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时代”阅读答案

2021-03-22 阅读答案

  现如今,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阅时代”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阅时代”阅读答案1

  “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xx年,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已经没有用处了。比如,在飞机降落之后,票价数据就没有用了;一个网络检索命令完成之后,这项指令也已进入过去时。但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

  数据能够成为一种资本,与移动互联网有密切关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的“白菜化”,WIFI信号覆盖的无孔不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和“不在线时间”之分,只要他们愿意,便可几乎24小时一刻不停地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注册等网络服务的普及固然方便了用户,却也让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依赖五花八门的网上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们身上更多看似平常的东西成为“移动数据库”,如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官方为了信息录入方便,还不断将多种“移动数据库”的功能组合成一体。

  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方便,传统的随机抽样被“所有数据的汇拢”所取代,基于随机抽样而变得重要的一些属性,如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尽可能汇集所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趋势和结论才至为关键。简单说,以往的思维决断模式是基于“为什么”,而在“大数据时代”,则已可直接根据“是什么”来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不过,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大数据”理论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在“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数据本身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

  斯坦福大学专家特来沃尔·哈斯蒂也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而乔治·梅森大学专家瑞贝克·高尔丁则提出“数据提供者造假”的危险,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大数据”理论建立在“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和筛选。

  由于“大数据”炙手可热,数据的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也成为噩梦,全球各地不时发生的个人信息被盗,可被看做“大数据时代”对个人生活的伤害,而“维基泄密事件”则提醒强力部门和各国政府,“大数据”的魔力同样会对强者构成威胁。

  (《国际先导报》20xx年7月5日,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的一项是

  A.“所有数据的汇拢”使随机抽样中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变得不重要。

  B.如果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会可能导致“灾难性大数据”出现。

  C.“大数据”理论需要海量数据都是以事实作基础,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都是真实的。

  D.“大数据”一旦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不但对个人生活,甚至对各国政府都会带来伤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阐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固然给你带来方便,但数据的流失、泄露和被人私下买卖,也可能成为你的噩梦。

  B.“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传输的网络服务,赋予了“大数据”的商业资本价值。

  C.“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收集者不负责任地“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

  D. “大数据时代”,根据“是什么”来下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等因素的干扰,因此,与传统的随机抽样相比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更精确、更有预见性的结论,数据的搜集、归纳和分析也变得方便起来,因此,传统的数据抽样的准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等要素的地位有所降低。

  B.“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就是说在“大数据”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小数据,这就需要使用者耐心、细致地去寻找,需要顽强的毅力。

  C.数据提供者提供的数据有时不够全面,搜集者有个人的偏见和筛选角度,往往导致“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以致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好像都是正确的。

  D.适应时代发展,提醒人们小心应对“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的运用上趋利避害,这是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对人们的告诫。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的能力。A项是从“大数据能够使抽样更精确,更有预见性”来表述的,而不是“危险大数据”的概念。

  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数据本身有问题,更可能是提供者先造假。

  3.B.[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意,运用文中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B项,从原文表述看,主要需要“归纳和分析”的能力,并没有叙述“毅力”。

“阅时代”阅读答案2

  ①你知道全球最长的、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在哪里吗?

  ②告诉你,在我们中国。20xx年12月26日,武汉到广州的客运专线正式通车运营。这条铁路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

  ③高速铁路是用高新科技支撑的新型铁路运输系统。在普通铁路线上,即便是特快列车,平均时速也只有60-90千米,而高速铁路线上的列车平均时速在200-300千米。最高可达400多千米。“和谐号”正式运行时速曾达到394.2千米。所以。现在从武汉到广州整个行程1100千米,坐高速列车不到3个小时就走完,真是“千里粤汉半日还”啊,而原来这段旅程至少需要十多个小时。

  ④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提倡高速铁路运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汽车运行会排放大量废气,而且消耗宝贵的石油资源(有统计认为,石油资源还可以用200年左右),因此,火车替代汽车运输成为必然。为此,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世界上十分流行,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法、德、日、西、韩、美等国。

  ⑤你可能又要问,高速铁路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⑥当然,高速铁路不是谁都能发展起来的,它涉及到牵引、制动、空气动力学、路轨铺设和自动化管理等许多方面的一系列高新技术,难度相当大。我国也是在技术全面提高后。才追赶上了其他国家。

  ⑦为了提高车速,通常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与高压电缆(又称接触网)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如“和谐号”就采用了“动力分散式”装置,即将多个小功率电动机分散安装在第一、四、五、八节车厢内,这些车厢既载客又有牵引动力,故称动车组,而无动力的车厢则称为拖车。“武汉——广州”动车组就是由四动四拖组成。每节动车上装有4台550千瓦的牵引电动机,整个列车的牵引功率为8800千瓦,定员601人。车头则须设计为类似飞机一样的流线型(俗称“子弹头”),以减少行进中空气的阻力。

  ⑧速度快了,行车安全也变得更为重要。为此,路轨的设计上必须尽量降低PQ值(力学名词),以防列车行进在弯道时,由于强大的一质性作用,造成脱轨事故。其次,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借以监测列车的制动效果、转向架的稳定性、列车的行进速度、位置、与其他车辆的距离等。第三,尽量消除铁路与公路的平面交叉,防止汽车等误入铁路与火车相撞;在必须交叉的道口,则安装先进的报警装置。

  ⑨乘坐过高速列车的人会发现,乘坐时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是因为高速列车在舒适度上也有特殊的设计。如法国的一种新型列车精心设计了悬浮减震设备和低噪音空间设备。各个车厢宽敞、明亮,头等舱还有一个小“沙龙”,内有电话和现代音像设备。车门颜色也各不相同,一看便知该车厢属于何等级。美国的X20xx型列车,每个座位都装有立体声耳机、计算机连线、瑞典梨木制作的餐盘和观看沿途田园风光的大型观景窗,车内还有会议室、传真机和娱乐设施等。乘这样的火车出行,真可以说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了。

  ⑩高速铁路的崛起,是交通运输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其意义完全可以与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客机的问世媲美。

  小题1: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高速铁路”的?(3分)

  小题2:第③段除了“列数字”外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分)

  小题3:第⑧段中两个划线的同语“尽量”可否去掉?为什么?(3分)

  小题4:为什么说“‘高速铁路时代’已经到来”?(用文中的原句回答)(3分)

  小题5: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千里粤汉半日还”所化用的诗句及其作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高速铁路的本质特征及现状;高速铁路的发展要求及原理;高速列车的舒适度及意义。

  小题1:下定义、作比较

  小题1:不能,因为这两个“尽量”分别说明“降低PQ值”和“消除铁路与公路的平面交叉”只是一种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1:“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世界上十分流行”。

