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
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
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8、“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
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
9、“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形象生动;3、夸张:突出特征;4、排比:加强语气;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在全文中的作用)。
10、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的一种)
11、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示范举例:
1、是什么?
我们在回答“是什么”这种类型的问题时,应该问什么就答什么。要注意保持问题和答案的一致性,一般来说,“是”前面的语句都该保留。(例:《养花》的最后一句)
2、为什么?
我们在回答“为什么”类型的问题时,一般要讲清原因,再讲结果。讲清原因时,要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也就是要往中心上靠。回答问题时,要加入“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例:《伟大的友谊》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我们可以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联系课文内容回答: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在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共同革命目标的基础上的,所以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3、怎么样?
我们在回答“怎么样”这类问题时,一般要着重讲清过程或状况。(例:《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五壮士是怎样痛歼敌人的?”我们可以联系课文中描写五壮士如何引敌上山,而后又如何居高临下地打击敌人的过程进行回答,回答时还要把五壮士的神态、语言以及杀伤敌人的情况讲具体。)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2
一、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二、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1.事情发展的顺序。(如《桥》)
2.时间先后顺序。(如《开国大典》)
3.地点变换(空间位置转移)的顺序。(如《故宫博物院》)
4.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写(一般用在说明文)。(如《竹节人》)
5.按总分的顺序(总分总、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如《夏天里的成长》)
三、寻找中心句的方法
1.从题目去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题目,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 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3. 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 从反复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5. 从议论句上去找。
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6. 从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7. 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者是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五、划出一句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或者是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
一般来说,找这一类的句子,我们可以先找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入手。如果没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就可以尝试找找有没有运用一些描写方法的句子,如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的句子。如果是说明文,就先找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找到句子后再进行分析。
如果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可以用下面的格式进行答题:
1.比喻、拟人: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_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例:他的眼睛闭着,黎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中年人难受、痛苦的样子,表现了我对他的同情。
2.排比:
答题格式:增强语势+内容(这句话运用了_手法,突出强调……)
例:上苍曾让我们相遇于同一条街,为什么我不能献出一点手足之情?为什么我有权漠视他的痛苦?为什么我怀着那么可耻的自尊?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突出了我未能帮助他而感到自责的心理。
3.反问:
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内容(这句话用反问的手法,突出强调……)
例: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突出了我对错过帮助他而感到后悔和遗憾。4、设问: 答题格式: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如果是运用了一些描写方法的句子,可以这样答题:
1.人物描写: 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
人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方式:
正面描写: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形象( 精神品质)或表现了……性格,体现了…… 感情。
侧面描写: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写出了……,突出(烘托)……
例:(1)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
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顶碗少年的高超技艺。
(2)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这句话运用外貌、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刘伯承坚强、刚毅的性格。
2. 环境描写。这些句子的作用一定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判断它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1)交代时间季节;
(2)渲染气氛;(3)为下文埋下伏笔;(4)表现人物性格(精神品质);(5)推动情节发展;(6)烘托人物心情。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3
1、阅读全文,概括主旨,理解文中段落大意:
