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的教案1
教学内容
13 白鹅
教学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京剧、滋味、倘若、侍侯、脾气、责备、临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白鹅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难点:引导学生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白鹅》。一看到这个题目,大家就想到什么?(唐朝骆宾王作的诗《鹅》)大家一起比比谁背诵得更好。
2.课件出示丰子恺的画《鹅》,简单介绍丰子恺。现在老师给你们欣赏一幅丰子恺所作的画《白鹅》,同学们认真观察后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他画得怎样?为什么会画得好?
3.师:是的,他所作的画真是惟妙惟肖啊!那是因为他在生活中观察入微,掌握了鹅的外形结构,了解了它独特的习性。
4.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看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求: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难字、难句时作上不同的标记;把难读的词语、句子提出来,同学们相互启发读。
2.课件出示词语,读生字、新词。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4.了解“净角”,出示课件:净角”脸谱图像。
“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é”,而不是“jiǎo”。
5.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
6.开火车读文。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提出学习目标:自由读文,思考全文写的是一只怎样的白鹅?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2.汇报交流。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白鹅的高傲的?
4.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第一自然段中“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读写结合训练:(1)再齐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更”的用法(承上启下,突出“下”。)
(2)学写过渡句:在生活上,爸爸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在学习上,爸爸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请用“更”字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自己再说一个过渡句。
6.师生对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7.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笔下具有高傲特点的白鹅,而且学习了“承上启下”的写法,这种过渡方式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在今后的作文中可以加以应用。
四、作业。
1.写生字。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自由读文,并作批注,画出不理解的地方,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全文,知道了白鹅是一个高傲的家伙。课文是通过它的叫声、步态、吃相来写的。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我们这节课继续进行学习。
二、提出目标,自主学习。
1.师:课文围绕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这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同学们觉得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就在感受较深的词句上做上记号,并批上旁注,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主学习。
三、交流展示,深入探究。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些词中,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写出来。Xk b1.com
(从“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体会白鹅 “高傲”的特点,并想象它好像在说什么。)
2.师质疑:老师不明白了,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读出是喜爱,可从字面上看,作者好象并不喜欢白鹅。作者对它到底怀着什么感情?再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可见作者实际上是很喜欢白鹅的。
3.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引读有关句子。)
4.读一至三自然段,再找出这些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体会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
5.你们喜欢这样的描写吗?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描写,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6.齐读第四自然段,让生说说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7.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8.对读课文:师读“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学生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读好“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
9.学习第五~七自然段,让生边读,边做动作。想一想:这几段都是写鹅的吃相特点,作者是怎样把它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抓住“先……再……然后……”这个句子,体会鹅吃饭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10.指导朗读。
四、总结延伸,迁移运用。
1.丰子恺老先生风趣幽默的语言使我们看到一位趣味十足的鹅老爷,通过学习本课,你能总结一下本课的写作方法吗?(对比,反语,拟人)
2.小练笔:你一定也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运用今天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语文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慰、藉”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卜”,会写“慰、藉”等10个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习本课生字,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如,“鹰—莺”“蝙—偏”。本课词汇丰富,可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引导阅读的方式教学:先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接着细读课文并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然后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一句理解课文,最后结合全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家时的失落,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3.表达运用
运用读写结合的策略,学习课文后,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写感受。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慰、藉”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卜”,会写“慰、藉”等10个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天窗图片。
(2)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3)了解课文题目。
师板书课题:天窗;指名读课题。
(4)设置疑问。
师引导: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吗?(示例:什么是天窗?)
2.生快速浏览课文,弄清楚什么是天窗。
(1)师引导:究竟什么是天窗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2)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相关语句。
(3)示例: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相机板书:一个小方洞)
(4)师小结: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天窗的魅力。
[设计意图]利用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与作者对话,学会质疑的方法,产生阅读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同桌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字音或词语。
(2)师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2.检查字词预习。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说说是用怎样的方法记住字形的。
(3)形近字识记示例:慰(安慰)蔚(蔚蓝)藉(慰藉)籍(书籍)
(4)分别出示本课多音字“卜”和要求会写的字。
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指导“鹰、霸”2个字的书写。鹰:注意是半包围结构。霸:上短下长,注意雨字头的写法。(课件出示“鹰、霸”的书写笔顺)
(5)课件出示本课要求正确读写的词语。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写字时,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相同的字在写法上的异同点,然后逐步帮助学生养成分析字形、归类书写的习惯。正确书写汉字的基础是理解汉字的意思。
板块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师引导:快速默读课文,想想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生交流。(相机课件出示: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2.大声朗读全文,读通、读顺课文。
3.学习第1~3自然段。
(1)师引导:请大家小声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2)指名交流。师引导生联系课文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3)根据生的交流,出示相关语句。
(4)师:漆黑的屋子里有了天窗,有了亮光,天窗就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读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句段和感受情境,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也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结合经历,释“慰藉”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同学们喜欢玩吗?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想象也是孩子们特有的优势,即使一个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好玩的世界。这就是著名作家茅盾在《天窗》一文中告诉我们的信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天窗》。
(2)熟读课题。(板书:天窗)
2.整体感知。
(1)师引导: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指名交流,相机课件出示: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①师指名读句子。
②师引导理解“慰藉”:谁能给“慰藉”找个近义词?
③预设:安慰。
④生齐读。(相机板书:唯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话语,既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快速带领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课堂。紧接着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慰藉”。
板块二反复朗读,悟“慰藉”
1.再读课文,圈画感受最深的词、句、段。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圈画出文中相关的词、句、段,在空白处适当标注。
(2)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师巡视指导。
(3)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提示:结合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来理解)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以下句段的交流)
(1)交流句段一,指名朗读,理解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出示课件)
①师指名读,相机引导:“这时候”是什么时候?(预设:夏天阵雨来了时)
②师引导: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③示例: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玩耍和嬉戏,天窗便成了唯一的自我安慰。
④师引导理解:此刻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能不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在什么时候也有过这样的心情?
