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2022-05-11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回、片、皮” 3 个生字。认识“横钩”1 个笔画。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和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放映课件《秋天的菜园》,配乐曲《小燕子》。

  2、看了这丰收的菜园,你想说什么?

  3、一个有趣的故事发生了,故事的名字叫《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生字“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音,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文中的生字。

  2、再读课文,要把词句读得正确、流利,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用各种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并给生字组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次、再、仔”是平舌音,“什”是翘舌音、前鼻音,“样、兴”是后鼻音,“么、得”读轻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有效的方法识记生字,认识“王字旁”。(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4)回答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A、这句话是谁说的? B、为什么说“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1、自由读文,用横线画出小燕子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燕子妈妈说的话。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燕子妈妈的话要亲切,读出对小燕子的鼓励,小燕子说的话语速要较快,读出它的高兴。)

  四、指导写字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回”“片”“皮”,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书空。认识新笔画“横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卡片。

  二、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练习,并仿照例子练说。

  课件出示:看看 看一看 说说 说一说

  比比_________ 读读___________

  听听_________ 数数___________

  你还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吗?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出示问题。

  (1)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每次都看到了什么?

  (2)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3)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用序号标出来。)

  (4)每次看到了什么?用横线画一画,再读一读。

  (5)教师出示冬瓜与茄子实物,指导学生观察。

  (6)燕子妈妈为什么会夸小燕子?用符号圈出燕子妈妈每一次夸小燕子的话,读一读,注意读出夸奖的语气。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评议。小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

语文教案 篇2

  课标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积累词语;了解科幻作品的特点;

  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2、过程与方法:在解读课文过程中,认识想象的依据,想象的展开。在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开启学生的想像力。拓展想像力,学习写作想象作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学习重点:认识想象的特点和要求:合乎情理、富有新意。

  学习难点:1、认识想象的依据和展开的层次。

  2、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学习时间:1课时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闲暇 裹着 癌症 针灸 褪 蹭 神经末梢

  2.掌握词语:

  退化:

  返祖现象:

  司空见惯:

  习以为常:

  不测:

  引人入胜:

  3.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国作家

  【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课文共5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探究

  1. 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是开启本文思路的钥匙,同时更是展开本文的翅膀。当然,想象不是胡想,而是有着合理的根据作导引的,作者怎么会想到让人类长一条尾巴呢?作者每一步的想象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动物有尾巴,作者奇思妙想,就想到给人类一条尾巴。

  因为在动物园里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而看动物的动物——人没有尾巴,因此想到了“人类如果也有尾巴”。

  2.作者想象中的尾巴是什么样子?

  尾巴的样子:不会太长,不会长毛;男尾比女尾粗壮些,女尾巴会更柔美;尾巴外裹着一层薄薄的皮;尾巴都会露在外面。

  3.人们会怎样珍视尾巴,对尾巴加以装点和保护呢?

  会对尾巴加以装点和保护,以使尾巴更美丽,更耐用。

  4.作者想象的人类的尾巴会有什么作用?

  生理上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表示歉意、表示赞同、表示友好、表示爱恋);

  有保健的作用(更方便地感知外界的温度、丰富的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凝难病症);

  尾巴可以带来操作之便(木工用尾巴夹住木头、女人用尾巴圈紧小孩,运动场上用尾巴拔河,使体操动作更精彩)。

  5.尾巴的形态、尾巴的处理、尾巴的功能又是怎样想出来的呢?

