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2022-06-03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1设计特色:

  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自主探究,在创新中求发展。

  2信息资料

  1、d、t、n、l的字母卡片及与单韵母相拼的翻动式卡片。

  2、拼音乐园的课件及“摘苹果”游戏的挂图。

  3、学生用的橡皮泥、小棒和毛线绳。

  3教学要求:

  1、学会d、t、n、l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4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声母:b、p、m、f并让学生回忆记忆的方法。

  2、复习音节:ba、fo、ma、po

  (设计意图:采取指读对读齐读和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检查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进行字母形状记忆方法的迁移。)

  二、声母音的教学

  1、拼音乐园里可热闹了!今天老师还要带小朋友到这里认识一些拼音娃娃。你们看谁来了?大屏幕演示字母d、t、n、l及直观图。

  2、小朋友,你认识他们吗?指名试着读一读。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3、学生模仿读、练读、对读、同座互相检查读,教师相机指导n、l纠正的发音。

  (设计意图: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不同发展需求,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三、声母形的教学

  1、屏幕上的图能够帮助你们记住d、t、n、l的样子,请小朋友仔细看图,想一想有什么新的发现,同座交流交流。(学生用以前的方法编顺口溜:队鼓鼓锤ddd;鱼儿跳舞ttt;一个门洞nnn;一根木棍lll。)

  2、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畅所欲言。(马蹄印ddd、用手指摆d的形状;小伞把ttt、倒拄拐棍ttt、t和“七”像;独木桥nnn;l的形状像数字1、筷子、教鞭、指挥棒、旗杆、铅笔、灯管……)

  3、他们还和我们以前认识的哪些拼音娃娃很像?

  (d和b、p;n和u、m;t和f;l和i)

  (设计意图: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寻找新的发现,使学生思维中创造的火花不断闪现。声母形的记忆体现层次性:先引导学生从直观画面观察记忆字形;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字形;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所学比较记忆字形。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参与、体验、合作、发展,学习态度和情感得以进一步提升。)四、声母与单韵母的拼读教学

  1、翻版出示音节;这些音节你们会读吗?试着读一读。指名读、小组读、示范读、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自由选择读、齐读等。教师重点纠正n、l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2、屏幕演示一些带调音节:da、di、tu、nu、li、lu、ni、na.让学生用这些音节组词或说一句话,看谁用上的音节多。

  (设计意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成就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拼音在生活中的作用,为学生提前识字说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这四位拼音娃娃分别在四线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声母"t"的写法。其余三个声母学生根据观察试着写一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指导自己满意为止。

  3、教师巡视纠正指导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书写在低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弹性要求和交流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书写的乐趣。)

  六、巩固练习

  1、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小棒、毛线捏一捏、摆一摆今天认识的拼音娃娃。有的独自进行,有的与同座讨论合作,教师给捏摆好的同学以展示的机会。

  (设计意图:独特的教学手段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饶有情趣的欣赏、展示是对学生内在需求的最好馈赠。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会成为学生记忆中永恒的财富。)

  2、“摘苹果”游戏。拼音娃娃来到果园里,哇!树上结满了红通通的大苹果,多诱人啊!你们想吃吗?学生认读苹果上的字母、音节,读对了就奖励一个大苹果。

  (设计意图:游戏是孩子们快乐求知的源泉。学生在积极的竞争参与中,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得到培植。)

语文教案 篇2

  15、 《父母的心》

  〖学习目标〗

  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

  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 阅读文章思考

  2. 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 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 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 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一、导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导入:我们今天学习日本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则小说《父母的心》。

  板书课题: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颗红心。问:若给这个红心里添加一个词语,表达父母之心里最为宝贵的是什么,你觉得最适合添加的词是什么?

  明确:爱

  师:父母对于子女的疼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朱自清在散文《背影》里,以执意送儿子上火车并给他买橘子来表达;林海音追忆小学读书时一次雨天不想上学,被父亲打,他又担心我冻着送来花夹袄。在生活里,你的父母之爱心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师:思考,川端康成在《父母的心》一文里,父母的心又表现在哪里呢?

  引导概括全文内容:本文讲述了穷人父母不舍得送掉自己孩子的故事。

  二、梳理文脉,理解父母之爱

  (一)认识到这个家庭的穷困

  师:这个家庭的穷困你从哪里知道的?

  阅读文章片段:

  1.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裳都污迹斑斑。(这是做直接的外貌描写。由此看出这个家庭孩子多,而且生活比较窘迫。师问:为什么不用"衣衫破烂不堪"来描绘?

  明确,这个家庭虽然穷困,可是父母还是竭尽全力照顾好他们。只是孩子们调皮,加上母亲怀里还有小孩子占着身子,衣服换洗不及或没有换洗衣服)

  2."哪里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穷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这是语言描写。以父亲的口吻,说出家里的穷困状况,已经到了无法养活这几个孩子的地步了。)

  3.师:有的同学还会从别处文字里,看到这个家庭的贫困——你能找到这里吗?

