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理解作业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5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加:(2)妻妾之奉奉: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4)或异二者之为为:
(5)微斯人,吾谁与归微: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甲文中“是亦不可以已乎”中的“是”指代;乙文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是”指代。(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4。两选段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4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2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 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③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注】①鄙:边境。 ②钵:佛教徒盛饭的器具。 ③买舟:雇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对……说)
B.岂他人之过哉 (过:过错)
C.子何恃而往 (子:儿子)
D.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到……去)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A.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舍生而取义者也
D.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1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文段都强调了一个道理:学习的成功与否在于个人天资的高低与客观学习条件的优劣。
B.决定事物成败的是人的内在因素。【甲】文段摒弃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
C.正所谓“人穷志不短”。【乙】文段中蜀之鄙的穷僧能够只身去到南海,凭的就是“志”。
D.两个文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3.请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个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2)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参考答案:
10.C(应是“你”)
11.B(却,表转折)
12.A(两文段都强调学习的成功与否不在于个人天资的高低与客观学习条件的优劣)
13.①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译对岁、患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②到了第二年,穷僧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给富僧,富僧面露惭色。(译对自、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3
《当机立断》
原文:
道中有车载瓮,塞于路。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集,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上瓮直几钱?”答曰:“七八千。”随开囊取缣,立偿之。命童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于崖下。须臾,轻车得过,群噪而前。
译文:
道路上有一辆车载着瓦罐,堵住了狭窄的路道。当时正值天气寒冷,路上覆盖着冰雪,又陡又湿滑,进退两难。天色已近傍晚,行路的官员和商客成群结队,车马几千,排列拥挤在后面,没有办法。有一个叫刘颇的人挥着马鞭赶来,问道:“车上瓦罐值多少钱?”回答说:“七八千。”于是打开行囊取出细绢,立即交给瓦罐的主人作为补偿。又叫童仆登上车子,弄断捆绑瓦罐的绳子,全部将瓦罐推到山崖下。一会儿,车载轻了,可以顺利前行了,后面的车队也喊叫着向前进了。
【练习答案】
1、(1)道路
(2)接近
(3)立刻 他
2、(1)当时正值天气寒冷,路上覆盖着冰雪,又陡又湿滑,进退两难。
(2)行路的官员和商客成群结队,车马几千,排列拥挤在后面,没有办法。
(3)一会儿,车载轻了,可以顺利前行了,后面的车队也喊叫着向前进了。
3、原因:天寒结冰,装瓮的车重载动弹不得,堵塞了交通。把瓮扔掉后车子就能轻载前行了。
4、刘颇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症结,当机立断,慷慨好爽。
文言文阅读理解4
太宗罢朝
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导读: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徵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了。
注释 :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会杀此田舍汉( )( )2.谁触忤陛下( )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
4.妾闻主圣臣忠( )
二、翻译
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唐太宗李世民曾说“_______________”,可见魏徵之正言直谏。
【参考译文和答案】
82.太宗罢朝
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谁冒犯了您?”太宗说:“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戴上风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现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一、1.定要 乡下佬,指魏徵 2.触犯 3.文德后李世民之妻 穿戴 4.皇上圣明臣方忠诚
二、1.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2.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三、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文言文阅读理解5
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
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注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鸟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樗(chū):臭椿树。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 茀:杂草丛生。
B.然一旦悉翦弃 翦:修剪,修整。
C.庄周之贵也 贵:看重,崇尚。
D.以无用而贼有用 贼:侵害,妨害。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根壮而叶大 ②视其处之而已
B.①以杏故,特不得蔬 ②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
C.①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 ②美泽可用,反见存
D.①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②才者死、不才者生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与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态度完全相反的一组握( )。
①(樗)不足养,是宜伐
②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③今梅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
④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
⑤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⑥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园人向作者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木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予种植蔬菜。
B.改造东园时,作者生出疑问,觉得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
C.在客人看来,树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无用者去之。
D.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看问题应客观。
5.用斜线(/)给下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根 壮 则 梗 地 脉 耗 阳 气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滋 叶 大 则阴 翳 蒙 碍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畅 以 茂 又 其 材 拳 曲 臃 肿疏 轻 而 不 坚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5.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
文言文阅读理解6
蔡时鼎,字台甫,漳浦人。万历二年进士。历知桐乡、元城,为治清严。征授御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分守事,时鼎言不可,并及玉不法状。御史丁此吕以劾高启愚被谪,时鼎论救,语侵杨巍、申时行。报闻。已,巡盐两淮。悉捐其羡为开河费,置属邑学田。