  小题1: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本文的说明对象“高速铁路”所写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根据第3段的内容“什么是高速铁路以及和谐号、特快列车的描写”来分析说明方法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的能力。一般方法为:表态+解释+分析效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第4段的内容来分析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积累的能力。根据学生对《早发白帝城》的积累写出化用的诗句以及作者即可。

“阅时代”阅读答案3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他的学生钱理群①说:“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就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他的学生张鸣②说。

  但老人的隐居生活却似乎自得其乐。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酷爱放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空地放风筝。他在床头挂了一只花蝴蝶的风筝,这只花蝴蝶一直陪他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钱理群说。

  这位九旬老人脸上孩子般的笑容,让为他制作遗像的照相馆师傅感到惊讶:“这么精神的老人,从来没见到过。”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

  在他那间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③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相关链接

  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

  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北大国学院院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

  A.作者把林庚称作“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就是因为林庚在退休之后,隐居在北大燕南园里,不问世事,不接受媒体采访。

  B.“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这个评价表明,钱理群为林庚一生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名誉、地位就离开而感到遗憾。

  C.在“告别课”上,林庚挥洒自如,滔滔不绝,回家后却进门倒下,大病一场,说明林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具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

  D.林庚对学生和年轻人充满期待,所以他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耳提面命,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客套话。

  E.林庚虽然已经退休,心里仍然牵挂着学生。面对来访的学生,他总是很激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他也从不拒绝。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解析】C项3分,E项2分,A项1分。B项和D项不给分。 解析:B项,“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钱理群的评价并不是为林庚没有得到名誉、地位而感到惋惜,而是对为人的赞赏。D项,强加因果,林庚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耳提面命,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客套话主要是因为他性格随和。A项,原因表述不全面。作者称他为“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不仅因为他退休后隐居,少问世事,还有他在文革中面对待江青的态度,也能体现出他在喧嚣时代里所表现出的淡泊、坦然。而且,原文中说林庚“少问世事”,A选项中说“不问世事”过于绝对化。

  【思路点拨】解答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

  (2)文本为什么大量引用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评述林庚先生的话?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概括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①这些人都是林庚的学生,比较了解林庚,引用他们的评述,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②这些人是在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引用他们的评述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③引用他人的评述更能突出林庚的精神品质。④他们的评述性的话使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林庚的性格。 解析:结合注释先了解这些人是什么人,再找他们的共同点如“都是林庚的学生”“在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等等;再思考引用他们的话对传主的作用“突出林庚的精神品质”“了解林庚的性格”。

  【思路点拨】内容概括题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解题时,应先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或选项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

  (3)与学生在一起时,林庚的哪些方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①学识渊博,旁征博引,讲课富有感染力。林庚上课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堂下鸦雀无声。②气度不凡。他讲究衣着,素来整洁。上课时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③对待学生随和、真诚。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解析:先通读全文,再找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内容。反映学生印象的内容,主要在文中第3、7、11段。

  【思路点拨】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4)林庚身上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该如何发扬?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传主特点,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解析】①他专注学术,严谨治学的精神。②他不卑不亢,不畏权贵的精神。③他淡泊名利的情怀。④他谦和有礼,待人真诚的风范。(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即可得6分) 解析:这是一道文章内容的探究题目,首先要明确探究的重点是“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我们从中学点什么,答题时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哪些高风亮节)然后列举传主做法。模式是观点+事例。列举3——4条为宜。可以抓住作者对传主的一些评价提出观点,如“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

  【思路点拨】探究题的文字表述思路步骤。①根据答题思路组织文字。②答题角度和思路要用明示语言一一标明。③引述事实,力求从多角度、用各种思路去解决问题。④得出结论,解决问题。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

“阅时代”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时代呼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创新型人才。

  ②当前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科研、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首先应当是最具创意和活力的。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富于怀疑性批评性的追根究底的求索精神,而又有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他们充满探索欲、求知欲、进取欲,具有永不停息的求新求变的勇气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回溯科学史,没有对托勒密宇宙体系的背叛,哪来伟大的哥白尼变革?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物理理论的怀疑,哪来伽利略在运动学上的重大变革?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超越,又怎么会有爱国斯坦的相对论?

  ③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及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适应性需求日益增强,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也应当是多功能的。他们不仅一专一能,而且多专多能,具有多才多艺的特点。仅以当前迅猛兴起的信息网络而言,它就熔铸了计算机、微电子、光电传输、卫星技术、自动化、半导体、多媒体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的人才。

  ④经济全球化时代,既充满激烈竞争,又亟待协调与合作,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还应当是善于协作的。他们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团队拼搏的精神,他们善于在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经验、思想与实践、精神与效益、个人与社会等等关系之间,不断地进行协调,化解矛盾,防止内耗,同心协力应对各种严峻的挑战。这样,才有可能赢得机遇,竭尽潜力,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1.根据全文内容,在第①段的横线处补入准确的文字,使第①段成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时代呼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创新型人才。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它的位置应当在第__________段的末尾。

  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就提出“四合一”人才计划,要求培养有“科技内涵、艺术气质、经贸才干、外语本领”的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类社会活动全球化的需要。

  3.这篇文章是____________式结构,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

  4.第④段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汉语中许多成语都表达了创新的意思,如“革故鼎新”“别具匠心”等,请你再写出两个表达创新意思的成语。

  答:(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最具有创意和活力的、多功能的、善于协作(三个特性,第一个占2分,后面各占1分)。

  2、③。

  3、总分(或:总论—分论)。举例(或:事实;列举事实)。

  4、先提出本段论点,然后进行道理论证。

  5、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独出心裁、自出心裁)、独树一帜(别树一帜)、别开生面、不落窠臼、独辟蹊径。等等。(写对两个即可得满分)

“阅时代”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10分)

  ①试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并成就一番大事,什么最重要?才华?勤奋?人际脉络?都不是。是诚信。

  ②诚信,首先是重承诺,然后要讲诚实,守信用。——不仅对别人必须如此,对自己,亦应该如此。但太多时候,我们将对自己的诚信忽略掉了,或者说,我们对自己,完全没有诚信可言。理由很简单:因为无人知道。——无人知道,便可以“不讲诚信”。

  ③比如早晨的时候,你计划晚上要去看望一位朋友。但是一天工作结束,你有些累,于是便决定不去。你决定不去,因为你没有跟你的朋友谈及此事。就是说,既然没有对朋友做出口头承诺,也就没有恪守承诺的理由。但是,请注意,心里的承诺,也是承诺。你没有失信于朋友,但是你已经失信于自己。

