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
交流平台
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就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在交流和对比中,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教师可组织学生按课内学习和课外综合性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先在小组内,就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然后就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还可以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最后,教师再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日积月累
(1)教学建议。
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方法。这些句子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作为劝学的名句引用着,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还可以谈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体验或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他人的读书例子来谈体会。如果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还搜集了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也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欣赏,使所有人得到激励。还可以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句,当作座佑铭。或者准备一个名言摘抄本,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参加展览。
(2)相关链接。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展示台
这次展示、交流的主要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角度的展示建议,分别是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课外做阅读记录卡;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允许学生有更多的形式,如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等,更充分地展示学习的成果。
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可利用自习或课余时间进行,由小组长组织同学自由参观、阅读、评比。并对自己欣赏的作品进行投票或写出评语。对组成的兴趣小组,教师可参与他们的讨论活动,帮助制定活动计划,确保读书小组能够定期开展读书活动。班里建立的图书角,可由同学推选图书管理员,按借阅制度使图书角被充分利用起来。
总之,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而要通过展示使读书活动真正开展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形成人人爱读书的风气,逐步培养每个学生的读书习惯。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2
第一课时
一、理解课题,把握文章大意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题目是(生齐说课题),板书精彩极了,问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板书糟糕透了,问本词语的意思。
2、通过预习,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吗?
(学生可以从文章内容、中心、题目特点等不同角度去谈。)
二、理清文章思路
1、你们预习得很好,把握了文章的大意,那课文是怎样写清楚这个内容的呢?我们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生速读课文理思路。
3、集体汇报交流:
⑴ 文章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呢?请同学们读课文,你觉得每部分划到哪,就读到那个自然段停止,告诉同学们。
⑵ 指明读文划分层次。
(可分为两部分,也可分为三部分。)
注:在生读文过程中将读错或不好读的字词写在黑板上,理完文章层次后,让生再读黑板上的字词,纠正读音。
三、再读质疑
1、下面我们逐段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解决不了的在书上标注,一会儿小组合作解决。
2、生读书思考,边想边标注。
3、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写在问题卡上。
4、梳理问题:
请各组组长带着问题,到前面读题展示。在组长读完题后,教师要将题型分类,如文章内容方面的、思想方面的及写法方面的。
5、教师找出两个有代表性、综合性的问题,让同桌同学相互商讨解决。
6、同桌互学。
7、指名回答。
8、解决其它问题:
教师出示各组问题,请同学们解答。
四、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练习,积累重点词句
完成练习:
按课文内容填空(课文最后一节节选。)
六、布置作业
1、有情感朗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否与小巴迪有一样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体会主题
1、自读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巴迪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爱他的,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2、集体交流,练习读文。
三、集合文章内容,讨论主题
如果巴迪父母在看到他写的第一首诗后,都鼓励,或是都批评,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四、由课文,引入生活
集体交流:
想想,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谈谈你现在的理解。
五、练习读文,读出感受
1、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读文。
六、积累语言
读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本文的读后感。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背诵第10自然段,理解“居然”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搜集“落花生、作者”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老师给同学们猜个谜语乐意吗?
1、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对了,同学们真聪明,谜底就是特别熟悉的花生。老师课前查找了一份资料,请看课件。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落花生为题的文章。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两遍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昨天,我们熟悉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那下面老师就检查一下,看还认不认识这些生字词。示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2、自由读课文,请看自读要求:
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事?