  1.人类有尾巴——“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引发出来的。2.想象人类尾巴的样子——有尾巴的基础上——根据人类身体发肤的特征及男人、女人体态差异上进行的。3.尾巴的生理功能,工作之便——是从尾巴与人类参加社会活动的联系想象出来的。4.化妆品商店会有“尾巴专柜”,医院开设尾巴的专门门诊,也都是从与人体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诱导出来的想象。

  ①是根据男女皮肤肢体的差异。②人们肯定会珍视尾巴,对尾巴加以装点和保护。③根据社会服务项目想象出来的。④根据人类参加社会活动的联系想象出来的。

  6.作者在想像了人类有尾巴的种种好处后,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退化,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

  7.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愿意长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

  例:不同意:(1)人类有尾巴不美丽,甚至是丑;(2)露着尾巴是把个人隐私暴露出来;(3)有了尾巴坐车不方便;(4)会给别人带来骚扰(5)传衣服和穿裤子时会很不方便。

  8.尾巴有种种好处,如果给每个人都装上一条尾巴,会不会带来什么烦恼?请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例:不同意:(1)人类有尾巴不美丽,甚至是丑;(2)露着尾巴是把个人隐私暴露出来;(3)有了尾巴坐车不方便;(4)会给别人带来骚扰(5)传衣服和穿裤子时会很不方便。

  【拓展延伸】

  想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文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对同一事物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新的见解,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也不妨试着对周围的事物,换个角度去思考,大胆地作出假设,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见解,也许你会获得一种别有洞天的喜悦。

  人类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假想的实现。如人类想象鸟儿一样飞翔——制成了飞机,人类想象鱼儿一样游泳--发明了潜水艇,人类想登上月球、探寻宇宙空间有没有外星人——制造了宇宙飞船等航天器。我们今天也来模仿课文,大胆想象,用“假知人类也有……”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观察,发现“我的发现”里的字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部件组成的,并运用这个特点帮助记字。

  2、在“日积月累”会认9个字,记住6个词语,背诵4条谚语。

  3、学会倾听,能听懂他人讲的内容,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的参与讨论,有帮助别人的爱心。

  4、能通过“故事会”和“擂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语言。

  2、难点:用“……像……”说话,口语交际,收集资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交流共享。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教学流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字。

  2、发现特点。(自己找──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3、总结发现:

  ⑴都是由相同的独体字组成。

  ⑵每组组合的方式不同:

  第一组:上下组合(上下结构)

  第二组:左右组合(左右结构)

  第三组:上一,下二(品字结构)

  ⑶四个生字。

  4、自读生字。

  5、说说:如何利用这种构字特点记忆(两又成双,双木成林……)

  6、拓展:你还见过这种结构的字吗?

  二、日积月累·读读认认

  1、自读。

  2、想想:每一组字的特点。

  3、讨论:特点。

  4、总结:熟字(形声字)减偏旁得到新字,它们的字音都相同或相近,但字义不一样。

  5、再读:在读中感悟读音的关系。

  6、组词:给生字多组几个词,巩固生字的理解。

  7、脱离拼音检查识字。

  〖识字小游戏

  游戏一:摘星星。

  目的:认识生字。

  准备:黑板上布满星星。

  方法:学生上台摘星星,带领大家认识生字,并介绍识字方法。

  游戏二:听音找卡片。

  目的:认识巩固生字。

  准备:生字卡片。

  方法:同桌两个你读我找,我找你读。

  三、日积月累·读读记记

  1、反复诵读:感知词语搭配的准确性。

  2、说说:这六个四字成语在课文的出处。

  3、填空练习:泉水()琴声()枝叶()空气()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

  四、日积月累·读读背背

  1、出示谚语。

  2、自读。

  3、自悟:体会帮助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4、个别读:适时指导。

  5、小组检查背诵。

  6、进行背诵竞赛。(老师说句子的大意,看谁最先说出相关的谚语)

  7、做书签:

  选择一句句子,设计好书签的形状,把句子写入书签中,再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把书签剪下,放入成长记录袋。

  【课后分析】

  学生对游戏识字很感兴趣,做一遍还不过瘾,有的孩子听说不做游戏了,顿时像个瘪气的气球。呵呵,看来游戏教学还应该是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和主渠道啊!学生对动手操作的环节也是不亦乐乎。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巍峨、丰碑”等词语。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3、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难点:

  学习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一、 导入

  1、老师想问问,你们谁到过长城,你能用一两个词说说爬长城的感受吗?

