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2022-05-06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1、我来试试。本部分包含四项活动:读一读,比较字型的变化;读一读,连一连;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成语故事。

  2、探究与发现。教材的主题部分是两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春风、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3、我的作品。这一部分的版面设计是一幅图画,画中表现的是初春时节大自然的景色。画面本身没有色彩。图中,两个学生正在草地上钉一块木牌,木牌上什么也没有写。图画下面有一个学习伙伴,在她的泡泡语中,提示出了本题的一些具体要求。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奇妙

  2、丰富语言的积累

  3、感受语言表达的不同方式

  4、积累成语,同时感受读书的乐趣

  5、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奇妙

  2、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表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汉语拼音字母表》

  1、齐读

  2、个别读

  二、认一认,比一比

  这项活动中一共有四组字,都是笔画增减、细微变化的两两比较,学生通过读,通过观察和比较,会从中感受到汉字的有趣

  1、教师将每组字制作成卡片,出示

  2、学生读一读,比一比,观察每组两个字的字形有什么异同

  3、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并结合生活实际大致了解一下字的意思

  4、对于能主动在生活中识字的学生,教师可以及时提出表扬

  三、读一读,连一连

  左半部分是表示季节的四个短语,右半部分是四组表示季节特点的词语。学生在连线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四季的特点。

  1、学生自由读并连线

  2、指名读连好的句子

  3、全班将连好的四个短句顺着读一读,就会感到好似一首优美的小诗,节奏舒缓,琅琅上口。

  四、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让学生读两组句子,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每组的第一句,语言表达十分简练,意思一目了然。第二句与第一句相比,语言表达显得具体而生动。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

  2、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可以用画或者用动作来表达)

  3、请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问一问学生喜欢的原因。

  (这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人们在生活中都会经常用到,只是表达者会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而进行选择。因此,句子本身不存在优劣的问题,不要强求学生必须喜欢哪一句。)

  第二课时

  一、读成语故事《开卷有益》,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表达的意思是:只要读书就会有收益。

  1、学生自己读一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试着讲一讲故事

  3、分小组讨论:你平时喜欢读哪些书,把自己读书的感受和同学进行交流。可以谈谈自己读了一本有意思的书之后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还可以向同学介绍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好的读书方法

  二、探究与发现

  教材的主体部分是两组词语,从整体上看,这六个词语的意思均和春天有关(每一个词语中都含有一个“春”字)。而且,顺着读一读,还会发现每一行的三个词语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看,春风吹来了!“春回大地”后,“春风拂面”,万物生长,小鸟歌唱,“春光明媚”。下雨啦!“春风化雨”,“春暖花开”,百花齐放,“春色满圆”。两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春风、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1、引导学生读词语,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读中,鼓励学生从每组词语中努力去发现什么。

  2、学生在读中积累词语。

  3、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春天到了,你发现周围有了哪些变化?春天里,从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到人们的穿着、心情等等,都会发生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去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可以是一个词语,可以是几句话,还可以用画画等方式记录一棵小芽渐渐长大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三、我的发现

  这个活动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将春天里的发现,春天里的感悟,通过为画面涂上颜色,通过在木牌上写自己想说的话,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达。

  1、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给予选择的空间。通过观察,春天在每个孩子的眼中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作品。小木牌上,学生可以写上一句赞美春天的诗,或一句提示大家都来爱护春天的话……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和画面表达的意境相吻合,和春天有关就可以,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表达。

  3、提供展示的空间。学生认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让学生之间相互欣赏彼此的作品,互动评价,分享快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3、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教学突破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将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通译下来;引入学生平时看电视书刊以及传说中了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讲述,教师及时给予合理评价。

  教学准备

  有关字词、文言方面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带。学生搜集有关包拯的故事。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同学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唱唱《包青天》的主题曲,哪位同学又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简介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二、 指导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2、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 示范朗读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2、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四、引导复述

  1、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同学们选取一个段落来复述,要求准确,生动。

  2、根据学生复述情况,做具体评价,既要鼓励,又要指出改进方法。

  五、本课小结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本节课我们就是按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同学们对本课内容还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请大胆提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六、板书设计参考

  人物传记

  包拯

  脱脱(元代史学家)

