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全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全阅读答案1
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 ①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1)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3分)
(2)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3)谈谈你对诗人所写的“风”的认识。(不少于40字)
(4)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2)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风咏怀,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
(3)初秋之风为人送爽;秋风又奏响了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欢愉;秋风不择地域地吹,体现了仁爱、阔达的胸怀。诗人以风喻人,风不舍昼夜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应如此。
(4)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二: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3、前人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请结合全诗说说此“余味”。(3分)
参考答案:
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来写。前面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驱散涧上烟云,卷走山上雾霭,让人感受到阵阵凉爽和快意;后面又写其日落西山、万籁俱寂之际,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给人以欢娱。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写风起,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一“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是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用了“驱”、“卷”、“寻”、“出”、“为君”、“起”等字词,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得维妙维肖。
3、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正是以风喻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
解析:古代诗歌中吟咏风的作品不少,王勃的这首《咏风》自有其特点,它赞美了一个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和不辞辛劳的精神的“风”的形象。夏末初秋,一场凉风吹来,山林和沟壑顿时显得清爽宜人。风驱散烟尘,卷走云雾,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涧边的房屋和山上的人家。它来去好像没有踪影,但吹起和停息都像充满了感情。如若不信,就在日落西山、山水静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感到倦怠的时候,它就盛情地为你吹动松涛,奏响大自然的雄浑乐曲。这样的“风”,不就像一个节操高洁、人情通达的精灵吗?
分析“风”的形象,既要抓住“有情”这样一些直抒其意的字眼,又要善于从诗人的描写文字中去领悟概括,二者不要偏废。试题要求作具体说明,答题时应该结合诗歌词句去答,不能只说抽象概念。
【赏析】
《咏风》一诗,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千古传诵,绝非偶然。
诗的前两句“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炎热未消的初秋,习习凉风飘然生起,吹散林壑浊热,顿觉清爽怡人。诗人不禁迷醉于其中,冷风啊,你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贵还是低贱,都遍施恩惠,平等普济,令人敬佩,使人快意。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一种开朗壮阔的意境。
诗的三、四句“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丝丝凉风吹乱了天才少年的长发,驱散了涧谷飘浮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缠绕的雾霭,犹如精灵般使山间人家重现,将明朗清爽带给人间。诗人用“驱”、“卷”、“寻”、“出”等字眼,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把宋玉《风赋》中“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而加焉”的话,采用拟人化手法,将风描绘得栩栩如生。
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她来来去去虽是无形无迹,却慷慨惠施,不遗余力,行止仿佛一个有情有意之人。诗人洒脱而来,张开双臂,似要拥吻这勤奋而高尚的风。以风喻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有情”二字,“飘逸有情”(顾璘·《批点唐音》),活画出风的独具性灵,惟妙惟肖。
诗的结尾两句“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又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听,夜半更深,万籁俱静,她又为歇息的人们不辞劳苦地吹起悦耳的松涛,奏出雄浑的乐曲,给人以欢娱。“为君”二字,“待物如人”(《归·谭元春》),有情有义。
诗人在这里极力赞美“凉风”普济众生的高尚品德和勤奋精神。诗人少有才华,壮志难酬,这里以风喻人,借物抒怀,抒发他积极进取的情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意远含蓄,余味深长。《唐诗记事》的作者计有功评这首诗“最有余味”,其“余味”犹在于此。
赏析二: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
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王全阅读答案2
王全
汪曾祺
王全,又叫偢六。这地方管缺个心眼叫“偢”,读作“俏”。王全行六,据说有点缺个心眼,故名“偢六”。他是个老光棍,已经四十六岁了,有许多地方还跟个孩子似的。也许因为如此,大家说他偢。
他常到业余剧团看戏,——在农闲排戏的时候。有时也帮忙抬桌子、挂幕布,有时会发些议论,最常用的是:“看看!”
不知道究竟为什么,他不当饲养员了。他跑到生产队去,说:“哎!我不喂牲口了,给我个单套车,我赶车呀!”马号的组长跟他说,没用;生产队长跟他说,也没用。于是就如他所愿,让他去赶车,把原来在大田劳动的王升调进马号喂马。
我参加劳动,有时去跟车,常常跟他的车。他嘴上是不留情的。我上车,敛土,装粪,他老是回过头来眯着眼睛看我。有时索性就停下他的铁锹,拄着,把下巴搁在锹把上,歪着头,看。而且还非常气愤,却又压抑着只从胸膛里发出声音“嗯!”忽然又变得非常温和起来,很耐心地教我怎么使家伙。“敛土嘛,左手胳膊肘子要靠住胳膝,胳膝往里一顶,借着这个劲,左手胳膊就起来了。嗳!嗳!对了!这样多省劲!是省劲不是?像你那么似的,架空着,单凭胳膊那点劲,我问你:你有多少劲?一天下来,不把你累乏了?”慢慢地,我干活有点像那么一回事了,他又言过其实地夸奖起我来:“不赖!不赖!像不像,三分样!你能服苦,能咬牙。你是个好样儿的!毛主席的办法就是高,——叫你们下来锻炼!”