种花生——收花生
板书: 准备过收获节
过收获节
(真了不起,能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出来)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请看默读要求: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按什么顺序写三件事的,这三件事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3、课文重点写了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第一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播种花生、收获花生,第二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其余收获节时吃花生、议花生)。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开拓发展)
②“居然”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3、指导感情朗读
五、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过渡:花生到底有什么好处?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第三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课件出示)
①读课文3-15自然段,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②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①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2层)
第一层:3-11;
第二层:12-15;
②交流父亲的话。(真会理解)
③指名读父亲说的话。(第10自然段)
④出示课件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让人一见就__________________。
⑤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这段话中提到了爱慕之心,是“爱慕之心”?(因喜欢、敬重而愿意接近)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⑥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用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课件图片)
⑦父亲想借用两类事物的生长特点告诉我们花生有什么可贵的品质?(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元华)
过渡:我们接着再来交流父亲说的话。
①学生交流。
②示父亲说的话。(12自然段),学生齐读。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毛病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在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你是想做桃子、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还是想做花生那样的人?请同学们实话实说。这只是写花生吗?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课件出示)
④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⑤理解“我”说的话。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4
学习目标
1。认知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同学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同学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俺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初读,掌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一起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效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同学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俺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俺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俺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分、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俺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俺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俺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选择自身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骆(luò)驼(tuo)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6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绝招》
(对话:)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一下老师的眼睛,谁能说出老师的眼睛与大家眼睛的不同之处?
学生兴趣盎然地观察着我的眼睛,然后兴奋地举起手来。
生1: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师:看来你抓住了老师眼睛的特点来说了,你观察得很仔细。还能从其他方面观察吗?
生2:老师戴着眼镜!
师:是啊,老师和大家的眼睛的不同之处就是戴上了一副讨厌的眼镜,不过老师的眼睛还拥有一个绝招,想看吗?
师:不过在看老师表演绝招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听老师的指令让你的眼珠子在你的眼眶里转动起来:左,上,右,下
(说的速度越来越快,孩子们的脑袋转得也越来越快。)
这时让孩子们停下来,让他们看我转眼珠子,刚开始转,就赢得了孩子们一阵阵的唏嘘声,有的外向性的孩子索性大声地称赞起我来了。此时我抓住契机,说:“其实老师刚开始转眼珠子时也和大家一样,转的是小脑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拥有这项绝招吗?又是怎样练成的吗?要想揭开这个谜底,或许你会从今天学习的《绝招》一文中得到启示……”(用相似的情境激发兴趣,此乃一举两得也)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绝招?课文讲了谁的绝招?谁的绝招最绝?)
②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镇”住那些小伙伴。结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绝招,太绝了!’”
③大家想知道他们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吗?
1.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2.讨论:
①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
(三胖的绝招是憋气,二福的绝招是空翻,小柱子的绝招是算数学题目。)
②谁的绝招最有用?(小柱子的绝招最有用。)
3.小柱子的“绝招”引来了大家的赞叹,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
读书时要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课文中画出来。
2.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读课文时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解难答疑。
3.讨论:
①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②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③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那位小朋友的绝招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对小朋友的言行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什么是绝招?
2.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
3.小柱子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奶奶说,二福的绝招是天天跑体育场练出来了。他认为奶奶说的话在理,明白了经找是靠苦练出来的。)
4.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两个不过百的数做乘法,算得快、算得对。)
5.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小柱子的“绝招”出奇制胜,“镇”住那些小伙伴。大家都十分佩服,所以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
6.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讨论,从中体会小柱子勤学苦练的精神和争强好胜的性格。
7.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①你觉得小柱子的做法怎么样?你应该学习他什么特点?(自尊,好强,不服输。)
②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③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8.阅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
五、拓展练习、增加智慧
1.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下次的比赛,会是什么情景呢?展开想象,练习写一段话。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本领可以称得上是绝招?