  ④比如周一的时候,你计划周末去郊区爬山。但到了周末,或因为事情太忙,或因为你的懒惰,你突然不想去了,并将爬山的计划再一次延迟。爬山乃小事,但因为这件事,你将自己欺骗一次。你对自己失去诚信,可是你非常大度地原谅了自己。原谅自己的原因,只因为那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

  ⑤比如月初的时候,你计划在这个月读完一本书。但是你天天在忙,将读书的时间完全挤掉。或者,即使你不忙,你还有别的安排,比如喝酒、健身、打牌、会友,等等。到月底,那本书,仍然被翻在第一页。读书乃小事,但因为这件事,你对自己失去诚信。你对自己失去诚信,可是你并未发觉。

  ⑥比如年初的时候,你计划做成一件大事。这件事无人知道,这是你的秘密。可是,或因为工作和家庭的琐事,或因为事情的难度,你终没努力去做这件事情。不努力去做这件事情,不仅因为难度,更因为你内心的懒惰。你对自己失去诚信,你却并不以为然。只因为无人知道。

  ⑦我们常常会批评不讲诚信的人,但事实上,如果仔细回忆,你大约会发现,其实你就是一个不讲诚信的人。诚信是一种习惯,当你屡屡对自己失去诚信,那么,距离你对他人不讲诚信的那一天,也许就为时不远了。

  ⑧对自己讲诚信,不仅是对你的事业负责,更是对你的人品负责。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文章③~⑥段论证了文中的哪句话?③~⑥段对论证文章中心论点起了什么作用?(4分)

  小题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杨震行为的看法。(4分)

  【链接材料】

  汉代官员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经昌邑。当时的昌邑令王密,是他任职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的。王密听说杨震经过此地,为报答当年杨震的提携之情,于是白天去谒见杨震,晚上则准备了白银十斤赠送给杨震。杨震对他说:“我们是老朋友,我很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完后,惭愧地离开。

  参考答案:

  小题1:对自己也要讲诚信(2分)(只答“人需要讲诚信”不得分)

  小题2:论证了“在太多时候,我们将对自己的诚信忽略掉了”这句话(2分)从反面举例论证了本文的论点(2分)。

  小题3:杨震的所为是对自己讲诚信的表现(2分);在深夜没有其他人知晓的情况下,他不为金钱所动,对自己讲诚信,这种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第二段开头一句即提到论点:“诚信,首先是重承诺,然后要讲诚实,守信用。——不仅对别人必须如此,对自己,亦应该如此”,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小题2:

  试题分析:几段中的“比如”都是举例,说对别人不讲诚信。例子很多,说明这种情况常见。“论证哪句话”,根据所举的例子和这种反复举例的形式来判断,即“太多的时候……”一句。题干中有两问,“哪句话”,对“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显然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直接论证,二是间接论证(反证)。

  小题3:

  试题分析:杨震的话“你却不了解我”暗示了杨震具有某个品质,而杨震的行为表现了这种品质,表理如一,自己对自己负责,即自己对自己诚信。根据本阅读的话题去理解材料,发表相关的见解。

“阅时代”阅读答案6

  据统计,国人平均6分钟看一次手机。手机中爆屏的APP应用,随时随地都有看不完的新闻和服务资讯。为了消灭微信朋友圈的那个小红点,大家都在不停地点击和进行所谓的阅读和分享:读转来转去的心灵鸡汤、笑话、各种吐槽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人们的欲望似乎很容易满足。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选择困难症、拖延症、抑郁和疑似抑郁成了很多人生活的新常态。

  由于手机为信息获取提供了廉价、便捷的低门槛进入,我们常常因为是好东西,可能对我有用,先存起来再说的想法,动动手指就下载一个应用或增加一个公众号的关注,时间久了,那些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真正有帮助的信息就被淹没在看似有用信息的海洋中。无用即是垃圾,这种不加选择甚至被选择的行为,导致我们在信息垃圾中难以抽身。

  《人民日报》一篇倡导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文章中提到了信息极简。信息极简即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远离互联网、手机,避免信息骚扰;精简电子邮箱数量;关注要少而精,删除长期不使用的应用。笔者认为,细思其宗,要做到信息极简,首先解决的问题是阅读选择。

  毫无疑问,大众阅读已经迎来快速、即时、交互的碎片化阅读时代。碎片化阅读,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一种趋势。但同时,碎片化阅读呈现的快轻浅等特点,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很难。古人读书之前要沐浴焚香、清心敛欲、清茶作伴、端坐书室,我们的碎片化阅读却是随时随地,它在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阅读是汲取知识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径。你的生活是否被碎片化阅读绑架?我们需要少而精的极简主义阅读。

  阅读是人们树立三观、认识社会、了解世界、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理所当然,我们要选择有营养的信息阅读。极简主义阅读,是一次断舍离运动,在阅读范围从大到小的取舍过程中,摒弃那些毫无营养的信息,拯救在良莠不齐的信息海洋中可能迷失的自我。因此,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对阅读内容进行简化、取舍,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用的阅读和思考。

  曾有人做出世界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为几十个字的故事,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阅读最多的名著。这是一件多么笨拙、愚昧的事情。浅浏览是知其然,深阅读则是知其所以然。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素质提升,深阅读万万不可废。文字是抽象的符号,阅读的同时是要领悟其承载的精神思想,从而理解其深意。碎片化的浅显阅读让内涵和理性力量匮乏,只能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难以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选自20xx年《中学生阅读》《信息时代的极简主义阅读》有改动)

  1.下列各项中,不全属于原文所论及的阅读方式一项是 ( )

 A.运用手机不停地阅读和分享,随时随地都有看不完的各种新闻和服务资讯。不停地点击和分享那些转来转去的唾手可得的各种吐槽或心灵鸡汤。

  B.手机获取信息廉价而便捷,因此,我们常常因为可能有用要把好东西先存起来的想法,动动手指就下载一个应用或增加一个公众号的关注。

  C.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远离互联网、手机,避免信息骚扰;多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进行纸质文本的阅读。

  D.不加选择甚至被选择的阅读行为,导致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真正有帮助的信息被淹没在看似有用信息的海洋中,让我们在信息垃圾中难以抽身。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碎片化阅读,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也代表着一种趋势,更能让读者在快轻浅的阅读体验中,让阅读变得轻松有效。

  B.与古人端坐书室、沐浴焚香而读的郑重其事相比,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做到阅读的随时随地化,但所获得的却是知识碎片。

  C.碎片化阅读容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获取的知识也呈现碎片化,对人们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利。

  D.在作者看来,碎片化阅读,所获得的是知识碎片,因而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阅读是汲取知识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径。大家都应足够重视,不要被碎片化阅读束缚,我们需要进行少而精的极简主义阅读。