在做阅读理解时,首先要快速的通读一遍文章,概括出文章的主旨,了解每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阅读理解解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概括出一段话中的一个意思,同时能找出文章中某段话与某段话的`意思有没有紧密的联系,也就是找出所谓的中心意思。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找出中心语句,并且同时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抓住文章中心的主题,才是做阅读理解的关键。
2、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3、说明文答题知识点:
(1)给人知识说明文,介绍事物阐事理;
(2)基本要求抓特征,多用方法来表意;(特征:事物的特征;方法:说明方法)
(3)图表数字和举例,诠释分类下定义;(画图表、列数字、举例子、作诠释、分类别)
(4)还有比较和比方,阅读写作要注意;(作比较、打比方)
(5)说明顺序只三种,时间空间和逻辑;
(6)说明语言要准确,简洁平实求浅易;
(7)总分并列和递进,说明结构细分析。(总分:包括总分关系、总分总关系和分总关系)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4
一、把握论点。
阅读议论文,最关键的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大多数文章,标题只是提出了一个论题,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中。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作为论点的标题,一般是个表判断、表肯定的句子或短语。也有的文章,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还有的文章,在行文当中或篇末提出中心论点……
二、弄清论据。
阅读议论文,在抓住论点之后,还要弄清楚文中是用哪些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事实必须确凿可靠,有代表性。道理论据包括革命导师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此外,正确反映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经验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等,也属于道理论据。
三、搞清论证方法及论证方式。
搞清论证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中心论点。要搞清论证方法,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其次,还要明确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式,即立论和驳论。立论就是针对事物或问题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就是通过反对错误或FD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观点。在驳论文中,用到的论证方法还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及归谬法等。
四、理清议论文的结构。
阅读议论文,必须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也就是引论、本论和结论。议论文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出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
五、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由于议论文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一种文体,因而它的语言往往有鲜明的个性,或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或剖析事理一针见血,或讽刺社会不良风气毫不留情。除了严密的逻辑性外,遣词造句也是颇费心机的,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考点透视】
议论文的一般考点有:(1)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寻找论点,弄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3)辨识理解论证方法;(4)理清议论结构;(5)把握文意、层意、段意;(6)理解论据选择的技巧;(7)品析揣摩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8)体会议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特点;(9)理解中心句、支撑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0)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写作意图;(11)为观点寻找或补充论据;(12)立论与驳论的区别等。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5
行测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原因推断法
原因推断法,即围绕观点阐明原因所在。原因的阐述是为了让读者更为信服,因此在阅读文段时,一旦发现某几句话是针对某种观点解释原因的,应快速寻找其所证明的结论。在文章论述的结构中,有以下几种模式:
(1)阐明原因—引出观点。
(2)点明观点—阐明原因。
(3)点明观点—阐明原因—重申观点。
从这三种模式可以看出,原因所要证明的观点,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要根据行文要求具体分析。反映在考试中,则要求考生对“原因”“由于”等表示原因的引导词加以关注,看到这类词时,要“瞻前顾后”寻找主题句,对阐述原因的句子可以快速阅读,以节省时间。具体到选项上,围绕原因阐述设置的选项也非文段的重点,在做主旨题和意图题时应首先予以排除。
二、主体排除法
一般而言,每个文段都有一个论述主体,即主语或被服务对象。正确答案的论述主体必须与文段严格一致。只要主体不符即可排除错误选项。
利用主体排除法一般可以排除两个选项,有的通过主体排除法可直接确定正确选项。
三、举例论证法
在文段表述过程中,可以通过摆事实、举例子来证明之前或之后出现的观点。
在阅读文段时通过“比如”“例如”“××就是一个例证”“以××为例”等引导的例子来判断之前或之后出现的主题句。有的文段会出现一些数据、年份、人名、地名、术语等,这些也都属于例子的一种变体。
举例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要证明的观点,因此在阅读时可以快速阅读例子。此外,围绕例子进行表述的选项也都是干扰选项,可以快速排除。
四、援引观点法
“援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引用。援引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引出说话人的观点。援引观点从态度倾向上可分为两类:
1.正向援引
在正向援引中,通常是引用某人的话作为例证,从正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支持或者加强。一般在援引之前都会出现“正如”一类的字样,援引之后都会有表述结论性的引导词,如“因此”“所以”“可见”“总之”等引出作者的观点。
2.反向援引
在反向援引中,表述初始通常要先树一个靶子,一般用“有人认为”“通常认为”“传统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多数人以为”等字样作为引导词引出话题,然后用表示转折性的引导词,如“但是”“其实”“实际上”“事实上”等引导出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或批判。
考生在运用这一技法时要注意根据援引的标志辨别观点出现的位置以及态度倾向性,从而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观点,尤其是隐含着的观点。
五、指代引导法
有些文段的前半段常常是罗列问题或阐述现状,接着通常会运用指代类的代词引导出一个主题句,此时的代词具有指代前文宏观内容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引导主题句的前提是:代词指代的是前文的宏观内容。也就是说,并非所有代词都能引导主题句,而是有条件限制的。
行测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及例题
