网罗人才为自己服务,就想向他献诗言志,有人以鲍照地位卑下为由要阻止他献诗,鲍照勃然大怒,说“大丈夫岂能藏着掖着自己的才智,是兰是艾让人辨不清楚,从而终日碌碌无为呢?”于是大胆献诗,终于因展示其才能得以冒头。从此诗不能叹愁怨愁的描述当中我们可看到鲍照在宣泄这种为出身所困的闷愁。

  五、六句是写自我的宽慰,但酒亦不能宽愁,举杯之时高歌《行路难》时也因愁闷塞胸而无法再唱下去了。这就更反映出要有志之士认命是难的,以酒浇愁也是无用的,这种出自心底的痛苦又是谁能了解的呢?

  七、八句继续着泻愁的路子写下去,再次表达他对不公正现实的愤怒。为什么不能自宽,正是人不是没有生命感觉的树木与石头,他有生命就有感情,就有悲愤,就要呼喊。“心非木石岂无感?”浸透着诗人的悲辛酸苦,是一种久积心底悲愤与不平之气的爆发与发泄。但在诗的结尾他却强将怒火压下去,轻轻地道出一句“踯躅不敢言”,要言愁而不敢言愁,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政治是多么压抑。

  李白在遭受谗毁而被挤出长安时,也仿鲍照写作了三首《行路难》,其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行动描写以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呼喊,也饱含着不可压抑的愤激之情,层层叠叠的感情变化也如鲍照一样展示出诗人强烈的苦闷和倔强的性格。

  鲍照生活在一个讲求门第出身的时代。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末出现的选官论族性的思想,经历曹魏、西晋的发展,在东晋、南北朝初期达到鼎盛,并于南北朝末期开始衰败,于唐末彻底消失。门阀制度下,选拨官员不依据才干品德,而门品的高下,血统的贵贱成了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出仕的人限于门第特别高的家族。因而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奇特现象。出身名门的势族,无须努力、无须才华便可坐致公卿,而寒门庶士极少有获得高官的机会。门阀制度成为寒族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高墙,难以翻越。当时士人依旧沿袭东晋士族“清望”的风气,讲求一种雍容优雅的生活态度。即使心中对功名有热切的渴求,也要装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气度。而鲍照低微的出身没有充“清望”的条件,他不能也不愿虚伪的掩饰自己,而是主动“贡诗言志”,表达自己强烈的进取之心,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干谒躁进”的方法。鲍照在深知这样的做法被士族们所不耻,但他仍直率地表达其对功名怀有的近乎于飞蛾扑火般的热情。他不顾世俗的偏见,竭力地张扬自己,展现个性,“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六首,主要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诗歌的开头两句,诗人通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外形动作来表现内心的焦虑不安。尤其是第二句中三个连贯一气的动作非常精确而传神地刻画出壮士失意的内心痛苦。接下去的“丈夫生世”二句,将压抑的情感尽情倾泻出来。一个“几时”、一个“安能”,说得分外沉痛,分外激愤。以上四句写诗人备受压抑的精神状态和内心反抗。下半段则用亲切的语调描绘“弃檄罢官去,还家自休息”的情景。最后诗人由古代圣贤的厄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不禁扼腕长叹:“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激愤中又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怅恨,显得异常沉痛。

  此诗不以文辞取胜,而以真情动人。诗歌的格调悲怆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有关洒脱,悠闲中透出不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自尊而孤做的精神状态。

  《行路难》赏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韵译】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磻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行路难》语文教案 3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 ) 酌( ) 踯躅( ) 2. 解题:

  《行路难》是( ),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 )首,歌咏(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

  4.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1.齐读前四句诗,思考:

  (1)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① “安能行叹复坐愁” ②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愁之相”互文)

  ③ 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 ( 浓重、无可排解)

  ?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①首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说“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合作探究) “泻??”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

  诗人真的能看开了吗?

  强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看开呢? (自我劝慰之语,内心愤懑不平) 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

  2.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 ②“歌唱《行路难》”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此情此境,让诗人何以堪? (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

  这是什么句式?和前面哪一句句式相同?情感有何变化?

