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建《塞下曲》阅读答案附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曾与汉和亲。
(1)诗中“望”字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3分)
(2)这首诗的主题与众不同,别有新意。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答:“望”写的是乌孙使臣朝罢西归,回头眺望京城的动作(1分),表达了使臣恋恋不舍的心情(1分),表现出各民族之间友好关系,情深义重(1分)。
(2)多数边塞诗表现的主题是:报效祖国(或建功立业、怨战、反映边塞征战之苦)。(2分)而此诗的主题是:讴歌民族和解(或热爱和平),(2分)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二: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天涯静处无征战”中的“静”字,请结合全诗内容,说明作此判断的依据。(4分)
(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1分)因此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3分)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4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另:
(一)塞下曲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二)塞下曲(其一)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诗上半首叙述一次惨重的边塞,下半首说一个士兵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非常简单,但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B常诗的开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C《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边塞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
D这两首诗属于同题诗歌,常建在诗中赞颂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的和亲政策,而则在诗中无声地谴责了制造战争的统治者。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请结合每首诗的三、四句加以分析。
(3)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C
(2)许诗是通过一个士兵牺牲后,有家信寄来,告诉他寒衣已经寄出这一典型情节,表达了作者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不赞成这场战争;而常诗通过描写一幅边疆人民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的图景来表现的。
(3)许浑的《塞下曲》纯用白描手法客观叙事,不发任何议论,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语言显得自然、平淡、质朴。常建的《塞下曲》在开头两句叙写史实铺垫,后两句描绘了一幅和平图景,语言字新意炼。
- 相关推荐
【常建《塞下曲》阅读答案附赏析】相关文章:
《塞下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06-20
秦观《纳凉》阅读答案附赏析08-18
杜甫《野老》阅读答案附赏析10-23
《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附赏析07-26
杜甫《野老》阅读答案附赏析10-18
陈与义《春寒》阅读答案附赏析06-15
《题君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11-28
虞世南《蝉》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