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螳螂》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螳螂》阅读答案1
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
[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②悲鸣:动听地鸣叫。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④委身:曲身。⑤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阅读训练一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 (攻打) 旦(天,日) 子(您)延(伸长)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2)如是者三旦。 ( 何苦沾衣如此)
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螳螂]欲取蝉,而[螳螂]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黄雀]欲啄螳螂,而[黄雀]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螳螂捕蝉》写了螳螂 、黄雀和蝉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吴王告诉他左右的人说:“胆敢有来规劝(我)的人一定处死!”②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
6、 请概括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这则寓言主要写的是吴王决定攻打楚国,有个年轻人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谏吴王不要去打楚国。
阅读训练二
1.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
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解释句中画线词。
①欲取蝉( ) ②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
答案
1.黄雀在后
2.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祸患。(方法点拨:联系生活实际)
3.①树 ②蝉 ③螳螂 ④黄雀 ⑤他们自己 ⑥他们自己
4.①取——捕食 ②延——伸长
翻译: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整体含义
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 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黄雀在后:
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螳螂》阅读答案2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不听劝告。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想去劝说吴王。他拿着一把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一连转了几天。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昊王问他转什么,他回答说在打鸟。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有趣的事。”吴王来了兴致,问:“什么事呀?”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得意地叫着,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那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了吗?”少年接着说:“黄雀伸长脖子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我拿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有谁顾到身后隐伏的危险呢?”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昊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虚()危险()
2.围绕短文想一想下面的问题,再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1)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们为什么要反对?
(2)侍奉吴王的少年是怎么劝说吴王的?
(3)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作出了什么决定?
(4)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呢?可以是对这位少年的,也可以是对吴王的,还可以是针对螳螂捕蝉这个现象的。
参考答案:
1.实
安全
2.(1)大臣们担心攻打楚国后,其他国家会乘虚而人。
(意思对即可)
(2)少年用螳螂捕蝉的例子提醒吴王,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考虑身后隐伏的顾虑。(意思对即可)
(3)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意思对即可)
(4)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例子提醒执意要攻打楚国的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
最后吴王大小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意思对即可)
3.这位少年非常聪明,他知道直接劝说吴王,吴王肯定不听,所以他想到用螳螂捕蝉这个例子。(答案不唯一)
《螳螂》阅读答案3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①觇:察看,窥视。②摆扑:扭动摔打。③反侧倾跌:形容蛇挣扎的样子。④据:占据 。⑤攫(jué):钳制,用爪抓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小题1】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停顿节奏。(2分)
寻 途 登 觇 见 巨 蛇 围 如 碗 摆 扑 丛 树 中 以 尾 击 树 树 枝 崩 折。
【小题2】螳螂和蛇打斗,结果蛇,从这个结果,你明白了的道理。(3分)
答案
【小题1】寻 途 登 觇| 见 巨 蛇 围 如 碗| 摆 扑 丛 树 中 |以 尾 击 树 |树 枝 崩 折。
【小题2】死了只要摸清了敌人的短处,找到它的弱点,抓住要害,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够战胜强者。(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读出层次,然后划分节奏。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从生物链的角度考虑,螳螂是蛇的天敌,但是能从本文中得出为什么是天敌的原因,用自己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螳螂》阅读答案4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 “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 仔细读读这两段话,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共同之处是什么?
2. 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带来的结果各是怎样的呢?
