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 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 阅读答案 1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学者朱熹把《论语》、______、《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合称为四书。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3)诲女知之乎!( )
(4)是知也。( )
3、理解性默写。
(1)请写出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告诉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待人,推己及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你的.生活学习实际,选择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 儒 《孟子》
2、(1)yuè 愉快的意思
(2)yùn 生气,发怒。
(3)rǔ 同汝,人称代词你。
(4)zhì 同智。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孔子说:学习了并且能够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5、略。
《论语》 阅读答案 2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阅读题
15.解释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不亦说乎 说:
(2)人不知而不愠 愠:
(3)传不习乎 传:
(4)必有我师焉 焉:
(5)博学而笃志 笃: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不知∕而不愠 B.传∕不习乎
C.可以为∕师矣 D.择其善者∕而从之
18.选文的句子中有些谈学习方法,有些谈学习 态度,有些谈品德修养,请各找出一例。(3分)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答案:
15.(5分)说,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坚定。
16.(4分)(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困惑。(2)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 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7.(3分)C
18.(3分)学习方法示例: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
学习态度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 博学而笃志
品德修养示例: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阅读答案 3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注] ①达:通达,显达。②闻:有名望。 ③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2分)
(2)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9.(6分)
(1)子张注重表面名声,而孔子更注重品德和礼义。(2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孔子从内在修养和对待他人等方面,提出了士只有做到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体察人情、不慕虚名,才算的事是真正的通达。(4分)
[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论语》 阅读答案 4
李充字大逊,陈留人也。家贫,兄弟六人同食递.衣。妻窃谓充曰:“今贫居如此,难以久安,妾有私财,愿思分异。”充伪酬之曰:“如欲别居,当酝酒具会,请呼乡里内外,共议其事。”妇从充置酒晏.客。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坐中惊肃,因遂罢散。充后遭母丧,行服墓次,人有盗其墓树者,充手自杀之。服阕.,立精舍讲授。
太守鲁平请署功曹,不就。平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不得已,起亲职役。后和帝公车征,不行。延平中,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务取高行,以劝后进,特征充为博士。时鲁平亦为博士,每 与集会,常叹服焉。
充迁侍中。大将军邓骘贵戚倾时,无所下借,以充高节,每卑敬之。尝置酒请充,宾客满堂,酒酣,骘跪曰:“幸托椒房,位列上将,幕府初开,欲辟.天下奇伟,以匡不逮,惟诸君博求其器。”充乃为陈海内隐居怀道之士,颇有不合。骘欲绝其说,以肉啖之。充抵肉于地,曰:“说士犹甘于肉!”遂出,径去。骘甚望之。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一日闻足下与邓将军说士未究,激刺面折,不由中和,出言之责,非所以光祚子孙者也。”充曰:“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由是见非于贵戚。
迁左中郎将,年八十八,为国三老。安帝常特进见,赐以几杖。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兄弟六人同食递.衣 递:传递
B、妇从充置酒晏.客 晏:宴请
C、服阕.,立精舍讲授 阕:停止
D、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 让:责备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B、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C、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D、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李充家境贫寒。虽已娶妻成家,但仍与母亲兄弟居住在一起。妻子不堪忍受贫困,主动分家,自立门户,遭到李充的数落和休弃。
B、鲁平很佩服李充,曾经强令李充出来做官。朝廷征召天下名士,鲁平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每有集会,鲁平便要赞赏李充。
C、李充遭遇母亲离逝的不幸,十分哀伤。服丧期间,李充住在母亲墓旁守丧;有人偷盗母亲墓上的'树,他怒不可遏,竟然亲手将其杀死。
D、李充曾为大将军邓骘列数天下高士,因为其中有人不合邓骘口味,邓骘不想让他再说,拿肉给他吃,李充将肉扔到地上,扬长而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平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5 分)
(2)、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5 分)
参考答案:
4、A (A 项“递”在文中应解释为“交替”)
5、D
6、B (“鲁平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的说法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文中只说了天子下诏选取品行高尚的人,用来鼓励后辈,特地征召李充担任博士;但并没有明确说明是由于鲁平的力荐。)
7、(1)鲁平发怒,就抓来李充把他丢到水沟里面,接着将他降为县里的都亭长。
(2)大丈夫活在世上,贵在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哪里能够考虑子孙长远的事情呢?