⑤生自由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
a。“到屋里来啊!”这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预设:命令、不可违抗)师指名读。(板书:进屋)
b。“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怎样?(预设:无奈)师指名读。(板书:被逼)
⑥师小结: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抚慰,因此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交流句段二,指名朗读。(出示课件)
①生自由朗读。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比较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②示例:课文中的语言更生动形象。
③仿写练习。
a。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学习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模仿“想象”。
课件出示;
请运用拟人或比喻的手法将句子写具体:
这雨,像泼,像倒,从屋顶直泻下来;这风,用力地撕扯着大地;这雷,一声怒吼,震耳欲聋;这电,带子似的飞速一瞥。
b。生自由仿写。师巡视指导。
c。师指名交流,相机出示范例。
④生齐读。师引导:“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⑤师指名交流。(示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
⑥引导想象。
a。师引导:同学们,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透过小小的玻璃,你还可能看到什么?
b。示例:红叶……(相机指导朗读,想象着风、雨、雷、电威力巨大无比的状况进行朗读)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1)引导思考:
①为什么要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②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预设:天窗给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板书:神奇)
③“无”“有”“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2)示例:孩子们是善于想象的,想象出的东西比现实看到的更丰富。句中的“有”与“实”指的就是想象出来的事物。孩子们的想象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可以自由联想,自由组合,天马行空,所以就会更“真切、阔达、复杂、确实”了。
(3)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在学生理解课文时,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突破了课文中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板块三拓展交流,谈“慰藉”
1.拓展交流。
(1)师引导:同学们,在你们失落和无奈的时候,什么事是你的慰藉呢?请大家分成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
(2)生小组讨论后师指名交流。
示例: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什么小玩具……
2.小练笔。
师:大家也来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为自己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3.课后阅读茅盾先生的其他作品。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上,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这一板块,鼓励学生把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样,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统一。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词语,走进“天窗”。
教学《天窗》时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抓住关键词语“慰藉”与“神奇”走进“天窗”。“夏天阵雨来了时”“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又是神奇的,因为它能让活泼会想的孩子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到“实”。
2.聚焦重点句段,反复诵读体味。
体味文末的“无”和“有”,“虚”和“实”,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能够从文段中发现写作的奥秘,掌握写作的金钥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尝试抓住课文的“留白处”,提供写作契机给学生,让他们试着写一写“这雨像……这电像……”。学生发挥了想象,也体会到了文中的“无”“有”“虚”“实”。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寻找灵感。
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风雨雷电之外,你还可能看到什么?“孩子可能看到两片红叶,可能看到明丽的亮光,可能看到……”在大家的种种“可能”中,他们的思路被慢慢打开了,“世界”进入他们的眼中。
类文链接小天窗,大世界。要让学生从小小的天窗,看到这个大大的世界,想象力很重要。今天,在课堂上,学生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信在未来,学生们一定能够乘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世界中遨游。
语文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3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3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方法:
交流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感知课文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进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4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语文的教案4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沈从文的“边城”看看,看看那里的山、水、人。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苗族。原名沈岳焕。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称》《长河》是其代表作。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美,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沈从文的审美观:
沈从文的作品不是从社会经济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透视人生的。他认定“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因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然,自得的人生。
3、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三、、情节归纳,整体把握
1、《边城》的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的守着渡船,痴心的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3.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依次为:往事如梦、梦中人的梦、未了情缘)
四、课文分析
(一)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6、“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7.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8、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对于母亲的神往倾心,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胧的期盼,渴望爱的自由与坚持。父母的爱情是个悲剧,对于情窦初开对爱满怀憧憬的翠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爱的恐惧。百感交集,无从排遣,所以“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或语段,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文中集中写景的共有4处。它们都是夜景,而且都有着温柔、美丽和平静的特点。这些描写既为文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环境,又使得人物的活动和美丽、平静甚至于有些单调的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为翠翠性格的形成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另外,这些景物都是冷色调的,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较好地烘托了气氛
作用: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思还要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自己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王团总想把女儿许配给二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之千金平等竞争。
5.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6.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5.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五、分析人物形象
1、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2、外公
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她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六、品味人性美
1.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2.祖孙情
翠翠的爱主要表现为对爷爷的依恋。翠翠为爱情而痛苦,胡思乱想自己离家出走,爷爷搭下水船去桃原县杀了她,结果自己把自己吓住了,几次请求正在撑船的爷爷回来,悲伤的哭了。
爷爷的爱含蓄而深沉。他教育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他主动跑到城里鼓励大老“走马路”,通过对歌求爱,还向大老传递来自翠翠的爱的信息。他还告诉翠翠要从唱歌人的歌声里听懂求爱的真心。他不希望女儿的悲剧重演,尽力帮助翠翠得到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3.手足情
大老兄弟二人都喜欢翠翠,但他们相约对歌来决定谁能赢得爱情。而大老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因此,先让傩送唱歌,并且推出对翠翠的求爱,下滩闯路遇险而死。兄弟之间情谊都在默默中体现。
爷爷和翠翠的爱、大老兄弟间情谊都是通过寻常的生活时间、任务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来自沈从文的创作人性美的观点
七、结束语: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八、课后研读题:
1.细读课文,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2.阅读《边城》全文,找出翠翠与爷爷、天保兄弟之间的“爱”,进一步体会人情人性美九。
语文的教案5
【教材分析】
《鲸》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课文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详细介绍了鲸的知识,让人们进一步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退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兴趣,并从文中体会作者衣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鲸的退化过程。
2、了解鲸的种类,生活习性,继续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鲸的知识,体会所通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2、体会鲸的退化过程。
【教具准备】
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小时候,在图片上我认识象,奶奶说,象是世界最大的动物。可是后来上学了,才知道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它就是——鲸。(板书课题。)
到底有多大呢?(指名说。)
师:这节课仍然由同学们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继续探讨鲸的其他特点,自由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生汇报,根据汇报逐段计解
1、第二部分:
自由读,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鲸不是鱼类,且哺乳动物)
出示鲸的退化图,师指着图说内容。
问: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了鱼的样子?