3.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
4.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由“固执”到“恍然 大悟”,我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参考答案:
1、共同之处:大臣和少年目的都是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2、大臣和少年的劝带来的结果各是:大臣是直接劝说的,结果失败了;而少年是通过一个例子让吴王自己领悟到其中的道理,结果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大臣们是直言相劝,令吴王感到没有威严;而少年的“劝”是智劝,既维护了吴王的面子,又令吴王茅塞顿开。
4、“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由“固执”到“恍然大悟”,我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恍然大悟是指: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们体会到:少年是睿智的,他找到适合劝说吴王的方法,让吴王自悟其理。
《螳螂》阅读答案5
①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不光是动作奇特,与此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②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③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④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13.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3分)
14.螳螂是怎样战胜蝗虫的?(4分)
15.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
16.本文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这部书真实地记载了昆虫的生活,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试从文中找出流露作者这种情感的句子。(至少找出四处,可以在文中标出来。)(2分)
17.法布尔对昆虫世界的描述也折射出他对社会的思考,给人以启迪。从文中你得到哪些启迪?(3分)
参考答案:
13.本文细致地描绘了螳螂利用心理战术扑食的过程。
14.螳螂主要利用心理战术战胜蝗虫:先以惊奇的姿势、可怕的声音威胁对方,再用死死盯人的战术震慑对方,最后用它的武器制服对方。
15.螳螂作出奇特的动作,发出可怕的声音,是为了虚张声势,利用对方的恐惧心理而战胜它,而小蝗虫正好中计,在螳螂面前不知所措而命丧黄泉。
16.略
17.要做生活的强者;危险时不惧怕,不慌乱; 不要被别人的虚张声势所迷惑而吓倒等等。
《螳螂》阅读答案6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②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③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④,攧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①觇(chān):探看。②围:此处指蛇的身围。③殊:完全。④以剌刀攫其者:正用刺刀一样的前足在割蛇的头 ⑤攧(diān):跌,意为任由蛇怎么翻滚。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渐近临之 ( ) (2)攧不可去( )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过了很久,蛇终于死了。(姓张的)看到蛇上的皮肉已经被割破了。
B.过了很久,蛇终于死了。(姓张的)看到蛇头上的肉已经被割破了。
C.过了很久,蛇竟然死了。(姓张的)看到蛇头上的皮肉已被割破了。
D.过了很久,蛇竟然死了。(姓张的)看到蛇上的皮已经被割破了。
14.螳螂凭借 这一举动杀死了蛇。(2分)
15.读了上文后,你悟出的道理是 (3分)
参考答案:
12.(1)靠近( 2分) (2)离开(2分)
13.C (3分)
14.(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 2分)
1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3分)
《螳螂》阅读答案7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解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并用横线画出来。
2.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解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并用横线画下来。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
蝉的利益是露水,祸患是螳螂;螳螂的利益是禅,祸患是黄雀;黄雀的利益是螳螂,黄雀的祸患是少年。
3.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而忘记更危险的存在,而使自己身陷险境。
比如:一次妈妈给我买了很多雪糕,让我吃完饭再吃,我不听,吃了很多,结果晚上肚子疼了。
《螳螂》阅读答案8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A悠闲 B空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A拱 B弯)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A细致 B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A啄食 B捕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A对准 B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 )螳螂
A.捕食
B.啄食
正确答案:B
2.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你看得真( )
A.细致
B.仔细
正确答案:B
3.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螳螂( )着身子
A.弯
B.拱
正确答案:B
4.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 )地叫着
A.悠闲
B.空闲
正确答案:A
5.最能揭示中心的句子是( )。
A.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B.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正确答案:A
6.哪个成语能概括这一片段的内容?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正确答案:A
《螳螂》阅读答案9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课文中蝉、螳螂、黄雀的关系,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_________”。
2、朗读课文时,要注意不同的人物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吴王是一国之主,读他的话应该读出____________的语气;少年只是一名侍从,读他的话应该读出____________的语气。
3、如果排演课本剧,吴王和少年该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呢?在括号里写下来。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4、“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这里的“终于”可以去掉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吴王问前两个问题的时候,少年都只是针对问话,简单回答。你认为少年的做法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高傲恭恭敬敬
3、举起弹弓,天真地
好奇地
一本正经
饶有兴趣
4、不可以。少年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已经转了三个早晨,“终于”一词说明少年是有目的转,目的就是为了让吴王发现。
5、我认为少年的做法是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做吴王才不会有戒心,这样循序渐进才能使吴王明白利害关系。
《螳螂》阅读答案10
螳螂
