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2021-04-24 阅读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1

  仔细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下列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

  元方入门不顾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下车引之( )

  ④入门不顾(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本文可以看出陈太丘的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元方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写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元方/入门/不顾

  2、①约定

  ②通“否”

  ③拉

  ④回头看

  3、①过了中午还没有来。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离开后那朋友才来。

  ②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4、言而无信却又无礼的人,自己失信,却怪罪别人,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意对即可)

  5、是一个聪明懂道理的孩子,品格正直不阿。(意对即可)

  6、“略”。(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2

  读(15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无方入门不顾。

  【小题1】(2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小题2】(2分)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1)与友期行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___

  【小题3】用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各组一个成语。(3分)

  (1)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友人便怒________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________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小题5】“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6】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小题7】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南朝宋 刘义庆

  【小题1】(1)约定 (2)才 (3)回头看 (4)拉

  【小题1】(1)义无反顾(2)怒不可遏(3) 信誓旦旦

  【小题1】(1)等待您好久了,您不到,(父亲)就已走了。

  (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2)在空中撒盐大约可以比拟吧!

  【小题1】(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小题1】(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1】(2分)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解析【小题1】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重点的文学常识和作家作品。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明确文言词语的含义,学会积累成语。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阐述的哲理。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3

  陈太丘与友期(14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4分)

  (1)期日中 (2)太丘舍去

  相委而去 (4)尊君在不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3:.友人的.“无信”“无礼”表现在哪些地方?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小题4:.友人已认错了,元方仍“入门不顾”,这是否也是“无礼”?说说你的理由。(3分)参考答案:

  小题1:(1.)约定 (2.)离开 (3.)丢下、舍弃 (4.)通“否”

  小题1:(1.)元方当时年龄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2.)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想逗引元方,元方转身进门不再回头看他一眼。

  小题1:“日中不至” “ 对子骂父” “友人惭,下车引之”

  小题1:(言之成理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1)约定(今义为日期)(2)离开(今意:到、往)(3)丢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4)通“否”语气词,无意。

  小题2:(1)年:年龄。省略句,(于)门外戏。戏:玩耍。

  (2)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顾:回头看。

  小题3:注意提个要求,用原文回答。“日中不至”“ 对子骂父”;“友人惭,下车引之”

  小题4:可以认为失礼也可认为不失礼

  失礼:客人已经道歉了,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理解客人,而且,客人是长辈,而元方是晚辈,晚辈应该有对长辈的基本礼貌。

  不失礼:客人不仅迟到,而且对着孩子骂父亲,当然非常失礼,又考虑到元方只是一个小孩,可以不原谅他!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4

  阅读下文,完成l7—20题。(12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日中不至__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__

  (3)已去 __________ (4)则是无礼__________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1)到(2)才(3)离开(4)那么,就(2分)

  18.(1)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2)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4分)

  19.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20.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3分)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5

  读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沈复《童趣》)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项为之强: ②徐喷以烟:

  ③与友期行: ④入门不顾:

  【小题2】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下车引之”中“之”字的用法不同的是( )A.昂首观之B.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C.项为之强D.使之冲烟飞鸣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答案

  【小题1】(4分)①通“僵”,僵硬 ②慢慢地 ③约定 ④回头看

  【小题2】(2分)B

  【小题3】(4分)①(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②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藐小、察、期、委”重点词都应翻译出。)

  (本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字词句的掌握情况,意在引导学生加强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注意本题中古今异义字词和词义的变化,比如“期”,古义为“相约”,比如“强”,通假为“僵”。

  【小题2】回顾一下所了解的“之”有哪些用法,先判断例句中“之”字的用法,再判断选项中“之”的用法,

  【小题3】把关键的字词解释准确,“藐小”:细小;“纹理”指表面细微的纹路;“期”:相约;“委”:丢弃;“去”:离开。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点评:本阅读很容易,小题少,内容简单。要题是比较阅读,应该要出一与两文有关系的理解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1)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

  (3)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

  (4)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过中不至中有楼若者

  B.相委而去任重而道远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儿女讲论文义

  D.日中不至吾日三省吾身

  3.翻译下面句子。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元方与客人的对话中,你领悟到为人处世应具备怎样的美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离开(2)才(3)拉(4)回头看

  2.C

  3.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4.示例:从元方与客人的对话中,我领悟到为人处世应具备守信用、讲礼貌等美德,这是为人处世非常重要的原则,是立世之本。(意对即可)

  5.示例一:不失礼,因为友人既对元方的父亲失信,又对元方的父亲失礼,所以元方的行为合情合理。

  示例二:失礼,因为友人当时已觉得惭愧,要下车表示友好,既然他能知错就改,就应该原谅他的过失。(言之有理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7

  文言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_________________。

  3.释词:

  日中:( )

  舍去:( )

  在不:( )

  引之:( )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__________。

  6.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元方,语言和行为

  2.守信用、讲礼貌。

  3.中午;丢弃、舍下;通“否”,不;拉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6.“略”。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8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3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3)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2:翻译下列语句。(5分)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3分)

  (2)友人惭,下车引之。(2分)

  小题3:根据选段的内容,找出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 )(2分)

  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

  B.从陈元方与客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聪颖、机智、知书识礼的特点。

  C.这则短文充分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D.本文除了运用对话描写外,还运用了细节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