他的车来了,老远就听见!不是听见车,是听见他嚷。他不大使唤鞭子,除非上到高坡顶上,他的青马实在需要抽一下,才上得去,他是不打马的。
有一回,从积肥坑里往上拉绿肥,马怎么也拉不上去。他拼命地嚷:“喔喝!喔喝!咦喔喝!”
他生气了,拿起鞭子。可忽然又跳在一边,非常有趣地端详起他那匹马来,说:“笑了!噫!笑了!笑啥来?”
这可叫我忍不住扑哧笑了。马哪里是笑哩!这是叫嚼子拽的在那里咧嘴哩:这么着“笑”了三次,到了也没上得去。最后只得把装到车上去的绿肥,又挖出一小半来,他在前头领着,我在后面扛着,才算上来了。
我问过他为什么不当饲养员了,他不说,说了些别的话。
他说马号组的组长不好。什么事都是个人逞能,不靠大伙。旗杆再高,还得有两块石头夹着;一个人再能,当不了四堵墙。
可是另一时候,我又听他说过组长很好,使牲口是数得着的,又会修车,又说他很辛苦,晚上还老加班……
他说,喂牲口是件操心事情。要熬眼。马无夜草不肥,要把草把料——勤倒勤添,一把草一把料地喂。牲口嘛!跟孩子似的,一黑夜你就老得守着侍候它,甭打算睡一点觉。
他说得最激动的是关于黑豆。他觉得牲口吃了黑豆好。
“每年我都说,俺们种些黑豆,种些黑豆。——不顶!”
我说:“你提意见嘛!”
“提意见?哪里我没有提过意见?——不顶!马号的组长!生产队!大田组!都提了,——不顶!提意见?提意见还不是个白!”
“你是怎么提意见的?一定是也不管时候,也不管地方,提的也不像是个意见。也不管人家是不是在开会,在算账,在商量别的事,只要你猛然想起来了,推门就进去:‘哎!俺们种点黑豆啊!’没头没脑,说这么一句,抹头就走!”
“咦!咋的?你看见啦?”
“我没看见,可想得出来。”
他笑了。
这是春天的事。冬天里,发生了这么一场事,他把王升打了。
王升负责喂马后,慢慢地,车倌就有了意见,因为牲口都瘦了。他们发现他白天搞吃的,夜里老睡觉。喂牲口根本谈不上把草把料,大碗儿端!不仅如此,王全还发现,王升偷马料!王全找到王升,大拳头没头没脑地砸下来,打得王升孩子似的哭,爹呀妈的乱叫,一直到别人闻声赶来,剪住王全的两手,才算住。
王全又去喂马了!
王全喂了牲口,生产队就热闹了。三天两头就见他进去:“人家孩子回来,也不吃,也不喝,就是卧着,这是使狠了,累乏了!告他们,不能这样!”
“人家孩子快下了,别叫它驾辕了!”
“人家孩子”怎样怎样了……我在这个地方待了一些时候了,知道这是这一带的口头语,管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甚至是小板凳,都叫作“孩子”。但是这无论如何是一种爱称。尤其是王全说起来,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那么高大粗壮的汉子,说起牲口来,却是那么温柔。
我离开这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已经好几个月了,王全一直在喂马。现在,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就正在喂着马。夜已经很深了,这会,全所的灯都一定已经陆续关去,马圈的灯还亮着。灯光照见槽头一个一个马的脑袋。它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时不时地,喷一个响鼻,摇摇耳朵,顿一顿蹄子。偢六——王全,正在夹着料笸箩,弯着腰,无声地忙碌着,或者停下来,用满怀慈爱的、喜悦的眼色,看看这些贵重的牲口。
王全的胸前佩着一枚小小的红旗,这是新选的红旗手的标志。
“看看!”