(由于环境变化和很长的年代,为了适应海洋的生活。)
师:在自然课上或在课外阅读中,我们了解了一些有关哺乳动物的有关知识,在我们生活实际中,接触了哪些哺乳动物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鲸是胎生的,用肺呼吸。)
浏笕课文,思考:鲸是否也具有哺乳动物这些特点,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师:同学们很聪明,很快地找出了鲸用肺呼吸,鲸是胎生的,说明了鲸不是鱼类,是哺乳动物。(板书。)
2、第三部分:
生:这部分主要进了鲸的种类:须鲸和齿鲸。
3、第四部分:
我们知道鲸是一种非常大非常重的动物,他们吃些什么呢 请用同学们自学4~5自然段,完成表格:
种类 食物 呼出的水柱
须鲸 吞吃吓和小鱼 垂直,细高
齿鲸 吃大鱼和海兽 倾斜,粗短
出示幻灯:判断它是属于须鲸还是齿鲸,并说明依据。
自由读第6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节主要写了鲸是怎样睡觉的。
投影最后一节。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鲸是胎生的,它属于哺乳动物。
鲸的生情况,(例数字,举例子)
鲸的寿命很长。
这节主要写了鲸的生长情况。
小结:这部分从鲸的食物,呼吸,睡觉,生长四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三、在学法上进一步学习课文
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中哪些表达方法介绍鲸的特长,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指导明说,读。
四、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兴例子,比喻等表达形象具体的介绍鲸的四个特点,让我们了解了鲸的有关知识。
师:同学们在写作文或说话时也可以采用这些表达方法,使我们的表达具体,更形象。
生练习用列数字,作比较,举列子,比喻写句子,说句子,段落。
五、作业
搜集有关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与一个片断,然后给大家讲一讲。
【板书设计】
形体:大
物点 哺乳动物
食物
生活习性 睡觉
呼吸
生长
语文的教案6
[考点讲析]
“识记现代汉字字形”是《语文考试说明》明确提出的要求,它包括区别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以及不规范的简化字。还要注意正确书写数字。
汉字字形的考查,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为主,超出这个范围的,一般是课本上出现过的。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考点所考查的内容主要是:①形近字,如“惦”(念)与“掂”(量);②音同音近字,如“投机倒把”的“倒”误写为“捣”;③音同形近字,如“国籍”的“籍”误写为“藉”。试题备选项中一般涉及对16个字的正确识记。要求选全对的,选有错的,选错一个或错两个的。能力层级为A级,分值为3分。
“据义辨形”是辨析汉字字形的最根本的方法。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除了少数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外,绝大多数为形声字。而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即根据其形旁来判断字的意义。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词语中某处语素的意义来判断该语素(汉字)的字形是否正确。例如:同音字(枪)“杆”、(麻)“秆”与(竹)“竿”,“杆”从“木”,指“器物的像棍子的细长部分”;“秆”从“禾”,指“某些植物的茎”;“竿”从“竹”,指“竹竿子或类竹竿的东西”。形近字“赝”(品)与(义愤填膺),“赝”从“贝”,指“伪造的物品”,“膺”从“月”(肉),指胸。因此,在汉字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字义理解记忆。平时要注意积累,扩大词汇量,有些字之所以认不准,往往因为对它不熟悉,甚至从来没见过。没有一定数量的字词识记,是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的。
[典型试题]
例题1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翔实 词不达意 冷寞 一筹莫展
B、痉孪 不经之谈 偏辟 励精图治
C、风靡 蘖根祸种 攀缘 始作俑者
D、倾轧 气冲宵汉 弘扬 扑溯迷离
剖析 此题考查词语中有特定意义的字形,答案为C。C项中“蘖根祸胎”的“蘖”应为“孽”,误写为“萌蘖”的“蘖”。A项中错两个,分别为;“冷寞”的“寞”应为“漠”,误写为“寂寞”的“寞”;“一愁莫展”的“愁”应为“筹”,误写为“忧愁”的“愁”。B项中也有两处错误:“痉孪”的“孪”应为“挛”,误写为“孪生”的“孪”;“偏辟”的“辟”应为“僻”,误写为“开辟”的“辟”。D项中同样错两个:“气冲宵汉”的“宵”应为“霄”,误写为“元宵”的“宵”;“扑溯迷离”的“溯”应为“朔”,误写为“追溯”的“溯”。
例题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拖沓 娇生贯养 伶俐 倜傥不羁
B、造次 索然寡味 迁徙 惨绝人圜
C、描摹 幅员辽阔 惶恐 法网恢恢
D、窥测 慷慨激昂 装祯 提要钩玄
剖析 此题考查错别字的识别,答案为C。A项中“娇生贯养”的“贯”应为“惯”,此词语的意思是“从小被宠爱纵容”;B项中“惨绝人圜”的“圜”应为“寰”,“寰”指广大的地域,而“圜”则是指圆;D项中的“装祯”的“祯”应为“帧”,“装帧”的意思是指书画、书刊的装潢设计,包括封面、版面、插图、装订形式等等。
例题3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戳穿 力挽狂澜 暖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会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
剖析 此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答案为A。A项中的四个词语书写完全正确,没有错别字。C项中的“气慨”应为“气概”,意指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这里的“概”指“气度神情”。而“慨”指“愤慨”、“慷慨”,均与心理活动有关。B项中有一个错别字,“融会贯通”应为“融会贯通”,意指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会”与“汇”读音完全一样,也都有“聚合”的意思,但“汇”指水的汇合,如“百川所汇”、“汇成江河”。而“融合贯通”的“会”,是“理解”、“懂得”的意思。D项中也有一个错别字:“凋蔽”应为“凋敝”,意指生活困苦或事业衰败,如“民生凋敝”、“百业凋敝”等。“敝”本指破旧、破烂,引申为衰败。而“蔽”是遮盖、挡住的意思,如“掩蔽”、“衣不蔽体”、“浮云蔽日”、“蔽塞”等。本题涉及的16个词语中有“慨”、“汇”、“蔽”三个错别字,而且都是常用字,因此要作出正确判断是不难的。
例题4 下列各组词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和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
剖析 本题考查字形的正确识记,答案为B。考查方式与1998年全国卷第2题相同,词义不同,字形不同。B项中“随声附和”的“合”错误,应为“和”,是声音相应、唱和的意思。
例题5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部署 备受青睐 恰如其分 可望而不可即
B、报道 伶牙利齿 群贤毕至 一年之计在于春
C、揣度 共商国是 唾手可得 冒天下之大不违
D、通谍 猝不及防 大相径庭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剖析 本题考查字形的正确识记,除了双音节、四音节的词语外,还出现了多音节的词语。答案为A。B项应为伶牙“俐”齿。C项应为冒天下之大不“韪”。D项应为通“牒”。本题中容易错误的有如下几项:A中的“恰如其分”中的“分”是“职责和权利的限度”之意。C项中的“共商国是”中的“国是”是书面语,意思为“国家大计”。这三个词用字都正确,考生容易看错。
语文的教案7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程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作为一线老师,在教学中要挖掘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的源头——生活。在人教版第三本《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字教材为载体,使课堂教学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引导学生理解生活,学习生活,改造生活,给课堂带来生命和活力,使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说明。
坐井观天是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经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深刻的故事。有名人说,学习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孩子的兴趣,还有孩子的童真,不能唯一,标准的意思框定学生的思想。在案例中,我对教育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重视,重视童趣。
老师:同学们,青蛙听说井外的世界这么棒,想跳出井口看看。(提示课件:青蛙跳出井口。青蛙跳出井口后,会怎么样呢?
(生活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看绿草,有五颜六色的花。
生:看到学校里满是桂花,闻到了花香。
生:看到果园里挂着黄澄澄澄的梨、红苹果、丰收的景象!