  2、你对长城了解多少?

  3、看课件,再来说说长城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二、认识作者

  说到《长城赞》这课文,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个人,罗哲文。

  课件展示

  师补充介绍

  三、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认识生字,多音字:垛 ,还有 隘 黎

  3、指名读,齐读。

  四、默读课文

  1、默读课文,明确读书要求。

  2、学生自己默读。

  3、交流

  不理解的词语:吏卒、黎庶、百工、巍峨、瀚海、烽垛、隘口、丰碑……自己尝试着解读。

  4、 老师有一个问题,这幅对联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长城的?

  上联:从时间入手

  第一句,朝代,第二句,为此付出的人们,第三句,。

  下联:从空间入手

  第一句,修筑的难度,第二句,经过的地点,第三句,。

  五、、板书

  时间 丰碑 中华民族的

  空间

  六、 拓展

  1、我们说,这是一幅对联,那么你知道对联有什么特点吗?

  2、课件出示对联特点。

  七、作业

  对下联:物华天宝 引得仙女下凡来

  为自己的班级或学校写一幅对联。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形,学会拆字,从而更好的理解字的音,形、义。

  2、学会“词语接龙”的活动规则,锻炼思维能力,扩大词汇积累。学会“把”字句与“被”字句的相互转换。

  3、背诵儿歌,训练语感,培养朗读能力。

  4、通过展示台,想同学展示自己的创作,学会欣赏自己,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拆字,学会分析字的音、形、义。

  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儿歌,提高朗读能力。编写儿歌,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课前准备修改并整理自己的二个,查找有益动物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

  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我的发现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个拆字游戏。1、出示例字。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各自找组合体所隐藏的字,看谁找的多,找的快。

  生说说找出了那些字,是怎样找的。2、拓展练习

  (1)“树”、“春”、“圆”分别可以变出几个字来?

  (2)让学生自己写出能够拆分的字,用学会的方法拆一拆,组内相互考一考。

  教学环节内容

  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二、日积月累(-)我会接(词语接龙)

  1、引导学生观察例子。生说说前一个词和后一个词有什么关系。

  2、生意小组为单位进行口头接词练习,看那组接地快。

  (二)、读读说说

  1、读句子。

  2、扩展练习。

  (三)、读读背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领会三则寓言的含义。

  2.学习寓言语言简炼的特点和运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提前安排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弄懂含义

  2.课堂采用导读式,启发学生思维

  3.介绍伊索及其寓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意无论是明白点出还是含而不露,只有处理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才是好的寓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险,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所谓”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就是简单发议论,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是光有“灵魂”没有“身体”,莱辛又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能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

  读课文,正音解词

  庇护(bì)自吹自擂(léi)烟囱(cōng)妒忌(jì)怯懦()()奚落()

  轻蔑()呆板(dai)

  庇护:包庇、袒护。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奚落:

  光洁可鉴(jiàn)

  洋洋自得:得意的样子

  不可一世: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相提并论:

  怯懦:

  轻蔑: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作者介绍

  伊索,BC6的希腊寓言家,相传原为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严文井,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他的童话,寓言创作,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被誉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

  课文分析《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①故事主要是通过什么叙述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

  ②在他们的问答中,三次问话和三次答话各有什么异同?

  (先后谈了宙斯、赫拉和赫尔墨斯雕像的价格,都是一问一答,基本格式大体一致。

  三个句子词中有变,“值多少钱”,“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这个值多少钱”,其中“值多少钱”四个字反复用,而且主语有的省略,有的写明,有的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区别:“一个银元”“还要贵一些”“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第一答用确数,第二答是比较而言,只谈概数,第三答不用数词,贬低得一钱不值。)但是不写赫尔墨斯的反应,更耐人寻味。

  ②赫尔墨斯每一次发问的提示语都有什么变化?(见书)

  ③你有从中体会到他第二次发问时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吗?

