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的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及好处。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外貌和神态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4.积累名言。
过程与方法:自学、交流、汇报、点拨、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热爱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及好处。
2.学习外貌和神态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及好处并能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读下面的开头,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1)《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藏戏》开头运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它的作用是强调藏戏的三个特点,强烈表达作者对藏戏艺术魅力的惊叹。
(3)《草原》开头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只用一个简洁的短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就抒发了老舍先生为终于能看到美丽草原的奇景而感到自豪。通过景物描写,融情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一碧千里、明朗宽广的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文章的结尾,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1)《十六年前的回忆》内容前后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加深了读者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使读者得到更深刻的印象并受到感染。
(2)《匆匆》一课,作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引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学会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作贡献,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3)《那个星期天》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设计意图:
学习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对同学们的习作很有帮助。
二、词句段运用。
(一)联系读过的古诗,说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
1.先读读这些诗句,教师正音。
2.学生读通、读顺。
3.学生交流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4.教师进一步点拨: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选自哪里?郑燮的《竹石》。
②【译文】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任凭你东西南北的狂风。
③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借助竹石来表现自己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选自王冕的《墨梅》。
②【译文】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
②【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③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用“傲霜枝”作比,歌颂了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5.学生再读,并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外貌和神态描写的作用。
1.学生先自读,并交流这些句子中的外貌和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删去是否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如果删去这些内容就体会不到李大钊忠于革命的精神。
(2)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向两边拉。
“目光凶恶可怕”“双手就像鹰的爪子”,体现了扁鼻子军官的凶恶、可恶。如果删除就体现不出这些内容。
(3)他没有什么模样……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从“脸上的精神”和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祥子精神、健壮、朴实的性格特点。
3.教师总结:外貌和神态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起烘托作用,大家在习作时可适时加入外貌和神态描写,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对这几句话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外貌和神态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三、日积月累。
1.抽学生读句子,教师帮助正音。
2.小组讨论,大致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意思是:用心地栽花,施肥、灌溉等,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将折
下来的一枝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好药大多是苦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含义:这句话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因为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意思是:树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不停止,而子女想要去赡养父母,可是父母却不在了。这句话是在教育子女,应该好好对待自己的亲人,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机会,活在当下。
(4)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将:介词,在。有:富有,衣物粮食充足。无:贫乏,缺衣少食。
意思是:常常在富有的日子里就要想到贫困日子的艰难;不要到了一无所有时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意思是: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做起来有多难。
4.学生再读,读通,并背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语文的教案2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 朗读第6章,提问:
① 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A、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B、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C、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③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④ 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4、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5、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八、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2、3题
语文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退、危”等9个生字,积累几组意思相反的词。
2、积累近义词,初步了解感叹句和陈述句。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4、有收集资料的兴趣和课外识字的兴趣。
课前准备:1、词语卡片
生字卡片
2、实物投影仪和课件
3、学生读的课外书报及收集介绍祖国各地风光的图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今天“语文园地”要举行一次有趣的“快乐大比拼“活动,小朋友们想不想去呀?让我们一起进入快乐的语文园地吧!
[出示“语文园地“]看!这是什么?
小朋友们每闯过一道关都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第一关:我的发现——火眼金睛
1、老师板书简笔画:
睁大你们的眼睛,看看这两张脸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张脸在笑,第二张脸在哭。
2、出示“进——退”“买——卖”“快——慢”“正——反”“安全——危险”“复杂—危险”
你认识他们吗?试试叫出他们的的名字。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学生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3、开动脑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
“进”和“退”意思相反,“买”和“卖”意思相反……
生:他们都是反义词。
4、男女生对答——同桌两人对答,
5、出示:“美——
真——
对——
白天——”你能给他们找出反义词吗?
生述,师板书。
6、两人对说,一问一答,交流自己记得的反义词。
7、(出示生字卡:退、危、险、买、卖、反、杂、简、单)刚才我们学习的反义词中,有一些生字宝宝,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告诉你的同桌,你记住了哪些字?
学生自由读——开火车——去掉拼音读
8、说说看怎样才能记住它们的?
生:我记住了“卖”,“买”字加上十字头。
师:对,有十就“卖”,没十才“买”。
生:我记住了……
9、这些生字娃娃好孤单,你能给他们找个朋友吗?
生组词略。
10、出示图画,你能从图画中发现哪些有趣的反义词?
学生:黑和白,大和小,多和少,长和短,粗和细
11、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呢?
小结:恭喜大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星,顺利闯过了第一关。巾图:火眼金睛,先别骄傲哦,看哪些聪明的小朋友能闯过第二关。
【日积月累】
第二关:我会选项——耳聪目明
1、出示“美丽、有名、中央、非常、有名”及“漂亮、中心、著名、特别“谁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自由读——分组读。
2、看!可爱的双胞胎宝宝也来到了我们的语文园地中。可是淘气的双胞胎宝宝走散了。小朋友们快来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兄弟姐妹吧!
3、点名说,老师提示。告诉你一个小秘密,简笔画并出示句子:操场中央有一棵大树。
操场中心有一棵大树。
这两个句子意思差不多,只是说法不同,所以说:“中心”和“中央”是一对好朋友。
4、聪明的孩子们,你能帮他们找到好朋友吗?学生说老师贴。
5、著名—有名
特别—非常
漂亮—美丽
6、考考你:带点的字可以换成什么词?
出示句子:A、这件衣服很漂亮。还可以怎么说?
B、今天上课我很开心。
生:……
出示:今天,同学们发言特别积极。还可以怎么说?