生:到处游览,看美丽的风景,看拔地而起的大楼。
(正当我听到学生对生活的赞美时,一个学生忍不住叫他说话)
生:老师,我认为青蛙可能看不到这么美的景色。
老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看到路边的垃圾堆积如山,苍蝇的蚊子堆积如山,闻到刺鼻的臭味。
(一石引起千层浪,学生有各种意见)
生:看到人们在小河里倒垃圾,河上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看到有很多砍伐树木的人,鸟儿不在家了。
生:看到青蛙捕获的伙伴很多,残忍地把同胞卖给酒店的酒店做饭。
生: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奔跑,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垢窒息了。
生:我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像我们说的那么美。我想回到安全的井里。
(师灵机一动)
老师:我们可以用什么好方法挽留青蛙?让它安心愉快地和我们一起生活。
(学生想一会儿,想跳跃试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招牌,上面写着保护动物,每个人都有责任,告诉我们应该和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砍树,杀动物的人们报警,让警察抓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要弄脏动物家。
生:我们不仅要了解环境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棒!只要大家一起保护环境,保护家庭,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动物们就会幸福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反省案例。
我真的为学生的奇思妙想而振奋!我也很高兴没有错过这条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来框定学生的思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想象的馀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惜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使学生在简单的氛围中碰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师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辉煌,师生都能感受到生命力的涌动,让我们感受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辉煌。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与教育理论启发了我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思维、认知、感情、语言、语言的源泉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的,实际上最有魅力和渗透力,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活泼生动。
在这个案例中,我想让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看到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理解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扩大思维。但是,一个学生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告诉他原因——环境污染。这个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关注。这块石头引起了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被破坏的各种场面。这就是生活给学生的。有人说,课堂应该是一次向未知方向前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通道和美丽的道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活力的过程。在案例中,我应对学生突如其来、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融合生成和预设,现场捕捉,智慧启发,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冲突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见解,学生之间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准备课程的预设思路,灵活应对,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结构,课程因生成而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有生活的地方有喜悦和宝物,产生灵感和热情。语文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寻找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是实施语文教育的起点。只有理解生活,才能在生活冲突中点燃灵感的火花,理解生活,从生活的水中引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会产生灵感。
在案例中,只有当学生对生活有感觉时,他们才看不到这么美的景色。灵感。这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一切,竖起听众,开放心灵的关怀,感受生活,激发兴趣,培养爱生活的感情。在案例中,学生在讲话的过程中也会爆发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意思维火花,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涌出,时刻让课堂充满疑点,闪烁亮点,呈现课堂精彩。
(3)回归生活,演绎精彩的教室。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生活在哪里,语言在哪里;生活充满了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案例中,我把握了契机,提出了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好方法挽留青蛙呢?让它安心愉快地和我们一起生活。因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重视自然,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人是自然界的妖精,如果人不能和自然界协调发展,人就会被自然界无情的报复毁灭自己。教师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进取自主探索,了解生活,学习生活,改造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课堂上平等对话可以调动学生结合生活学习语言,切实体现全体人员的参与、有效的参与,课堂因生活而精彩,生活是课堂的源泉
语文的教案8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2、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思考: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4、这篇散文上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三、学生精读课文,讨论并归纳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课文结构:(投影屏幕显示)
开头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结尾扣题: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4、本文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以课文第三段为例)
我们先看作者怎样写景: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首先看到那醉人的绿,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然后作者用博喻来描写了潭水的水波、水光、水色,但还觉得未能很好地表现出这绿的可爱,于是用了一连串的比较,通过这比较,突出地说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恰到好处。
通过比喻和比较,这奇异的绿,可爱的绿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面对这奇异、可爱的绿,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我们开始追捕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作者用“招引”一词是拟人用法,把静态的“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写成动态,反衬“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用“追捉”、“揪着”、“攀着”、“探身”、“鞠躬”等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探奇揽胜的急切心情。这时,“我的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看着那醉人的绿,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张开两臂抱住她”。当作者尽情地欣赏发潭面、水波、水光、水色之后,当作者又用心地比较了水光、水色之后,那种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终于倾泻而出,达到了高潮:“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含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感情的倾泻,不但表现在语言上直接抒发,更表现在动作上的情不自禁:“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还忍不住要从此叫你‘女儿绿’。”
