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阅读答案

2021-03-06 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司马光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司马光阅读答案1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答案:

  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答案:

  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司马光阅读答案2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③迨(dài):等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患记问不若人( ) ②众兄弟既成诵( )

  ③温公尝言 ( ) ④乃终身不忘也( )

  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译文:

  ②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译文:

  5.本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2分)(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6.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请你列举一个: 。(2分)

  参考答案:

  3.①担心 ②已经 ③曾经 ④才

  4.①(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②读书不可以不会背诵,有时在马上,有时在半夜未睡时(或睡不着时)。

  5.D

  6.凿壁偷光或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等。

  附译文:

  司马温公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温公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温公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再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司马光阅读答案3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①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岂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佑元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B.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C.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D.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文中《汉纪》《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其中《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刺,即“招刺”,兵役制度。始自唐末,宋代袭置。规定兵士入伍时须刺字于面、手、臂等处,标明所属的部队番号,以防止逃亡。

  C.神宗,北宋皇帝赵顼的庙号。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庙号常称“祖”或“宗”,如太祖、高宗等。

  D.押班,封建时代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由监察御史二人担任这一职务。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天资聪慧,年少即中进士。他七岁就能讲述《左氏春秋》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刚刚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甲科。

  B.司马光心系百姓,反对充军戍边。治平元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他想到庆历年间朝廷招募保捷军的情形,忧心百姓再次被充军戍边,坚决反对。

  C.司马光直言敢谏,屡次不被采纳。他弹劾高居简,神宗替高居简开脱,只罢免了寄资官;他认为张方平与众望不符,不能任参知政事,神宗没有同意。

  D.司马光忧心国事,深受赏识爱戴。他患病怀疑将死时预先写下遗表,准备情势危急时托人上呈;神宗说御史大夫一职非他不可,百姓认为他是真宰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

  (2)《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

  【答案

  10.C11.A12.C

  13.(1)用兵贵在先用声势(震慑)后用实力(交战),如果没有那样的实力,只可以欺骗一时罢了。

  (2)《资治通鉴》没有完成,神宗非常重视此事,认为该书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多次催促司马光完成著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用之运粮戍边”,用他们运粮戍边,动宾结构,前后断开;排除BD;“琦默然”,“然”是形容词词尾,故后面应该断开;排除A。

  本句译为: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接手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易于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声,但最终没有停止增兵。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文中《汉纪》《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其中《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说法错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神宗替高居简开脱”说法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帝为出居简”,皇帝不是替高居简开脱,而是贬黜了高居简。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其实”,那样的实力;“独”,只、仅;“欺”,欺骗。

  第二句得分点:“就”,完成;“以为贤于荀悦《汉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为于荀悦《汉纪》贤;“终”,完成、完结。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严肃如同成人,听到人讲说《左氏春秋》,喜爱上了这部书,回去给家人讲解,就能讲述其中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宋仁宗宝元初年,刚二十岁,司马光考中进士。治平元年,下诏招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骇扰乱,而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司马光说这种做法不对,持论告诉韩琦。韩琦说:“用兵贵在先声夺人,李谅祚正桀骜不驯,让他突然听到增兵二十万,怎么能不害怕?”司马光说:“用兵贵在先用声势震慑然后用实力交战,如果没有那样的实力,只可以欺骗一时罢了。如今我们虽然增兵,实际上不可任用,不超过十天,他们将会知道这一详细情况,还恐惧什么呢?”韩琦说:“您只是看到庆历年间乡兵招为保捷军的情形,忧虑今天又会像那样重蹈覆辙,朝廷已经降下敕榜同百姓约定,永远不再充军戍守边地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您不要有什么忧虑。”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接手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易于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声,但最终没有停止增兵。不到十年,事情都像司马光所忧虑的那样了。神宗即位,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后弹劾高居简奸妄邪恶,请求加以远远流放。奏章连续五次呈上,神宗贬黜了高居简,并且全部罢免了那些转寄资财为自己牟取私利的人。不久再留任二人,司马光又据理力争。张方平任参知政事,司马光认为他与众望不符,神宗没有同意司马光的意见。元丰五年,司马光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怀疑将要死去,预先写好遗表放在卧室内,倘若情势急迫,就把它交给关系好的人上呈。颁行新官制,神宗指着御史大夫这一职位说:“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没有完成,神宗非常重视此事,认为该书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多次催促司马光完成著述。等书写成,司马光加官资政殿学士。司马光一共在洛阳住了十五年,天下认为他是真宰相,老百姓都号称他为司马相公,连妇女小孩也知道他是司马君实。元佑元年九月司马光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为文正,赐碑为“忠清粹德”。

司马光阅读答案4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温公尝言 ④众兄弟既成诵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5.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担心②等到③曾经④已经 2.D 3.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3.C 4.韦编三绝

司马光阅读答案5

  司马光绝编苦读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患:担心

  ②迨能倍诵乃止 迨:等到

  2.翻译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C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韦编三绝。并谈谈你的体会:学习的态度要勤奋,读书的方法要背诵。

  阅读导读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作者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

  患:担心。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

  迨:等到。

  乃:才。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倍诵:“倍”通“背”,背诵。

  若:如

  游息:玩耍休息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是学习的准则。 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全文主旨句:书不可不成诵 (读书不能不背诵积累)

司马光阅读答案6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仁

  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注释】

  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

  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20、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退为家人讲()

  (2)、光持石击瓮破之()