出示:韩红是著名的歌星。还可以怎么说?
8、请你把他们写到书上去。
第三关:课外识字-——神通广大
要学好语文,只会认课本上的字还不行。如果能从课外书和报纸上认识一些字,那才是聪明伶俐、勤奋学习的好孩子。你课外看了哪些书报?从课外书上认识了哪些字呢?拿出你的书报和大家交流交流吧!
学生小组内交流。
【直接把书报放到实物投影仪上,也可由老师把字写下来】指名到讲台前交流,当小老师教全班认读。
小朋友们喜欢旅游观光吗?我这里有几张风景画,请大家看一看
第四关:读读说说——巧嘴如簧
〖备注:资料展示和读读说说有机结合
1、
点一生拿着有花坛的图片,上台来展示。
师:小朋友们不想说点什么吗?
生:花坛真美呀,我想把它画下来。
生:花坛真大呀,我想把它拍下来。
出示:花坛真漂亮呀,我想把它拍下来。学生一齐读。
2、花坛真漂亮呀!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叹,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做感叹句,下面划的是一个!
3、叫一学生拿着北京的风景图,上台介绍:这是北京的……
师:看了这么多有关北京的图片,你想说点什么呢?
生:北京真漂亮,我多么想去看看。
生:……
出示:北京真_______。我多么想_____________。请你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4、师:在生活中,你也一定看到过很多美妙的有趣的事物,会产生很多想法吧,谁能说来我们听听。
出示:_______真________!我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同桌交流。——指名交流
师:选自己最满意的句子填写在书上。
学生自由读读填写的句子。
10、小结:小朋友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会观察,有一张灵巧的嘴巴,会说话;再加上一个聪明的脑袋,会思考;老师相信,人们都会成为学语文的好能手。
第五关:我会读
【课件】1、点课件并解说:这是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这是清清的小河,奔流不息。
师: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万里长城真美……
出示:我爱万里长城,我爱小河。
学生齐读。
2、看图并解说:这是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这是国庆节放出的和平鸽。
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后出示:我爱五星红旗,我爱白鸽。
学生齐读。
3、师:说一说:你爱什么?
生:我爱美丽的校园。我爱爸爸妈妈……
4、小朋友们都快成诗人了,说了这么多爱的东西,我们把刚才说的这些名子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首美丽的小诗。
5、师;你能把这首诗完整的读下来吗?
学生自由朗读——点名朗读——评议——老师范读——两人合作读——全班齐读。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学生自由背诵——点名背
师:试一试,仿照《我爱祖国》作一首小诗。提示:我爱……我爱……我最爱……
小结:今天的快乐大比拼就要结束了。小朋友,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写信告诉我们。小朋友,再见!
语文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3、学习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有人说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怎样?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请同学们说说。生:我想到的是牛郎织女。/我想起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我想起了钢琴奏鸣曲《星空》??师:同学们的想像太丰富了,懂得也很多。你们知道吗?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随巴金先生去看繁星,并听听他的感受。
二、预习检查
(互阅课堂笔记,观摩字词积累。互相补充“我所知道的巴金”,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
1、读准字音昧mèi萤火虫yíng霎shà/刹chà那欲坠zhuì/堕du?落半明半昧模m?模型、楷模mú模样、模具
2、理解词语意思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3、了解作者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三、初步感知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情况和感受的词句;
四、合作交流
1、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
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2、作者三次写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可以用在(时间)_,(地点)_,我看着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的句式概括)明确:“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感受不同:“从前”的感受是“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3、读一读作者感受的句子,研究比较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回到母亲怀抱的温馨感受——亲密————既像朋友般亲密又像在母亲怀里一般温馨。)
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进细微深切。
五、品味语言(重点结合第三段)
1、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它的语言美,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教师引导:从思想情感、语言表达、谴词造句等方面去说理由。)比如:“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句话以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不仅情趣盎然,而且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运用排比的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我”的眼睛模糊时看到的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景象,比喻成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情景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六、写法剖析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下面请你找出这些描写,细细品味,说说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然后,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渐渐的??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巴金的作品《星空》,领略了大海、夜色和星空的美好,感受了作家那种追求自由,渴望美好的情怀,我想,大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一定也有了一个热切的期待,那就是要像巴金那样,做一个向往美好,追求美好,展示美好的人,只要努力,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八、随堂检测
语文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感受夏日艳丽色彩的强烈气氛。
2)体会描绘夏日有趣事物的无限快乐。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喜欢用的,或自己有的绘画工具。
老师——课件(图片资料),水彩颜料,画画的刷子,画板,素描纸2张,剪刀一把,胶水一只,道具太阳一只
教学过程:
1)用道具太阳引入新课。
2)展示图片,引导小朋友观察、记忆、理解夏日艳丽的色彩。感受夏日色彩带来的快乐气氛。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色彩,可以在我的颜料盒里找到吗,把它涂到老师的画纸上吧。当然,看到了其他的什么都可以画画。让小朋友看到的色彩面积宽的就图宽一点,看到的面积小就图小一点。看到什么形状就涂成什么形状。
师问:这些色彩来自那里,老师把色块补画成具体的事物。其他的让学生自己来画。
3)从夏日的场景研究引到夏日的活动研究。老师把其中的一幅场景画添上人物活动。然后继续展示图片,引导小朋友注意观察。同时让小朋友回忆自己或周围的有趣的活动瞬间及有趣的其他事物。
让小朋友画画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可以画在已有的场景中,也可单独成画。老师以补充或剪贴的方式帮助完成作品。
4)老师把以上的画稿剪贴拼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且加以修改,展示。
5)激励小朋友自己完成一幅夏天的有趣的画,让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帮助解决技术困难。展示、讲评、交流。
语文的教案6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读一读。
1、让学生读。自读---指名读---齐读。读准每个字音。
2、让学生读泡泡语,说说知道了什么?