这样,作者在描绘景色的过程当中,就把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梅雨潭的一片绿色之中,情与景交织在一起。
四、谈谈《绿》的抒情特色
学生讨论并归纳。
朱自清散文《绿》中关于梅雨潭之绿的一段文字,高超地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技法。情因景而起,因此无不与景物特征相吻合;对绿的特征描写得真切,尤其能体现作者地景物绿的感情。作者描写绿的润泽光亮,正是为了抒发对绿的倾慕、热爱、向往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地、静态地表达感情,阅读时,我们会感到他的感情是流动的、发展的。朱自清紧紧地扣住了接触之前、初次接触、不断感受、完全融入景场这一时间过程来抒发情感。表达了感情的流程,丰富了感情的层次,加深了感情的渲染力度,使文章呈现一种自由而细腻地展开心理流程的美感效应。
1、接触景物之前,表达对景物的神往之情。作者尚未到梅雨潭边,就感受到有“闪闪的绿色”、“离合的神光”在吸引着他。于是开始“追捉”美的诞生地。揪、攀、小心探身、鞠躬过了石穹门——这一系列动作,既写出了潭边之路的奇险,到潭之边行程的艰难;又突出表现了景物“绿”对作者的吸引力,作者对景物“绿”的无比神往;同时也确定了读者的审美方向。
2、接触景物之初,抓住第一感受。既到潭边,亲眼见到神往已久的景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这是第一感受。“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醉人和奇异,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心理学表明,第一印象(感受)往往能体现事物的概括性特征。下文对景物“绿”所作的具体描写,就是这一特征的展开。第一感受,不断地深入下去。
3、浮想联想,表达对景物的热爱。为了突出描写梅雨潭之绿的醉人和奇异,作者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来显示潭水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油一般……”这是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颜色的亮度、纯洁的比喻,集中寄寓了作者的热爱之情。作者又用联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以北京什刹海绿杨之淡、杭州虎跑寺绿壁之浓、西湖波之明、秦淮河水之暗,和梅雨潭相比,把与眼前之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的浓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不但为写绿色平添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感,而且也能在广阔的背景中,引导读者透过作品的语言文字,展开再创造的想像力。这一联想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之绿挡不住的赞美。
4、感情逐步投入,探求景物特征的来源。为什么有这样奇异的醉人的绿呢?是潭水深吧!为什么会这般鲜润呢?是蓝天融了一块在里面吧!这种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的猜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感情已慢慢放开,从景物联想到景物的来历,“爱屋及乌”,已投入到痴迷的状态。
5、刻画景物神奇的魔力,抒发作者和景物为一体的感情状态。朱自清热情奔放又不乏天真的幻想:如果有一个舞女,手持绿水裁成的丝带,一定能临风飘举,翩翩起舞;如果有一个盲妹,拿潭水作眼睛,一定能明眸善睐。绿是生命的灵动之气,万物赖绿而生机勃勃。作者忘乎其所,拍、摩、掬,一连串行为莫不是潭水之绿的魅力所致。至此,作者的感情也至高潮,读者也久久不能平息,和作者一起共鸣了。
五、小结
这篇散文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之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语文的教案9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小站工作人员安心在偏僻地区工作,给旅客带来温暖,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精神。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按方位顺序有重点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3。学会用“竞赛,一尘不染”写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理解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给旅客带来温暖的精神。
2。培养按方位顺序有重点地组织材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看图、学文,理解小站工作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处处为旅客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从文中的句子、画面上体会出小站工作人员的一片爱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结合图画说说本文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培养学生按方位顺序观察、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1。巩固生字、新词。
2。复习所学的知识,用按方位顺序记叙事物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
1。齐读课题,指名回答: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
2。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类文章我们怎么学习?(让学生明白,既要学会观察图画,又要读懂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示范读课文,学生勾划生字、新词,思考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互相说一说写的内容?
3。指名回答: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
①拼读生字。
②说一说这些字哪些地方容易写错?你是怎样记这些字的?
2。学习新词:
①读课后词。
②讨论词意、字义。
“栅”读zh4,左右结构,注意右半部分的笔画,意思是用铁条或木条做成的类似篱笆而较坚固的东西。
[email protected],上下结构,部首是“立”,注意下部分“兄”的“口”内不要多写“一”,意思是竞争、竞赛。
“啸”读xi4o,左右结构,注意右半部分共8画,意思是高而长的声音。
疾驰:(车辆等)快速行驶。
竞赛:互相比赛,争取优胜。
红榜:光荣榜。
一尘不染:指环境非常清洁。
③练习:通过读、背诵、练习,掌握这些字和词。
3。巩固:
①听写生字、新词。
②提问字、词的意思。
四、朗读课文
通过自读或小组读,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语文的教案10
一、导入新课:
《爱莲说》中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来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青松》诗中诗人用傲霜斗雪的松来作为坚强、高洁的象征,假如我们要赋予梨花、不娇媚、不繁艳、洁白如雪的梨花一种象征意义,该是什么呢?学习了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也许我们会找到一种答案。
二、品味课文:
(一)想象梨林之“美”
1、文中作者以优美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副美丽的景、物、人,快速自由朗读课文,发现文章的美点,以“这里的——美,你看(想)——”的句式描述出来。
2、梨林风光真是美不胜收,在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自由品读,发言。
小结: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谢谢你们,美的发现者。梨林美在环境清幽、美在姑娘漂亮、美在主任热情周到、美在过路人见的相互关爱。
(二)理解茅屋之“爱”
1、在这梨花掩映丛中的小茅屋,它虽是孤单的,却给过路人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快乐。文中哪些人得到了这种方便?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
2、他们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遇着小茅屋?小茅屋条件如何?他们感受如何?
