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说三峡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多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用自己的所见撩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一起来领略三峡美丽的风光吧!(板书文题)(多媒体显示《三峡》图,标题、作者)
请一学生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朗读《三峡》的现代文。(媒体配动画,音乐图片)
二、读三峡
1.配课文朗读;(媒体)
2.给学生相关材料,让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以下媒体出示)
(1)郦道元,北魏 、 ,本文选自他写的《 》。
(2)三峡,指长江上游的 、 、 。
(3)读准下列词语的音;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朝发白帝
素湍绿潭 飞漱其间 属引凄异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略无 阙 曦月 至于 襄 沿溯 或 不以 漱 良 属引
(5)比较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沿溯阻绝 哀转九绝
(6)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媒体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第1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段: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第4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三、解三峡
理清思路,抓住景物的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领悟作者表现美的技巧。
说三峡:三峡的 真美,你看……
示例:三峡的山真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小组里说,然后在班级说。
教师归纳板书:山 美:山高岭连;
四季美:水流湍急、清荣峻茂、水枯谷凄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示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教师归纳板书: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对比手法、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
教师小结: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如: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凝练生动。
学生可在课文里找类似字词加以品味。
探究示例: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明确:因为相比而言三峡夏季的水最有特色,要详写。夏水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承三峡水势涨落的特点安排夏、春冬、秋的顺序写景。
学生讨论后探讨。
如: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怎么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或有王命急宣”,封建社会王权至上,皇帝有命令,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
如:三峡的茂密树林中,常年栖息着猿猴,为何写猿猴的内容出现在秋季,
你能理解作者的这一安排吗?
(写猿猴悲啼是为了渲染秋季三峡的萧瑟凄凉的特点,也为过渡至下写
到三峡渔民的悲凉凄惨的生活做好照应及情感上的铺垫。)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四、诵三峡
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学习的呢?
归纳: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用多种手法表现景物特征。我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应善于借鉴、吸收这些写法的长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那么就请大家高声朗读,试着把这篇短文背下来。
在三峡的风光片段中,让学生朗诵背诵。
五、写三峡
选择你所喜欢的画面,结合课文的描写,发挥你的想象,以“我走在……”为题,对三峡的山或四景进行扩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创作概况。
2.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
能力目标
1.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联类引申的写法。
2.品味作品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努力培养自己的美感,善于感受和沉思,与自然的交流真正达到精神敞开的境界,做一个生命丰盈、高雅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鉴赏本文的语言,深刻体会其内蕴。
●教学难点
1.理清本文思路,理解文中援引诸多例子的意图。
2.把握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含义蕴藉的文章需要多次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无道理。
2.自主感悟,交流提高。本文相对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宜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而严肃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尽可能地发挥同学的想像力、创造力,通过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充分交流,真正做到品读文章、理解文章、鉴赏文章。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读提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法;学生自主质疑;学生摘句交流,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命是一条亘古长流的河,生命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古往今来,无数大师用智慧诠释生命,解读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沿着这位伟大的思想者的踪迹,去追寻自然,叩问生命。
二、作者简介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川端康成(1899~1972年),日本小说家。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年时,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亡故,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溘然长逝,给他终生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
川端康成少年时期就立志成为画家和文学家。1920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翌年转入国文系,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受到菊地池宽的赏识和文坛的注目。1924年大学毕业,同横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发起新感觉派运动,出版小小说选集《感情的装饰》。1926年发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从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
川端康成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共写了500多部(篇)小说,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代表性作品除了《伊豆的舞女》外,还有《禽兽》(1935)、《花的圆舞曲》(1936)、《名人》(1938)、《重逢》(1946)、《雪国》(1935~1948)、《千只鹤》(1949)、《舞姬》(1951)、《古都》(1962)等。他的创作大致可分成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朴素爱情和执著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质和孤独性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非现实性。后期除了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以外,还有不少作品以资产阶级家庭为背景,用肉感的笔调写病态的性爱,颓废色彩极为浓厚。而《雪国》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
川端康成在艺术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学”,并从日本古典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他还积极学习西方各流派的创作方法。特别重视乔伊斯的意识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川端康成曾说过:“我们的文学随西方文学潮流而动,但日本文学传统却是潜藏的看不见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学习西方与继承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风格。幻想的感觉、幽情的哀伤、玄妙的余韵,这种日本传统美的文学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小说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视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而不过多刻画人物的外形和行为。没有离奇的情节,却富有诗的韵味。
川端康成曾长期担任日本笔会会长,并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1961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1968年,川端康成“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4月12日,73岁高龄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请谈一谈文章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针对这一篇文章,提出一个你最想问的问题。
(3)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要选摘它。
学生自读课文两遍,思考这些问题。
3.学生初谈印象。
教师提问:读文章总会有心得体会,或深刻或肤浅,或全面或片面,或完整或琐碎,即便没有心得也是一种心得。下面,请同学们谈谈文章给你最深刻的印象。
生1:这篇文章不容易看懂,题目倒挺有诗意的。
生2:文章内容较散,我理不出头绪来。
生3:文章笔触轻灵,有一种浓浓的诗意。
生4:文章哲理性强。
生5:文章有些句子写得特别美,但又说不出美在何处。
……
教师评价:大家回答得很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都属于你们自己的心得。希望在以下的学习中能深层激发大家的阅读潜能,丰富你们的阅读感受。
四、引读提高
1.理解文章的内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作者写自己在热海的一家旅馆里,有人送来海棠花插在花瓶中,因为累,他早早沉入梦中,没在意那些花。夜深人静,醒来惊讶地发现花还没有睡,正热烈地怒放,由此引发一种思考。
生2:由静夜里错过的美生发对自然美的思考。
生3:作者因一朵午夜绽放的海棠花而感悟审美的问题,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能伴随年龄而增长。
生4:作者发现深夜海棠花未眠,使他对美的感受有了新的认识。
……
教师归纳整理:作者从凌晨发现花未眠写起,引导读者思考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文章具有启发性,以“海棠花”“小狗”“晚霞”这样的形象来阐述自己对美,对感受美的认识。
(2)结合文章内容,探讨作者对美、审美的思考和认识。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显示:
①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
②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③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④文章描述罗丹与玛伊约尔不同的创作风格,有什么用意?