3、让学生说说这样的“女生”。
三、学习“认一认、读一读”。
1、导入。
2、说“言”激趣。
(1)、猜一猜:
表示吉祥的话叫什么?
名人说过的话叫什么?名言
精练著名的话叫什么?格言
宣誓所说的话叫什么?
临走写下的话叫什么?
生前留下的话叫什么?
(2)、读一读。用各种方式读。
3、拓展活动。
(1)、拓展一:想一想,像上面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2)、课后积累类似趣味词语。
四、写一写、背一背。
1、自由读。
2、说说三句子的意思。
3、找找三句子共同点。
4、试背。X|k|B|1.c|O|m
课外收集有关“诚信”名人名言,把它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在交流中明白写着请假条的内容、形式、作用。
3、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下列情境写下一条请假条。星期一上午,王小红同学生病了,不能来学校上课,于是写了一张请假条交给立小双同学带给老师。
二、读一读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1、自由读成语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2、那个人的羊为什么先丢了?后来再也没有丢过?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来晚了
一、联系《守信》,导入新课。
1、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守信》一课,谁来说说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在这件事情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宋庆龄,另一个是小珍。从宋庆龄这边说,她是非常守信的。但是,换一个角度呢?对于小珍来说,你觉得她怎么样?(没有守信)她这样好不好?(不好,还宋庆龄空等了一天,连伯父家也没去。)她为什么没有到宋庆龄家里学习折纸花篮呢?
3、是的,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答应别人的事情,常常不能做到;与别人约好的时间,常常没有赶到……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你看,今天兰兰就遇到了这样的事。
二、开书,看图,读文,思考:
1、图上两个女孩,她们是谁?(谁是文文?谁是兰兰?)
2、文文和兰兰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这时,两个人的心情怎样?
文文等了这么久,心里一定和烦。
兰兰匆匆地赶来,见文文等了这么久,心里也不舒服,感到十分抱歉。
4、从图上看。兰兰并不是有意迟到。
大家想一想,兰兰应该怎么办?(解释,说明,希望得到文文的谅解。)
三、全班讨论交流:假如你是兰兰,你会怎样向文文解释呢?我们试着演一演。
1、同桌轮流扮演文文和兰兰,练习解释迟到的原因,请求得到谅解。互相评说。
2、学生自由组合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说。
四、:怎样解释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
要态度诚恳的讲清原因,注意对人有礼貌。
五、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是如何向别人解释的呢?(可自选伙伴表演看。)
2、你有什么需要向别人解释清楚的事情吗?你准备怎样向别人解释呢?(可自选伙伴表演。)
第四课时
习作: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英国有位老人在1991年举办了一次奇妙的展览,展出的万幅照片记录了他几十年来每天的生活。他说这是我的历史,每一张照片,都会勾起我或喜悦或悲苦的回忆。同学们,我们可以用照相机来记录每天的生活。我们还可以用文字来记录来记录每天的生活,这就是。
二、自由读“习作”中的三段话,交流写的好处。
三、讲写的故事。
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根据30多年的资料,尤其是他乘船作环球旅行的五年中所做的大量的观察和记录,终于在1859年写出了震动世界的《物种起源》,创立了科学的“生物进化论”。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从19岁开始,就养成了写的习惯。他在中,除了检查自己的学习、的执行情况以外,还记录了无数他所接触的人的举动、神态、、语言和感情,写下了自己从工作中得来的感想。他写的许多小说,都取材于自己的。,伴随这位伟大的作家度过了一生。托尔斯泰一共写了51年的,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到逝世的前四天。
四、如何写。
1、内容:自己在一天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情。
2、对照第四课,说说的格式:
先在第一行中间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几,天气怎样。然后从第二行起开始写正文,前面要空两格。
3、建议:先从一句话和几句话写起。
五、学生交流在一天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有意义的事情。
教师提示:不需要把自己一天的经历全写下来,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或者一个场面写清楚。
六、学生习作。
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不写错别字。写完后出声读几遍。
第五课时
一、选择几有代表性的(好、中、差)各一作为例文。师读完后指导生评好在哪里(从语句,用词、选材来评),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四人小组互评,共同修改。
2、推荐组内习作,大家欣赏。
三、自我修改。
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更精美。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再次修改。
语文的教案7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1。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2。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3。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4。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3。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①我看荷花
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2。总结: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1。回忆旧知: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2。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①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②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③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第二课时
一、分组读课文,读后评议,指导朗读。
二、细读课文,深究文意。
1。精读第1部分。
(1)教师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指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清香)
(2)自读第2自然段: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书中有关语句,用“”画下来。
(3)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提示:①你看到荷叶怎么样?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②“我”到荷花池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再仔细看什么?)