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日夜二时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我”一起劳动时,王全有时停下铁锹,歪头看“我”,他觉得“我”干活不像样,对“我”偷懒的行为感到气愤。
B、王全不当饲养员有多方面的原因,如他看不惯凡事都爱逞能的马号组组长,他觉得喂马太过辛苦,夜里无法好好休息等。
C、小说中的“生产队”“农闲”“下来锻炼”等词语揭示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小说里的`人事有着较为鲜明的时代印记。
D、王全常用“人家孩子”这一爱称来称呼他喂养的马,说明他对这些马的感情很深,对于喂马一事有着发自心底的热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人称的叙述给故事增加了真实感,故事围绕着“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开,使结构更加紧凑。
B、小说对王升的着墨并不多,偷懒耍滑、偷窃马料的王升对主要人物王全的形象塑造起到了衬托作用。
C、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农村风俗画卷。
D、小说结尾部分细腻的场景描绘是“我”的诗意想象,以“看看”二字来收尾,生动传神,余韵悠悠。
8、王全的“偢”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4分)
9、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6分)
阅读答案
6、D(A项,“对‘我’偷懒的行为感到气愤”错,“我”并未偷懒,只是不太会干活。B项,原因分析有误,根据全文信息不能确认王全不当饲养员的原因。C项,“农闲”并不能揭示小说的时代背景。)
7、C(“人物群像”“风俗画卷”错。)
8、①固执任性,自作主张地换工作且不听劝告。
②善良实在,把牲口当孩子对待,尽心尽力喂养。
③单纯率真,人到中年有时还跟个孩子似的,不懂人情世故,不看场合地提意见。
④爱憎分明,帮助、鼓励用心干活的“我”,痛打偷马料的王升。
(每答出一点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9、①语言简洁明快。大量使用短句,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如“我上车,敛土,装粪”“歪着头,看”等。
②语言富有感情色彩。多用反问句和感叹句,如“不把你累乏了?”“对了!”等;使用叹词和语气词,如“嗯”“嗳”“嘛”。
③语言通俗质朴,有生活气息。使用口语、谚语,如“好样儿的!”“像不像,三分样!”等。
④人物语言个性化。王全的话语具有个性色彩,贴合他的农民身份。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王全阅读答案3
春近
王铚①
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③。
【注】
①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被贬斥。
②索莫:枯寂无生气的样子。③津:渡口。
试题
一:
(1)第一联两句中的“晓”和“春”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请对这首诗景和情的关系进行简析。
阅读答案
(1)“晓”和“春”。用“晓”字形象地写出了晨曦透射下山峦积雪的洁白与闪光之状。用“春”字巧妙、生动地传达出梅开春近的欣喜。面灵动,尽显生机。
(2)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写乐景,山峦积雪,寒梅俏立,东风轻拂,万物复苏,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近景象;后四句写哀情,心境枯寂,老态龙钟,想要退隐却前途难料。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抑郁。
二:
(1)首联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答案】
(1)比喻。作者把山比作银屏,将溪比作玉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峦绵延和溪水清澈的情状,其中隐含着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这两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苍凉的山野,我们在画面中仿佛看到了诗人的`身影。
(2)前四句写乐景,山峦积雪,寒梅俏立,东风轻拂,万物复苏,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近景象。后四句抒发了诗人贫穷落拓又老境将至的抑郁和想退隐避世却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情。以乐景衬哀情,借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反衬诗人的贫穷落拓与进退无着,突出了诗人精神的极度抑郁苦闷。
赏析
诗歌前四句飙血山色、溪梅、东风等景物,表现了将近时生机蓬勃的景色尾联“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我想从险象环生的宦海中引退避世,可风高浪险,哪里能找到安全的渡口?此联抒发了作者想从宦海中引退避世,但找不到出路的矛盾苦闷之情。后四句抒发了诗人贫穷落拓(1,豪放,放荡不羁。 2,穷困潦倒,寂寞冷落。)而又老之将至的抑郁和想隐退避世却找不着出路的苦闷;诗歌以乐景衬哀情,借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反衬诗[1]人贫穷落拓与进退无着,突出了精神的极度抑郁。
首联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天亮了,积雪覆盖的山峦,起伏绵延,像那银白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溪边的寒梅,已经迎寒张开笑脸,对水弄姿,报告着春天的消息。此联写“雪”和“溪”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绘了山峦绵延和溪水清澈的情状,把读者视野引向了苍凉的山野,仿佛看到了诗人的身影
“晓”字不仅表现了银装素裹的山脉在晨曦中发出的晶莹光芒,而且写出了山色由暗转亮的过程;还是春天,的开放却让诗人错以为春天已至,着一“春”字突出了溪边怒放的寒梅花满枝头的景象,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
颔联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尽管白雪皑皑,但东风里依然透露出春之将至的讯息,万物正在萌动、抖擞精神以迎接春天的到来。诗人以若有若无春之讯息,唤醒了寒冬里世人盼春的情绪。看似对春饱含憧憬,实则为下文作反衬,匠心独运,意味隽永。
颈联
“索莫贫游世,龙钟老迫身”:带着孤独沮丧心情,贫穷落拓地徘徊在在世上,更有龙钟老态人之晚景就要降临。触景生情,由物及人,感慨自身遭遇,诗人深感郁闷沉重。让人不禁联想其受邪恶势力迫害之遭遇,凝思其感慨人生晚景将至的原因。
尾联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我想从险象环生的宦海中引退避世,可风高浪险,哪里能找到安全的渡口?此联抒发了作者想从宦海中引退避世,但找不到出路的矛盾苦闷之情。
- 王勃《咏风》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王全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王勃《咏风》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06-20
《岳鄂王墓》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07-06
《包子王》阅读答案04-21
《包子王》阅读答案04-21
《酒酿王》阅读答案04-16
王蒙《湖》阅读答案07-28
王令《感愤》阅读答案04-29
《渔王的儿子》阅读答案03-11
曲则全议论文阅读答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