⑤第八段中,“我”为什么“吓了一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⑥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是为了说明什么?
⑦岚山作者去过多次,为什么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学生精读课文,思考问题。同桌之间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解决。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如小组有难以解答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共同交流解答。
学生明确:
①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可从上下文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
②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
③“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④文章引述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之美”。
⑤“我”“吓了一跳”是因为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样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
⑥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⑦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只有两相邂逅,电光火石之间,才会产生动人的情怀。所以岚山去过多次,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教师总结:未眠的海棠花引发了作者对美的思考和认识: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欣赏自然美,可以欣赏真的自然,也可以欣赏成功的艺术作品,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彼此融合、相得益彰,同样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美,好的艺术作品同样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发现美是需要机缘的。
2.了解把握文章的写法。
这篇文章写法较特殊,你能稍作说明吗?
学生思考回答。
生1:文章由此及彼,由海棠花未眠谈到审美的问题。
生2:以小见大。
生3:深入浅出。
生4:语言素雅恬静。
生5:格调高雅,韵味深长。
……
教师总结评价:大家谈得很好,概括得很精当。
五、质疑、解疑
教师: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提问。
学生提问。
教师视问题的质量、代表性、难易程度,决定由老师还是学生来解疑、释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2.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3.文中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死亡”是否可以理解为“画家雷诺阿害怕进步,因为进步就会让他更接近死亡”?
4.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是因为画中花比真花更美,更值得仔细品味,这样理解对吗?
5.作者能感受到未眠之花的美,感受到岚山的美,是否在暗示我们,只要独处或人少,真正仔细观察它们,就会发现从未有过的美?
6.如何处理自然美的无限性与人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明确:1.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头,但文章的内容却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作者其实要强调对“微不足道”的现象的“发现”与 “思考”。
2.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去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3.不能这样理解。画家雷诺阿临终仍在说“我相信还在进步”,画家并非害怕进步,而是以他的话来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优秀的艺术家也不例外。
4.这样理解不够准确。艺术是对自然美的反映,我们从艺术作品中可以领略到自然之美。
5.文中有“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等句子,从这些句子可知,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发现美需要机缘。
6.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应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六、摘句交流
教师提示:课前同学们已摘抄了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句,请你们把自认为最精彩的一句给大家读一读,并且说说为什么选摘它。
学生回答。
生1:“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作者深刻地领悟到,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要活下去”,才能感受到更多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美的珍视,对人生的坚定信念,令人遗憾的是,他最终仍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生2:“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这句话让我对美有了新的认识,自然美、艺术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作者是在切身感受京都晚霞的美景而不仅仅从艺术品中感受。
……
七、课堂小结
川端康成的文字,读来让人觉得素雅恬静。作者从海棠花未眠写起,思考美与审美的诸多问题。是的,自然美是永恒的、无限的,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尽情领略自然美,做一个满载而归的旅人吧。
八、布置作业
1.写一段话,谈谈你学习本文的收获、体会。
2.本文与前三篇文章写法有何不同,请试着比较一下,说出你的看法。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田字格内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读好人物对话;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激发兴趣
课前准备:小蝴蝶和毛毛虫头饰、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认识两种小动物,(板书“蝴蝶”、“毛毛虫”)发现了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小蝴蝶和毛毛虫》,来具体了解小蝴蝶和毛毛虫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并标出自然段
2.指名朗读,随机学习字词
三、再读课文,找出两者的关系(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
两种小动物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再读课文,去找一找
汇报交流引导发现其发育过程:(板书:卵——毛毛虫——蛹——蝴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小蝴蝶和毛毛虫》春天到了,美丽的小蝴蝶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好朋友,看看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用课件逐个出示词语)
1.指名朗读
2.齐读
二、教师范读全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
三、细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示自读要求(用课件提示):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毛毛虫和小蝴蝶的对话
2.指名读出具体段落,细细品读
出示对话部分的第一段:毛毛虫抬起头来惊喜的喊:“妈妈,妈妈!”毛毛虫说话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毛毛虫会“惊喜”?并读出毛毛虫的惊喜
3.分小组讨论找出像“惊喜”这样表示语气的词语,依次体会并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4.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
(1)糊涂的小蝴蝶和委屈的毛毛虫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2)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蝴蝶妈妈的话
(3)齐读、指名读
(4)听了蝴蝶妈妈的话你们明白了什么?