3、屋虽简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无不给人一种“到家了”的温馨感觉。他们享受了方便,是否一走了之,不再回头?他们是如何做的?
他们这样做很是辛苦、劳累,但他们高兴吗?
报恩是幸福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
小结:茅屋虽小,但它充满了爱,享受过它的方便的人,都尽力为它做点什么。
(三)评读文章之“新”
1、让这么多的人一一受惠,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在判断小茅屋的主人上,“我”和老余曾出现过几次误会?是她(梨花妹妹)?是他(瑶族老人?)都不是。
2、那我们来看都是谁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
解放军建茅屋、梨花和梨花妹妹照料、瑶族老人送米、我们修葺茅屋。
3、解放军为何建茅屋?梨花和妹妹为何这样做?瑶族老人威吓?我们又为何这样做?
其实他们都是向雷锋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连环套,每个环节间都有一种因果关系。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局部看,本文是先写果后写因,还是先写因后写果?
4、而从文章内容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可见本文是顺叙中套倒叙。一次误会激起一层浪花,作者就一次次设置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点:悬念迭起构思新。
B、驿路梨花标题新
文章标题是“驿路梨花”,稳重几次写到梨花,找出来,读一读。然后判断举重梨花的含义。
这驿路梨花是边境盛开的洁白的梨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是雷锋精神的象征。花似人,人似花,标题与主题,梨花的自然美与心灵美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C、雷锋精神立意新
雷锋精神是无数作品反映的陈旧的话题,要想写好,必须出“新”。本文突出之处就在于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些闪闪发光的相对独立的事件上,而是抓住了事例间十几年没有中断的本质上。雷锋精神激励了解放军,解放军的行为又感染了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行为又应县风格了后来一系列的人。尤其是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处处”远远超过了字面的含义。既然梨花象征了雷锋精神,,那么“驿路梨花处处开”可换成一句什么话呢?
雷锋精神大发扬。
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雷锋精神大发扬呢?
可见,雷锋精神不断传递,不断发扬,在时间中穿行,在空间中辐射,引得“千树万树梨花开”,真是“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大发扬”。这就是本文的第三个特点:雷锋精神立意新。
小结:学习本文悟三新:悬念迭起构思新,驿路梨花标题新,雷锋精神立意新。
三、拓展探讨:
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你怎么看?
我还曾经看到一副漫画:一个人在水中挣扎,喊着“救命”,岸边一人在悠闲地吐着烟卷,身边的牌子上写着“救人100元”。漫画的题目是“见钱勇为”。对这样的事件如何看待?
小结:小姑娘开起驿站本无可厚非,见钱救人就会为人们所不耻。我们也从每体上尖刀了一些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故事。鲁迅曾说,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有了影戏哦内却不被重视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虽然显示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雷锋精神之花在新时期仍娇艳的开放在中华大地上,一批批青年志愿者走进了敬老院,活跃在了环保第一线,一批批青年志愿者响应党中央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号召,把青春献给了西部。
语文的教案11
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语文的教案12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认读生字“古诗”,并书写生字“古”:
⑴ 出示:“古诗”。
提问:怎么念啊?
(指名回答)
⑵ 你会背古诗吗?谁还会背古诗?
⑶ 那大家会背什么古诗呢?同学们可以说说古诗的题目,也可以背背古诗。
(指名说或背,也可以请小朋友领背)
⑷ 刚才有小朋友和我说不仅能读,能说能背,还会写。(出示“古”字)要把这个字写好,你要提醒大家什么呢?
(指名说再请小朋友到黑板上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诗,出示:
“古诗两首”。
一起读。
这里有个生字:
“首”,齐读,谁能这样说一说?
谁知道是哪两首吗?
指名读古诗题目:
“春晓”和“村居”。
注意“春”和“村”的读音。
3、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春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件录音范读:
⑴ 第一遍认真听,听好后,请大家评一评。好吗?好在哪儿?
⑵ 我们再来听第二遍,请拿起笔边听、边圈出翘舌音的字,交流,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检查:
小组朗读。
三、学习古诗,朗读感悟
1、读读古诗的题目,想一想,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春”,与春天有关,“晓”留疑,等学完古诗后解决。)
2、“最佳搭档”游戏:
老师来说一句话,看看谁能在古诗中找一找,用古诗中的一句来说一说。说对了,我们就是最佳搭档,击掌祝贺。
学生说对哪句,随机出示相应的诗句,并学习理解生字词。
3、学习前两小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⑴ 师: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了,睡觉的时候,睡得很香很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⑵ 找搭档前,先来说说你刚才听到什么了?
⑶ 出示:春眠不觉晓。
⑷ 认读生字“眠”并理解:
(眠:睡眠,睡觉,所以是目字旁的。)
⑸ 早上一醒来,诗人听到到处都是小鸟叽叽喳喳动听的鸟叫声。谁是我的“最佳搭档”,用诗中的一句话说是?
引出:处处闻啼鸟。
⑹ 谁想找最佳搭档,记住说得好的才能成为你的最佳搭档。
⑺ 认读“闻”字, 在这里有个字和听的意思是一样的,请拿起笔用“ ”标出来。
(用耳朵听,所以闻中有个“耳”字。)
⑻ 这么认真就奖励大家“闻一闻”鸟叫声,请用手做好“闻一闻”的准备动作。
(课件播放鸟叫声)
⑼ 听出来了吗?鸟儿在说着什么?唱着什么?这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心情赶紧读读这两句吧!
4、学习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出示花落图,观察:不仅听到了,还看到了什么?花儿怎样了?想一想花儿落到哪里了?
(地上:好像花毯。小溪里:在打转又好像鱼的花伞。)
⑵ 落到地上,落到小溪里,不知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
(强调句子:花落知多少)
⑶ 看到那么多打落的花儿又想到了什么?