(同座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
(4)质疑:
①荷叶是什么样的?书上怎么写的?出示幻灯片,读读比比:
A。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第2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B。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碧绿重读;挨挨挤挤读慢……)
C。课文题目是荷花,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②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A。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B。“才”“全”“还”表示什么?(花“刚开”“全开”“未开”。)
③还有哪些词表现了白荷花的颜色美?姿势美?(想想、画画、议议。)
(5)出示挂图:瞧,这就是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教师指图口述):一眼看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我们看见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的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已开放,露出了嫩黄的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待放;有的还未绽开,刚吐花蕾。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来游去,岸边丝丝垂柳轻拂着水面,像一位老爷爷,看着自己的爱女——满池荷花,不住点头称赞: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
(6)练习:①刚开的白荷花()。
②全开的白荷花()。
③将要开的花骨朵()。
小结:这段从颜色、姿势两方面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美。
2。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2)“看作”是什么意思?(当作)
(3)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请用“”画下来。
(4)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多……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千姿百态,“看看这很美……那也很美”——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如果……可真了不起”——难以做到更显其美。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
3。自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作者陶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时,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2)(再次出示图)学生看图个别说,再集体说。(教师可出示幻灯进行点拨:①“我”变荷花的情景;②风起时,“我”和满池荷花舞蹈的情景;③风过后……④蜻蜓、小鱼告诉我……)
(3)思考:为什么“我”由看荷花却情不自禁地变成了荷花,而蜻蜓和小鱼还要和荷花说上一阵悄悄话,是什么原因让荷花对人、物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荷花清香四溢、洁白无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4)第5自然段主要说什么?它对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提导书写生字。
五、作业:①抄写生字词;②背诵课文;③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话。
语文的教案8
课标要求
1.熟读课文,欣赏作者描写石榴各部分的语句。
2.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理解比较映衬的作用。
4.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
5.练习用拟人或比喻的方法描写一种事物。
学法点悟
1.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感悟。
2.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作者笔下石榴的形象。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达对石榴的喜爱吗?
整体感知
文章围绕石榴的“最可爱”,从形态、颜色、质感等方面,依次描写了它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子粒,抓住外部特征突出其内在神韵。通过与其他树木的比较,突出了石榴树可贵的品格:不惧怕巨大的威力,奇崛而清新,美丽又热情。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的热切向往和执着的追求。在作者的眼里,夏天是个怎样的季节?作者为什么说石榴是“夏季的心脏”?
疑难解析
质疑:第一段,作者写石榴花开的时间及环境,对表现石榴的品格起到什么作用?
解惑:“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盛夏季节,酷暑难耐,树木们似乎顶不住太阳的威力,纷纷撑起了伞,遮挡强烈的阳光。大部分花草也疲劳、厌倦了。而石榴花正是在这时开花,相比之下,它更坚强、执着,更热情、独特。作者仅仅在点明时间时,在中心语“时侯”之前加了些定语,却起到了比较映衬的作用,突出了石榴难能可贵的品格。这样开头,由面及点,引出描写对象,非常自然。
质疑: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表现石榴的可爱的?
解惑:作者分别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子粒,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石榴的形态、颜色、质感,突出了它的可爱。首先,作者通过与梅柳的比较,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表现其奇崛、清新的风度。接着,写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的深红色的花,表现其热烈、美丽、向上。又用新奇的比喻写了其骨朵和果实的形状,表现它的精巧和美妙。最后用拟人的手法,写它子粒的透明、光嫩,及带给人们的愉快感受。
质疑:作者为什么说“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解惑:作者因石榴花鲜红的颜色和它对炎阳的毫不辟易,把它比作“夏天的心脏”,又因为自己追求自由、热情奔放、乐观向上的性格而特别喜欢夏天,对石榴花的赞美和喜爱,实际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怀。
语言揣摩
1.“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梅树和杨柳是长期以来人们都喜爱的形象,然而在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下,它们都不如石榴,石榴取了梅柳之长——梅的枝干奇崛,柳的叶片清新;舍去了梅柳之短——梅的枝干枯瘠,柳的叶片柔媚。这样写,通过比较突出了石榴独特的美感,“风度”一词赋予它人的气质,仿佛一位俊朗洒脱、清逸脱俗的男子。此句整齐、精练,生动、传神。
2.“……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由上文可知,“红玛瑙的花瓶儿”在这里借代花骨朵,这一段话写出了石榴果实变化的过程,“希腊式的安普剌”借喻果实最初的形状——像尖底的胆瓶,“中国式的金罍”借喻果实即将成熟的形状——像壶,非常形象。“各种锈彩”用来比喻石榴皮上的班驳的纹理,既新奇又恰当,还与上句“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相呼应,很有雅趣,大概也只有像郭沫若这样的研究古文化的学者才能妙手偶得之吧。
3.“这可是夏季的心脏吗?”“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季的心脏。”
前一句用问句,语气温婉,从形态的相似和不避炎阳的直射设喻,突出其热烈;后一句,“因而”紧承上句对夏天“向上”的称颂,突出其蓬勃向上、充满活力,且以“更”字加强语气,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含蓄地寄托了作者的人生志趣。
研究课题
1.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语文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
3、知道春笋具有冲破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述:轰隆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竹笋。(抽拉幻灯片)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出示实物春笋)春笋娃娃裹着浅褐色的外衣,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小朋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春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先将方框内生字读几遍,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并分好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声、冲是后鼻音。
⑵ 去掉拼音再读,开火车读。
⑶ 认读词语:
一声 春雷 唤醒 冲破 石块 冒着 浅色 一节 向上 嫩生生 阳光 春雨
⑷ 指导读好长句子: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⑸ 分段抽读课文。(长句子老师领读)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学老师读书的语气、停顿。
4、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模仿老师的语气。
5、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春笋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么生长的?要求学生互相说一说。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自学生字笔顺,准备交流:
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3、重点指导: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
2、抽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齐读,说说有几句话。
⑵ 学习第一句话:唤醒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叫醒)谁唤醒了春笋?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春笋生长的季节)这里把春笋当成什么来写?为什么?我们还学过哪篇课文中把事物当成人来写?
