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2022-06-04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过了两篇以“记”为体裁的文章,《小石潭记》先借尤为清冽的潭水、参差披拂的青树、往来翕乎的游鱼,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又借四面环竹,空寂无人的环境道出了自己孤独无助、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岳阳楼记》借迁客骚人的忧喜之情,展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由此可见,“记”这一文体,明为“记”,实为“寄”也。它们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借题发挥,融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为一体的名篇佳作。下面我们学习《醉翁亭记》,且看作者欧阳修如何借题发挥吧!

  二、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词注音并注意语音停顿:

  学生齐读、听录音读、个人读,理解重点字词句:

  ⑴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⑵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⑶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⑷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⑸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⑹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特别提示:“也”字的用法,“而”的轻重读法。

  三、课文理解,学生带问题朗读课文

  问题设置:

  1、结合课文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恰当的修饰语:

  之琅琊;之酿泉;之醉翁亭;

  2、“醉翁”及“醉翁亭”的来历是什么?醉翁的乐趣在不在酒?

  3、作者在写醉翁亭之前写了哪些景物?它周围的景色如何?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朗读中讨论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四、他山之石

  我初中时有一个老师性情豪爽,嗜酒如命,每餐无酒不食,每饮四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间断,常常容光焕发,心乐之,口歌之,手舞之,足蹈之,且自号曰“醉翁”,他的宿舍被我们戏称为醉翁亭。那么他这个醉翁之意全在酒,或借酒浇愁,或借酒作乐,但教书功夫却很了得,对学生宽严有度,他是教数学的,文学功夫颇深,很得同学的敬重。不幸于上月死于脑溢血。我还特意写了一首挽诗给他:

  恩师一朝乘鹤去,山愁水凄万里烟。三尺讲台润无声,一生桃李遍涯天。

  从此不得聆面训,长恨华佗早千年。但愿蓬莱仙境在,青鸟殷勤为探看。

  而本文的醉翁之意却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五、课文探究

  1、作者写早晚之景和四时之景都抓住了的____________特点,从而写出了山间的无穷乐趣。

  2、课文第三段写人物活动,作者设置了几个场景?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3、本文写了作者的哪些快乐之事?他的快乐仅仅是一己之乐吗?

  六、小试牛刀

  试结合课文注释以及你对课文的理解翻译课文。

  七、小结

  本文借对醉翁亭及其周围景物的描写,通过人物活动场景的安排,表现了作者的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文为乐的豪迈情怀,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成为成语为世人所称道。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一定游历过不少的名山大川,请就其中的一处景物,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或感悟,5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绿色蝈蛔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拟人

  蝈{}生动

  蝈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有趣的书的发展历程。体会中国古代,现代人的聪明才智。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11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了解书的发展过程的几个阶从而懂得事物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2、认识11个生字。

  教学准备:插图或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们喜欢读什么书?你认为这些书怎么样?那你知道他们的历史吗?你们手中用来学知识的书,在两千多年前可不是这么轻,用起来这么方便的。你想知道它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吗?让我们快快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吧!”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

  2、检查生字,练读。

  3、小组合作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动笔画一画,把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4、指名读课文,标出段落。

  三、结合插图,理解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 议一议,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书籍发展的几个阶段。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有疑问的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什么样的书?(交流汇报)

  (通过预先留下搜集材料的作业,让学生们自己掌握惧资料的能力并积累更多的知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童话角色、结构特点,理清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头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夏夜的公园图)请学生看图说说夏夜的美景。

  2、夏夜真美,今天我们就学习(课件出示):

  3、过度:在这么美丽的晚上演绎了一件感人的事。是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2、同桌讨论刚才的问题。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1~5自然段:

  ⑴ 看图说说小蚂蚁的样子。

  学习生字“趴、根”。

  设疑: 小蚂蚁为什么哭呢?

  ⑵ 同桌读第一至第五自然段,并讨论以上问题。

  ⑶ 全班交流。

  ⑷ 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⑸ 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 它的哭声引来了谁?

【【必备】语文教案范文集锦5篇】相关文章:

【必备】语文教案范文集锦7篇05-19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05-26

【必备】语文教案集锦6篇05-17

【必备】语文教案模板集锦5篇05-13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五篇05-26

【必备】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05-25

【必备】语文教案范文合集5篇05-20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锦9篇05-23

【必备】语文教案范文集合7篇05-29

【必备】语文教案范文集合5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