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阅读答案

2021-08-21 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诸葛亮》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阅读答案1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回答下列答案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 )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4.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分)

  参考答案

  1.(1)√ (2)× (3)√ (4)√

  2.C

  3.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4.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诸葛亮》阅读答案2

  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 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 ③众寡:人数少。 ④建:提出。 ⑤吴会:吴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B.乃建奇策/策之不以其道

  C.身使孙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江南悉平/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躬耕于野,不求闻达。(3分)

  (2)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3分)

  12.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4分)

  参考答案

  9.D(A拜访/看见 B计谋/鞭打 C出使/假如 D都)

  10.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1.(1)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躬”、“闻达”、介宾后置句式,每处1分)

  (2)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既”“足”“以……为”每处1分。“既”译成“已经”也可,“足”译成“富足”“丰足”也可。)

  12.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三点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用文段中相关语句回答也可。)

  附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身高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战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并投降曹操,而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有特别的雅量,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和曹操交战,大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全都平定了。后来诸葛亮帮助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诸葛亮》阅读答案3

  诸葛亮真有呼风唤雨的神通吗?你看他在东吴修道坛,择吉日上坛,手持宝剑,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装神弄鬼,还真把东风给“借”来了。其实,正如小说所描述,诸葛亮只不过根据自己懂得的气象知识和看天经验,预计这日可能要刮东风,装神弄鬼,目的是麻痹周瑜,他好趁火烧曹操80万大军之机逃脱。

  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和现代气象科学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由于卫星云图、气象雷达、电子计算机、激光等先进技术在气象研究上的广泛应用,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高更快。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

  1976年1月的一次核试验,地面要求必须有西风,而所在场区常年却盛行东北风,气象科技人员通过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寻找出现偏西风的规律,预计23日13时可出现偏西风,于是有关部门当机立断,决定在那天14时试验。结果,12点钟这个地方还在刮东风,一到13时果然转为西风。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运载火箭,需要良好的气象条件。可是5月17日,试验海域气象条件十分恶劣,时而乌云滚滚,时而大雨倾盆。18日的天气到底怎样?负责气象保障的气象工作者,在缺乏海域和广阔洋面天气预报资料的情况下,根据卫星云图分析,并结合他们多年的预报经验,慎重而果断地做出18日“气象良好,可以发射”的预报。结果第二天试验海域果然天气晴朗,他们为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做出了贡献。

  气象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而是人工影响天气,使几千年来人们的呼风唤雨神话变成现实。目前,人工影响天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人工降雨、人工消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人工消雷电,以及用人工办法在短时间内削弱台风中心的最大风速,等等。

  但以上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设想。有人设想,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撒播大量炭黑粉末,使冰雪融化;也有人设想,把大西洋的温暖海水用人工办法压进北冰洋中,使北极的冰层消失;还有人设想,在北半球北方的白令海峡筑一条大坝,阻止北方的冷海水进入北太平洋,由此改变北半球的气候。这样大范围的天气控制和气候改造,牵涉到巨大的工程以及改造对全球气候效应的准确预测,因此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

  1. 本文是介绍气象学知识的,却从诸葛亮借东风谈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第二段划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三、四段举了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___ ________________。

  4.全文主要说明研究气象学的两个目的是:

  (1)________________ ___;(2)________________ _。

  把这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准确的是( )

  A、“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一句中,“当代的‘诸葛亮’”指当代的气象科技人员。

  B、现在,人工影响天气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几千年来人们呼风唤雨的神话早已成为了现实。

  C、人们对改变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办法,提出了一些设想并开始付诸行动。

  D、到下世纪,我们人类一定可以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或气候,进而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

  6.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2、承上启下。

3、现代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4、(1)天气预报,(2)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变成现实。”

5、A (B项“几千年来人们呼风唤雨的神话早已成为了现实”说法不当,因为“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了一些设想。”C项不当,因为“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设想”,还未开始行动,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D项不当,因为到下世纪能否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或气候,进而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只是一种估计,目前还不能下结论。故选A项。)

6、如:层次清楚;材料准确丰富;语言生动准确;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等。写出一点即可。

《诸葛亮》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第811题。(14分)

  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

  ①魏武帝:曹操。 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 ③众寡:人数少。 ④建:提出。 ⑤吴会:吴国。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亮少有逸群之才 ( ) ②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

