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语文教案

2022-08-25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莺》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的

  1.概括每一段的段意,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课文所介绍的莺的特性。

  3.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概括段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课文所介绍的驾的特性。

  难教学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请学生解释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1)阴霾(mai):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2)休眠:某些生物为了适应不良的环境,生命活动降低到几乎停顿的`状态,如蛇到冬季就不吃不动,植物的芽在冬季停止生长等。

  (3)欢畅(chang):高兴、痛快。

  (4)涵养(han):

  ①能控制情绪的修养功夫;

  ②蓄积并保持(水分)。

  (5)恬静(tian):安静。

  (6)栖息(qi: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7)无忧无虑:形容没有一点忧愁的样子。

  (8)千呵万护(hu):形容十分保护。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百兽物语》,作者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2.导语:在森林音乐会上,莺的歌声是最美的。不然诗人怎么会用管歌燕舞来赞美春天呢?这篇科学小品介绍了驾的科学知识,我想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三、正课

  1.速读课文,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课文共六段,试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第一段: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的第一个信息。

  第二段: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欢。

  第三段:莺的外形特征。

  第四段:莺的生活习性。

  第五段:莺生性胆小。

  第六段:莺的叫声最好听。

  3.提问:文章第一段从描写什么,引出说明的对象莺?

  讨论并归纳:从萧条冷漠的冬季写起。

  4.提问:作者用哪些词语写出冬季的萧条冷漠。

  用“阴霸弥漫”“毫无生气”“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停止了”“停止了”“终止了”“失去了”“抛弃流放”“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被囚禁在山洞”。

  5.提问:作者用哪些词语写出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信息?

  “唤醒了”“焕发了”“吐出了”“披上了”“引来了”“生机勃勃”。

  6.提问:莺科小鸟最多,表现在哪里?

  这些小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有些住进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荫大道和树丛,不少钻进了大森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莺雀布满大地各个角落,到处能听到它们欢畅的歌声,看到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

  7.提问;莺科小鸟最惹人喜爱表现在哪里?

  它们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

  8.提问:莺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

  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9.提问:等的生活习性有哪些?

  (l)莺的活动范围是花园里,树丛中,菜田里,在那里栖息、玩耍、搭窝、出人。

  (2)到收获季节,它们开始迁徙。

  (3)莺总是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

  10.提问: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生怕胆小,常常躲避危险。

  11提问:莺的叫声是怎样的?

  黑头莺的叫声最好听、最流畅。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大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夜莺还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妙美的歌声。

  12.提问:课文用文学的笔调描写写与课后练习三中《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对莺的说明文字两种表达各有什么特点?

  课文用文字的笔调描写,写得形象、具体、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莺的喜爱之情,给人以美感,使人爱读。《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对莺的介绍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得准确、简明,给人以知识。

  四、小结

  本文介绍了莺科小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性格特征、声音特点等,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惹人喜爱,它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文章用文字的笔调描写,写得形象、具体、生动,表现出作者对营的喜爱之情。课文语言代美,值得品味。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莺》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莺》教案02-19

语文《莺》教案04-14

语文《莺》教案08-25

《莺》语文教案07-05

语文课文莺教案设计05-19

关于《莺》的初中语文教案04-14

语文《莺》的教学设计10-20

莺教案参考10-20

《莺》教案研究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