3.你佩服周围谁的本领或技艺,可以问问他是怎么练成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学一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练习生活谈谈对“绝招”的认识,升华了小学生的情感。引导小学生采访周围人物的绝招,这就把语文教学生活化了。
【板书设计】
16绝招
三胖憋气时间长先天禀赋
二福武术刻苦训练、坚持不懈
小柱子乘法学习本领、刻苦求知
勤学出“绝招”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7
【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3、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⑴ 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⑵ 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⑶ 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启发。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认真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 认读生字与写字:
如“目的地”的“的”读dì;“踮起脚尖”中的“踮”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zàn;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 体会词语的含义:
3、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线索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你们就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4)、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4、品读课文,体会走进书店的经历
(1) 、默读第3自然段:
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2)、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表演体会。
(把鲜活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想像与表演,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体验。)
(3)、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4)、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四、置留问题,当堂训练。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读一读,写一写: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
4、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认真阅读课文。
2、用--画出“我”窃读时的样子;用﹏﹏画出“我”窃读的方法。并同桌交流体会。
8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同学们谈各自的体会。
2、重点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⑴ 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①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 “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⑵ 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① 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②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联系生活说一说。)
⑶ 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3、默读5~10自然段:
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⑴ “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⑵ “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⑶ “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⑷ “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⑸ “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⑹ “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感悟写法
1、引导: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小结: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五、当堂训练:
1、填空:
课文以____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写几条读书的名言。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贪婪害怕
开心 朴实而又生动感人
饥饿依依不舍
麻木 轻松
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品味学习课文的语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点题,引出对少年读书生活的回忆。借助一连串的比喻,渲染由回忆带来的愉悦之感。
第二部分,第3~17自然段:记述少年时代的读书作文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由回忆往昔转到抒发今天的感慨。添上这两段,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更重要的是把作者与读书,作文、读书与体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课文的第二部分很长,是全篇的主体内容。这一部分的层次大致如下。
第一层,第3自然段:交代有关的背景情况,讲自己因读书而欢悦的心情。
第二层,第4~12自然段:记述看小画片和上小学时读书作文的情况。这一层又可以分为四个小层。
第一小层,第4、5自然段:看小画片;
第二小层,第6自然段:读真正的连环画;
第三小层,第7自然段:读文化站的图书;
第四小层,第8~12自然段:因读书而提高作文水平,获得荣光,悟出一点写作的道理。
第三层,第13~17自然段:记述上初中读书、作文和创作的情况。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两个小层。
第一小层,第13~15自然段:读大部头小说,作文受到好评,又悟出一点写作的道理;
第二小层,第16~17自然段:学着“创造”,写出小小说并发表,这是因大量读书而得到的果实。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分析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使文章中所有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有的以人物为线索,有的以物品为线索,有的以感情变化为线索,本篇充当线索的是书籍(长生果),这条线索非常鲜明,贯穿始终。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分析:本篇作为记事散文,主体部分基本上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作叙述的。下面把有关的语句依次摘出来,从中可见其清晰易辨的特点:
最早的读物……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
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作文……
上初中后……
我终于开始学着……那是上初中二年级时……
4.本文是怎样突出中心的?
分析:本篇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事情、头绪也比较多,但无不围绕着一个中心——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阐明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平常所讲的“形散神不散”。
集中并不完全等于突出。要想让中心突出,就得有典型的材料。本篇详细记述了两次作文的情况以及从中悟出的道理,揭示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学写小说一事,记述得虽然简略(或许这是由于搞文学创作不是中学生必做的事),但作者叙事之后马上附以议论,用力地扣在中心上——“假如不是读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除了选取典型事例,作者在行文中时时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揭示中心,比如:
—-“那时,就是因为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我才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我的理解力。”
—“……平常看的那些描写苦闷心境的词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这样,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有“面”也有“点”,又注意不断地显示中心,本篇散文的中心就既集中,又突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本文是怎样过渡和照应的?其作用是什么?分析:先看过渡。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从“看得津津有味”到“不过瘾”,去阅读“真正的连环画”,这是儿时阅读生活的变化。前后两个阶段的内容,借助这个过渡段,自然地连接起来。第7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的开头,都安排了过渡性的语句,用以连接前后的内容,使结构层次和叙事的条理更为清晰,上下文的联系更为紧密。
再看照应。第一部分里,有“忆及……”的说法标明转入回忆,第三部分则以“至今……”诸语加以照应,如第3自然段中的“欢悦”,第6自然段听“痴迷”“迷醉”“酷爱”,以及后面的“荣光”“如痴如醉”“说不出地高兴”等,前后连成一气。再如,第13自然段中提到“记书中优美的词语”,第14自然段就有“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之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15自然段结尾与第16自然段的开头,前边提到“创造”,后边紧承此意,两段之间语意和文气连接得十分紧凑,“我终于开始学着‘创造’了”一句既是照应,又是过渡。
作者注重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内容的整体感增强了,眉目也更加清楚。
6.“在记忆的心屏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阂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句话怎样理解?