  ③身使孙权 ( ) ④江南悉平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②必以分人

  B.①乃建奇策 ②执策而临之

  C.①江南悉平 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D.①甚敬重之 ②怅恨久之

  9.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0.翻译句子。(4分)

  (1)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11.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2分)

  参考答案:

  8.(1)①年轻时 ②拜访 ③出使 ④平定 (2)C

  9.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0.(1)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2)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11.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三点答出两点即可。用文段中相关语句回答也可。)

《诸葛亮》阅读答案5

  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文化常识]

  “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

  无青州、梁州。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

  [思考与练习]

  解释:①少________②逸________③殊量________④纳________⑤既_________⑥

  拜________

  2.翻译:①时人异焉___________________;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③权既宿服仰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______之战。

  参考答案:

  诸葛亮传略

  1.①年轻时

  ②超出

  ③特殊的才能

  ④交

  ⑤已

  ⑥任命

  2.①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

  ②人数少而且没一块地盘;

  ③孙权早就敬佩刘备。

  3.赤壁

《诸葛亮》阅读答案6

  诸葛亮论(苏轼)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 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义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却:后退

  B.得逞其奸 逞:实现

  C.曹、刘之不敌 敌:实力相当

  D.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取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因衰乘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且夫杀一不义而得天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C.以绝曹氏之手足 作《师说》以

  贻之

  D.乃始治兵振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B.在第二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C.第三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5分)

  (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5分)

  参考答案:

  1.D 信:通“伸”,伸张

  2.C A.“乘着”;“经由”B.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C. 连词,表目的,“来” D.副词,“才”;副词,“竟然”

  3.C 原文的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用仁义。

  4.(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才勉强向曹操臣服,(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啊。

  (2)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

《诸葛亮》阅读答案7

  诸葛亮论

  苏轼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共知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4、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据许、兖,南牧荆、豫 牧:统治

  B、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 逆:迎接

  C、不过捐数十万金 捐:捐献

  D、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 竦动:震动

  参考答案:C 捐:舍弃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D 、乃始治兵振旅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参考答案:B。A介词,趁着;动词,接着。 C介词,和;动词,赞同。 D副词,前一个才,后一个于是、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孔明失败的原因在于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后文又说不能利用智谋来离间曹氏兄弟是诸葛亮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体现了苏轼思想的自相矛盾。

  B、苏轼认为孔明可以借曹丕即位之机去离间、讨伐曹氏政权并瓦解他们。这表明苏轼并不反对靠诈力取得天下。

  C、苏轼认为蜀国和魏国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

  D、苏轼认为自己的言论合理、深刻,但因为自己只是一介书生,因而终究不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和理解,不会被人们重视采用的。

  答案:B。 A体现了苏轼思想的自相矛盾说法不合理。 C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在文中无依据,原文只是说诸葛亮失败的原因。D苏轼认为自己的言论合理、深刻在文中无依据,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是说只是书生的一家之言,可以说说却没有什么用处。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2)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参考译文:(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而勉强向他臣服,听闻孔明的高风亮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者啊。(特威劫臣之译对一个1分,文意通2分。) (2)又不能竭尽他的智谋,来使曹氏兄弟间断绝手足之情,他们屡次出战而屡次败退是理所当然的啊。(奋绝手足宜一个1分,文意1分。)