还朝,会戚畹子弟有求举不获者,诬顺天考官张一桂私其客冯诗、童维宁及编修史钶子记纯,又滥取冒籍者五人。帝怒,命诗、维宁荷枷,解一桂、钶官。时行等为之解。帝益怒,夺钶职,下诗、维宁吏。法司廷鞫无验,忤旨被让。卒枷二人一月,而调一桂南京。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极言“宵人蜚语直达御前,其渐不可长;且尽疑大臣言官有私,则是股肱耳目举不可信,所信者谁也?”帝怒,手札谕阁臣治罪。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帝不从,责时鼎疑君讪上,降极边杂职。又使人诇知发遣冒籍者多宽纵,责府尹沈思孝对状。国、家屏复上言:“人君贵明不贵察。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帝不怿,手诏诘让。是日,帝思时行,遣中使就第劳问。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执争如初。会帝意稍解,乃报闻。时鼎竟谪马邑典史,告归。居二年,吏部拟序迁,不许。御史王世扬请如石星、海瑞、邹元标例,起之废籍,不报。已,起太平推官,进南京刑部主事,就改吏部。
十八年冬,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贫不具含殓,士大夫赙而治其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语侵杨巍、申时行 侵:伤害
B. 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 由:通过
C. 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 宥:宽恕
D. 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 谢:谢恩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B.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C.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D.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和山提督太监田玉做了很多不法之事,时任御史的蔡时鼎认为田玉不能胜任官职,就上疏弹劾了他。
B.顺天考官张一桂被诬告,申时行等人为他做了辩解;蔡时鼎则认为不能助长这种直接由太监告发的风气。
C.由于直言进谏,批评皇帝怀疑大臣与谏议官有私情、不信任股肱之臣的做法,被贬职的蔡时鼎辞官回乡。
D. 蔡时鼎为官清廉严明,在地方及朝中做官多年,死时却因贫穷而无法殓葬,士大夫捐出财物为他办理了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
(2)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
4. D(3分) 5. C (3分) 6. A(3分)
7.(1) (5分)
适逢申时行和王锡爵休假,许国、王家屏只是打算停发他的俸禄,并且请求稍稍减少冯诗、章维宁上枷的期限,来保全他们的性命。(句意2分,“会”“拟”“全”各1分。)
(2) (又上奏章弹劾申时行,依次列举他十条过失,劝他反省改正。奏章被留在宫中。不久晋升南京礼部郎中。在任上去世。(句意2分,“历数”“进”“卒官”各1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明况钟以吏员事尚书吕震,尚书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后迁郎中,知苏州府。公初至府,佯不解事,诸吏抱案,环立请判。公顾左右问吏,吏所欲行止,公辄听吏。吏大喜,谓太守暗愚,易欺。越三日,公召诸吏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欲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3分)
(1)尚书奇其才 奇:
(2)佯不解事 佯:
(3)公顾左右问吏 顾: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3、况钟在苏州府是怎样治吏的?(2分)
4、结合本文说说况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1)以为奇 (2)假装 (3)看
2、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赃暴虐庸弱的全部罢斥。
3、况钟深知苏州官场的积弊,先是假装愚钝,听任官吏行事,继而拿出实据惩治了常规官吏
4、况钟是一个干练、通达、充满睿智,并能依法办事,善于谋略驾驶属下的清官。
文言文阅读理解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疑尚义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①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②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注:①踵:走到。②赆:赠送的财物或路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怠之,弗舍 (舍弃)B.我不幸被疾矣 (遭受)
C.疑许诺,延就坐 (邀请) D.籍其数而封识之(记录)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李疑以尚义名于时 不求闻达于诸侯
B.躬为煮糜炼药 山峦为晴雪所洗
C.二子以米馈,却弗受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籍其数而封识之 则名微而众寡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1)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
(2)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4.结合文章材料,试分析李疑其人性格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A(3分)
2.A C(4分,各2分)
3.(1)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
(2)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4.李疑收留患重病的范景淳,侍候如同亲人,没有丝毫厌烦,取回范景淳的包裹如数封好后归还其儿子,又出钱为范景淳安葬,不接受他儿子的馈赠反而赠送路费。说明李疑是一个急人所难、轻财好义的清廉君子。(4分,结合材料2分,人物评价2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
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的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我的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并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还送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文言文阅读理解9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①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②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乃遂私见樊於期 / 遂乃收盛樊於期之首
C、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 为之奈何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丹恐惧
B、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樊於期偏袒扼腕以进
④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将军”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⑤翻译句子。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答案
①A
②B
③B
④D
⑤“略”。
文言文阅读理解10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迨②能倍③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②迨:等到。③倍:同“背”,背诵。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患记问不若人/未若柳絮因风起 B.独下帷绝编/以为妙绝
C.迨能倍诵乃止/蒙乃始就学 D.或在马上/或以钱币乞之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书 不 可 不 成 诵 或 在 马 上 或 中 夜 不 寝 时 咏 其 文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你的体会。(3分)
【答案】
9、(3分)A
10、(3分) 书 不 可 不 成 诵/ 或 在 马 上 /或 中 夜 不 寝 时/ 咏 其 文
11、(3分) 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要勤奋,读书的方法要背诵
【解析】
9、试题分析:A中二者都是“比得上”;B:断/消失;C:才/于是;D:有时/有人。
10、略
11、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文言文阅读理解11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______________
(3)买其首五百金 其______________
(4)鸣之不能通其意 之______________
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_____________”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用鞭子打;(2)买;(3)它(的);(4)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言之有理即可)
4.(1)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2)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文言文阅读理解12
九石①弓
齐宣王好射,悦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试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②而止,皆日:“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注】①石,重量单位,一石为120斤。
②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齐宣王好射 (2) 中关而止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不是大王所能够使用的吗? B.除了大王还有谁能用这张弓?