  (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 (“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知人论世) (再看写作背景。不敢说,说也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 “愁之源”)

  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

  (读法指导:先扬后抑)

  3. 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三)、诵读诗文,体悟一个“愁”字

  三、再读,反观自我,读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一)、古诗文中抒发怀才不遇的诗词很多,请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并思考为何不同。

  王勃《滕王阁序》 ——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白《行路难》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苏轼《定风波》 ——“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为何不同?时代使然。

  (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二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 德美才秀 ” 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题,写一段的短文,发表我的人生宣言。(100字左右)

  【资料链接】

  1. 鲍照生平

  鲍照 (? ~ 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山东。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钟嵘《诗品》说鲍照 “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 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点: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不能为国效力。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披文入情”

  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

  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 主要说明了从创作者如何形成文章,读者如何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

  《行路难》语文教案 4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学习重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学法指导】

  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相关链接:

  【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知识预习

  1、字音、字形、字义。

  解释1.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2.清酒:清醇的美酒。

  3.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4.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5.箸(zhù):筷子。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

  7.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安:哪里。

  8.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9.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2.说出诗的大意。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 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 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二、课堂探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时期,李白经朋友引荐到京城长安做了小官,这让李白很是郁闷,要知道他原想是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于是李白便常和朋友饮酒作乐,杜甫曾写诗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不幸的是他得罪了当时权重一时的太监高力士,被迫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前,李白写下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抑郁不平的心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四、品读诗歌。

  我从 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 的李白。 因为 。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名句赏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五、体会特色:

  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 巧用历史故事

  2. 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 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六、拓展提高: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

  七、课堂小结:

  李白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早已不只是一个诗人那么简单。他变成一则如风的传奇,吹拂着我们,使我们拾不得睁开现实的眼睛。

  念他的名字,四壁间便彷佛溢满酒香。

  念他的名字,胸怀里便彷佛擂动着豪气的鼓。

  念他的名字,尊贵的帝王御手调羹。

  念他的名字,掌权的高傲奴才也为他脱革化。

  低声,念他的名字,他们看见水月轻晃,连死亡也也因为他变得浪漫,柔美。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课堂训练:

  一)填空:

  1.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停、投、拔、顾。

  2.诗中暗示世路坎坷难行的句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诗中用历史典故表现诗人仍心存被起用的希望(表现人生遭遇变幻莫测的句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船梦日边。与此意境、创作手法相同的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诗中比喻人生道路虽然曲折,但是人生理想终会实现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诗中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简答: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答: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 ,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3.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课外拓展】

  1.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2.

  练习:2011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行路难(其一)》

  2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21.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意思对即可。2分)22.“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意思对即可。逗号前后各1分.共2分)

  《行路难》语文教案 5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学习古诗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自由朗读诗文

  3.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容,要求

  (1)掌握重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2)赏析句子的含义

  (3)把诗歌内容转化为散文化语言

  5.齐读全诗

  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六、背诵这首诗(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七、阅读

  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八、练笔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行路难》语文教案 6

  教学目的

  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 注意字音: 金樽zūn 珍馐xiū投箸zhù 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

  3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 指导感情的表达

  6作业 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行路难》语文教案 7

  【文本解读】

  这首诗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流畅。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诵读这首诗,仔细品味它是如何托物寓意,表现心怀的。

  【素养目标】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2.相关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那还是一个充满内乱与谋杀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因而惨死。

  3.解题

  ①“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②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4.鲍照的文学创作

  在文学创作方面,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同时,鲍照的文学成就存在一个聚讼千古的严肃课题,即鲍照是否梁陈宫体诗的先导或滥觞。对此,南朝梁的萧子显、宋代的张戒、近代的刘师培、现代的陈钟凡、陈寂亦等评论家基本持赞同态度;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钟优民等则认为鲍照诗与宫体诗存在本质区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酌酒(zhuó)踯躅(zhízhú)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泻:倾,倒。