  (3)、同列语之曰()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闻讲《左氏春秋》,爱之(代家人)

  B、群儿戏于庭(在)

  C、众皆弃去

  (全、都)

  D、乃簪一枝(于是、就)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2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20、

  ⑴回家(回来、回去)

  ⑵打破(击破、敲破)

  ⑶告诉

  评分标准:3分。每词1分。

  21、A

  评分标准:

  2分。

  22、

  从此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或从此勤奋读书),到了不觉得饥渴寒暑的程度。

  评分标准:

  3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23、⑴喜欢读书(勤奋好学)

  ⑵聪明机智

  ⑶生活朴实(不喜奢华)

  评分标准:3分,写出一点得1分。第⑵点如答“乐于助人”也对。

司马光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③迨(dài):等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①患记问不若人( ) ②众兄弟既成诵( )

  ③温公尝言 ( ) ④乃终身不忘也(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②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小题3:本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2分)( )

  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小题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请你列举一个: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①担心 ②已经 ③曾经 ④才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翻译(1)句时,注意到“独、绝、迨、乃”等关键字,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即可。翻译(2)句时,注意到“或、寝”等字即可。

  ①(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②读书不可以不会背诵,有时在马上,有时在半夜未睡时(或睡不着时)。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司马光读书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可。

  D

  小题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所举的例子只要能够体现“苦读”即可。

  “凿壁偷光”或“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等。

司马光阅读答案8

  《训俭示康》司马光

  参政鲁公①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②,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③。"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④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⑤。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注)①参政鲁公:参知政事(副宰相)鲁宗道。②清望官:清廉有名望的官职。③觞(sh6ng)之:备酒招待客人。觞,酒杯,这里用为动词,意为进酒劝饮。④张文节:张知白,宋真宗、仁宗时的宰相,谥文节。⑤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自定的生活标准像原来任河阳掌书记的时候。⑥公孙布被之讥:汉代的公孙弘为人阴险,把俸禄都用来养宾客,自己很俭省,用的被子是用布制的。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真宗遣使急召之。

  使:

  (2)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

  既: 实: 对:

  (3)故就酒家觞之。

  故: 就:

  (4)上以无隐,益重之。

  上: 以: 益:

  (5)所亲或规之。

  所亲: 或:

  (6)公宜少从众。

  宜: 少: 从:

  (7)举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举: 患:

  (8)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顿: 致: 失所:

  (9)岂庸人所及哉!

  及:

  2.找出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与例句一致的,分别填入例句后的括号内。

  例1: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

  例2: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 )

  A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B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安求其能千里也?

  D 游人虽未盛,然……亦时时有。

  E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F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G 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浃背。

  3.这段话共15句,用"∣"表示大层次,用"‖"表示小层次,在下图中画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15)

  4.这段话的论点是( )。

  A 家人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B 公宜少从众

  C 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 D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5.这段话用了几个论据?属什么类型的论据?摘录文中关键词语概括论据(各不超过七个字)。

  1。①使者②已经,实际(实情),回答③所以,靠近④皇上,认为,更加⑤亲近的人,有时⑥应该,少数,跟从⑦全,愁⑧习惯,导致,没有存生之道⑨达到2。BDG,ACEF

  3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

  4。C

  5。事例

司马光阅读答案9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6.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画6处)(3分)

  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5分)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5分)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常识的能力。“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了他的意见”。

  6.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对两处得1分,共3分)

  7.答案:(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患。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制”解释为“抵御”,“籴”解释为“买人”,“纾”解释为“缓和”。(2)“向”解释为“先前”,“春秋鼎盛”解释为“正当壮年”,“遽”解释为“立即”。(每句5分,每个要点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岸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患。”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

  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已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当面对皇上说:“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间,拉拢他们所看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司马光阅读答案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计人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注释]①吕蒙正( 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假装(2)穷尽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了他们。

  3.(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司马光阅读答案11

  独乐园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秀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梢,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牖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列轩牖,以延凉飕。前后多植美竹,为消暑之所,会之曰种竹斋。

  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曲其梢,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二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轩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衽采药,决渠灌花,操斧剖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徜徉,唯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之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于己,不以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司马光反对新法,被贬为西京(洛阳)御史台,熙宁六年(1073),购地二十亩,筑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延凉飕 延:迎取。

  B.辨其名物而揭之 揭:为做标志。

  C.事物之理,举集目前 举:借取。

  D.虽推以与人 推:推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蔓药覆之 以相如功大,立为上卿

  B.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 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踽踽焉、洋洋焉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孟子、孔子的语句,意在说明王公大人之乐圣贤之乐是高尚的,而作者自己的独乐是迂腐庸俗的。

  B.本文记述了独乐园的布局,既有方位介绍,又有形状描摹,并依据区域的景观特点或功能命名,突出了独乐园命名之寓意。

  C.作者在此小园中悠闲自得,生活内容丰富,时而在读书堂思考事理,时而在庭院中钓鱼灌花、登高望远,其乐胜于园外之乐。

  D.作者以问答形式说明自己并非不想推以与人,而是别人不肯同此乐,所以才独享其乐,这就委婉地表达了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

  (2)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司马光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司马光的阅读答案

2.司马光勤学阅读答案

3.《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

4.司马光好学的阅读答案

5.司马光阅读理解答案

6.《司马光砸缸》阅读答案

7.《司马光救友》阅读答案

8.司马光勤学的阅读答案

上一篇:《晏子谏因鸟杀人》阅读答案 下一篇:《范元琰为人善良》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