分析:此句,承前一句“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而来。两个比喻,一个从“视”的角度形容(画页),一个从“听”的角度形容。“心屏”,这是新出现的词,把心说成是电视屏幕,其上可以传出画面和乐章,这就与后面的两个比喻联系起来。“幅”读fú(统读),是量词,“一幅”犹言“一张”。“阂”读“quù,也是量词,一首歌或词叫“一阕”;这里中心词是“乐章”,其量词用“个”而不用“首”,故句中的“一阂”犹言“一个”。附注;乐章,指成套的乐曲中具有一定主题的独立组成部分,一部交响乐一般分为四个乐章。
7.“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这句话怎样理解?
分析:“囫囵”读hú lún。“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作细致的分析,笼统地接受。“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般断句成“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短文《五柳先生传》中的自况之语,文中,其后还有一句:“每有会意(领悟),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理解透彻;一种是“不钻牛角尖”的意思。陶渊明的本意恐怕是后一种,不然他怎么会“每有会意”,就高兴得连饭都忘了吃,一再涵泳深思呢?作者引用陶语,所表达的意思,与陶语本意也有某些一致的地方,后文“牵肠挂肚”一词可证。但小学生毕竟水平有限,“不求甚解”更多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因读不懂而放过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大概一提起写作文,不少人就会叫苦,不愿写也不会写。怎样摆脱这种困境呢?只要认真阅读叶文玲的文章《我的“长生果”》,一定会受到很大启发。如果你按照作者说的办法去做,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学生查工具书,扫清词语障碍。
(三)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并列表概括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提示:
(四)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怎样通过叙述读书作文的情况,揭示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归纳中心,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突出中心的。
(五)指导学生分析过渡和照应方面的特点。
(六)指导学习品味语言。
1.“我的‘长生果”’/“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把这几句话放在一起来理解。思考:“长生果”与“营养品”含义完全一样吗?为什么标题不说是“我的书”或“我的精神营养品”?
提示:“长生果”与“营养品”都是比喻的说法,含义有重合之处,但并不完全一样。“营养品”主要指出对人有教育作用,使人在精神方面充实、强健、发展。“长生”也含有这层意思,但不止于此。这个比喻还指书本身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创造出来的最好的精神产品(果实),此其一;其二,人类文明凝结于书,书又是促进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种双向的活动是“长生”的,是永久性的,是永远不会衰败完结的。本篇虽然重点讲的是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但作者把立足点放在很高的层次上,所以标题里用了“长生果”而不取“精神营养品”等,含义显得更深,给人的启发和联想余地更大。
2.改写第2自然段,删去所有的比喻,然后与原文比较,体会其语言特色。
提示:可以改为——“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感。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丰富多彩,令人高兴欢快。”原文一共有四个比喻。前两个是一组,对仗比较工整,所描绘的景色与天籁富有诗情画意,语言也很美,这些都渲染了“欢愉之情”,使它成为可见可闻可感的东西,读者心里好像也出现了那种美妙的感觉。后两个比喻是一组,又是从画面与声响(乐音)两个方面加以点染,与前一组比喻暗暗沟通(仿佛蜂蝶飞进了画页,天籁小巧玲现入了乐章),二者之间用“视”“听”二字联络,用“愉悦”一词总领。
3.画出课文中读书使“我”入迷的词句,前后联系起来品味和分析。
提示:有关的词句有——
……几套连环画,叫我看得痴迷:《七色花》引得我想入非非,《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
……只要手中一有书,就忘吃忘睡……
……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
……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如饥似渴地阅读…醉心阅读……
图书又像磁石吸引了我……使我如痴如醉……我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
看了巴金的《家》后念念不忘……
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
仍盼天天能扎进头去醉心读书……
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我”读书的特点是“入迷”。最能体现这种“入迷”程度的字眼是“痴”和“醉”,文中多次使用,此外还有多种类似的说法。如果读的是好书,那么“入迷”是一种很好的读书境界。唯有“入迷”,才能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得到最多的收获。当然,不能止于“入迷”,还要继续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评析、鉴赏等);读书要有所选择,格调不好、境界不高、文字不精的书,坏书,也可能会让少年人一时“入迷”,这对身心发展是有害的。
4.熟读第10自然段,选出几个自己认为用得最好的词加以评点。
提示:“拂”“撤”“挡”“捧起”“奉献”这一组动词可以放在一起品评;三个“爱她的……”,这一组排比句可作评点:“灿烂”这个形容词用得大胆、新颖,有特殊的表现力。
5.熟读第12自然段,思考:“别出心裁”和“与众不同”互相换一换好不好?使用“鲜味”这个口语化的词好在哪里?
提示:“别出心裁”和“与众不同”是同义词,有时是可以互换的,但课文里的这一句,前面讲的是“构思”,而“心裁”恰恰指心中的设计筹划,所以“别出心裁”用在这儿恰到好处,不宜换成“与众不同”。“鲜味”含有新鲜感强、不落俗套的意思,这样的写法和语言必能令人耳目一新,回味不已。使用这个口语化的词,符合少年人的心理特点和表述习惯。
6.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已经读过的书,与她所说的“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有什么不同?