  参考答案:

  小题1:(1)离开 (2)玩耍 (3)回头 (1个1分)

  小题2:(1)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关键字“期”“无信”各1分,意思通顺1分。3分)

  (2)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关键字“惭”“引”各1分)。(2分)

  小题3:B

  小题1:试题分析:“去、顾”的意思都很固定,译为“离开” “回头(看)”,“戏”根据语境应译为“玩,玩耍”。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孚”“ 期” “无信” “惭”“引”等。“ 期”, 约好。 “无信”,不讲信用。“惭”, 感到惭愧。“引”,拉。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他聪颖、机智、知书识礼的特点”说法不全对,因为文中并没有写“知书”,属无中生有,应该为“懂礼识义”。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9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1)期日中 期 __________ (2)去后乃至 乃 __________

  (3)尊君在不不 _________ (4)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 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友人的无信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礼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 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3分)

  小题4:学习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做人道理?请结合短文或实际,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期:约定 乃:才 不:通“否”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小题2:略

  小题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对子骂父友人惭,下车引之

  小题4:做人要重礼守信,围绕这一点谈

  小题1:

  试题分析:“期”在古文中有“相约”“时期”“期望”的意思,“乃”在古文中有“于是就”“才”“却”“你”等含义,“不”通“否”,表疑问,“家君”,是自称其父,“令尊”是敬称别人父,要注意区别。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把“期”与“日中”解释好即可,期:相约,“日中”,本意为太阳在中天,意为“中午”。第二句把“引”与“顾”解释清楚即可,引:拉,顾:回头看。

  小题3:

  试题分析:从有关“友人”的言行和元方的态度的文字中摘引即可,注意要用文中的原话,不能自己概括。

  小题4:

  试题分析:紧扣文章“诚信”这一中心思想感想,结合文意,即用文中的情节说明,结合实际,即用生活现象说明。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10

  (一)文言文阅读 (12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4、解释加点的词(4分)

  (1)太丘舍去去:______________(2)尊君在不 不:______________

  (3)下车引之引:____________(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_____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第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的进去了。

  C.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7、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离开,通否、拉 ,约定

  14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15B

  16提示:做人要明礼诚信;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11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参考答案:

  1.A

  2.C

  3.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4.(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12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怒看,暴走监。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期日中,期() 已去,去() 引之,引() 友人惭() 尊君在不,不()

  2.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从( )和( )两点反驳。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

  3.从故事主人公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期日中,期(约定) 已去,去(离开) 引之,引(拉) 友人惭(惭愧)

  尊君在不,不(通否)

  2.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从( 无信 )和( 无礼 )两点反驳。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感到惭愧,拉元方的手,想讨好他)。

  3.从故事主人公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讲诚信 )。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13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过中不至( )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3)去后乃至( )

  (4)元方入门不顾( )

  2.翻译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友人下车引之,想表达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方为什么入门不顾?你认为他的做法合适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过了

  (2)丢下

  (3)才

  (4)回头看

  2.(1)(您)过了正午还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住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自家的大门。(意对即可)

  3.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4.这是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友人无信无礼,尤其对子骂父的行为更是太失礼了,这样做合适。(不合适。友人有改过的表示,可以接受他的歉意;对长辈要尊重。) (言之有理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尊君在不 ( )

  (2)元方入门不顾 ( )

  (3)期返而食 ( )

  (4)方与之食 ( )

  2、 下列选项中的“之”与“起之不食以俟者”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

  A、下车引之

  B、起不食待之

  C、方与之食

  D、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甲乙两文都谈到了诚信的重要性,你还知道哪些古代的诚信故事或者关于“诚信”的名言吗?(写出一个故事或一句名言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否”

  (2)回头看

  (3)约定

  (4)才

  2、D

  3、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老朋友到了晚上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一直)等他。(意对即可)

  4、诚信的古代故事如:曾子杀猪商殃变法(立木取信)季布一诺千金晋文公退避三舍;诚信的名言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不信者行不果。(答案不唯一)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15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去后乃至 乃不知有汉 B.下车引之 肉食者谋之

  C.惟长堤一痕 惟吾德馨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尊君在不 不: ②元方入门不顾 顾: ③客此 客: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8.友人、“亭中二人”都具有直率诚恳的性格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简析。(4分)

  参考答案(一)(16分)

  5.(3分) C

  6.(3分)同“否”,吗 回头看 客居(寓居)

  7.(6分)(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期”、“委”、“去”各0.5分)

  (2)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雪”、“绝”各0.5分)

  8.(4分)示例:友人因太丘“舍去”,当即生气怒骂,心直口快;但经元方辩驳后,他惭愧并“引之”示好,个性率真,态度诚恳。(2分) “亭中二人”与“我”萍水相逢,当即视同知己,“大喜”,拉余“同饮”,率真恳切,溢于言表。(2分)(答题要点:结合文本,解说合理,紧扣“直率诚恳”。若只答友人“知错能改”得1分。)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15篇)】相关文章:

1.《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2.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3.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4.《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5.“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6.《陈太丘与友期》阅读附答案

7.《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8.陈太丘与友期阅读附答案

9.《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练习答案

上一篇:《人有负盐负薪者》阅读答案 下一篇:爱莲说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