《诸葛亮》阅读答案8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聪明的人。但是,也正是从《三国演义》中。我发现诸葛亮并不聪明。 第一,作为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当陷入具体事务,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这是领导者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决不会这么做的。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53岁病死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关。这能说他聪明吗? 第二,诸葛亮不仅不会用人,而且往往在关键时刻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后果。战争无情义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张,或关、赵两人位置对换一下,这样不是既让关羽还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不杀之恩,又可瞄棼售曹操,岂不两全其美?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他错用关羽,结果放虎归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后在荆州驻守人选上,他选择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尔后,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从此蜀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一连串的事件,其源皆出于错用关羽。至于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自己也差点成为司马懿的阶下囚,则是妇孺皆知的事。宋欧阳修说:“用兵之要,先择于将臣。”而诸葛亮不会用人和错角人,却用天意”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轻描淡写地掩饰过去。 第三,诸葛亮的不聪明还反映在他不能招贤纳才,蜀国君臣平庸,后期更无大将“镯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便是一个明证;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执掌大权期间,虽招了一个姜维,但也未能保住蜀国江山,足见其才平平。 第四,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说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聪明人。蜀国和魏国,力量对比悬殊,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但诸葛亮还要六出祁山,进攻魏国。虽说吴蜀这时已重归于好,诸葛亮口上说联合东吴,行动却一意孤行,六出祁山。当时陆逊还在,倘若吴蜀联手,东西夹击,司马懿也要在漫长战线疲于奔命,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结果屡战屡败。如果一二次失败还情有可原,那么三四五六次的失败只能说明诸葛亮不智了。 第五,阿斗平庸,无才无德,诸葛亮不敢取而代之,实无天下为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气和决断。刘备死前,曾对诸葛亮说:若阿斗无才,可取而代之。这是群臣都听见的,还怕什么?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为训。 总之,诸葛亮虽在具体某一仗中能取胜,但往往在统筹全局或关键性的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误,这能说诸葛亮聪明吗?

  1、解释词语。

  事必躬亲: __________________

  一蹶不振:__________________

  妇孺皆知: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诸葛亮“愚忠”、曹操“卷土重来”,加点词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3、“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结果屡战屡败”。句中加点的“屡战屡败”能否改为“屡败屡战”?为什么?

  4、人们历来对诸葛亮极尽赞美之辞,而本文作者却对诸葛亮的“聪明”质疑。文中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质疑”,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是逐层推进的吗?

  5、选出对本文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判断最准确的一项:(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6、《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他三大名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聪明吗?》答案:

  1、凡事都必须自己亲自过问。

  受到挫折,不能再振作起来。

  连妇女和儿童都知道。

  2、“愚忠”是褒贬结合,褒中有贬,表明作者对诸葛亮既惋惜又讽刺:“卷土重来”则为贬义。表明作者持否定态度,带有憎恶之情。

  3、不行。“屡战屡败”是贬义,而“屡败屡战”则是赞美其精神,为褒义,改换后在表达效果上有了明显变化,且不符合文意。(意对即可)

  4、①诸葛亮事必躬亲,不分大小;②诸葛亮不会用人;③诸葛亮不能招贤纳才:④诸葛亮不自量力,缺乏自知之明;⑤诸葛亮缺少勇气和决断。不是逐层推进,而是并列关系。

  5、A

  6、《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诸葛亮》阅读答案9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①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②病笃③,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⑤之力,效⑥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章武:三国蜀汉刘备的年号,章武三年即公元221年。②永安:指白帝城。 ③笃:重。④嗣子:继承人,指刘禅。⑤股肱(gōng):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⑥效:奉献。

  1.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一句话? (用原文回答)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答案】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夙夜忧叹 (2)庶竭驽钝

  (3)属以后事 (4)若嗣子可辅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中常用词语含义的题。考查文言文中重要实词的积累。

  【答案】(1)夙夜:早晚。(2)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比喻才能平庸)(3)属:通嘱,嘱托、托付。 (4)辅:辅助,辅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解题时,一是译准句中的重要字词,二是语言表述要通顺完整。

  【答案】(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2)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4.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能力。在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示例:诸葛亮的忠心耿耿集中表现在辅佐后主上。先主一去,后主登基,后主毫无一点治国之能,整个蜀国的社稷都压在诸葛亮的身上,而他无怨无悔。为恢复中原,他两次上表后主,决心出师伐魏,其言可谓感人肺腑。

《诸葛亮》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10分)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巨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政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二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7.解释下面加点同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躬耕于南阳 : (2)先帝不以节卑鄙 卑鄙: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9.联系《出师表》上下文,你认为诸葛亮自述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2分)

  20.根据文段(一)(二)的内容,分析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功的原因,分别从刘备和诸葛亮的角度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7、(1)躬:亲自。 (2)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每空1分,共2分)

  18、因此(我)感动而奋发,于是答应先帝竭尽全力奔走效劳。(注意由是感激遂驱驰四处,出现一处不准确扣0。5分。共2分)

  19、①为了传扬刘备礼贤下士的风范,也表达了对刘备的悼念之情;②希望刘禅学习他的父亲能够亲贤远佞。(一点1分。共2分)