提示:书一旦成为书,它就定型了,凝固了,虽然来源于社会人生的土壤,但已经属于过去的事物、代表着过去的认识。“社会人生”则不然,它时时刻刻在变化、发展,随时有新的事物新的情况出现,随时有新的矛盾新的问题等待人们去认识去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笔写的书再多,也只是“社会人生”这棵大树的一个果实。此外,笔写的书是从“社会人生”中来的,不联系书的母体,就不能真正把书读懂;读了书不去实践,懂了道理学了知识不去运用和验证乃至发展,读书的意义也就丧失了。总之,一本书容易读懂,而“社会人生”之书,要想读通,绝非易事。作者因此颇有感慨,这也启发读者——应该把醉心读书与深入实践结合起来。正如古人所言,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始于“博学”而终于“笃行”。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1
学习目标
1、认知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俺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身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讨论交流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会诗歌内容
◆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俺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总结升华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身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安排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2
学习目标:
★学会“箩、杭”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准备“摇花乐”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读提示明要求
◆师生谈话: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
◆教师导语: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的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板书课题:桂花雨)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桂花的资料后,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语句悟情感
◆读课文,看“摇花乐”的挂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a.“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b.“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c.“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
◆教师导语: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它同样也把童年的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吗?联系上下文,读读有关语句,再说说你的感受。
a.“我喜欢的是桂花。”
b.“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c.“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d.“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边读有关语句,边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句话,联系上下文,如与“梅花、梅树”的对比,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体会母亲对故乡的怀念。
a.找出有关描写母亲的语句。
b.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说说自己的感受。
试着用“这里的——再——,也比不上——”这样的句式说说母亲还可能会说些什么。
c.与同学交流:母亲的话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听着母亲的话,“我”不禁又想起了“摇花乐”,你能通过朗读向同学们表达出“我”的思乡之情吗?(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难忘童年的画面,难忘母亲的话语,更难忘故乡的桂花,读读课文中的语句,想一想,课文中是否还有让你回味无穷的句子?找出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再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读。
四、积累语言求发展
◆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在课外阅读中,在你的生活实际中,你有没有感受到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呢?说一说。
◆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3
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送你一片绿荫》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以爬山虎的自述绘声绘色地为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显得亲切自然。文章段落层次分明,语言生动灵活,利于学生自读自悟,感受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和运用。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从第一人称的叙述中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不但要根据课文中的介绍,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在学文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爬山虎的特点和对人类的作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领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准备:爬山虎的资料。
说教法与学法:
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问答法等常用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说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了解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形象、具体地介绍爬山虎的特点的呢?比较句子;
第1组
①我生长得很快,绿化覆盖面积很大。
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
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
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形象?用了什么方法?