⑷ 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
⑸ 引出句子:夜来风雨声
⑹ 看到飘落的花瓣,有什么感受(真让人惋惜或别有风味)读一读。
5、解题:学到这,知道这首古诗写什么季节的吗?春天里有鸟语,有落花。那具体写了一天中什么时间的景色呢?
春晓:晓,天刚亮的时候。本课指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
6、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样的?
自由读。
7、指导节奏。
(拿起笔划一划)
四、朗读成诵
⑴ 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指名配乐朗诵)
⑵ 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⑶ 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五、书写生字
六、教学后记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人教版二册第一单元是围绕“多彩的春天”编排的。当我们翻开这还散发着墨香味的书本,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美”再次扑面而来。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去细细地品味这些美的诗文,再联系实际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融入春天,乐于观察,善于欣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因而在这次年级教研活动中,我在这组美妙的课文中选择了古诗《春晓》。
《春晓》这首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这浓浓的春意以及如何让孩子有朗读古诗的兴趣,是我这篇课文需要完成的情感目标。无论是一开始的导入,到整体感知,到体悟诗意,到最后的朗读成诵都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在课堂中努力实现学生“要我背,要我读”到“我要背,我要读“的转变。在导入环节中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孩子自己随意背或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背会背的古诗。我便顺着学生的情绪,请他们边欣赏古诗的情境边聆听古诗的范读,对接下来诗意的体悟就有了铺垫。
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让学生“食而能够化”从而也不至于泯灭兴趣,采用了“最佳搭档”的游戏体悟诗意,让学生敢说、乐意说。同时巧妙引导古诗中古今意变字词的理解。如“处处闻啼鸟”的“闻”,这种古今意思有别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引导。我让学生先用笔划出古诗中与听的意思一样的字,一开始,有一部分学生是不能理解的。后来我通过课件出示“鸟啼声”以及动作(用手贴耳边),在“闻”的理解上也就迎刃而解了。
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也就是说没有惟一正确的解释。一首好诗,正因为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这一节课上,在体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看到飘落的花瓣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有多种感受,就是为了让学生探讨答案的多样性。这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只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这节课中也留下了遗憾,如果让我再上一遍的话,我一定要好好把握。课堂上如何让学生进行更有效地学习。让学生尝试在前,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先学后教。教师让学生尝试体悟诗意,尝试自己解答疑难,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也有自学的能力,可以尝试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潜力估计太低,处处不放心,实在是不必要的。
语文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4、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及写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探究珍惜时间,珍惜一切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探究法
4、点拨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师生交谈
师:老师让你们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但同学们得认真听,听后告诉老师这首歌告诉我们什么?
播放《青春舞曲》
生:告诉我们青春一去不复回
师:是的,青春一去不复回,所以我们必须珍惜青春。《青春舞曲》这首歌也正因为它有这样的内涵而广为传诵,成为流行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爱音乐,古人同样也爱音乐;你们喜欢《青春舞曲》这样流行的歌曲,古人也同样具有自己的流行歌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汉朝时广为人唱的一首歌曲——汉乐府的《长歌行》。
二:教学过程
1.了解汉乐府
师:大家注意到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了吗?
生:汉乐府
师:谁知道汉乐府?(生回答)
师:汉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然后配乐演唱,之后人们将搜集来的诗歌也称为“乐府” 。后来“乐府”就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长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行”是一种文体。
2.读诗
师:了解了汉乐府我们就来读读这首诗吧。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此诗的读音,并让学生找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特别注意)
让学生说出该注意的读音
生:齐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教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听出朗读节奏。
生:齐读(感受诗歌朗读节奏)。
师:选班里朗读水平的同学有感情朗读诗歌。朗读时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思考诗歌的意思。读完后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的意思
生:口头翻译(理解诗歌意思)。
师:对诗歌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相信大家更能把握住它的感情,现在老师给你们音乐背景,请同学们用感情来朗读这首诗。(播放《高山流水》)
生:学生配乐朗读
师:大家读地很有感情,但读古诗应该要有读古诗的样子。同学们古人读书怎么读的?
生:摇头晃脑
师:那现在我们也模范下古人读书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来。(教师带头)
生:摇头晃脑地朗读
师:大家头摇的好,脑袋晃的也不错。但我们还是忽略了一点。大家先看一下这首乐府选自哪里。
生: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
师:相和歌辞是一人唱,多人和的乐府歌,虽然我们不会唱,但我们可以模仿古人一人唱,多人和的唱和形式.来朗诵这首诗。同学们,让我们来试试吧!