⑶ 指导朗读:一声春雷要读得慢些,清晰有力,唤醒要读得重一些。指名试读,全班齐读。
⑷ 学习第二句话:春雷唤醒了春笋,躺在泥土里的春笋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指名读第二句话。
出示:它们( )泥土,( )石块,一个一个( )地( )出来。
指名填空,齐读句子。
它们指的是谁?为什么要冲破泥土?掀翻是什么意思?冒改成钻好不好?为什么?一个一个说明什么?(说明春笋很多,而且你追我赶地往上长)
覆盖在身上的泥土多厚啊!可春笋把它们冲破了。压在身上的石块多重啊!可春笋把它们掀翻了!春笋一个一个,你追我赶地往上长,终于冒出了地面,这种生长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我们在读这句话时,要把冲破、掀翻、冒读重些,读得有力些。(范读,指名试读,同桌互读,齐读)
⑸ 指导背诵:
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说春雷唤醒了春笋;第二句话讲了春笋是怎样生长的。(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轻声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后说说这段有几句话。
⑵ 学习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谁来说说春笋的样子和颜色?书上哪句话写了春笋的样子?指名读句子。
① 裹着(动作演示)浅褐色(看图理解)
② 指导朗读,看图激情:小朋友看,这些嫩生生的娃娃冲着你们格格地笑呢,你们喜欢它们吗?谁能用喜爱的语气读这句话?
⑶ 学习第二句话:
师述:春笋的生长离不开雨露和阳光。指名读第二、三句话。
① 春笋长成什么样儿了呢?(指导看图)
② 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语气要逐渐加强,语调渐渐提高。(指名试读,齐读)
③ 指导背诵。用问答方式引导背诵:
春笋是什么样子的?
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它们长成什么样儿了?
三、总结
读了课文,你觉得春笋怎么样?你想对春笋说些什么?
是啊!春笋就是凭着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才能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地冒出来。在阳光下继续坚强而又健康的成长!长成高大的竹子,供人们使用。
齐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
1、扩词:
节:春节、节日、节约、节省
破:冲破、破旧、破烂不堪
2、背诵课文。
3、辨析组词:
中( ) 皮( )
冲( ) 破( )
4、兴趣题:
⑴ 用唤醒说一句话。
⑵ 春笋长大后,长成了竹子。想一想,竹子有什么用呢?说给同桌小朋友听。
【板书设计】
春笋
冲破 掀翻 冒
迎着 笑 长
不怕困难 顽强生长
【教学后记】
识字教学既是一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低年级的孩子记忆里好,但是面对每天九个生字,往往是今天写,明天忘。如何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率?在生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给生字编故事,编儿歌,编口诀、换部首记忆。例:石头撞虎皮就是破。这样的生字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语文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荀子介绍】
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
【《荀子》介绍】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学习不可以停止?
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
3、文章通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
明确:论证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论证)、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本文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板书见后)
【艺术特征】
1、比喻论证的方法: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富有音韵美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板书】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自己①②③④⑤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①②③④⑤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①②③④
坚持⑤⑥⑦⑧
专一⑨⑩
语文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可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他究竟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总统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走向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从文中找出“我”提出的问题及总统夫人的回答。
三、分小组学习
1.读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罗斯福夫人为什么要那样回答?她的话在科宁斯身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2.组内交流。
3.集体研讨。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走向生活”的真正含义,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五、总结
结合自身谈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写出你的座右铭。
附:板书设计
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增添快乐
语文的教案12
教学目的
1.理解古诗的内容,能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掌握诗的读法,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通过了解每个生字的意思和用法。
4.转述练习,能清楚、准确地转述开家长会的通知内容。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掌握古诗的读法,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2.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练习准确清楚地转述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初读课文,使学生对古诗内容先有一些感性认识。
1.课前在黑板上抄写好古诗。学生自己把古诗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试着理解每行的内容,要读准字音。
2.请个别同学在班上读,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气。
(1)古诗有几行?每行几个字?告诉学生这种格律的诗叫五言诗。
(2)指导五言诗的读法,一般是二、三读法,读完前两个字要稍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音,声音也要拉长些。注意逗号、句号的停顿。根据古诗的内容,最后一行要读得轻一些。
(3)练读,看谁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然后全班齐读。
二、理解古诗的内容
1.理解题目的意思:所见的意思就是:所看到的。诗中所描写的这一情景是谁看到的呢?(作者)作者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2.学习古诗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1)齐读古诗,想:古诗中写的是谁?(牧童)童指儿童,小孩。牧指放牧牲畜的。诗中所说的牧童,是放牛的孩子。
(2)读第一句,说说这个放牛的孩子在干什么?(骑在牛背上唱歌。)
(3)。振是振荡的意思。林樾指枝叶稠密的树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振林樾的意思。(牧童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整个树林。)
(4)再读第一句,回答下列的几个问题:(用投影仪显示出问题)①什么地点?②人物是谁?③他在干什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默背第一句,想象第一句中所描述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然后让同学们背第一句,说说自己的想象。
(5)学习第二句。
齐读第二句,:欲、捕各是什么意思?(欲:想。捕:捉。)鸣蝉是什么意思?(正在叫着的知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放牛的孩子想干什么?(听到了知了的叫声,他想捉知了。)他是怎么做的呢?再读第二句,想:忽然是什么意思?(一下子、立刻)闭口立是什么意思?(闭着嘴站在那里。)看图:他跳下牛背,站在那里干什么?(他在寻找树上的知了。)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大家观察一下他的外貌和神态,然后同桌的同学一块说说。(他穿着古代人穿的衣服,发髻高盘,光着脚丫。右手握着放牛鞭,左手的食指不自觉地摸着腮,眼睛看着树上,专心致志地在寻找着蝉的踪迹。)