一、“火眼金睛”抓关键词句
首先什么是观点呢?其实就是指作者在文段中想表达的态度以及倾向,作者的观点倾向能够帮助考生寻找文段的重点信息。文段中常常出现一些引导观点类的词语,如:认为、估计、预测、表明、说明、批判、作者认为、笔者看来、专家表示、结论显示、实验发现、由此看来、遗憾的是、可惜的是、可喜的是、令人欣慰的是等等,这些关键词均为考生在考试时应重点关注的信息。
【例题】将“幸福”传感器放在人体表面或植入人体,通过各项指标可测出人们每一刻的幸福指数。没有一个“幸福”传感器会是完美无缺的,而且也不需要。温度计被发明出来时也很不精确,但随着时间推移,温度计的设计日渐精致,现已是不可或缺的日用品。科学家们相信,“幸福”传感器也将遵循类似进化进程,虽然它们在评估人们心理状态时总会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可穿戴传感器却已比衡量幸福的传统工具来得更为低调,更加易用。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任何“幸福”传感器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B.“幸福”传感器会向着高精度的方向发展
C.“幸福”传感器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
D.人类并不需要完美无缺的“幸福”传感器
【解析】选C.阅读文章后会发现作者引用了科学家们的观点,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短语就是“科学家们相信”,而后面的“幸福传感器也将遵循类似进化进程,虽然它们在评估人们心理状态时总会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可穿戴传感器却已比衡量幸福的.传统工具来得更为低调,更加易用。”
一句就是文段中想要揭示的论点。再由文章前两句对幸福传感器的定义和温度计的发展情况可知作者是赞同科学家的观点的。由此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幸福传感器的发展会和温度计一样,越来越精致,再加上可穿戴传感器却已比衡量幸福的传统工具来得更为低调,更加易用,可知“幸福”传感器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因此,本题选C.
二、“独辟蹊径”筛选主题词
在主旨观点题中,我们需要找寻的是文段核心论述的话题,那么把这个核心论述的话题提炼成一个词语的话,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文段的主题词。通常主题词在文段中会出现多次,即高频词,因此我们通常把高频词称为文段的主题词。主旨意图作为文段的中心思想,必须包含文段的主题词。因此,考生在解答主旨意图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高频词,可直接将目标锁定在高频词出现的选项中。另外,也可以用关键句的主要论述对象来找主题,然后再看选项的主语和题干的主体是否一致,一致则保留为备选选项,不一致则偏离主题,为错误选项。
【例题2】信息时代里的企业就像一个完整的人,组织如骨骼,资金如血液,信息如神经。信息流就是生命线,信息系统是神经系统,顾客需求是刺激源。在统一的数字神经系统下,从决策到管理者再到执行者,从人到机器,如果信息可以一路顺畅,整个企业就能用一个大脑思考。这颗数字大脑不仅要对多样化、个性化的顾客需求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还要在对这类信息资源的筛选和分析中不断寻找新的机遇,拓展进步的空间,打造时刻贴近顾客需求的无缝隙的服务品牌。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打造知名品牌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B.应高度重视企业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
C.如何对顾客需求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D.信息系统对企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解析】选D.通读全文,我们会发现题干中有一个非常高频的词语,就是“信息”,总共出现了>次,很显然“信息”是文段中多次出现的高频词,即“信息”是文段的主题词,再看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含有文段含有文段主题词,因此,本题选D.如果这道题按照概括观点和意图推断来解题,难度就很大,费了周折反而不见得解对,这也印证了主题筛选法的妙用。
三、“步步为营”抓重点结构
在一篇文章中,作者通常先提出问题所在,并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指出问题不是重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作者重中之重。因此在解主旨观点题时,我们就得找到题干的重点,而瞄准重点的关键就是分析行文脉络,看出作者整个文段的重心在哪里,要知道一篇文章中正确的观点不代表选项一定当选,我们还要看是不是抓住了重点。这也是为什么要分析结构的缘由。
【例题3】相对于政府公关,民间外交更具柔性,传播内容和载体更易于被接受,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前,越来越多外国民众来华参观访问,中国越来越多的公民走出国门,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使普通公众更易影响舆论。因此要因势利导,通过新闻媒体、社区组织、民间社团等渠道,引导国内公众主动配合公共外交,积极传播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维护国家形象。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民间外交与政府公关的差别
B.民间外交在国际交往中的意义
C.应引导民间外交积极发挥作用
D.媒体应在国际交往中正确引导公众
【解析】选C.通读全文,我们通过行文脉络找关于主题词“外交”论述的主要内容,不难发现关联词“因此”,既可以看做引导结果的关联词,也可以算作总结词,代表结论性内容的出现,而且后面“要”引导对策句,即“通过新闻媒体、社区组织、民间社团等渠道,引导国内公众主动配合公共外交,积极传播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维护国家形象。”是文段的主旨句。对比选项,只有C项既含有主题词,又与对策句意思相同,因此,本题选C.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结构分析是一种稳定的解题方法,适合于稳扎稳打,考生应当熟练运用。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6
1、因果式组合段落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热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课题的含义。
2、转折式组合段落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3、总分式组合段落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4、并列式组合段落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5、顺承式组合段落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7
1.正确审题是答题基础
审题正确保证所获取的信息正确,为正确答题提供保障;相反,如果审题错误,就会导致获取的信息错误,最后引起答题错误,因此第一步就要正确审题。正确的审题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问题的内容正确理解,二是对问题的要求准确把握。只有这样,把问题弄明白了,才能保证答题的方向正确。
2.查找相关信息是答题的关键
信息是答题的根据、答题的根本。如果找不出信息,也就无法答题。因此查找相关信息是正确答题的关键。然而一篇三百字左右的`文章所包含的信息很多,考生不能胡乱找出一二句话作为答题的信息,而必须根据第一步对问题内容的理解,找出与问题内容相关的句子。从而使答案有据可查、有本可依,保证答案内容正确。
3.正确表达是答题的目的
正确表达是答题的归宿、是答题的目的。如果表达不正确,轻则影响得分,重则前功尽弃。因此,在找出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后,就必须结合问题的要求,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处理,保证答案的形式正确,从而使答案正确无误。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考试时间短,任务重,怎样才能使考试作答又快又准呢?考生应该掌握一下答题技巧。