生:女生(一人)读一句,其他同学应和一句,将诗歌读一遍。
生:男生(一人)读一句,其他同学应和一句,将诗歌读一遍。
3.品诗(13分钟)
师:大家都读的很投入,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这首乐府曲中写了许多事物,请大家把它找出来,并概括出它的特点(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
生:青青葵、朝露、阳春、万物、百川、、、、、、
师:同学们刚才都说的很不错,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它们的特点那就是美好。那么作者写了这么多美好的事物目的何在呢?(引导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生:回答
师:大家都体会的很好,能否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出示关键词,学生背诵(关键词一次次减少,难度一步步加大)。
生:青葵——朝露——阳春——万物——秋节——华叶——百川——复归——少壮——老大
生:朝露——阳春——秋节——百川——少老
生:阳春——秋节——少老
4.用诗(合作交流)
诗人仅仅用了50个字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懂得去珍惜时间.相信大家已经领悟了诗当中的人生哲理.老师想让大家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各自喜欢的方式,再现这首诗歌的意境。
提示:1.改写成小故事或寓言
2.可增删内容,调整顺序成为你自己的诗歌
3.制作成公益广告
5.悟诗
师:同学们,汉乐府的《长歌行》由于它的内涵而传诵至今,他再一次敲响了我们的警钟,告戒我们要时刻珍惜时间,珍惜一切。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学了这首诗歌后的启发。
生:诉说启发。
师:最后让我们用现在的方式唱响这首乐府诗。播放歌曲《长歌行》
《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讲的是时间如流水,要珍惜时间,努力上进。其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是许多人少年立志的座右铭。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初读感知韵律
这里首先安排学生将诗文读三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是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知古诗词的韵味。第三遍要美美的读,读出诗人的情感。
2、品读体会情感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再次有感情的读文。同桌互相听读,互相检测,通过读揪出让你最有感触地句子,找到诗的中心句,提炼出诗的主题。
3、精读想象意境
通过学生的自读、自学、自悟、相互交流,感受诗的意境,力求学生与文本、诗人三者情感的统一,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化得到升华。
4、小组交流话题
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小组长负责自己组的组员的发言情况,并挑选金牌发言人。
5、全班交流以上话题
请各组金牌发言人发言。
6、提升学习拓展
给学生时间空间,让他们把课外搜集的其他有关珍惜时间的诗句谚语警句或故事展示出来,并在全体同学面前读一读,背一背。这不仅能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时间的宝贵,更懂得了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语文的教案14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课前准备]1.实物投影仪。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3.词语卡片。
[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导说话。
a、语言引述: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雨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体验到在秋阳中放飞风筝的乐趣。在这美丽的秋天里,你们快乐吗?让我们进行一次快乐的展示会,把所有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b、师生共同制订快乐展示会的规则:①把事情过程说清楚。②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心中的快乐表现出来,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2.快乐展示。
a、展示自己在秋天里所拍的照片或亲手所画的图画,可以张贴在教室四周墙上,全班学生一起观看、欣赏。
b、分组介绍:①按不同的兴趣,同学自由组合成小组,轮流讲述最快乐的事情,与大家分享。②按照展示规则评选出代表参加课堂展示。
c、课堂展示:①各小组代表参与课堂展示,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图画,有感情地讲解。②评选最佳展示员。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的]1、写之前先向学生介绍自己所画图画的内容。
2、写的时候要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3、写好后和同桌交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4、展示和欣赏。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准备一幅与秋天有关的图画(图片或自己画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介绍画面内容。
1、出示一幅秋天的图画,让生观察,引导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画面的内容。
2、学生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打开思路。
3、请学生代表说说画面。
二、写画面提醒学生把内容写清楚,句子写通顺,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三、习作交流让同桌的学生把写好的习作一人读,一人听,互相提意见,根据所提的意见各自修改。
四、展示、评价
1、把学生的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评价。
2、学生各自说说自己所喜欢的图画和习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表示颜色单音节词组成的新词。
2、朗读省略与秋天有关的对对子。
3、训练词语的搭配,进行词语积累。
4、朗读、背诵绕口令。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学生自读词语师问:从中可以发现什么?
2、学生交流发现,师小结发现的内容。
3、词语扩展
①从课本中几种颜色扩展。
②从其他颜色扩展和积累。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②说说读后感受到的画面。
2、我会填
让学生自己填后再读一读。
三、趣味语文
1、指导学生朗读。
2、学生自由读。
3、背诵。
4、学生绕口令比赛。
[教学设计]在口语交际中,我为学生创设他们愿意说话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急于快乐地表达心中所想。这又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源泉,激发他们写的欲望。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中,我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后记]
语文的教案15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性格的复杂多样性。
【教学重点】
小说的主题。
(包括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的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等。)
【教学难点】
1、小说主要人物性格。
2、祥林嫂性格的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
【参考资料】
《教参》、《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作品研究》等。
【授课步骤】
一、课前预习
1、应注意的正确读音:
祝福 暂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胆怯 即刻 谬种 负疚 形骸 两颊 窥探
荸荠 讪讪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监生 蹙缩 剥豆 炮烙
陈抟老祖 间或一轮 捺上花冠 不更事
2、应掌握的词语:
书上的:
朱拓 形骸 讪讪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间或一轮 沸反盈天
补充的:
暂寓:暂时居住。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礼
3、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 烟霭(蔼) 走投(头)无路 形骸(骇、劾)
惴惴(揣 湍)
4、要知道的常识
康有为 四书 送灶 祝福 国子监 监生
5、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
⑴ 见解相同。例:谈话总是不投机。
⑵ 利用时机谋取私利。例: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
踌躇:
⑴ 犹豫。例: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
⑵ 犹豫的事。例: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
⑶ 得意的样子。例: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
俨然:
⑴ 形容庄重、严肃。例:四叔俨然的陪着。
⑵ 整齐的样子。例:村庄里屋舍俨然。
⑶ 好像。例: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
但是:
⑴ 只是。例: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
⑵ 表转折的连词。例: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
二、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
1、导入新课:
⑴ 回忆鲁迅及其作品。
⑵ 关于《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集的大概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2、交代时代背景:
把握要点: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抨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推进
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三、小说情节概括
1、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四、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开端──丈夫死后逃出婆家,第一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发展──被婆家抓回买给山里的贺老六做老婆。
高潮──夫死子亡,第二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结局──沦为乞丐,在鲁镇人们祝福时寂然死去。
五、人物形象分析
1、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
(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女主人公的际遇的悲惨和不公)
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 “一人担当”能干,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不得沾手”。
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分析要点:生活悲惨,命运不公。
2、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
(此问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外貌变化,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
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
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
分析要点: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每况愈下。
3、讨论:
(这些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祥林嫂性格的多样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的关系上加深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小说的主题。)
⑴ 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⑵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
⑶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⑷ 为什么要捐门槛?
⑸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⑹ 为什么要捐门槛?
⑺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⑻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
⑼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要点:封建思想毒害当时社会的人们,封建礼教害人、吃人。
4、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爷: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我 ”: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五、分析小说的环境
1、对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围的人持什么态度?
2、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明确要点:封建统治造成国民愚昧和冷漠,这正是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六、主题探讨
1、《祝福》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2、作者以“祝福》为标题的含义?
第一,在情节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讽刺揭露现实、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语文的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关怀》教案11-25
语文《猫》的教案11-27
《语文天地》教案11-28
语文口技的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