  明确: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贵妇人。女佣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

  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

  师:这是对比的写法。以贵妇人的形象来衬托,在她的眼里看出了两层意思:这个家庭很穷困;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才能享受天伦之乐。

  师:这时这个穷困家庭面临一次转机。这就是,贵妇人想要收养他们的一个孩子。现在让我们理性分析一下,这个家庭的父母该不该送出自己孩子?

  对比分析:送出的话,这个孩子进入富贵家庭,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而且这个家庭的生活困难也可以得到缓解。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送出去是最正确的选择。不送的话,他们的家庭可以保持完整,可是生活的困境要继续下去。

  明确:送与不送,作为父母这是一个矛盾的选择。这个矛盾性集中体现在本文中的三次反悔。

  (二)理解父母的爱心

  1.全文写了三天的故事。梳理情节发展线:

  空出三次反悔内容,引导学生填写(时间和转变):

  第一天上午,贵夫人想收养孩子;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又反悔,送来二儿子——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换——第三天上午,快到北海道了,又反悔,想要回孩子。

  2.注意几个时间词: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就来换回(大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来换回二儿子(二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白天);第三天上午,船快到北海道了,他们决定要回孩子(小女儿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多一点时间)。 可知,送出每一个孩子,作为父母心里都不好过。请你选择一个孩子,猜想一下,送出他之后这个家庭会发生什么故事?这是小说预留下的空白,也給读者留下了想像空间。

  明确:清晨,是一早的意思;傍晚是天刚黑下来,这也说明时间很早。由此,可知父母的心情很焦急,迫切想要回孩子。而第三天上午,则写时间很迟。说明他们这一对父母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也不好意思反悔,所以始终犹豫,最后是即将隔离的现实迫使他们下了最后的决心。不惜一切,也要要回孩子。不然,这个后悔将是一辈子的。

  2.注意,第一次送大儿子时,父母都在;第二次,因为反悔要用二儿子还回大儿子,这是父亲来的;第三次,还是反悔,要用女儿还回二儿子,这是母亲来的;第四次,因为想要回孩子,父母都来了。

  对于他们父母几次出现,你怎么理解?

  明确:第一次父母与孩子最有告别,他们以为从此再也见不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反悔,父母谁都犹豫,不肯出面,所以由父母双方一方担责;而第四次,则是他们表达对于收养人的歉意,也说明他们不惜一切也想要回孩子。

  占了上风。

  4.这父母对于儿女的不舍,还在哪些细节处可以看出来呢?例如,父亲听到贵夫人想要一个孩子。他说,回家商量。可见,他是犹豫的。母亲送女儿换的时候,"难为情",也是表露出一份歉意,觉得对不起人,可是又舍不得孩子。

  师:你是否可以理解了,题目中的父母之心是指什么?

  明确,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不可割舍掉的"宝"。

  三、认知明暗双线的结构

  师:文中只写了这一对父母的心吗?

  提示:文章还有一条暗线,在写父母之心。

  明确,贵夫人,也希望有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她最后还成全了这一对穷人父母,说明她也是理解父母之心的人。而且,也可以说,她虽然无子女,却也有父母之心。

  师:这个贵夫人,她也有对于父母之心的`理解,所以每一次换孩子,她都同意了,而且即使穷人父母毁约,她也没有收回报酬。她这么宽容和善待这个家庭,只是因为她也理解什么是父母的不舍之心。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发言

  2. 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 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 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

  〖课后学习〗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 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的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你耳边常听见的是父亲的什么叮嘱?对父亲的叮嘱你抱什么态度?

  2、交流。

  3、本文的作者,是他父亲一句叮嘱影响了他的一生。出示课题:父亲的叮嘱

  (通过回忆父亲的叮嘱,引出课题,揭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课前预习。

  2、检查词语:寂寞和颜悦色审视不知好歹面面相觑教诲

  3、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读。

  (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四、再读,理解课文。

  1、父亲的叮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1) 在画杨桃时,我想起父亲的话。同时,要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矛盾心理,但最终还是按父亲的叮嘱去做的。

  (2) 在老师教育几个同学时,我又一次想起父亲的叮嘱。老师的神态有哪些变化?同学们的语气有哪些变化?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作铺垫。)

  (3) 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

  (4) 理解、体会几种“……”的含义。

  (通过分角色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2、讨论一下对“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不仅在画画。”这句的含义。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省略

语文教案 篇4

  一、谈话导入

  那么可爱、幼小、快乐的小鸟因为被孩子们用弹子射中了,却再也不会听到它“清脆和柔美”的歌声了。你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要对那些孩子说的吗?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 学习交流

  师:是啊!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帮我们做了许多事。

  1.交流查找收集的有关鸟类的资料,评选鸟类能手:

  鸟名

  外貌与特点

  歌唱能手

  捉虫能手

  捕鼠能手

  筑巢能手

  2.我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合在一起办一个展板,放到校园里让其他同学一起了解鸟类,保护鸟类。

  3.鸟儿既然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鸟类呢?