2、总结: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让人感到更准确、形象,让被说明物真实可感,让读者有更真切的了解,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
二、学习运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片断写作
列数据的方法是我们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事物描写得更具体、形象,帮助我们准确表达。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4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
有感情读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搜集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认清生字生词。
让学生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
比如:
a.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b.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c.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d.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b.再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
(建议: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再读时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理解。)
c.进一步自学课文,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练习朗读。解决问题麓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中可以看出来,他不愿意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d.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5
生活是一本书,是一本有着丰厚知识的书。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太过关注书本学习而忽视了对生活的观照。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需要我们细致地体会。凡是,善于阅读生活这本书的人肯定是一位智慧满怀的人。本组课文就是为了吸引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生活智慧的人。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这四篇课文,虽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但含义深刻,学生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好在每篇课文,特别是两篇精读课文,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我们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除课文之外,本组教材还在“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中安排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写结合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习作”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让自己获得启发的事(或凭借课文提供的漫画故事),以及给自己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名言警句,联系具体事例,写清事情的经过和从中受到的启示;“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既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本组课文的重点语句,又补充提供了富有警戒意义的名言佳句,为学生积累感悟进一步打开了思路,丰富了材料。
教材文本解读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课文回忆了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事情按发展过程记叙的: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课文最后一部分一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这些句子内涵丰富,承载着思想和人文内容,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文章从“我”回忆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入;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学生把二、三两段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图一幅,画的是在一个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后院茅亭里过花生节的情景。桌上摆满了花生做的各种食品,难得回来的父亲正在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着什么。从画面上看,作者“我”还很小,只有七八岁,可父亲关于花生的一番评议,却深深印在了他们姐弟们的心里。由此,再次印证了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积极的教育的重要。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珍珠鸟》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 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第一件事,是为刚来家的小鸟,安排了一个安全的住处。虽然朋友把珍珠鸟送来时,它们已经有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但作者仍然精心为它们重新布置了一个幽静的居室,使小鸟能在温馨和谐中开始新的生活。第二件事,是珍珠鸟做爸爸妈妈了,作者决不去惊动它们,每天精心为小鸟一家添食加水,让让鸟妈妈和小鸟们无忧无虑地生活。
课文后半部分,生动地记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在这一部分的叙述过程中,文章三次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第一次:出现在写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时;第二次:是在写小珍珠鸟跑到稿纸上,围着作者的笔尖蹦来蹦去的发出“嚓嚓”的响声的时候,作者说他“不动声色地写,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最后一次出现在小鸟在作者的肩头睡觉时,作者惊喜地发现“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而且“睡得好熟”。小鸟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这种人鸟之间的真情,深深感动了作者,于是,作者于笔尖流泻下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我们从中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像一潭清泉,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应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学情分析
1.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初步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步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
2.学生已经有了十来年的人生阅历,他们对生活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看法。要让他们全盘接受作者对生活的思考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作者的思考肯定是在他所在的时代与境遇下的,比如《落花生》一文,许地山提出了一种朴素为人的观念,但是,学生却认为现代社会人各有各的活法。所以,作者的思考只能是一个引子,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引导学生对他眼下的生活进行思考。
3.同时,因为这四篇课文的意蕴比较深刻,要注意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所以,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会感觉到一定的困难,特别文章所讲述的一些道理因为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的存在,所以显得更加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如果想完全理解这几篇课文内在的道理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来理解。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写、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6.能够讲清楚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件事情。