  B.在快速、即时、交互的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应当进行阅读选择,从根本上反思自己,对阅读内容进行简化、取舍,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用的阅读和思考。

  C.文字是抽象的符号,阅读的同时是要领悟其承载的精神思想,从而理解其深意。但要知其深意,就需要进行极简主义式深阅读。

  D.世界名著快读,有害无益,虽说可以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名著,但那是肤浅的,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素质提升不利,因此我们应当摒弃浅阅读,倡导深阅读。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多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进行纸质文本的阅读原文中无据,属无中生有。

  2.【答案】A

  【解析】原文第四段中有 碎片化阅读呈现的快轻浅等特点,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很难,A项属曲解原文。

  3.【答案】D

  【解析】混淆概念:依据最后一段,可知:世界名著快读与浅阅读不是完全对等的慨念;文中有浅阅读未尝不可,可见,文章并没有完全否定浅阅读,更谈不上摒弃。

“阅时代”阅读答案7

  新部落时代的来临

  梁文道

  ①互联网刚开始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时候,很多人幻想它就是传说中的“公共领域”:没有限制出入的门槛,没有权威的中央管理,没有身份背景的差异,所有资讯自由交换,所有人理性对话。可是,互联网上的“公共领域”原来也只是个过分乐观的期望。

  ②我是NBA湖人队的球迷,从前要在媒体上寻找湖人的消息,我必须很有耐心地看完整节新闻才偶尔听到一两则它的赛况,或买一份报纸翻过国际版财经版才找得到它的动向。但现在,我可以直接进入湖人的官方网页或它的球迷园地,甚至完全略过其他NBA球队的讯息。假如我是个不理世事的球迷,我也许不会知道XX,也不知道楼市暴涨的影响;但我却十分清楚一名湖人球员的状态,乃至于他所穿内裤的牌子。

  ③互联网是无尽的资讯宝藏,让我们各自发掘自己的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却不一定会使大家更加了解彼此。相反,有时它会阻断我们彼此的沟通,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所有人都一定要知道的常识,也没有什么保证能够打开陌生人话匣子的话题了。要是互联网取代了由一点发放讯息至多点的大众传媒,我们或许会很自由,也会变成某个领域的专家;可是我们也很有可能丧失掉所谓的“公共”。

  ④再看“网友”这种群体,它和“网民”最大的不同就在这个“友”字。一个本质上开放的网络论坛是很理想的,任何人只要上网登入,或浏览或发言,他们就变成了网民,表达不同的关注,展示不同的思路。可是这又会渐渐自发形成一群“网友”的俱乐部。

  ⑤在这个俱乐部里,一开始,大家只是不赞成某个观点,然后有人开始宣称“鄙视”持有某种观点的个人,再来就有人用上了粗话,最后则出现了追杀通缉令。匿名的条件一方面保障了大家,同时也加剧了这种话越说越极端,你激进我比你还激进的倾向。多年来,我们目睹无数这样的历程,看见一个论坛怎样从国事讨论变成了征服世界的幻想乐园,另一个论坛又怎样从标榜理性变成了要把所有愤青都丢到海里喂鱼的小圈子。和任何封闭的团体一样,所有极端的声音都会牵制整体的走向,逐渐把温和变成必须排除的异端。

  ⑥终于,原来开放的世界变成了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小教派,每一个教派的成员都在自己的团队里找到了归属,天天反刍同类人的意见,日日巩固原有的主张。最后,我们都成了不同俱乐部的“网友”,看不见“公共”的存在,却肯定各自真理的终极,和部落没什么两样。

  (选自《常识》,有删改)

  1.第二段中,作者举自己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湖人球员信息的例子有什么作用?(6分)

  答:

  2.请概括“网民”和“网友”的区别。(6分)

  答:

  3.如何理解末段画横线的句子。(6分)

  答:

  答案

  1.说明人们在网络资讯丰富的时代,并没有实现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2分)引出下文对无法达成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的原因的具体论述。(2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讽刺意味。(2分)

  2.网友:封闭,排除异己,非理性对话。网民:自由,交换资讯、互相沟通,理性对话。(每点1分)

  3.大量网友的存在不关心严肃的社会生活现象,而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无聊的信息;(1分)他们排除异己,自我封闭,只认同自己的意见主张并将其发挥到极致(2分);使网络无法成为理性民主的“公共”领域。(2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公共领域成为部落现象的失望。(1分)

“阅时代”阅读答案8

  信息、影像和精致印刷等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字符出版不可撼动的神话,图小说、绘本、图文书等成为较容易赢得读者和利润的图书类别。有人称这一时代为“阅时代”。

  “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读”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人类原本是想借助直接图像来交流的,因为技术条件不支持,才发明了符号间接交流法。现代技术解决了图像和影像的精确重现问题。进而克服了语音和影像的一闪即逝的缺陷,并通过电子书签使“阅影像”如同“读文字”一样可间断和接续,这就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受信息成为普遍的可能,动摇了文字传播的唯一性。阅图较读文轻松,是因为大脑不需额外解码。文字的用量也开始浓缩了,是因为交流手段的多样性和传播的便利(如微博)。

  视觉器官天生是用来感知影像的。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在更多神经元参与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所以,“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而不是趋于弱智。

  “读”是后天习得的技能,“阅”则是人类的天性。“阅”更容易被记忆,利用图形来强化记忆,已被心理学界广泛应用。正如国家有国旗国徽,企业有LOGO,商品有商标。写作要形象,说话打手势,也是让受者更易形成影像。字符的缺点是间接信息,在解码中可能添加受者的东西,这就是联想。但联想只是提取了受者脑中既有信息,并未增加新东西,而原信息则可能走形。用图表达一匹马,传递的信息具有确定性;而用“马”字来表达,无论再加多少形容词,受者的脑中都不可能再现授者想要表达的那匹马。其实,阅并非必然妨害想象力,因为读中的联想完全可以变成阅后的联想,只是思维方式变化了。从总体上说,“阅时代”将极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想象——电影《阿凡达》就是一个例证。抽象思维的基础是形象,表达抽象思维的文字符号也可用非文字符号替代。某些领域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但技术的未来发展至少会使符号的重要性显著下降。

  有人说,读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个人会怀念自己的故乡,而用图表达就没有这样的魅力。须知,唐诗的魅力在于语言,而不是字符。语言可创造文学意境,图也可以。文学上图与影像无法取代语言,但与语言结合后并非不能取代文字。

  “阅时代”理念必将深深刺激传统出版人的情感。但这是在预测未来,而不是对未来投票表决。未来不由我们决定,当看到青少年和儿童强烈地倾向于阅图时,未来实际上已被确定:无论出版人多么不情愿,也只能理性面对。情感无助于赢得未来,只会有害于判断未来。