  ②吞声:声将发又止。

  ③踯躅:徘徊不前。

  ④断绝:停止

  (二)诵读感悟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三、文本研究

  【思考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对全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①开头两句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②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③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④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⑤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思考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思考3】第三句“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思考4】第五、六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思考5】“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思考6】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思考7】鉴赏艺术特色

  明确①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②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③此诗直抒胸臆,以真情动人。诗人信手拈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思考8】对比与思考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题1:请比较两首诗情感的异同。

  明确①相同之处是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抑郁,都表达了宦途的艰难。②《拟行路难》虽有对命运的抗争,但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行路难》虽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但最后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

  问题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明确李诗语言上充满了豪迈气派,俊逸之气,鲍诗语言上过于沉郁伤感。

  四、明晰主旨

  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五、拓展阅读

  ①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②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大师,也是出现在这个时代。

  ③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注①]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

  ④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气息。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唐修晋书也多取材于它)。

  ⑤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

  ⑥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

  ⑦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世说》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

  ⑧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如,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着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六、素材积累—鲍照名句

  1.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2.贫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3.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4.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5.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6.贫交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7.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行路难》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朗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与情感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 朗诵、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品读、背诵。

  教学用具:

  多 媒 体

  板书设计:

  行路难 李白

  行 停 投 拔 顾——苦闷悲愤

  路 冰塞黄河 雪满太行——道路阻隔(应题“行路难”)

  难 长风破浪 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李杜诗篇万口传”。可见,李白的诗歌脍炙人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诗,那你还能背出他的诗句吗?用“我喜欢李白的……”的句式告诉大家吧。

  二、介绍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少有大志,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一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借乐府诗题“行路难”写下此诗。(幻灯片一:李白的个人经历)

  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二:本课学习目标)

  三、朗读《行路难》,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有人说读李白的诗歌,如嗅花香,如饮佳酿,如品甘泉。朗读时注意重音、节奏、情感、意境的结合。要善于借助诗中具体可感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范读,正音。

  斗(dǒu)十千 冰塞(sè)川

  3.学生朗读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如音乐一样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平缓,时而急迫的高低变化,感悟在波澜起伏中蕴含的诗人跌宕的`情感。

  四、通过旁注,理解诗意。

  这首诗歌不仅有音乐的起伏,更有图画的美丽。下面我们在译读中,感受图画美。

  1.结合注释,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要求:把旁注解释美化,有诗意,有文采,有押韵,有想象。

  2,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生互动。

  展示第一幅图(幻灯片三:李白饮酒画面)

  教师示范: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了金杯,酒香醉人。

  学生:价值名贵的美味佳肴盛满玉盘,菜香诱人。

  积累:樽,盛酒的器具。

  清酒,名贵的酒。

  珍羞,美味佳肴。

  羞,同“馐”,味美的佳肴。

  直,同“值”,价值。

  展示第二幅图(幻灯片四:李白拔剑踌躇画面)

  指导学生译读:停下酒杯,放下筷子,佳肴美酒难以下咽;抽出宝剑,举目四望,心中茫然不知所措。

  积累:箸,筷子。

  茫然,心里无着落。

  展示第三幅图(幻灯片五:冰封黄河、雪满太行画面)

  指导学生译读:我想远渡波涛滚滚的黄河,正值冰封雪冻;我想登上巍峨耸立的太行,恰逢大雪封山。

  展示第四幅图(幻灯片六:吕尚、伊尹的故事)

  指导学生译读:闲来无事可学吕尚溪边垂钓;酣甜梦中可仿伊尹绕日而行。

  简单介绍吕尚、伊尹的故事。

  展示第五幅图(幻灯片七:崎岖的道路)

  指导学生译读:

  观察画面后,教师示范:行路难呀!行路难!人生岔路何其多?我李白的通途又在何方?

