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阅读理解

2024-12-16 阅读理解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郑板桥》阅读理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郑板桥》阅读理解 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二)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选自《郑板桥集》)

  1.选文(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亦不其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以天下之劳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好读书,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

  2.(1)详细地知道

  (2)宽慰

  3.(他)喜欢读书,不求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4.举例:①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②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意思对即可)

  《郑板桥》阅读理解 2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小题1】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 B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小题1】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原意为“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文案”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去是离任的意思,之是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郑板桥”,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整个句子的流畅性、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分析出郑板桥是“有才”的人;“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分析出郑板桥是“清廉、勤政”的人;“燮开仓赈济”分析出郑板桥是“爱民”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郑板桥》阅读理解 3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 ②谴:责问、责备。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4分)

  (1)我之 ( 承受、承担 ) (2)去之日 (离开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郑板桥)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14.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3分。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爱民敬业(或关心百姓疾苦;或爱民如子)、敢于负责的人。(3分)

  附译文:

  郑板桥曾经在范县作县令,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郑板桥》阅读理解 4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阅读后问题: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

  闻名于世——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3)“板桥体”的特点是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5、文中用()给文章分成了四段。概括段意。

  《郑板桥》阅读理解 5

  郑板桥,原名郑燮,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艺术成就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受后人敬仰。

  郑板桥出生于江苏兴化一个书香门第,但家境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书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他的书法别具一格,以“六分半书”著称,将隶书与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相融合,字体古朴雄浑又不失灵动飘逸,恰似他那洒脱不羁的性格写照。其绘画题材广泛,尤擅画竹、石、兰,笔下的竹子坚韧挺拔、瘦劲孤高,石则奇崛雄浑,兰草清幽雅致,他通过这些自然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志趣,正所谓“画如其人”。

  在为官生涯中,郑板桥秉持着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理念。他在山东范县、潍县等地任职期间,深入了解民间疾苦,积极为民请命。当地遭遇灾荒时,他果断开仓赈济,不顾上司的阻挠和压力,竭尽全力救助受灾百姓,展现出了一个正直官员的担当和良知。然而,他的这些行为却触动了一些权贵的利益,最终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但郑板桥毫不后悔,他回归民间后,继续专注于书画创作,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感悟融入笔墨之中,其作品的艺术境界愈发深邃。

  郑板桥的文学成就也颇高,他的诗词风格质朴自然、直抒胸臆,常常针砭时弊,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他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以竹为媒介,将自己对百姓的关怀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感人至深。

  1. 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人?他属于什么艺术流派?

  答案:郑板桥是清代人,属于“扬州八怪”之一。

  2. 郑板桥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答案:以“六分半书”著称,将隶书与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相融合,字体古朴雄浑又不失灵动飘逸。

  3. 郑板桥为官期间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答案:在山东范县、潍县等地任职时,灾荒之际开仓赈济百姓,因得罪上司被罢官。

  4. 请写出一句郑板桥表达对百姓关怀的诗词。

  答案: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阅读理解 6

  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皆称一绝,尤擅画竹。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个性鲜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以下是一篇关于郑板桥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 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岁荒( )

  (2)阻之( )

  (3)去之日(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2)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3. 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 (1)遇到 (2)有人 (3)离开

  2. (1)郑公空闲的时间就和文人们喝酒咏诗,以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2)这都到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

  3. 郑板桥是一个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敢于担当的好官。从“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可看出他的清正廉洁;“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体现他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上有谴,我任之”表现出他敢于担当的品质。

  解析:

  对于字词解释,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值”常见的意思有“价值”“遇到”等,这里根据“岁荒”(荒年)可知是“遇到”的意思;“或”在古文中常作“有人”“有时”等解释,这里结合语境“或阻之”,应为“有人”;“去”的古今异义中,古文中有“离开”的意思,“去任”即“离任”“离开职位”。

  文言文句子翻译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和特殊句式的处理。“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辄”是“就”的意思,“至”表示“以至于”,整句话按照正常语序翻译即可。“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这是一个反问句,“若”是“如果”,“岂”表反问,翻译时要体现出反问语气,即“百姓怎么能活命呢?”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方面入手。文中“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直接表现其廉洁奉公;在灾荒之年,不顾阻拦开仓赈济百姓,体现他心系百姓,把百姓的生死放在首位,而且愿意承担责任,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 相关推荐

【《郑板桥》阅读理解】相关文章:

郑板桥阅读答案11-01

《郑板桥》阅读答案10-14

《郑板桥》的阅读答案09-02

《郑板桥》阅读答案10-29

《郑板桥》阅读答案「精选」09-10

郑板桥阅读答案11-23

郑板桥短文阅读答案09-28

《郑板桥爱子》阅读答案07-11

《郑板桥教子》阅读答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