  (第二次发问时,着意写他的表情“笑着”,因为他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那赫拉雕像一定是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过这个价格,似乎满有把握,所以露出了骄矜的表情—笑了)而第三次发问,直接刻画他们心理活动。

  ④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三次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一下顺序?为什么?

  (不能,前两次问答是第三次问答的铺垫,正是有了这两次铺垫,第三次问答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才会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寓意。)

  ⑤赫尔墨斯的爱摹虚容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反映出来?

  (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想象一下当他听到自己的雕像只配作添头,白送时,该是怎样的表情?(老羞成怒、惊呆、满脸尴尬)雕像者呢?(鄙视、嘲弄)

  ⑥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先叙述故事,后点明寓意。)

  ⑦本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本文以叙为主,间用描写,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且文章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作业:书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蚊子和狮子》

  ①请同学用一个成语概括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内容。

  (骄兵必败)

  ②这个寓言故事把蚊子和狮子都当人来写,可以读起来它们的语言、动作仍像蚊子和狮子,为什么呢?

  (抓住动物特征拟人,蚊子嗡嗡叫——吹羞喇叭,唱着凯歌;狮子的武器是爪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③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能想出一个语句概括吗?

  (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利用对方劣势,发挥自己优势)

  ④蚊子向狮子说的一番话是不是吹牛?为什么?

  (形似大话,实质不无道理。蚊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狮子的劣势,有把握取胜。)

  ⑤哪些话反映了蚊子越说口气越大?

  (从“并不比我强”(否定句)到“比你强得多”(肯定句)接着又用事实证明蚊子的话有道理。

  ⑥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时,是否已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不是)

  从哪看出来的?(“不料”)写出它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入蛛网内。用叹息点明寓意。

  ⑦课文中的哪些词显出了强烈的反差?

  (“最中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

  ⑧用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道理。(人贵有自知这明)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人的感情和性格,而且本文构思尤其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浓烟和烟囱》

  ①这篇寓言怎样抓住浓烟和烟囱的特点想象和夸张的?

  (浓烟轻飘,随风扩散;烟囱静止、笔直)

  ②编寓言故事常常用对比的方法,这篇寓言是怎样对比的?

  (两种性格的对比,烟囱勤劳谦虚与浓烟的狂妄自大对比;两种结局对比)

  ③这段寓言从结构上看,和前两则有何不同?

  (没有一段话明确地点明寓意)

  这则寓言主要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运用拟人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寓言上除

  了结构上相似,还能看出寓言在写作方面的一些共同特点吗?

  (1)都用丰富的想象

  (2)故事比较简短

  (3)都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意味深长的道理

语文教案 篇7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杂说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说”及其文体特点

  3.理解课文字词及其比喻义

  二、引入

  1.关于“说”的文体,你知道多少?学过哪些文章?

  2.说说你对韩愈了解多少,韩愈的诗文你学过哪些?

  三、引导自主学习

  1.了解关于“说”的常识及作者、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及重点字词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曰

  四、小组合作学习释疑

  第一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第二段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第三段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五、疑难探究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么?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 乐:能发现、提拔、任用人才的的人

  食马者: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示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六、课堂检测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课文对译: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

  ——选自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

  【注释】

  [1]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相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2]骈死:相比连而死。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3]一食:数量词,犹言一顿。[4]食(sì肆):用作动词,即饲,喂养。下同。[5]见(xiàn现):通“现”,表现出来。[6]策:鞭马用器,这里作动词用,鞭策、驾御之意。[7]也:通“耶”,疑问语气词,这里是用反问加强语气。

  七、课后反思

【实用的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相关文章:

【实用】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05-09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08

实用的语文教案锦集6篇05-08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锦集8篇05-07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05-10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10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10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05-09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05-10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