  5.下列关于“阅时代”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阅时代”是相对于“读时代”而言的,是随着现代信息、影像和精致印刷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B.“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因为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

  C.“阅时代”将极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想象。

  D.“阅时代”理念深深刺激了传统出版人的情感,但为了未来出版业的发展,出版人虽不情愿,也只能理性面对。

  6.下列关于“阅图”与“读文”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阅图”时,人是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读文”时,人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

  B.与“读文”相比,“阅图”时大脑不需额外解码,比较轻松,而且“阅图”更容易被记忆,人们会利用图形来强化记忆。

  C.“读文”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因为受者在解码中可能会添加自己的东西。而“阅图”却不会如此。

  D.面对“读文”和“阅图”,儿童和青少年都比较喜欢“阅图”,因为“读文”是后天学习而形成的技能,“阅图”是人类的天性。

  7.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现代技术使“阅影像”可间断和接续,克服了音像传播中的缺陷,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收信息成为可能,从而使文字符号改变它原有的功能。

  B.授者通过文字字符能提供间接的信息,让受者产生联想;而图像能提供直接的、确定的信息,但会影响受者的想象力。

  C.虽然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表达抽象思维时会淘汰文字符号而采用非文字符号。

  D.语言、字符和图像的功能不尽相同,虽然文学上图像不能取代语言,但图像和语言结合后可以取代文字,因为图像和语言都可以创造文学意境。

  参考答案:

  5、D(D项将未然当成了已然。原文说“‘阅时代’理念必将深深刺激传统出版人的情感”)

  6.C(“‘读文’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的表述太绝对)

  7.D(A项“从而使文字符号改变它原有的功能”无中生有。B项“会影响受者的想象力”不合文意。C项“淘汰文字符号而采用非文字符号”的表述不合文意)

“阅时代”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中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地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既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由西向东的路径上是否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xx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摘自《青铜文明源流考》有删改)

  1. 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来说”兴起于十九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B. “西来说”起初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 “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他们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 “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证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和甘肃东乡出土的公元前

  3000年的铜刀,是中国最早的铜制品和青铜器。

  C.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铜器及与熔铜有关的遗物,应该可以证明我国铜文化是由中原地区向四周传播的。

  D.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其源头是中原地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 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

  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 .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 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面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1.C 文中为“多数未亲见第一手的考古资料”。

  2.B 黄铜片为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

  3.D 因果关系于文无据。

“阅时代”阅读答案10

  ①跨国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前不久在西班牙开通该国首个5G商用移动网络,华为成为核心供应商。至此,华为成为5G时代的领跑者。

  ②在西班牙开通首个5G商用移动网络后,记者在马德里市中心走访时,在太阳门广场的一家沃达丰门店了解到,5G业务已经可以在门店办理,顾客可以签约,网页上显示价格为每月49.99欧元起,不限流量。

  ③5G网络基站目前多数位于城市商业中心,随后网络覆盖范围将不断扩大。西班牙沃达丰的5G网络由华为和瑞典电信企业爱立信提供技术支持。先期开通5G网络的15个西班牙城市中,有12个安装的是华为的基站。

  ④5G具有高速、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特点。为能实地体验5G的网速,华为的工作人员用5G手机进行测试,网络测速软件显示,下载速度最快高达800多兆每秒,上传速度高达70兆每秒左右。而在4G环境下,同样条件的终端上传和下载速度只有十几兆每秒。同时,5G网络的时延测试结果仅为几毫秒,4G网络则是几十毫秒。

  ⑤对于沃达丰与华为的合作,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副校长特里卡斯认为,很少有网络供应商能像华为那样做到“前卫”。除了西班牙,此前,英国和瑞士在一些城市开通了5G网络,也都使用了华为技术。包括西班牙在内的欧洲5G市场拥抱华为,市场最终还是作出了理性选择。

  ⑥目前,华为在5G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性价比高,可靠性强,且与各个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西班牙《世界报》近日刊文说,比起其他竞争者,华为的5G领先两三年。

  ⑦毋庸置疑,5G时代华为成为领跑者。

  (有删改)

  18.请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19文章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0.文中第⑥段加点词“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

  21.下列选项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西班牙,5G业务已经可以在门店办理,价格每月49.99欧元起,限流量。

  B.5G网络基站都位于城市商业中心。

  C.5G具有高速、高可靠性和高时延的特点。

  D.萨拉戈萨大学副校长特里卡斯认为,很少有网络供应商能像华为那样做到“前卫”。

  参考答案:

  18.从华为成为西班牙首个5G商用移动网络的核心供应商,成为5G时代的领跑者一事写起,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或说明对象)。

  19.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运用具体准确的数字,将5G网络速度与4G网络速度进行对比,准确突出地说明了5G具有高速的特点。

  20.不能。“目前”从时间上进行了限制。它说明截止到现在华为在5G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性价比高,可靠性强,且与各个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不代表以后华为一定还具有这样的优势,删去后与事实不符。“目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1.D(A.根据第②段“5G业务已经可以在门店办理,顾客可以签约,网页上显示价格为每月49.99欧元起,不限流量”可知,“限流量”表述有误;

  B.根据第③段“5G网络基站目前多数位于城市商业中心,随后网络覆盖范围将不断扩大”可知,是“目前多数”位于城市商业中心,不是“都”位于城市商业中心;

  C.根据第④段“5G具有高速、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特点”可知,“高时延”表述错误;故选D。)

“阅时代”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5题。

  电子纸开启阅读新时代

  ①自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直到今天,纸一直是最主要的阅读载体。纸质媒体有很多优点:一是反射式,视觉感舒适;二是亮度高;三是反差大,分辨率高,看每一个字都特别清楚;四是视角广。另外,图文印刷后有永久性,印刷上去之后不再耗电和油墨。最后一点是纸质媒体轻便,可卷曲。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发达,使纸质媒体暴露出信息量有限,不能动态查询的缺点。但人们仍然习惯于纸质阅读,主要是人类遗留下来的习惯。

  ②目前,已有许多人通过液晶显示屏等阅读器进行阅读,但是,从阅读是否舒适的角度看,液晶显示屏和纸张相比差别实在是太大了;液晶显示屏必须得有背景灯,长时间阅读会导致眼睛疲劳;而电子书阅读器通常采用反射式液晶屏,反差程度较低,亮度也不是很好。