  展示第六幅图(幻灯片八:扬帆起航画面)

  指导学生译读: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一定会来临,我会高挂云帆,渡过苍茫的大海。

  积累:长风破浪,比喻远大志向。

  济,渡过。

  五、通过我们的描绘,我们会发现李白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不仅如此,诗中更有情感美。下面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世界,感受诗人奔放的情感。

  请围绕五个问题,展开讨论:

  1.李白看到了什么?

  2.他有什么举动?

  3.他有如此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4.他联想到什么人?

  5.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和呐喊?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总结,完成板书:

  1.看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

  透过诗句,我们感受到什么?酒宴的丰盛、欢乐的场景、朋友的深情。

  2.举动:停、投、拔、顾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为何有如此的反常举动?透过诗句你感受到李白怎样的情怀?

  李白内心的苦闷心情表露无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情感跌宕之美。

  3.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

  4.联想:姜子牙、伊尹。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由二人,李白想到了什么?李白对自己实现政治理想并没有失去信心,他看到了希望。

  5.感慨和呐喊:现实与理想的距离,让诗人情急意切,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但李白毕竟是李白,他决不肯向困难低头。尽管前进路上路障重重,总有一天,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发出怎样的呐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创造了一幅雄浑的画面,描绘的是一幅诗人大展宏图的壮丽景象。读这两句诗,要读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倔强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

  六、完成背诵检查。提示,联想情境,完成背诵。

  七、小结《行路难》特点。(幻灯片九:诗歌的写作的特点。)

  1.真情流露,一波三折。

  2.巧用象征,暗示人生。

  3.引用典故,含蓄作比。

  4.用词形象,生动可感。

  八、写作练习及作业。

  1.李白,我想对你说……

  2.用《行路难》中,你最喜欢的诗句说一段话。

  3.学习这首诗后,请就“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说说你的看法。

  三道题任选一题,写作,然后交流。

  整理后,完成作业。

  九、师生共勉。

  人生如洪水奔流,不遇岛屿暗礁,怎能激起美丽的浪花。面对挫折我们应有李白的胸怀。请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语文教案 9

  教学目的要求:

  1、 把握诗意,体会意境,感受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 通过改写练习,提高习作能力;

  3、 激发艺术想象,增强学生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美的感悟。

  重点:感受意境,改写练习。

  难点:诗意理解。

  教学设想:营造轻松优美音乐艺术氛围,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练笔兴趣;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布置:将此诗改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此环节过程播放音乐萨克斯《回家》等、放图片《太白醉酒》等)诗歌初析、背景介绍。

  1、 在音乐中朗读全诗;

  2、 放人物简介,并用我那魔鬼般的语调读:

  李白,唐大诗人,少年时代便显露才华,有很多的号,非常出名,就好比如说,现在的那些歌星影星天王级别的,到处都有fans。

  他有着远大的抱负,老想在政治上发展,到底,混了个公务员,供奉翰林院,但不被重视,又遭人嫉妒,呆了一年,就被说“你明天不用上班啦”,离开长安,那就好比被逐出娱乐圈,挺大的打击,好在他在江湖中名声太响,fans太多,到哪里都受欢迎要求签名的,他也正好趁此游历天下,写了好多名篇。

  李天王51岁死于当涂,诗传九百多首。

  3、 放后世对李白的评价材料,一边让学生看,一边继续用魔鬼的语调讲析:

  文字显示,李白是继屈原后的又一伟伟大诗人,Noone式的人物,最响的称呼是“诗仙”是位浪漫主义诗人,创作很多经典,那诗歌,从来都“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气势恢弘的;他的诗,夸张,比喻,幻想很多,“抽刀断水水更流”“白发三千丈”“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老鼠爱大米”什么的,很新,很酷。

  李天王诗歌的意境是神奇异采,瑰丽动人,韵致豪迈奔放,飘逸若仙,(唱)“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呀嘿呀咳呀咳”“那就是青藏高呵,高呵,高高高……”(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资料显示,后世很多诗人受他影响,都这样“那就是青藏高呵,高呵,高高高……”

  二、读诗,理解诗歌。

  (一)在音乐中读诗,理解字词。(此环节过程播放音乐《荒》、《男儿当自强》,一定要出现“你懂不懂得一种感觉叫做荒凉,你记不记得那年的冬天,那一年的雨季特别的冷,特别的长……”字幕。)

  1、学生讲出以下字词含义:金樽珍馐直箸歧路会云帆济沧海

  2、学生讲出伊尹、吕尚的典故。

  3、学生讲“欲上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句。教师肯定后指出:

  一个伟大抱负的豪杰却被弃而不用,真是冰塞黄河、雪阻太行啊!