听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象这个孩子听到蝉的叫声后那一连串的动作。(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向树上望去。)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动作词语:停、跳、站、望。
说说这首古诗是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夏天)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夏天?(樾,蝉)为什么?(樾:树阴,夏天树木的枝叶茂盛,才会有树阴。蝉:夏天才有的一种昆虫。)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先读古诗后解释。)
说说振、欲、捕三个字的意思,然后做课后作业 1。
背诵古诗。个人背、齐背。
读生字卡片。
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检查背诵古诗。请两个同学站起来,一个背诗,一个说古诗的意思。
二、读本课的生字卡片,练习口头组词。有些同学常用古诗中和生字相邻的字组词,老师要告诉学生古诗中相邻的字很多都不是一个词,不能随便用。
三、指导书写
1.这五个字中哪几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的字有几个?(三个:振、鸣、蝉)
2.说这这三个字怎么记。振:右边是晨字的下半部。鸣:口字旁写在田格的左上格里,鸟的第一笔写在竖虚线上,最后一笔要写大些。蝉:为什么是虫字旁?(蝉属昆虫类。)蝉是益虫还是害虫?(害虫,它吸食树木的汁液。)抄字头。
3.欲: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左右各占一半。)谷的第四笔写成点,右边的欠第三笔起笔在前两笔的相接处。抄字头。
闭:书写顺序是先外后内,部首是门字框、门的笔顺是:
四、听写。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听写,其它同学在听写本上听写。
作业 :1.写生字。2.默写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第三节
一、导语 :
今天,我们上一节说话训练课,内容是练习转述。根据同学们的理解说说什么叫转述。(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板书:转述。今天让同学们练习的内容是:转述通知。
二、请同学们看126页:
读一读。先自己小声读,再请一个同学读,边读边想:要求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把时间、地点、内容说清楚。
2.转述要准确。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转述
1.默读通知内容,把通知中表示时间、地点、内容的部分画下来(3月18日下午2时,在学校礼堂召开家长会)通知的后半部分是希望和要求。
2.如果你接到这个通知,回家后怎样和爸爸妈妈说呢?老师提示:要把通知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次序也可以打乱,但内容要说全,说清楚,不能转达错了。
先自己说一遍,然后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练习转述,要互相检查是否达到了题目的要求。
例:我们学校定在3月18日下午两点召开家长会,地点在学校礼堂。一定要准时参加,别迟到,万一有事不能去,要事先和老师说一声。
3.最后让几个同学在班上练说,大家评议。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好通知,让学生练习转述。通知内容是:为使学校门口不再发生堵塞现象,从明天开始请学生家长在离学校门口 50米外的地方接自己的孩子。希望同学们做好家长的工作。
2.先让同学们把通知的内容读明白,想一想怎样转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转述要准确,把内容说清楚。
3.请几个同学在班上转述,大家评议。
4.老师小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听到很多事情,当你用自己的话向别人学说另一个人的话时,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把内容转述清楚,说准确,既不要罗嗦,也不要漏掉内容,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转述能力。
语文的教案13
教学目的:
1、了解石榴的外在、内在特征,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体会作者托物言志,借石榴抒发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奋发向上的品格与精神。
3、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成就。
4、掌握本课的字词。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赋予石榴的形象和感情。
课件准备:
①本人自创开发的《石榴》(Authorware版);②网上挑选的《石榴》(ppt版)。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朝读:①自读课文;②利用工具书预习生字词,读懂词义读准字音。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之中有谁吃过石榴,或看到过石榴树?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看到的、知道的石榴,然后教师打开《石榴》课件(Authorware),展示其中的两个模块“图片欣赏”“石榴简介”。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图片,一边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
石榴,别名安石榴、海石榴、若榴、丹若等。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小亚细亚国家,传说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安石国传入中国,因红色果实垂垂如赘瘤而得名。因一说其种来自安石国,故名“安石榴”;二说其种由东海新罗国(朝鲜)引入,而名“海石榴”。
石榴为落叶小乔木。在热带为常绿树。分花石榴和果石榴两类。生长健壮,树高5米左右,树干灰褐色,嫩枝黄绿,枝端刺状。叶对生,倒卵状长圆形,似柳叶,叶面有光泽,新叶嫩绿或古铜色。花有单瓣、双瓣,花多红色,并有黄、白、玛瑙及红白相间等色,花瓣皱缩,花期5~8月。果实球形,黄红色,内有多数子粒,多汁可食,甜而带酸。
石榴枝繁叶茂,红花绿叶,十分美丽,为夏季重要花木。初夏之际,繁花似火,凝红欲滴,点缀于绿叶之中,让人感到“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石榴传入我国,深受人们喜爱,被定为农历5月的“月花”,5月被称为“榴月”。现在我国除极寒地区外,均有栽培分布。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西班牙把石榴作为国花,栽种特多。
石榴是人们喜爱的果品之一,其果色艳丽,风味优美,营养价值较高。古人把它比作“雾壳作房珠作骨,水晶为粒玉为浆”,称之为“水晶珠玉”,列为果中珍品。在中国及东南亚各地,石榴是中秋佳节的应节果品,象征长寿、团圆和吉祥,多年来,畅销不衰。
二、交代任务,板书标题、作者
1、首先介绍郭沫若:①阅读勾画教材上关于郭沫若的注释;②展示课件中的“走近郭沫若”,了解其生平地位主要作品。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学者(他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创作了诗歌、散文、戏剧等大量文学作品,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邓小平称他是继鲁迅之后的“我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学习他的一篇散文作品《石榴》。
三、了解朝读预习效果,检查字词读音:先展示课件中“生字教学”模块的第一页,点读;再展示课件中“生字教学”模块的第二页,集体订正。
四、朗读课文(课件中有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教师介绍《石榴》的写作背景:(打开课件的“写作背景”模块)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政界人物、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借石榴托物言志,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奋发、热情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情的追求
(3)讨论分层:打开课件“课文分析”模块中的第一块“课文结构”,师生共同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得出:“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由此先将本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石榴树,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点读或齐读)
2、作者是怎样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来的,是直接引出来的吗,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将一般的树木和少数树木对比,引出石榴。石榴开花是在五月过后,面对炎炎烈日,石榴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它不畏炎热的个性,赢得了作者的青睐。
3、“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题,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情感,总领全文。
过渡语:石榴的“最可爱”究竟体现在哪里呢?下节课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从哪些方面对石榴进行描绘?