  ③电子纸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选择,电子纸利用电泳显示技术原理发明而成。在电场的作用下,黑白两种不同的颗粒不停运动,当白色的颗粒上升到上表面时,所有的环境光照射到上表面被完全反射,这样就形成了白色的状态,也就是纸的状态;当交换电极后,两种颜色的颗粒会交换位置,这样白色的颗粒就可以到下面去了,黑色的颗粒就到上面,光被黑色的颗粒全部吸收,结果就导致黑色,也就形成了黑白显示。另外,在上表面也可以有混合的状态,两种不同的颗粒成比例的混合,这样可以形成黑白及有灰度层次的不同颜色。

  ④目前的电子纸已经能够做出与传统纸张相近的薄厚及外观,有着与印刷品一样的质感,并且初具传统纸张的一些特性:亮度和分辨率较高,可在自然光下阅读,室内外均有较好的易读性;视角广,可从各个角度阅读;重量小,便携。适合移动阅读等。

  ⑤电子纸还有传统纸张不具备的优点:其呈现的内容不固定,它能随意存取、多次使用大量阅读材料,且便于检索。在电子纸上多次写入内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手直接写入,另一种是用复制的方法(包括网络下载)来刷新内容。只要你随身携带电子纸,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询、下载各种信息。此外,电子纸可调节字体大小,保护视力,图文刷新后不耗电,节能。

  ⑥虽然有上述很多优点,但目前电子纸还不完善:一是电子纸不能显示彩色内容;二是不能弯曲、折叠;三是其内容资源比较贫乏,需要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出版等行业都在电子纸平台上出售内容产品,并实现版权保护,共同来丰富电子纸的内容资源。

  ⑦电子纸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例如,用电子纸阅读报刊,可以更及时,阅读的种类可以更多,就像许多报刊都随时带在身边一样。而阅读传统报刊在时间上不够及时,我们必须等报刊邮递到手上,或是摆上报摊才能读到,对那些身边没有的报刊,我们就无法阅读。用电子纸阅读不用带沉重的书包,下载非常便捷,电子纸天生的放大功能也会使它受老年人和有视觉障碍的人的青睐……这种新技术也会带来很多有益的社会影响。例如,大大降低传统纸张的使用量,从而减少树木的砍伐,大大减少发行和运输的费用等。可以想见,电子纸会翻开数字化生活的崭新一页。(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作者李莉莉)

  1.选文第③段加粗的“上述问题”指的是哪些问题?请分别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④⑤两段的说明内容联系紧密,但又各有侧重,请概括回答两段各侧重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⑥段中加粗词“目前”不能删去,请你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运用的是哪种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纸质媒体信息量有限,不能动态查询; ②使用液晶显示屏等阅读器阅读时不舒适。

  2.第④段侧重说明电子纸所具有的与传统纸张相近相同的一些特征;

  第⑤段侧重说明与传统纸张相比电子纸所具有的优点。

  3.“目前”是指当前、现在,在语句中起限制作用;

  表明“电子纸还不完善”的结论反映的是作者写本文时的事实。

  4.举例子、作比较。作用:“略”。

  5.逻辑顺序

“阅时代”阅读答案12

  前进到……自行车时代?

  ①中国从自行车时代进入摩托车时代再进入汽车时代,有十几二十几年的过程。现在正在把“有车”当作“成功人士”的标志。这是跟在发达国家后面的前进和发展。在电视剧中,高速路和立交桥上的钢铁甲虫群经常作为插入画面标志现代化社会的背景。

  私家车普及之后,再进化呢?我们的思路一般是向着更快更高科技更值钱更豪华……升级的。

  ②那么,私家飞机吧?不大现实,发达国家好像还没有这个迹象。

  ③若仅从目前看有两种可能:有私家车人士越来越多;

  ④过去没有想过第二种可能,因为那好像是逆现代化潮流而动。但是一位最近到过荷兰的朋友说,荷兰的私家车已经明显少于美国了,现在他们那里是“满大街自行车”。人们主要靠自行车和公交车代步。也就是说,第二种可能如今不只是“可能”了——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这个迹象。问题是,我们跟不跟?

  ⑤最近读了一本《聚焦——来自一个正在变暖的世界的讯息》,美国资深气候专家马克·利纳斯全球旅行,到处寻找地球气候恶化的证据,以数字、文字和照片展示给世人看,因为这些讯息是“以一种几乎让人无法觉察的方式降临到地球上的”。

  ⑥英国洪水,美国飓风,这是新闻常常报道的。在阿拉斯加,冻土融化,已造成大量建在冻土层上的房屋歪斜,门窗不能打开,不少房屋因下沉得无法居住而废弃。即使勉强住着,人们也自嘲“小腿肌肉得到了锻炼”,因为家里的地板是倾斜的,“你总是在山坡上”。以前由冻土支持的柏油路,路边的防护栏“扭曲成奇怪的形状,巨大的裂缝使得黑色的柏油路面四分五裂”,森林因为失去冻土层的支持,云杉东倒西歪,变成了“醉森林”。而开采石油的企业和工人与绿色组织发生冲突,认为后者阻止油田开采是不让他们过好日子。作家找到父亲年轻时在巴西利马附近拍摄常年不化的巨大冰川的原址,从原来角度拍下了一座基本裸露的山岩——冰川没有了。作家在南太平洋上采访了已经开始被海水淹没的26平方公里的小岛国图卢瓦,那里的机场和一些官方建筑已经泡在水洼里,虽然每天还在郑重举行升降国旗的庄严仪式,但人们已经忙着移民新西兰。本来每年允许的移民配额是300人,但总共一万人口的国家,一下走掉这么多人会使全岛人烟全无,社会支离破碎,所以降为每年75人,退休的老首相托里皮曾经在促成《京都议定书》的会议上演讲,现在该国的九个岛中的一个已完全淹没,没有了任何活的植物,只有岛的基部,只有石头和沙子了。托里皮悲壮地宣称,他的孩子们应该离开,但是他决不走,他会与图卢瓦“共进退”。作家还到了中国甘肃的武威,只拍一张沙尘暴照片的功夫,沙尘已经侵入嘴里、耳朵里、头发里和肺里,沙暴已能穿透房屋,沙暴来时屋里弥漫着烟一样的灰尘……

  ⑦获得了这样全球视野的人,才可能获得不是“表演环保意识”的沉痛焦虑。

  ⑧他的一段话与本文开头时提出的问题有关: “交通仍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祸害中增速最快的一个……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减少汽车使用的频率,短途的话就步行或骑自行车,长途的话则乘公共汽车和火车。” “对大多数城市居民而言,汽车是个不必要的奢侈品。妨碍了公共交通的发展和运行……(如果要搬重物和匆忙要去什么地方)便宜的做法是采取拼车的方法,让多数人分摊使用汽车的费用。”

  ⑨有理由相信,再现代化下去,必定会有更多人支持这样的生活方式。尽管目前很多人不愿意不相信有那一天(其中的一部分,是与小汽车的制造和销售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