《论语》 阅读答案 5
《论语》节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延伸训练: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 同 意思是:
2.诲女知之乎 同 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 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字。
1.吾尝终日不食
2.诲女知之乎?
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
一、1.已 矣 了 2.女 汝 你 3.知 智 智慧
二、1.曾经 2.教导 3.谨慎 4.趋向、接近 5.检查 6.心里想弄明白而又没有弄明白。
三、1.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和智慧。
四、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五、原句中的“君子”的含义是道德高尚的人。文中与之含义相同的字是“贤”。生活中的“君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 ) 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答
答案:
1.晚 戏弄、开玩笑 听说 (讲得)好 2.B
3.①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②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4.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信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5.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①回:颜回,又称颜渊。
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③迁:转移。
延伸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 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答案:
1. ①“蚤”同“早” ②“亡”同“无”
2. ①哀痛到了极点 ②更 ③谁 ④过失,错误
3. (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4. 不迁怒,不贰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延伸训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 )浏览( )署名( )沉疴( )
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答案:
1.dǎo lǎn shǔ kē
2.循规蹈矩,唯师命是从,面对“压力”敢怒不敢言悲剧人物形象。
3.虚伪、欺世盗名、为个人利益不惜剽窃别人成果。
4.学术界存在的老师剽窃学生成果的丑陋事实。
5.辛辣地嘲讽了像孔丘这样的所谓权威、学术泰斗的虚伪、狡诈、不学无术、不知廉耻的令人憎恶的丑陋面目。
《论语》 阅读答案 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下列句中虚词“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默而识之
C.敏而好学
D.学而不思则罔
2.下列实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B.学而不厌(厌倦)
C.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
D.默而识之(记,记住)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⑴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与不明智的`人相处,我也不烦恼。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⑵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
4.“略”。
《论语》 阅读答案 7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试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释加粗词语。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_
③敏而好学 敏:_____________
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_____________
⑤默而识之 识:_____________
⑥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属于学习态度的选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论语六则》有有些话已演变为成语,请把它们找出来。(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愉快、高兴;(2)怨恨,心里不满;(3)聪明;(4)做;(5)记,记住;(6)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2.(1)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做耻辱的`事,因此被称做“文”。
(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D
4.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 阅读答案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有朋自远方来()
A.从
B.自己
C.主动
(2)人不知而不愠()
A.恼怒
B.烦恼
C.熟识
(3)温故而知新()
A.原因
B.旧的,学过的
C.事故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朗读下面几句话,看用哪种语气才恰当。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
②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填空。
(1)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A
(2)A
(3)B
2.D
3.①反问语气
②陈述语气
4.(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阅读答案 9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并指出其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亦可)。
评析(示例):孔子认为,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无言”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有效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老师,更需要以自身的治学态度、正确方法和行为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像“天道”之于“四时”“百物”那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论语》 阅读答案 10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材料二: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注] 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1)孟子以“大匠”“羿”为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参考答案:
(1)是要说明教学不能降低“道”的标准。
(2)①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②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义,从第二则料可知,“中道而立”强调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联系第一则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断出“中”其实就是“中庸”。明确了“中”的`含义后,结合两个语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阐述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材料二: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论语》 阅读答案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填空。
(1)这些言论选自________,作者是孔子,他名丘,字_______,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 _________。
(2)出自本十则的成语很多,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______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论语》仲尼思想家教育家
(2)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有害
3.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或在浊世中才能显示君子本色。(意思相近即可)
4.(1)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2)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论语》 阅读答案 12
《论语》四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中的“论”是__________的意思,“语” 就是语言。《论语》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言行的.书。
2.写出第一则中的一个通假字。_________通__________
3.第三则讲述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就其中一则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与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记叙 孔子及其弟子
2.说 悦
3.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学习要多思、多问。(答案不唯一)
《论语》 阅读答案 13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②,则谁与③?子曰:暴虎冯河④,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注释】①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 ② 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 ③谁与:和谁一起。与,一起,共同,动词。 ④暴虎冯(píng)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冯,通凭。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与本领。
C、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的`。
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勇的理解。(3分)
答:
【答案】
(1) A(孔子认为,只有他和颜渊才能做到。)
(2) 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参考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子路问:先生如果率领三军作战,谁作你的助手。孔子说:赤手搏虎,徙步过河,死也不后悔,我不会和他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格外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后再做决定的人。
《论语》 阅读答案 1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 解释下列加粗字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 )
(3)三十而立( )
(4)不逾矩( )
2. 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中,你能看出孔子怎样的人生成长历程和治学态度?