7.根据漫画编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漫画的含义。
整体构思及设计
这四篇文章分别从道德实践、成功方略、为人处事、人与自然这四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只有将课文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使每一篇课文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每篇课文组合成一个集中的影响力模块。本组整体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以话题为引,将文本教学纳入话题的讨论的情境中。
通过这组课文的教学,我认为本组课文主要带给孩子的是一种“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种理念。因此,我觉得,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以这样一个话题串起来。在学习之初,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先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发现生活的方面是很多的,他们所谈到的仅能是一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最好是和课文内涵暗合起来,当然,也要超过课文所概括的几个方面),接着,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话语来引导:同学们,我们究竟如何让我们的道德在社会现实的种种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让我们来看一个精彩的故事,让我们看看文章中的“我”和父亲有没有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将课文的学习置于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二、以阅读为窗,帮学生搭建眺望生活的平台。
其实,本组每篇课文为学生眺望生活搭建了一个平台。从《钓鱼的启示》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道德实践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实践成功的魅力,其实,这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话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告诉我们“条条大道通罗马”,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成功的路其实也就是走自己的路。《落花生》讲究的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生可以从中享受到许地山那淳朴为人的思想。《珍珠鸟》给我们讲述了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和谐,与人,与社会,与自然。
因此,学习本组课文就像在某个地方参观。只不过,这是生活的参观,是精神的游历。每篇课文就像一个展厅,有自己的主题,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教师将学生带入每个展厅,引导学生在这个场景里驻足、谈论,最后栽着沉甸的收获转入下一个展厅。想必,学生肯定会沉醉在着如旅游般的语文学习之中的。
因为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深刻的道理用书上的原话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记住。
三、走出书本为旨归,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
生活是需要我们体验的,学生所学到的这样一些生活的道理不一定能够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课文中时刻注意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钓鱼的启示》一文课后作业第三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知识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编者在这里强调了生活实际。又如《落花生》一课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看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编者在这里强调的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什么。本组的口语交际也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一件事情讲讲事情的经过,讲讲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本组的习作虽然是漫画的形式,但是,漫画的内容却是日常生活小事,可见,教材的编写始终在围绕着生活这样一个主题。
下面,我将《钓鱼的启示》一文的两课时完整的教学设计呈现在此,以求更好地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整体教学的理念。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上堂课我们一起讨论了“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个话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詹姆斯?兰费蒂斯讲述的故事,故事原来的题目叫做《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2.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1、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三、揭题质疑,梳理课文。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读课文后的理解。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1.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真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 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 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3.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4.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二、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教学资源
只有善于向生活学习的人才会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在本组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渐渐把生活的美丽与丰饶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好奇,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意趣。所以,本组课文只是给学生采撷了生活的几片叶子让学生欣赏,这些还不足以概括生活的林林总总。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开发关于本组的教学资源。现建议如下:
一、编撰生活美文的辅助读本。
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每人找一篇描写生活感悟的美文,然后经过筛选,选出二十篇左右的生活美文,把这些生活美文编撰成一册子让学生阅读、收藏。
当然,当学生在进行本组口语交际后,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生活小感悟也编撰在生活美文里面,让学生一起分享。
二、开展传递格言小背篓活动。
教师可以在黑板报上开设一个格言小背篓,每天由一个同学介绍一条自己收获的生活小格言,由这位同学带领大家一起理解、背诵。这就是传递格言小背篓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肯定能够收获很多生活的道理。最后,教师可以把大家曾经记诵的格言打印发给大家留做纪念。
上面两点是我就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发关于本组教材教学资源的建议,其实,我们能够实践得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28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7-15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13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6
五年级上册语文《水与生命》语文及教案10-28
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教案08-25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5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8-26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8
五年级语文培优教案上册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