  ⑩在荷兰,到处可以租到自行车,租自行车的企业已经形成大规模的托拉斯,如果从城里上郊区,可以租车骑过去,到达地方后,把车交还到郊区的同一租车企业,自己坐公交车回来。人们不需要自己拥有、保管和保养私人自行车,也就不用担心车被偷了。中国有的城市也已经开始出现这样的企业了,祝愿它前途无量—— 那里空气质量应该在好转中。 那里人们的体质也应该在提高中。 当然,那里的自行车制造业也该在不断改进中。 还有,那里的城市交通管理该会比今天少伤脑筋。

  (11)归根结底,现代化是让人生活质量提高的生活方式,呼吸质量、体能状态和适宜的气温无疑是生活质量中首要的指标。成功人士的标志到那时,可能是肺的颜色和腰腿肌肉的结实程度,而不是养没养一辆豪华车。

  <链接>:上海世博会德国不莱梅案例馆给我们带来了实现城市居民汽车共享的新概念——“布莱曼模式”。这以模式最初是几个市民自发拼车组成俱乐部发展而来的,如今在不莱梅,“车一族”需办一张实名认证的智能卡,交30欧元的注册费,就能从大大小小的停车点自主借得各种型号的汽车代步,每月服务费10欧元。如今,“大众租车”与德国不莱梅方面进行了合作洽谈,决定在沪试水“不莱梅拼车模式”。

  1. 用一句话概括第①段内容(2分)

  。

  2. 联系上下文,第③段应填入的一项是(2分)

  A.私家车的价格越来越贵 B.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少。

  C.私家车将受到政府限制。 D.私家车终将被时代淘汰。

  3. 第⑥段加点字“醉”在文中表达效果是(3分) 。

  4. 第⑨段“现代化”与第①段“现代化”的含义区别在于(3分)

  第⑨段 。

  第①段 。

  5. 有人说,本文标题好在一个“?”,请说说理由。(3分)

  (1)

  (2)

  6. 统观全文,结合文后“链接材料”,为“不莱梅拼车”模式写一段广告词(4分)

  参考答案:

  1.措施(或对策、做法);答“前景”也算对。(2分)

  2.车流不断,(1分)道路拥堵。(1分)

  3.作者顺着上段“思路”故作引申,从而否定向私家飞机“进化”的可能,(2分)为下文谈减少私家车作铺垫。(1分)

  4. B(3分)

  5.(1)社会物质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提出更高要求);(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3)人类环保观念日益进步(3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6.本题4分:写出下列任一“新颖”处(2分);分析表达效果(2分)。

  (1)标题中巧用标点符号,产生了独特的修辞效果。“……”引发读者思考,然后摆出“自行车时代”这一前进方向,给人出乎意料之感。“?”表示设问,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关注本文的观点。

  (2)本文标题用词“反常”而精当,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或反思、有警策作用)。“前进到”一般是向着更快更高科技更值钱更豪华升级的,这和“自行车时代”显得相悖,是逆现代化潮流而动的“倒退”,但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之举。

“阅时代”阅读答案13

  阅读《信息时代如何读书》,完成第1~3题。(6分)

  信息时代如何读书

  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②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③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

  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曾自述能让他牢牢记在心里衷心信服的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反之,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这种缺乏文化底蕴的积累,会使人心变得更浮躁,最终导致民族精神品格与整体素质的下降。

  ⑤我相信,如果沉迷于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⑥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资本论》写了40年,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⑦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所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深阅读万不可废。

  (选自《XX》)

  1.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从哪两个方面阐明了深阅读万不可废的观点。(2分)

  2.第④段画线句以掘井比喻读书,意在表明什么?(2分)

  3.为什么说不少经典作品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2分)

  参考答案:

  (三)议论文阅读(共6分)

  1.要点:

  ① 国民素质的提升(社会风尚)

  ② 民族文化的传承(全民族的文化倾向)

  (共2分。每个要点1分)

  2. 要点:强调读书要深。(2分)

  3.要点:

  因为① 浅阅读简单随意

  ② 经典厚重而丰富

  (共2分。每个要点1分)

“阅时代”阅读答案14

  迎接量子计算时代

  我们正身处一个技术革命时期。由于工艺的灵敏性和精确性飞速发展,制造技术正在走向物理基本定律所允许的极限。量子力学这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描述的是微观世界的基本原理。当机器元件小到原子尺度的时候,量子力学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量子力学以古怪闻名:如一个电子在任意给定时刻都可处在几种可能位置当中的任何一个位置。

  量子力学的古怪特性给量子技术带来了难题。特别是,量子装置往往比普通尺度的装置对声音更为敏感。但量子力学的古怪特性也带来了机会:量子计算机能解决普通计算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量子密码技术能提供可破解的安全通信;而量子系统对声音的敏感性正好能够用于制造更强大的传感器和探测器。

  在过去的十来年中,量子机械工程师们想方设法利用了量子力学的一些古怪特性。电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对计算机的制造意义重大。传统数字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把信息分拆到其最小单位比特,然后一次传输一两个比特。一个比特可代表两种不同的状态,传统上我们称之为0和1。在电子计算机中, 一个比特用大量电子来代表:这里的10亿个电子来代表1,那里的10亿个电子代表0。而在量子计算机中,只需用一个电子就可以标明一个比特:这里的一个电子表示1,那里的一个电子表示0。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量子计算机用一个电子而不是几十亿个电子来表示一个比特。但根据量子力学原理,一个电子不一定非得在这里或那里:它可以既在这里也在那里!在古怪的量子意义上,这个电子同时代表1和0。能够同时表示两种情况的能力听起来非常奇怪,与我们的直觉不符。但这些量子比特拥有一些传统比特所没有的能力。建立在这种能力上的量子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是传统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例如,一台只有几千量子比特的相对较小的量子计算机能够破译现存的所有公用密钥的密码系统(公共密钥的密码系统保证网上银行和信用卡交易信息的安全)。

  那些想保护他们密码的人还算幸运,目前还只出现容量不到10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暂时还未对电子商务构成威胁。但量子计算机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再过一二十年,量子计算机可能真的会成为一种破坏信息交换安全的技术。还好,量子力学虽然对通信安全构成了威胁,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检测信息交换是否安全的办法。量子密码技术的原理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中所包含的一个特性,即当有人对一个量子系统进行偷窥时,他同时也会破坏这个量子系统。

  量子力学的古怪特性为新技术的开发带来了广阔前景。许多技术如激光、晶体管、电子显微镜等已经在社会上造成巨大的影响。另一些技术如量子计算机和量子密码技术则正在造成影响。量子的古怪特性还会带来些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留给下一代量子机械工程师们的问题。 (选自《参考消息》)