答案:
1. (1)“说”通“悦”,愉快。(2)多次反省。(3)立身,指能有所成就。(4)越过,超过。
2. (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2)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 人生成长历程上,孔子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心智、阅历不断丰富、升华的过程,从年少立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在社会上立足、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再困惑迷茫,五十岁领悟天命,六十岁能平和对待外界各种言论,七十岁达到道德与行为高度自由且合乎规矩的境界。治学态度方面,凸显其一生对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持之以恒地研习、积累知识与智慧,用漫长岁月沉淀深化对人生、世界的认知,终达融会贯通、超凡入圣之境。
《论语》 阅读答案 1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对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学而时习之 ②温故而知新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思而不学则殆
A. 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B. 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C. 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D. 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2. 解释“是知也”中“知”的意思,并翻译这句话。
3. 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谈你对学习方法的理解。
答案:
1. C。①“学而时习之”中“而”表顺承,连接“学”与“时习”两个动作,有先后顺序;②“温故而知新”的“而”表递进,在“温故”基础上更进一步“知新”;③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而”都表转折,强调只学不思考或者只思考不学的.不良后果,所以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2. “知”通“智”,智慧的意思。这句话翻译为:这就是智慧呀。
3. 这句话深刻点明学习中“学”与“思”相辅相成的关系。只一味死读书、机械学习知识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茫无所得,因为不能理解知识内涵、把握规律,只是堆砌信息;反之,要是成天空想、闭门造车,脱离书本知识与实际学习过程,就会疑惑不解,陷入思维僵局。故而正确学习方法是学思结合,边学习新知识边用心思考消化,将理论与思维运转紧密联系,这样才能高效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论语》 阅读答案 1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乐在其中矣。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 解释下列加粗字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 )
(3)四十而不惑( )
(4)思而不学则殆( )
2.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要按时复习,“时”是按时的意思。
B. “吾日三省吾身”中曾子从“忠”“信”“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体现自我修养的'重视。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表明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只要有兴趣就能学好。
D.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借流水感慨时光飞逝,劝人珍惜时间。
4. 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乐在其中矣。贤哉,回也!”可以看出颜回具有怎样的品质?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
1. (1)“说”通“悦”,愉快。
(2)多次反省。
(3)迷惑,疑惑。
(4)疑惑,有害。
2. (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3)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突出兴趣对学习的助力,但有兴趣并非是学好的唯一条件,学好还需努力、方法等诸多因素配合,该项说“只要有兴趣就能学好”过于绝对。
4. 从这段描写能看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他不被简陋的生活条件所困扰,依然能在贫困中坚守对道的追求、保持内心的快乐。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不应过分被物质条件左右,当专注于精神层面的成长与追求,在面对困难、艰苦环境时,要坚守本心,追求有价值、有意义之事,以乐观豁达心态看待物质匮乏,重视品德修养与精神富足。
【《论语》 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论语阅读答案10-28
《论语》阅读答案09-19
《论语》的阅读及答案08-21
论语的阅读答案11-09
《论语》阅读以及答案10-14
“《论语》四则”阅读答案11-03
《论语》阅读答案(15篇)10-09
《论语》十则阅读及答案08-02
《论语》《孟子》阅读答案及翻译10-16
《论语》阅读答案15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