先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再写石榴的花;后写石榴的果实。第2段:枝叶美;第3—5段:花朵美;第6段:果实美。
2、学习第一层:
①男生齐读,要求读出石榴枝叶的神韵气质及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
②思考:石榴的枝叶美在哪里?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③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表现石榴的枝叶美?(对比,把石榴和梅柳来作比较);
④“梅柳之长”,“梅柳之短”各指什么?(长:奇崛清新;短:枯瘠柔媚);
⑤小结:第2段,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石榴的枝干、叶片分别同梅树、杨柳树相比:第一、二分句先说石榴与梅树、杨柳树的相同点;第三、四分句分承第一、二分句,突出石榴与梅树、杨柳树的不同点;第五、六分句进一步写比较的结果,充分肯定石榴取长去短的特点,“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
3、学习第二层:
①女生齐读3—5段;
②第3段写花的什么,“最可爱”的原因是什么?写花的颜色(色彩)和品格(习性)。颜色:深红;习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之所以“最可爱”,是因为它既有形态美——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
③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为何如此比喻?两者有何相似点?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石榴和心脏都是一样的鲜红,一样的火热把石榴,把石榴比作夏季的中心——心脏,这表明作者对石榴高度的赞美,突现了石榴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
④第4段写什么?由花骨朵到花的演变过程(骨朵:没有开放的花朵)作者把这个过程称为什么?
“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
⑤第5段写什么?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由花到果的变化,主要写颜色和形体的变化。颜色:红—金黄;形体:花瓶——金罍。结合课件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和感情。
4、学习第三层:我们欣赏了石榴奇崛清新的外形,领略了石榴花的热情奔放,我们再来看看石榴的果实
①朗读课文
②石榴果实成熟时是什么样子?似破口大笑,籽粒透明光嫩;
③这一段语言运用有什么特点?运用拟人比喻,语言生动准确,形象写出了石榴果实成熟时的样子。
5、小结:读完第二层,我们可以看到本文在状物上有什么特点?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二、研读第三部分:
1、齐读
2、文章先说“我喜欢夏天”,再说“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再次把石榴花比作“夏天的心脏”,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
作者说“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这里,实际上是把夏天象征为一种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而石榴树在作者的眼中,又是夏天少数开花的树中“最可爱的一种”,石榴的花又因它的形态色彩美和精神美,因它那“奇迹”般的充满“妙幻”的发展变化美,成为石榴树“最可爱”的部位,要是没有它,夏天将显得黯然无光、索然无味,所以把石榴花视为“夏季的心脏”。再次把石榴花比作“夏天的心脏”实际上就是赋予石榴(像夏天一样)热情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和品格,表达了对石榴高度的热爱和赞美,含蓄地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作者先说喜欢夏天,其实是一种衬笔。
3、“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什么意思?流口水了
三、总结全篇
1、主题(写作目的):本文通过对石榴具体生动的描绘和热情的赞美,赞扬了不怕威压、敢于斗争、热情向上、充满活力的品格与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人生追求。
2、写作特色:
①抓住特征,生动细致地描摹;
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③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四、落实课后作业,另外设计几句推销石榴的广告词。
语文的教案14
设计意义:
《植树》看图写话是语文S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百花园二里的内容。如果我们把这次写话运用一般的训练模式(先看图再写话),那么学生很难进入植树的这种活动情境,也很难激发学生写话的激情。因为对于城里的学生来说,图中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他们没有亲身植树的感受,而是凭借图画上的情境去想像,去捕捉别人的植树感受。这样学生在写话时便是空洞无语,无真情实感,尽管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把无生命图片写得较生动,这也是学生凭空造假。我们为了让儿童去感受生活馈赠,发觉生活中的真善美,积累情愫,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让学生有话可写,摆脱昔日畏惧写话的心里障碍,从生活中触发创作灵感,特开展一次3·12植树活动。在此基础上,并运用现代技术媒体将学生的劳动场景录制下来并从不同的角度再现活动中的某一场景,实现动态教学效果,使学生加深对某一场景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写话兴趣。其教学模式为:走进生活借助媒体快乐写话。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此设计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进行快乐写话。此设计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实践性。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验生活,感悟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儿童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写话素材。
2.能力目标:看图写话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次看图写话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与书面语表达能力的根本。
3.认知目标: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知识迁移,从而积累写话语言经验和语言表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活触发情感
1.3月12日带领学生在学校植树造林的基地上进行植树活动。
2.在植树活动中教师有组织的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分工合作(打水组、扛树苗组、浇水组、挖坑植树组等)。
3.在活动时,我有意地请学校摄影教师把所有的活动场景摄下来,并制成课件。
[3月12日是植树节,这样的日子进行植树有其特殊意义,学生既受到了教育又获得了写作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才能触发其真情实感,才能消除学生写话的素材屏障。科学的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把写话的难点制成电视特殊镜头(课件),再现学生生活是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唤起学生写话灵感的法宝。]
二、整体感知建立表象
1.播放植树活动过程中的实况录像,让学生在音乐与图像中再现自己的劳动场面。
2.提问:这是什么季节?图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教师板书:植树)
[任何一幅图都有它的主题(中心),在儿童刚涉入看图写话的大门时,教师必须引导儿童抓主题入手,只有当孩子抓住了主题,他们才能围绕主题去进行观察,在观察时学生在动听的音乐中、鲜明的画面前,情感的思维被激发。]