  鬻、徙、砚、率、遗、耶、割牛舌案进贡砚台

  敛、惮、恶、嫉恶、苟、赃、出使契丹严峻执法

  茔克己奉公

  七、作业设计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闻者皆惮之

  (3)与人不苟合

  (4)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2、翻译下列句子。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2)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3、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1、启发发言:同学们对《包拯》一课提出了哪些疑问,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2、肯定学生解疑的方法,并做恰如其分的指导。

  三、 引导评价

  启发: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接触了几篇传记,(投影: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四、 诱思导学

  五、 1、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我们已接触过几篇,哪位同学们能举例谈谈。(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2、提问: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五、拓展巩固

  1、 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六、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七、作业设计

  填空

  课文共有——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

  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

  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一读,背诵古诗,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2、阅读短文,注意读懂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

  3、通过开“小小新闻发布会”,养成专心听别人讲话和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4、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古诗的内容。

  1、读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作者简介。

  3、读第一句,看看说的是什么意思?(早晨,渭城那里雨下得不大,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4、读第二句,看看说得是什么意思?(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5、读第3、4句,说说这是在酒宴什么时候说的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表达了诗人强烈、真挚的惜别之情。)

  6、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这样写突出了什么?(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突出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二、阅读短文《李四光》

  1、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叫地质学?(研究构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

  2、春天的郊外怎么美呢?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女儿怎样找爸爸?找到没有?爸爸在干什么?

  4、从哪些地方看出李四光是全神贯注地观察石头?女儿为什么不忍心去打扰他?

  5、看课文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李四光那专注的样子。

  三、巩固练习。

  1、读古诗,说说意思,练习背诵。

  2、作者是怎样把春天的郊外写具体的?

  3、《李四光》这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围绕什么写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小小新闻发布会

  一、什么是新闻?(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二、会前应该做哪些工作呢?(留心报纸、电视、广播的节目,收集感兴趣的新闻;还可以问别人。)

  三、怎样开小小新闻发布会呢?

  1、选一名同学做主持人。

  2、每个同学发布一则新闻,并谈谈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四、开小小新闻发布会,应该注意什么呢?

  1、要把新闻讲清楚,让别人能听明白。

  2、听别人发布新闻,一定要专心听。

  3、会场要保持安静、有秩序。

  五、新闻发布后,还可以怎样做呢?

  可以选择最佳新闻,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写一个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

  一、怎样审题?

  1、想一想,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他对你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他的某些特长和爱好;他做的某一件事使你深受感动。)

  2、只能写一个人,这个人是你最熟悉、了解的。

  二、怎样组织材料呢?

  1、先想想哪个人的哪一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为什么深刻?

  2、再想想印象最深刻的原因是什么?

  3、描写人物的外貌。

  三、本篇作文的要求。

  1、是写一篇人物的习作。

  2、想好以后,把你想写的内容先说说,然后写下来,注意写出这个人的外貌特点。

  3、写好以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四、按要求进行写作。

  1、确定要写的人物,想好写他的哪一方面,通过他怎样的表现来叙述。

  2、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精神面貌的一两件事来写,突出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

  3、把写的内容写说说,说好再写,写好以后多读几遍。

  教后记:

  口语交际:新闻的内容学生能找到,但议论新闻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写作方面:人的外貌学生能恰当的描写,就是反映人的品质那件事、学生叙述不清。

语文教案 篇4

  《师说》语文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 (背诵《滕王阁序》)

  三、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 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 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谀 经传 郯 苌弘 蟠 贻 巫

  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 小结全文。

  四、 作业 :

  1、 背诵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 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 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

  一、 检查上堂作业 :

  1、 背诵第一段。

  2、 结合练习一导入 新课。

  二、 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 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可怪也欤?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写作缘由。

  论证方法:

  ⑴对比论证(1、2段)(让学生找出来,讨论确定)

  ⑵例证法:(3段)孔子师郯子……

  ⑶引证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附:第二段论证方法简表

  第二段分论点

  士大夫之族耻师之风是错误的

  论 据

  (三个对比)

  对 比

  作者议论抒情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论 据(1)

  (纵 比)

  古之圣人……

  犹且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其皆出于此乎

  论 据(2)

  (自相矛盾)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吾未见其明也

  论 据(3)

  (横 比)