1.先题后文,有的放矢
考生在答题之前,先浏览一下问题,弄清问题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从而避免了文章中无关信息的干扰,使阅读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2.快速阅读,找出信息
阅读文章时,对于与问题无关的信息一扫而过,特别是对与问题无关的生词,当放下的就必须放下,切不可纠缠不清,耽误时间;而对于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在阅读时就一边用笔将其圈划出来。
待到把文章阅读完以后,只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即可。
3.研究信息,正确作答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找出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那么就要回过头来,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4.对照检查,确保无误
对问题进行作答后,若时间允许的话,应该将问题、相关信息及所作答案进行对照,检查意思是否准确一致、表达方式是否得当、单词拼写是否正确。这样确保答案无误,从而夺得本试题的高分。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8
一、丰富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首先:①要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何记住单词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题,对于记单词,要切记不能死记硬背,在刚接触英语的时候老师都教过我们音标,而根据音标去记忆单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不容易忘记的。②要尽可能多地记一些常用词的搭配。③掌握语法,了解其规则和意义。④借助所学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当然,猜测词义也很重要。学生必须能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英语的构词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合成,另一种是派生。英语单词构词法以派生为主,了解构词法并记住一些派生词词缀,可以扩充单词量,也可猜测生词词义。如生词motherland,知道mother和land的意思,就能猜出motherland意思是“祖国”。 再如,知道词根luck,就能猜测lucky, luckily的意思。
二、坚持课堂讨论
讨论是培养学生交际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评议、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写作中引入讨论,这是写作之前的口头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写与说具有相同心理语言的形成过程,都需要先形成要表达的思想和信息,然后再将信息编成有意义的句子或段落。在写作过程中,开展讨论能使学生对该写什么、怎样写有所了解。在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借鉴,使他们对讨论的材料有话可说。实践证明,只要把课堂讨论当作写作的阶梯,就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便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现空间。
三、正确指导,规范写作
1.指导学生在写作前认真审题,读懂命题人的出题意图,理清主要信息,(论文范文 )做到不遗漏文章的要点,也不要借题发挥。
2.写作中要注意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单词的拼写(注意大小写);时态是否正确;主谓是否一致;句子是否完整;整篇文体是否完整。
书面表达既考查学生基础语法知识和语言知识的运用,又考查考生审题和布局谋篇、组织成文的能力,从而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题型,考生需要掌握以下七种技能:英语书面表达的书写技能(包括拼写、标点等等);准确的审题技能;指导性写作的用词技能;在特定题材下、特定时间内的书写速度;运用语法来表达意义的技能;语篇的整合技能;交际技能。
四、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即先看试题,再读文章。阅读题干,首先要掌握问题的类型,分清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客观信息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将问题直接放到文章中去找答案,而主观判断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做这类题我们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
另外,还有些学生答错题是因为看不懂题干。究其原因,是不认识题干中的关键词,从而影响题意的理解。故记住下列常用关键词很有必要,如:title, main idea,conclusion,end,passage, paragraph,statement,article, contact,context,sentence,mention,underlined, according to, mainly,survey,form,following, writer / author,order,text,right / true, wrong / false等。
五、速读全文,了解大意知主题
1.大多数阅读材料均有主题句,用以说明文章的主旨,读懂它即了解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其它文字大多是围绕主题展开说明。而找主题句和汉语阅读类似主题句往往在开头;采用归纳法的文章,主题句一般在句尾,这需结合上下文仔细推敲。
2.掌握阅读技巧,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同时,平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阅读时要去掉杂念,情绪要安定,精神要专一,要形成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造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切不可一遇到几个生词难句就心烦意乱,失去自控能力,要做到“三心”合一,即细心、耐心和恒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何恐慌,过分紧张的情绪都会形成一种消极因素妨碍大脑的正常思维功能。因此,遇到困难一定要从容不迫,心无旁骛。这样才能对所读的文章印象清晰,理解深刻,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9
1.先读题时只能是读其问题或题干,而不能读问题后的选项,否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也无法记住众多答案所表达的众多信息。
2.在读了题之后,要把这些问题记在心里,并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短文,关于这一点考生是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能力的`,因为短文后的这些问题本身所表达的信息并不象短文那样有情节,也不象短文那样连贯,所以有不少同学在开始试用这种方法时,往往先读了题之后(尤其是当问题较多时)再读短文时,又忘记是什么问题了。
3.带着问题读短文时,对短文中出现的那些与问题有关的词句,你可以用一支铅笔在短文中作些记号,以便为下一步选择作好准备,但也要注意不要每读到一个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点就停下来去对照后面的问题,因为这样转来转去要耽误一些时间,另一方面有些问题往往要通过对短文的全面了解才能作出结论,而不能仅仅从一、二个信息点作出判断。