(5)小组讨论,选出代表用自己的话说出蝴蝶发育的过程同时
出示蝴蝶发育的变化过程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明白蝴蝶发育的变化过程,再次强调的同时,板书:卵——毛毛虫——蛹——蝴蝶
5.在熟读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蝴蝶和毛毛虫的头饰加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拓展激趣
小蝴蝶小时候和长大了不一样,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小时候和长大了不一样吗?大自然中蕴含着无数秘密,只要你仔细观察细细去想,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读书推荐:
作家安徒生写的《安徒生童话》中的一篇名叫“丑小鸭”的童话,相信大家读了那篇文章,一定会有更多的想法!
五、板书
7.小蝴蝶和毛毛虫
卵——毛毛虫——蛹——蝴
语文教案 篇4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邹红霞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一开课,教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二、以读代讲 回归自然
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 品出意境
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 画龙点睛
教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教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重点:《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富有童趣的散文。运用多媒体课件和音像组合手段,通过创设情境、驰骋想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努力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学一开始,可组织学生唱《秋游》这首歌,接着,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来创设情境:“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在这美好的季节,有一群小学生,跟着老师去秋游了。我想知道,他们去了哪里?那里景色美吗?他们玩得开心吗?”随即,音乐响起,老师声情并茂朗诵课文,而学生则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之后,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这样,学生的兴致就会被激发起来。
二、观图添彩,感受景美
学生经过初读,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说:“我这里有两幅郊外的景色图,可惜不是彩色的,故而美感不够。同学们能帮助添上色彩吗?”学生定会兴趣倍增。老师让学生先认真读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看看哪些是描写色彩的词语。这样,读就更有目的了。
第一幅为蓝天白云图。当学生说出天空是“蓝蓝的”时,老师就用鼠标点击,添上蓝色,并让他们判断深浅,以感受“蓝蓝的”一词的韵味。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白云的动态变化,让学生添色,并绘形。通过动态变化,让学生体会“有时……有时……”的意思。随后,老师再进行白云的其他造型,让学生用“有时像……,有时像……”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第二幅为农田丰收图。与上面一样,学生说出“稻子是黄的,高粱是红的,棉花是白的”,老师分别用鼠标在图上添上颜色,再引导学生把颜色说形象:稻子——金黄,高粱——火,棉花——洁白。然后,老师用多媒体作动态展示:稻子上下起伏。老师进一步启发:“多美呀!谁能用‘稻子黄了,像(
)。’的句式来作一个形象性的描写呢?”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只要说得有相似处老师都给予肯定。接着,教师用同样方法展示高粱、棉花的动态,引导学生想像说话。
三、再现场景,激趣乐学
学习第四自然段,老师可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同时放多媒体动画,再现课文场景,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接着,打出动画特写:几个孩子在草地上打滚儿。再请曾有类似经历的同学说说当时的感觉。然后,展示另外几个同学蹲在草丛里的动画,提示学生观察,这几个同学在干什么?并让抓过蚂蚱(或蟋蟀)的同学说说是怎么逮的。之后,让学生判断:那位张大嘴巴的同学在干什么?并进一步激趣:“你有兴趣像他那样高歌一曲吗?”请一两位同学放声唱一唱,唱完,老师就告诉学生,这就是“亮开了嗓子”。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老师展示其他一些学生生活情景,如追逐、欢笑、大喊、游戏等等,再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春游、秋游等活动中的一些举动,学习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练习说话。最后,老师小结:“这次秋游活动,大家玩得好开心哪。现在想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
四、开展活动,拓展延伸
课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去郊外活动,并让学生带好笔和纸,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画下来(或描写出来),还可以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回来以后,作一次交流活动。这样,从课堂中的模拟秋游,再到自然中的真实活动,既巩固了课堂所学,也使学生放松了心情,可谓一举两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春笋》教案10-16
语文《望月》教案01-05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6-19
《语文天地》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