①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不光是动作奇特,与此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②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③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④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1.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3分)
2.螳螂是怎样战胜蝗虫的?(4分)
3.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
4.本文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这部书真实地记载了昆虫的生活,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试从文中找出流露作者这种情感的句子。(至少找出四处,可以在文中标出来。)(2分)
5.法布尔对昆虫世界的描述也折射出他对社会的思考,给人以启迪。从文中你得到哪些启迪?(3分)
答案:
1.本文细致地描绘了螳螂利用心理战术扑食的过程。
2.螳螂主要利用心理战术战胜蝗虫:先以惊奇的姿势、可怕的声音威胁对方,再用死死盯人的战术震慑对方,最后用它的武器制服对方。
3.螳螂作出奇特的动作,发出可怕的声音,是为了虚张声势,利用对方的恐惧心理而战胜它,而小蝗虫正好中计,在螳螂面前不知所措而命丧黄泉。
4.略
5.要做生活的强者;危险时不惧怕,不慌乱; 不要被别人的虚张声势所迷惑而吓倒等等。
《螳螂》阅读答案1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之患也。
1.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
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解释句中画线词。
①欲取蝉( ) ②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
答案
1.黄雀在后
2.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祸患。(方法点拨:联系生活实际)
3.①树 ②蝉 ③螳螂 ④黄雀 ⑤他们自己 ⑥他们自己
4.①取——捕食 ②延——伸长
《螳螂》阅读答案12
①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不光是动作奇特,与此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②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③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④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16、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2分)
17、螳螂是怎样战胜蝗虫的?(2分)
18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
19文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这部书真实地记载了昆虫的生活,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试从文中找出流露作者这种情感的句子。(至少找出两处)(2分)
20法布尔对昆虫世界的描述也折射出他对社会的思考,给人以启迪。从文中你得到哪些启迪?(3分)
参考答案:
16、本文细致地描绘了螳螂利用心理战术扑食的过程。17螳螂主要利用心理战术战胜蝗虫:先以“惊奇的姿势”、可怕的声音威胁对方,再用“死死盯人的战术”震慑对方,最后用它的武器制服对方。18、螳螂作出奇特的动作,发出可怕的声音,是为了虚张声势,利用对方的恐惧心理而战胜它,而小蝗虫正好中计,在螳螂面前不知所措而命丧黄泉。19、略20要做生活的强者;危险时不惧怕,不慌乱;不要被别人的虚张声势所迷惑而吓倒等等。
《螳螂》阅读答案13
有一个姓张的人,偶尔一次在山谷里行走时,听到山崖上有很大的响声,心生好奇,就找了一条路登上去察看。看到一条碗口粗的蛇,在树丛里摆动颠扑,尾巴打在柳树上,柳枝都噼里啪啦地折了。看它翻转跌打的样子,好象有东西在捉弄它,让它痛苦难忍,可是细看,根本看不到什么东西,他非常疑惑。慢慢靠近它仔细观察,才看到一只小螳螂在蛇头顶上用它那镰刀状的前脚死抓住不放,蛇怎么颠扑也弄不掉它。过了不久,蛇竟然死了。看它额上的皮肉,早已被割得裂开了。
(选自包启新主编《中国寓言故事200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 弱小的螳螂是怎样战胜强大的毒蛇的?
2. 这个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与课文比较,两位比蛇壮大的农夫反而被蛇打败,比蛇弱小得多的螳螂却能置蛇于死地,在比较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答案:
一、1、“在蛇头顶上用它那镰刀状的前脚死抓住不放”,让蛇在想方设法要甩掉它的颠扑中死亡。
2、在貌似强大的敌人面前,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弱可以制强,小可以胜大。
3、对敌人不能心慈手软,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战生它。
《螳螂》阅读答案14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
[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②悲鸣:动听地鸣叫。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④委身:曲身。⑤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 ⑵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⑶黄雀延颈( )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
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⑶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⑷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
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螳螂捕蝉:
1、⑴要;⑵旁边;⑶伸
2、⑴树;⑵蝉;⑶螳螂;⑷黄雀
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参考译文: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螳螂》阅读答案15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頞上革肉,巳破裂云。
――蒲松龄《螳螂捕蛇》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
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闻崖上有声甚厉 闻:_______ (2)渐近临之 临:_______
(3)久之,蛇竟死 竟:_______ (4)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尝:_______
(5)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去: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之 ①反侧倾跌?状_______ ②蛇复昂首待? _______
(2)以 ①以刺刀握其首 _______②以首俯地 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然审视殊无所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听到 (2)从上往下看 (3)终于 (4)曾经 (5)离开
2.(1)①的 ②它,指蜘蛛 (2)①用 ②把
3.(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5.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螳螂》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螳螂阅读答案04-01
《螳螂》阅读答案02-08
螳螂的阅读答案01-29
《螳螂》阅读答案11-08
《螳螂》阅读答案11-08
《螳螂》阅读答案09-05
螳螂 阅读答案09-16
《螳螂》阅读答案11-08
《螳螂捕蛇》阅读答案03-07
《螳螂》阅读答案12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