4.带着问题读完短文之后,接着便是选择理解题的答案。虽然你是带着问题去阅读短文的,但也并不是说你在阅读时带去的问题全部得到了答案,也可能有些还没有把握(尤其是一些主观理解题),这时你同样要带着这些“疑题”去跳读短文。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0
1.考察作用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出来,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会;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运用排比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还有叠词、短句的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引用诗句、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等,这种题目的答案一般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同学们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
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1、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2、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3、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4、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1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议论文答题技巧
1.概括作者思路。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概确概括和巧妙串联。语言表述为: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
2.论证方法。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查:
(1)辨析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语言表述为:
①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首先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然后分析对比为了证明什么,最后把握对比论证法的特殊作用——是非曲直分明,给人印象深刻。
④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3、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
答这类题时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其次确定本段在文中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如果考查的是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2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
现我们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浅见,且将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基本步骤大致可以总结为:
1、读材料;
2、找原话;
3、看要求;
4、答问题。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 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总之,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于是无谓的失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于是选题确立为《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初探》。我们主张,教育科研的选题应该来源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同样教育科研的成果也应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实践。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3
问题类型:
1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1)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2)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 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03年《橡数之谜》)
2 、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A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
B 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4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
(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问题: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5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一、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如:
例1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等。
二、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例2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
三、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如:
例3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四、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如:
例4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 4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五、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如:
例5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
例5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 无所不为,处心积虑,殚精竭虑,蠢蠢欲动,等等。
六、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07-03
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06-24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03-07
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荐】06-25
【优】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06-25
小升初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05-07
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精品8篇)06-25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07-22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