  三、练习

  1.拼一拼,组成词语。

  弹 dàn( ) tán( )

  只 zhī ( ) zhǐ( )

  2.抄一抄。

  丰满 觅食 景致 倾听 仰望

  3.试着用上面的词语造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的八个方面的训练内容,复习巩固本单元的识字,区别多音字、形近字,引导学生朗读儿歌、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注意积累,学习运用。

  2、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教学准备

  教师: 反映《溪居即事》意境的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和诗文朗读CD。

  学生: 每人准备一本字典。

  教材简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了八个方面的训练内容: 一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是识记由本单元学过的生字组成的新词,积累15个词语; 三是比较形近字组词语; 四是用“是”、“有”、“在”写句子,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五是读读背背唐代崔道融的诗《溪居即事》; 六是朗读小诗《看红灯》; 七是复习用部首查字法,自学生字读小诗; 八是自主识字园地,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一题区别多音字: “觉”、“乐”。建议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辨别多音字。即通过读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区分多音字。

  * 第二题巩固学过的生字,积累15个词语。建议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自读、领读、轮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读记这15个词语。

  * 第三题安排了四组形近字。建议教学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每组字的异同,然后让学生对比组词语,从字形、字义上加以区别。四组字都可以抓偏旁表义来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 第四题通过提供的例子,训练学生写一句话的能力。没学过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 可以通过听(朗读能力好的教师可以当堂范读,朗读能力较差的教师可以借助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也可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背诵。

  《溪居即事》这首诗的意思是: 篱笆墙外谁家没拴好的小船,被春风吹进了钓鱼湾。小童见了以为有客人来了,急忙跑向柴门去抽开门栓。

  * 多数小朋友都看过红灯笼或玩过红灯笼,对红灯笼很熟悉,很喜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拍手边朗读。也可以配上其他的动作。

  * 教学此题,要完成两项任务: 一是运用已学过的部首查字法自学生字,既运用了部首查字法,又自学了生字,培养自学生字的能力; 二是朗读小诗,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环保意识。

  * 建议学生自主圈画出认识的字,再分四人小组交流:谈一谈自己识字的方法、经验。

  教学思考与设计(参考)

  一、教师谈话,引入新课的学习

  教师告诉学生,通过第六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又和好多汉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它们可高兴了。今天,这些好朋友又来和大家见面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第二题。请大家大声地叫一叫你的好朋友的名字(读词语),忘了的问一问你的同桌。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积累。

  二、教师小结,拓展到自主识字园地

  通过第六单元的学习,相信小朋友们在课余时间还交了不少朋友。看,它们来了(出示“自主识字园地”里的字、词)。

  1、认一认园地里的汉字,不认识的字问一问老师、同学,也可以运用字典查一查,能认多少认多少。

  2、把认识的字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数一数有几个。

  3、说一说自己是在什么地方认识这些汉字朋友的,和同学分享自己学习的快乐。

  三、读读玩玩(兼作课间休息)

  1、自读儿歌,想一想这两首儿歌分别写的什么,和同桌交流交流。

  2、大声朗读,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背诵的把儿歌背下来。

  3、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朋友拍手读儿歌,进行课间休息。

  四、指导学生回到座位,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要求: 正确、流利。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重点指导朗读,同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这首诗的大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鼓励学生背诵。

  五、区别多音字和用形近字组词语

  要求: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完成第一题,一组做第三题。

  1、自主读一读,弄清题目的要求,按要求完成。

  2、同桌交流交流,看看谁做得正确。

  3、两大组交换。

  建议: 教师在学生分组自学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培优补差,注重分层教学,力争把差生的问题解决在课内。

  六、读一读,写一写

  1、读第四题每一组的例句。

  2、仿照例句写句子。

  3、同桌交流,看谁写得正确、通顺。

  七、自学生字读小诗

  1、抽学生说说部首查字的方法: 先找到要查的字的部首,数一数有几画; 然后在字典“部首目录”里找到它,翻到部首对应的页码,在“检字表”里找到该部首; 再数数要查的字去掉部首后剩几画,就在几画里找到要查的字,看看要查的字在字典正文的哪一页; 接着在字典正文里找到要查的字,把音节写在四线格里。

  2、用部首查字的方法查出文中带点字的读音,并把音节抄在四线格里。

  3、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4、通过多种方式熟读小诗,然后与同学交流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参考资料

  《溪居即事》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漂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经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雕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 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关于语文教案范文合集5篇】相关文章:

关于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05-14

关于语文教案合集8篇06-01

关于语文教案合集7篇05-29

关于语文教案范文7篇05-14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06-02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合集5篇06-02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05-30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合集5篇05-25

【必备】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05-25

【推荐】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