  既实写进退失据、彷徨无措,又比喻人生不顺、理想受挫。

  (二)在音乐中再读诗,(此环节过程播放音乐《从头再来》)

  请学生讲诗,教师肯定后明确:

  1、好朋友设宴款待,那都海鲜鲍鱼来个满汉全席,多热情。朋友们都说,“李白兄,我们永远支持你。”“李白,你是最棒的”。

  2、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他离开座位,拔出长剑,愤愤难平。举目四顾,一股苍凉的感觉涌上心头。大家都说:李天王,你不会有事吧,你眼睛里往下滴的.是什么!

  四个动作,把苦闷心情充分表达出了;就像那三好生、排行榜落选一样的那种鼻子发酸的感觉。

  3、写“行路难”,想渡河,河冻冻,要登山,雪飘飘。一个人要实现理想有多困难。阳光不再温暖,天空不再蔚蓝。

  4、但想到这两个超级男生,心里有了信心、希望。我,不,消沉。

  5、信心虽有,但仍感迷惘。

  此句很不安的内心独白,逼真写出复杂内心世界。(以下放音乐《我们等待那一天》)

  6、 展望前途,崎岖坎坷,但,倔强、自信的李白告诉我们:他仍没有灰心气馁,悲观失望;尽管障碍重重,长路漫漫,但总有一天,会破万里浪,高挂云帆,实现理想抱负。(音乐大)

  (三)小结:

  本诗激荡起伏,表达执着追求,百折不回的主题。

  三|、改写练习。

  1、请朗读你们改写的大作。(放钢琴曲)

  2、优秀改写习作示例:

  (1)走在雨中(放音乐孟庭苇版《走在雨中》)

  当我走在凄清的路上

  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

  雨丝淋湿我的长发

  街灯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此刻,我想逃离这纷杂的人群

  在安静的角落不被注目的

  舔我的伤口放下我的心情

  思绪发芽品饮孤独

  这是一个注定失眠的夜晚

  满大街都飘着我的叹息

  我突然忆起姜太公与伊尹

  一缕阳光将我的心房照亮

  人生起伏前路漫漫

  但我一定会不屈的努力

  想唱就唱定要唱得响亮

  我不会老是自我欣赏

  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挥舞的荧光棒

  教师简要评析:我欣赏这很浓的抒情气息,结尾还时尚地幽默一把。

  (2)天宝三年的第一场雪(放音乐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

  天宝三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搭上了去城外的二路汽车,心情象那窗外面飘零的黄叶。

  天宝三年的第一场雪,是留在长安城的难舍的情结。

  理想如那飞来飞去的蝴蝶,在白雪飘飞的季节里摇曳。

  欲渡黄河冰塞川的那种感觉,

  想上太行雪满山的那份失落,

  吕尚与伊尹的身影在我脑里不断重叠,

  是你们的成功唤起了我的一切,

  是你们的好运让我再次热烈,

  人生浮沉天威莫测更能融化冰雪,

  是你们的执着追求改变季节。

  天宝三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搭上了去城外的二路汽车,心情象那窗外面飘零的黄叶。

  天宝三年的第一场雪,是留在长安城的难舍的情结。

  我要象一只飞来飞去的蝴蝶,在白雪飘飞的季节里努力的拼搏。

  教师简要评析:哈,心理把握到位的了,太幽默了吧,你们也别唱了,好,看我的——

  (3)教师下水作文(放音乐超级女生版《希望》)

  希望

  金杯玉盏亮如雪,好酒好菜一大桌。

  多谢主人太殷勤,为我办patty花费年终奖金。

  若在平时最对光,海吞胡喝心不慌。

  但是今天吃不下,假冒烟酒口感差。

  咸盐太多是借口,心头郁闷真理由。

  手捏长剑问苍天,似我般英俊潇洒风华绝伦的高智商千百年何曾有?