  9、量子装置往往比普通尺度的装置对声音更为敏感的古怪特性带来的机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0、以下对本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量子力学的古怪特性给量子技术带来的难题是量子装置比普通尺度的装置对声音更为敏感。

  B、量子计算机具有电子位置的不确定的特性。

  C、一个比特可代表数学中0和1两个不同的数字。

  D、量子计算机暂时还未对电子商务构成威胁的原因在于容量太小。

  11、量子计算机与传统电子计算机最大的区别是在于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根据上文内容用不超过20个字说明什么是量子力学?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简析上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参考答案:

  9、 量子计算机能解决普通计算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量子密码技术能提供可破解的安全通信;而量子系统对声音的敏感性正好能够用于制造更强大的传感器和探测器。

  10、 D

  11、 量子计算机用一个电子而不是几十亿个电子来表示,一个比特量子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是传统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意思对即可)

  12、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基本原理的物理学。

  13、 作比较,说明量子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是传统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利用量子力学的古怪特性的量子计算机为新技术的开发带来了广阔前景。(意思对即可)(9-13题各2分)

“阅时代”阅读答案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写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外两点,叙述事实或表达意见。无论是哪一点,文章都应该写得明明白白,让人家看得懂,否则不是白说了吗?但是有些事,作者或不愿说,或不能说,或不敢说,不说又心有未甘,或想留个历史记录什么的,于是遮遮掩掩,转弯抹角。结果是,说了好像没说,没说却又说了一点。那种“既怕别人看不懂,又怕别人看得懂”的尴尬为难,是写文章的人最辛苦的事。

  中国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圣人又以“温良恭俭让”垂教后世,写文章的人左支右绌、欲语还休,主因在此。

  三国时代的李密,原仕蜀汉,晋武帝司马炎为巩固政权,拉拢前朝旧臣,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写了封信,说明他不能受官的苦衷,这就是有名的《陈情表》,入选为《古文观止》的名篇之一。李密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全靠祖母刘氏把他抚养成人,现在祖母年迈,祖孙相依为命,怎可须臾离?司马炎受了感动,同意他留在家里,直到刘氏辞世才再召他入朝。那句“舅夺母志”,就是“母亲原意守节,但舅父强迫她改嫁”的意思。照李密所说,他出生六个月父亲就过世了,古人早婚,尤其女性,李密母亲当时年龄也许只有十六七岁,怎可守寡一辈子?在今天看来,她改嫁是天经地义,但在那个年代,改嫁是不光荣、辱门楣的事。李密想来是不愿讲的,但不讲就接不上祖母刘氏含辛茹苦抚养他的情节。不能不说,但又不能说得太白,“舅夺母志”就成了为亲者讳的千古名句。

  为贤者讳则是一种宽谅的品德,是与人为善的情操,向来受中国文人的尊重与信守。史家蒋廷黻说,林则徐广州禁烟,幸亏朝廷把他贬谪,否则战事一起,他可能就是“海上苏武”叶名琛。据今天某些史家看,林则徐当年禁烟,可以做得更周到、完善一些,但他是“民族英雄”,大家就不加深论了。

  其实,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还比较容易处理,最难的是为尊者讳。所谓尊者,多指在上位的人,也就是有权有势之人。如不讳亲者,不讳贤者,最多于心不安、受人批评而已。但不讳尊者,轻则关系职务、收入、仕途,重则有牢狱之灾、杀身之祸,那就非同小可了。

  但有那些是非心、使命感特别强的人,像《知识分子论》的作者萨义德教授一样,认定“知识分子应向有权者说实话”。可是现实环境不准说得太清楚啊,那就委婉一点,“巧言令色”一点,能说多少是多少吧!

  为尊者讳那种“既怕看不懂,又怕看得懂”的苦楚,比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情境又不可同日而语了。

  今人总以为,古代皇帝专制独裁,没有人敢不为尊者讳,说他们的不是,其实并不尽然。古代有一种史官,职掌“起居注”,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尽职的史官很多。唐太宗时,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管起居注。有一天太宗问他,起居注都记些啥事,我能看看吗?褚遂良回答,起居注记人君言行,好的坏的都记,好使皇帝不敢为非作歹。它是留给后人看的,皇上不能看。太宗追问:“朕有不善,卿必记耶?”褚遂良回答很干脆,职责所在,怎能不记?君臣对话如此,已经很僵了。不料黄门侍郎刘洎又在旁边插嘴:“人君有过,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居上位者必须有此认识:不让今人说实话,后人也必然会说出来,因为“天下之人皆记之矣”。敬畏历史的领袖,必得为“明君”,方受史家肯定。

  1.下列关于中国文人写文章左支右绌、欲说还休的原因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人秉承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写文章时有所顾虑,遮遮掩掩, 转弯抹角。

  B.写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外两点,叙述事实或表达意见,这两点使得中国文人不能将文章写得很明白。

  C.作者有些事不愿说、不能说或不敢说,又想留个历史记录,“既怕别人看得懂,又怕别人看不懂”。

  D.中国圣人以“温良恭俭让”的教诲,对中国文人产生了影响,使他们写文章时左支右绌、欲语还休。

  2.下列对文章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由写文章的目的入手,来表现写文章的人“欲语还休“的尴尬为难处境。

  B.文章第三段以《陈情表》中“舅夺母志”表述为例,表现文人有为亲者讳的传统。

  C.文章的第四段借林则徐例来表明为贤者讳是文人三种忌讳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 的。

  D.文章最后一段重在表明“居上位者”须让人说实话,敬畏历史,方可受到史家认可。

  3.下列的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学家不深论林则徐禁烟时的不周到之处,体现了史学家为贤者讳的宽谅的品德和与人为善的情操。

  B.《陈情表》中“舅夺母志”是李密为亲者讳而自己编造出来的,并非真有母亲改嫁之事。

  C.不讳尊者,轻则关系职务、收入、仕途,重则有牢狱杀身之灾祸,所以作者完全不赞同萨义德教授的看法。

  D.古代皇帝专制独裁,没有人敢不为尊者讳,褚遂良、刘洎等人也无一例外,皆不敢以实记之。

  参考答案:

  1.B

  2.C

  3.A

【“阅时代”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

2.《从“读时代”走进“阅时代”》练习题及答案

3.盛文肃阅人物阅读答案

4.《阅江楼》的阅读答案总结

5.可爱的小鸟阅阅读以及答案

6.《轴心时代》阅读答案

7.《木器时代》阅读答案

8.《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

上一篇:转基因食品阅读答案 下一篇:《黑匣子》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