  20、从刘备的角度看,他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以亮有殊量,能够对自己的事业有大帮助,所以能够多次邀请诸葛亮,直到感动他;从诸葛亮的角度看,深谓备雄姿杰出,加上他能礼贤下士,所以受到激励,决定出山。(每个角度2分,注意表达的完整程度。共4分)

《诸葛亮》阅读答案11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教,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乏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将亮与亮弟均之官 之:到

  B.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 旧:老交情

  C.凡三往,乃见 凡:总共

  D.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取信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诸葛亮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④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⑤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③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葛亮祖辈父辈皆为官,早年父亲去世后,便由叔父抚养,叔父赴外地履职,带着诸葛亮兄弟二人。

  B.诸葛亮自许颇高,但除了徐庶等几个人之外,时人大多并不认同他的才华,结识刘备便是因为徐庶的大力推荐。

  C.刘备见到诸葛亮后,诉说了自己胸怀大志却苦无良策的苦闷,诸葛亮纵论天下,侃侃而谈,其才华让刘备深深折服。

  D.刘备屈尊三顾茅庐,让关羽张飞深感不快,刘备用鱼水之情作比表达对诸葛亮的重视,关羽张飞才停止了他们不满的言行。

  4.把上面文言文中画“ ”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3分)

  (2)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3分)

  (3)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3分)

  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瓶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注】①管萧:指春秋时辅佐齐桓公的的管仲与秦末辅佐刘邦的萧何。

   答案

  1.D(信,通“申”,伸张)。

  2.B(①叙述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行为,③表明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④是刘备表明志向的语句)

  3.D(让关羽张飞深感不快的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日益密切)

  4.(1) 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没人相信他。

  (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及“许”各1分)

  (2) 贤能的人都被他任用了,这情势可以把他当作外援而不可以图谋他。

  (“贤能”、被动句式及大意各1分)

  (3) 这大概是上天用来帮助将军您的,将军您是否有 (夺取它)的想法呢?

  (“资”、“所以”及大意各1分)

  5.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阅读答案12

  【试题】(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 题。(18 分)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D. 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2.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3.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4 分)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4.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 分)

  5.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 分)

  参考答案

  1、B

  2、A

  3、两个诸葛亮不一样:

  ①指存在于人们设想中,并被人们当作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历史人物。

  ②指学习、效仿诸葛亮的后人。

  4、(1)过于高傲自负,使旁人难以亲近。

  (2)自以为是,遇到失败就消极落泪。

  5、我认为作者的身份、立场对于创设作品人物具有极大影响。陈寿是西晋史学家,因此更注重于对史实的真实记录,在他的《三国志》中,诸葛亮精于政务但谋略一般;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表现故事的曲折离奇,他笔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文韬武略;甚至在京剧借东风中,为了舞台效果,诸葛亮的形象更为夸张,简直无所不能。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从作者的身份、立场等背景进行分析,结论能够更全面客观。

《诸葛亮》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1题。(12分)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 ) ②不耻劳辱( )

  18.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_________,本字是___________。

  21.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2分)①去拜访 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每词1分)

  18.(2分)左右皆笑之。(多写不给分)

  19. (2分)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

  或: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

  20.(2分)通假字:研 本字:砚(各占1分)

  21. (4分)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可,异同各占2分,不结合文本扣一半分。)

《诸葛亮》阅读答案14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7.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 )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0.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分)

  17.(1)√ (2)× (3)√ (4)√

  18.C

  19.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20.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诸葛亮》阅读答案15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加点词语。

  仰( ) 赢( )

  3.由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4.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是如何评价的吗?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

  1.……度/……食/……官/……生/

  2.①依赖 ②充盈

  3.尽心为国 ,不谋私等。

  4.一代贤相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写一篇《出师表》被陆游赞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

【《诸葛亮》阅读答案精选15篇】相关文章:

1.《诸葛亮》阅读答案

2.《诸葛亮》阅读答案

3.诸葛亮传略阅读答案

4.《诸葛亮》阅读及答案

5.《诸葛亮集》阅读答案

6.《诸葛亮》阅读题及答案

7.《诸葛亮》阅读答案15篇

8.《诸葛亮》阅读答案(15篇)

上一篇:《诸葛亮》阅读答案 下一篇:《诸葛亮》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