  巫医乐师百工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位卑,官盛

  呜呼,师道之不复

  ……其可怪也欤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批判中阐明总论点

  三、 重点词

  1、 实词

  ①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很高学问的人

  ②受——授 ③知——智

  ④众人: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多数人

  ⑤下:低下。

  ⑥惑: A、疑难问题。 B、糊涂

  ⑦不齿:看不起。

  不足挂齿:指事情小,不值得挂在嘴上。

  ⑧嘉许:赞许。 ⑨贻:赠送。 ⑩攻:研究。

  ⑾道: 道理。 传道受业解惑也。

  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⑿师 以……师:我从而师之

  学习:不耻相师

  从师:则耻师焉

  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

  四、 作业

  1、 翻译课文

  2、 背诵第二段

  3、 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 虚词、活用词、句式

  2、 相关文化常识及背诵

  内容及步骤

  一、 组织教学

  二、 检查作业 :

  1、 背诵第二段(方式:2人上黑板默写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句读之不知……段尾)

  2、 默写填空并翻译:

  每人一句,默写出原文并翻译:

  ① 作者阐述老师职责的是:

  ② 韩愈认为从师的原则的是:

  ③ 作者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对从师的态度后发表了什么感慨?

  三、 词句

  1、 活用:

  ① 吾从而师之:名——意动。

  ② 吾师道也:名——动。

  ③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名。

  ④ 耻学于师:形——意动。

  ⑤ 圣益圣,愚益愚:形——名。

  ⑥ 小学而大遗:形——名。

  ⑦ 不耻相师:形——意动。

  ⑧ 孔子师郯子:名——意动。

  2、 虚词:

  ① 之: 古之学者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道之所存

  句读之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

  ② 其: 其为惑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与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③ 乎: 在 生乎吾后……

  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 所以: 用来…… 例:

  ……原因 例:

  ⑤ 乃:竟。 例句:

  ⑥ 无:无论。例句:

  3、 句式: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②不拘于时 (被动句)

  ③学于余 (状语后置句)

  四、 相关文学常识:

  六艺: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五、 作业

  1、 基础训练有关题目。

  2、 《东方高考》随课一练。

  3、 背诵第三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同音词,知道同音词音同意不同。

  2、让学生了解语气词在句中的作用,并能读出不同语气。

  3、引导学生体会引用名言能使富有文采,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4、采用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交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认一认”

  1、自由读生字“栗”,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词语,注意把音读准。

  3、自己观察,比较每一组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4、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5、多种形式朗读,积累词语。

  6、拓展。除了书上列举的词语,还有哪些同音词?师生共同补充。

  二、学习“读一读”

  1、自由读句子,想象一下:

  一个孩子在说这些话时,分别会是什么神情、什么动作?

  2、指名读句子,说说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导读出不同语气。

  3、多种形式读句子。

  三、学习“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由朗读名言,想一想:这些名言和什么有关?

  2、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3、请学生仔细描红这两句名言,要求把字写端正、美观。

  4、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智慧的名言。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由朗读,读通短文。

  2、多种形式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3、你想对这个人说点什么?

  4、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找其他的成语故事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学习“探究与发现”

  1、自由读书上的句子。

  2、把句中引用的名言去掉再读一读,比较前后两句的不同。

  3、全班交流引用名言在文中的作用。

  4、尝试引用名言说一段话,全班交流,集体评议:哪些同学引用得好,好在哪儿?

  二、口语交际

  (一)看图激趣,提出要求。

  1、指导看图,这几个小朋友在讲什么?

  2、同学们,平常在生活中你们一定听过很多故事吧,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3、学生交流,倾听。

  (二)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我们来举办一个故事会好吗?把你听过的最有趣的故事来讲一讲。

  2、学生相互交流,说故事。听的学生要听的认真,能谈出自己听后的感受。

  3、教师巡视,适时鼓励。

  4、评一评谁的故事最精彩?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综合性学习:

  (一)展示资料,交流字谜

  1、学生课前搜集字谜,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字谜。

  2、小组对抗赛:猜一猜有趣的字谜。

  3、教师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字谜是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交流编字谜的方法。

  (二)学生可把所有的字谜搜集起来,编一本小集子,发动全班为谜语集设计封面及书名。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

  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

  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关于语文教案集锦6篇】相关文章: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集锦8篇02-10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集锦五篇02-09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集锦九篇02-08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集锦八篇02-06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集锦10篇02-04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集锦7篇02-04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集锦5篇02-03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集锦六篇01-31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集锦十篇02-10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集锦七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