C.难道大王不能使用这张弓吗? D.莫非只有大王能够正确使用?
14.齐宣王之“悲”在于 (2分)
12.(2分)(1)喜爱 (2) 停止
13.(2分)B
14.(2分)被大臣们的美言所惑,没有自知之明
文言文阅读理解13
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刘善明,平原人。元嘉末,青州饥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积粟,躬食饘①粥,开仓以救乡里,多获全济。少而静处读书,刺史杜骥闻名候之,辞不相见。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五年,青州没虏,善明母陷北,虏移置桑乾。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②。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转宁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善明以母在虏中,不愿西行,涕泣固请,见③许。元徽初,遣北使,朝议令善明举人,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惠绍使虏,赎得母还。建元二年卒,诏曰:“善明勤绩昭著,不幸殒丧,痛悼于怀。谥烈伯。”善明家无遗储,唯有书八千卷。
(选自《二十四史南齐书》,有删节)
【注】①饘:zhān稠粥。②持丧:守丧。③见:被。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多获全济(_ ▲ _)
(2)甚异之
(_ ▲ _)
(3)见许
(_ ▲ _)
(4)朝议令善明举人
(_ ▲ _)
【解析】文言文实词一直是考察重点。字词解释需要根据多年积累、在语境中推敲。“开仓以救乡里”,因此,“济”可解释为“救济、救助、援助、帮助”。“异”带了宾语“之”,应该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奇特”。“许”文中应该是“同意、允许、许可”,即答应了他的请求。“举”简单,用组词法解释,就是“推举、举荐、推举、推荐”。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_ ▲ _)(2分)
A.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B.为之叹息
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C.善明以母在虏中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D.痛悼于怀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解析】“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用法主要是词性变化等,虚词在同一词性下还有不同的细分,如,“之”作为助词还分为结构助词、音节助词。A选项中的“其”一是“代词,他”,一是“恐怕,表猜测”。B选项中的“之”一是“代词,他”,一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选项中的“以”一是“介词,表原因,因为”,一是“连词,表目的,来,用来”D选项中的“于”都是“介词”,可解释为“在”。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经典题型,无需多言。可我忍不住又啰嗦起来,同学们,文言文翻译的诀窍,是什么呢?就是——①连猜带蒙,力争读懂;②逐字解释,用词慎重;③查漏补缺,句意要通;④注意句式,内外兼工。(1)善明布衣(主语后面,应该作动词,穿布衣)蔬食(动词,吃素食、吃素斋),哀(悲哀、哀伤)戚(忧伤、哀伤、悲伤)如(如同)持丧(服丧、守丧)。后两句都是课内名篇中的句子,应该没问题的。注意第二句中的“微、归”和问句形式,第三句中的“美、私”和判断句式。
13.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刘善明的特征。(3分)
①_▲ _
② _ ▲ _
③ _ ▲ _
【解析】“特征”“四字短语”。可以是“形容词”组合的并列短语,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短语,四个字就可以了。如,勤绩昭著、善良质朴、刚毅正直、孝顺清廉、乐于助人、孝顺母亲、不畏权贵、节俭清贫、喜爱读书。
文言文阅读理解14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已而果符前事。未几,丁忧。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 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轻视
D. 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空缺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 ②③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着,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仕敢欺心耶!
答:
(2)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答:
(3)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答:
文言文阅读(19分)
【答案】5.C(易:更换)
【答案】6.D (①正直忠诚⑤勤俭朴素⑥体恤民情,心系百姓)
【答案】7.A(“为官不畏权贵”没有体现其“忠诚正直”的一面,不是“与其亲党密告萧”,而是“其亲党密告燧”。)
8.(10分)(1) 刚做官,怎么敢欺骗我的良心呢
(2) 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外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3)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片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文言文阅读理解15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
敌国不敢谋( )
百姓不信( )
方是之时(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代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率领 ②国家 ③信任 ④正当,在
2.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意对即可)
3.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4.要点:取信于民 ;善于用人。
【文言文阅读理解15篇】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1-12
文言文韩愈传的阅读理解11-20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5篇11-12
《豫让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08-10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16篇)02-24
空城计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09-23
文言文欧阳修阅读理解附答案11-03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1-10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0-26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文言文阅读理解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