三、知识迁移积累语素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录像,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如描写春天的词语,表示高兴的词语,劳动场面的词语等。)
[这一环节主要是给学生一个知识迁移的途径,从而唤醒学生过去学过的词语,这样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为以后的写话设下铺垫。]
四、仔细观察拓展思维
1.分步出示五幅投影片:先投影天气晴朗、春暖花开的图片,意在指导学生在文章的开始要交代植树的时间、地点、并进行适当的景物描写;接着分步加投植树挖坑的图片、培土的图片、浇水的图片。并问:你们在植树过程中是怎样做的呢?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后投影植树后孩子们同小树比高的图片,并问:看到自己亲手植的树,你们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
2.合作探讨(四人一组)植树的过程。
3.分别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创造的眼睛,没有细致的观察,便谈不上对万物的深刻认识和抽象概括。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现代技术媒体独有的优势,把图中的事物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有计划、有目的地分解投影,或根据画面补充相应的投影片,让学生有效突出、突破教学中重难点,并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观察、实践逐渐掌握观察的法则:细致性、顺序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独特性。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充分的运用了知识的迁移性,为他们学习中排除了一个又一个语言思维上的障碍。学就是为了用,这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最终目的。今天,我们培养的是素质人才,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人才,是实用型人才,而不是昔日的书呆子型的学生,而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种种困难,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另外,在学生观察清楚画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像,因为只有丰富的想像,才能描写得生动形象;只有根据画面进行扩展,才能使画中的人物活起来。]
五、整体感悟,体验成功
你能按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顺序将这幅图说完整吗?在说话时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式:同学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学生先自己说,接着小组互说,最后指名说。)
[通过这种四要素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既能让学生对图的整体感知,又能培养学生说完整句子的能力,当然在说的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发挥想像,只要符合图意都可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求异性。这样的训练就能真正地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成功的快乐]
六、写作实践(写话),运用语言
请同学们用一句或几句话把刚才说的这几幅植树情景图写下来,你是怎样说的就怎样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也可以请同学或老师帮助。
[写是看与说的最终目标,学生在看与说的基础上很容易也很乐意把说的写下来,因为他们具有了写话的生活素材与语言要素,(即有话可写),这种写是一种情感的真实表达,他们也不会横眉冷对作业本,俯首苦思咬笔头。]
七、品读作品,信息反馈
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话读给自己听也可读给同桌或老师听,把读不通的句子改正过来,然后教师选择2至3篇优秀作品进行诵读。
[读是一种最快最好的信息反馈,读可分为自读、互读、小组读等,学生通过读能品悟自己的作品,又能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这是学生自改习作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学生认识的又一次升华。这一环节教师的诵读就是对学生劳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学生作品一次最佳评价。其实学生的习作就是由实践(阅读实践与生活实践)到认识(悟、构思)再到实践(习作实践)再认识(读、改)的循环过程。]
相关链接:
我国植树节的来历:树木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植树造林。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规定植树节、造林日、绿化周(月)的已多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是开展植树节较早的国家之一。
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临时大总统后,积极倡导植树造林。他说: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他不仅倡导植树,而且身体力行。有一次,他回故里广东省中山县里,特地将从檀香山带去的树籽亲手种在故居旁,长大后苍劲挺拔,为人乐道。在孙中山先生执政的19l5年7月31日,中华民国政府做出决定,将每年的清明节定的我国的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因病逝世。直到1979年,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正式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
植树节的意义:植树节的意义不是在于每个人都要在植树节这天去种一棵树,而是通过植树节的又一次来临,使我们大家更加的关注绿化、环保的问题。众所周知:地球正在沙化,沙漠的覆盖面积正在逐年的增加可我们似乎觉得这些离我们还很远,但是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默默无闻地为这片大地播种着绿色,他们有的被称为英雄、有的被称为当代愚公,有的甚至是外国友人他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植树是全人类的大事,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伟业。
语文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⑴ 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⑵ 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⑶ 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⑴ 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⑵ 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平静、横卧、笼罩、薄雾。
⑶ 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⑷ 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⑸ 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⑴ 学生展示。
⑵ 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______人们_____。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语文的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社戏》教案03-08
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30
语文母鸡教案10-15
语文《石榴》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