  长安虽有景万千,失意之地岂久留!

  干脆渡河去塞上,离开这个鬼地方。

  但是寒冰路途阻,况且没买皮大衣。

  想上太行当道士,进修回来开道观。

  但是雪大路难走,那里又缺二锅头。

  唉,看天空飞的雪还有梦,看生命回家路路途漫漫,

  昨天的曾经的我的微笑,不过,——

  姜尚七十心不死,碧溪垂钓运气好。

  开四不相,坐中军帐,指挥三军,搞定乾坤。

  伊尹那菜鸟亦如此,“是金子,就会发光”说的就是这个理。

  也不过头天做梦趁个“神舟六号”,你说这人生起伏谁能料!

  李白正青春四十三,不是太阳才出山?

  这点挫折算个啥,我是好汉我不怕!

  大话虽是这么说,心里多少还是有困惑。

  漫漫长路难行走,不如意者十常八 九。

  李白古今奇男子,这事怎会想不开!

  总有一天开大船,风风火火闯九州,

  该出手时就出手,雨里雪里不低头!

  四、放音乐《摘下满天星》,在快结束时小结说。

  有我美梦作伴不怕伶仃,万水千山独行,愿同学们长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写读了本诗后的感受。

  《行路难》语文教案 10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2

  学习难点:

  学习目标2

  学习方法:

  研读和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

  媒体运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说起唐诗,不能不说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出示大屏幕。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大家齐读。

  1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经朋友举荐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不久李白遭受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长安。此时李白写了三首诗,表达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复杂心情。

  2释题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二、自学指导一

  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准下列字的音 樽 箸 塞 歧

  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

  《行路难》原文和译文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行路难》教学实录

  一、导入,诗化诗仙形象

  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板书:行路难 李白。)

  二、诵读,把握感情波澜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并准备在全班朗诵。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师带头鼓掌,全班掌声。)

  师:字正腔圆,掌声是同学们对你的赞赏。但我觉得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应该还可以再长一点。

  (一生主动朗读课文,全班掌声。)

  师:我觉得节奏有点小问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模仿学生读书。)

  师: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茫然的,所以读时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范读。)

  生1:听您朗诵《行路难》,仿佛感觉老师就是李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谢谢,我多么希望能将李白约出来,在这堂课上和大家见见面。

  生2:我觉得老师读出了感情的变化,特别是诗的后半部分读得很有气势。

  师: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学生,注意到了这首诗情感的抑扬。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注意结合书下注释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历程。

  (生自由读诗歌及注释。)

  师:在“花间一壶酒”之中,在“举杯邀明月”之时,在意气风发之际,在愁苦无助之刻诵读李白的诗歌,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谁愿意再来朗读一遍。

  (一生朗读,全班掌声。)

  师:情感比较到位,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的?

  生3:一开始是……说不出来。

  师: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着急。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天宝元年,李白被征召入京,受到皇帝重视,一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将大展雄图。但没等到他“功成”便被“赐金还山”,实际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了。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他写下了这首诗。现在,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开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生3:应当是特别忧愁、苦闷,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板书:苦闷。)

  师:好,感觉出来了。那接下来呢?

  生4:接下来写作者想要渡过黄河,却被冰川堵塞了;想登上太行,却被大雪封住了。这应当充满着无奈。

  师:感觉越来越好。其他同学愿意接着说吗?

  生5:我觉得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以姜太公和伊尹自比,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可以看出诗人在苦闷之后仿佛又找到了方向。

  生6:接下来又感到道路崎岖,不知道身在何处,迷惘无措。

  (板书:希望 迷惘。)

  生7:最后,他很自信,认为还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伟大的抱负。

  (板书:自信。)

  师:这首诗歌短短的82个字,生动地表达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内容变化纵横,百步九折。在悲愤中不乏豪迈之情,在失意中仍满怀信心。

  (师完善板书成波浪状,“苦闷”、“迷惘”在波谷,“希望”、“自信”在波峰。)

  师:请大家再次诵读全诗,感悟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和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三、玩味,叩击诗人心扉

  师: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

  生(齐):行路难。

  师:“难”在何处?面对困难,又会如何?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味诗歌艺术。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用“从___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___的李白”来说话。

  生1: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

  师:是啊,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老师把这句换成“胸中惆怅不能食,眼中无路心茫然”,你们看行吗?

  生2:我觉得缺少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显得大而空洞。

  师:此句妙在借用动词捕捉意象来刻画渲染。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注意处理好这些重音,语速慢些,语调低沉些,体会此处的情感。

  (生齐读句子。)

  生3: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我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的时候,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

  师: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

  生4: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

  师:这句诗怎样理解?

  生4: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师:这是用典,是指用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来说话,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真正的含义是诗人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被委以重任。

  生5:老师,我还觉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句在全诗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好,有眼光。“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诗人似乎只能赋闲了。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句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

  生6: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

  师:“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要不,我们试着给改一下?

  (生思考讨论。)

  师:有没有改好的'?说说你是怎样改的?

  生1:行路难啊行路难!多歧路兮今安在?

  (师生大笑。)

  师:我觉得这同学改得不错,句式和前面一致,整齐得多。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讨论,交流,思考。)

  生2:改句虽然形式上整齐了,意思也差不多,可是感觉语气和感情好像没有原句强烈。

  师:不错,你能从语气和感情方面发现问题,语感非常好。那谁能结合原文具体地说一说,为什么原文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呢?

  生3:请大家注意标点符号,前面用了两个感叹号,强烈地感叹行路之难;后面则是用问号,有质问和诘责的意味。

  (全班掌声。)

  师:多聪明啊!善于捕捉细节,从标点符号入手来感悟情感。还有谁要补充吗?

  (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从句式特征来体会表达效果的异同,这一点以前我们提到过。回忆起来了吗?长句和短句的表达效果?

  生4:短句字数少,简洁有力;长句字数多,适合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对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作一个系统的总结,完整地来说说为什么改句不及原句好。

  生5:原诗不但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而且还注意到短句的表达效果和标点符号的运用,这些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

  师:你说得很好。此时的李白,为了自己的梦想终于来到君王侧,然而只如昙花一现般,还没来得及华美灿烂就凋谢结束了。他向苍天诘问: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朗读时,语调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

  (师深情朗读该句,生热烈鼓掌。)

  师:这首诗中有一个千古名句,你从中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生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相信:总会有一天,我还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我从中读出了一个面对挫折却自信豪迈的李白。

  师:是啊,这个句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样的句子已经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广告中,流传在我们写文章的引用中。你认为怎样朗读,可以传达这样的情感?

  (生朗读最后两句,师生掌声。)

  师: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李白,一个迎风傲岸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微笑的李白。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为其折服,令人难忘。盛唐这沃土养育了他,他也充实了盛唐的气象。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诵读他的美丽华章,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师生齐诵全诗。)

  四、拓展,延宕诗歌意蕴

  师:离开长安后,李白仍关心国事,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却因此获罪并被流放。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但他仍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流放归来后,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时年六十二岁。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与失败交织在一起。我们的未来不会一帆风顺,或许当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失败时,可以拿李白的诗句来勉励自己——

  师生(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对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渴望建功,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翰林遭贬,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未停下脚步,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吧!但愿这节课能够用李白的诗歌和大家共勉,更希望同学们爱诗读诗,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在不利和困难中百折不挠。”

【《行路难》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行路难》语文教案12-15

行路难语文教案01-15

《行路难》语文教案7篇12-16

《行路难》教案07-28

《行路难》的教案03-09

《行路难》教案示例06-07

《行路难》表格式教案02-20

行路难教案设计06-13

九年级上册语文《行路难》教案(精选10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