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给我凑生活费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手头的钱越来越紧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A)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一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津。
③不知不觉问,县城到了。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哩。”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有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④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⑤风裹挟着雪花畎: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B)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一声:“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⑥“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得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
⑦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
⑧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⑨“什么,爹?”
⑩“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习题1
1.请给选文中加点字注上汉语拼音。(3分)
①凌晨 ②静谧 ③哀求
2.第⑤段中,“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时,“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父亲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3分)
3.选丈两次写父亲的喘息声:第③段写父亲的“喘气声越来越大”;第⑤段写父亲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请结合语境揣摩父亲两次喘息时的心情。(3分)
4.父亲二十年前叮嘱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说说这句话的深层含义。(3分)
5.选文中有很多精彩的描写。请在画线的两处任选一处,结合语境进行赏析。(3分)
赏析( )处:
答案:
1.①líng ②mì ③āi
2.害怕伤了我的自尊心,不愿我被别人看不起,宁可独自承受屈辱。(意思对即可)
3.(1)“喘气声越来越大”时,父亲的心情焦急。(2)“鼻息变得忽粗忽细”时,父亲的心情复杂:伤心、屈辱、愤怒。(意思对即可)
4.(1)将来你有钱了,不要让别人在你面前低头弯腰。(2)表达了父亲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用自己的善良、宽厚之心,教育孩子要心地善良,同情、尊重所有人。(意思对即可)
5.(A)从视觉、触觉的角度来描写冷风、天色、雪花等景物,突出时间早、天气寒冷的特点;表现父亲的艰辛、作者的心酸,烘托父亲的形象,也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父亲弯腰的动作,突出了父亲弯腰下去的艰难,表现了父亲为生活所迫的无奈、辛酸、屈辱,极富感染力。(赏析一处,意思对即可)
习题2
1、第②段划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2、第⑤段中父亲鼻气变得忽粗忽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分)
3、等我要去捡地下的钱时,父亲为什么把我拉到一边,不让我去捡?(3分)
4、综观全文,请你概括出父亲的性格特点。(3分)
5、父亲二十年前对我的叮嘱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并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1.环境描写,突出天色之早和雪之大,从而表现父亲卖柴的艰辛,为下文铺垫。
2.父亲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侮辱,但因为急需用钱而不得不忍受,心里生气、难受。
3.父亲不愿让我在别人面前低头,宁愿屈辱自己。
4.父亲勤劳、关爱儿子、自尊、忍耐。
5. 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理解略。
习题3
1.梳理作者写作的思路,把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父亲摸黑砍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①处画线句中的“冰凉”说的是雪花落在鼻尖上的感觉,“酸”人了“我”当时怎样的一种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处画线句写买柴者付钱时连用了“摸”“抓”“扔”几个动词,这几个动作体现出了他人性中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处画线句体现的是父亲对“我”未来前途的期望,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试找出一例,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提供了两个结尾,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点?说出你的理由。如果把本文的标题改为“一担柴的故事”,请你另写一个结尾。
(1)你认为好的结尾是哪个?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写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与《背影》都是写父爱的,两篇文章在刻画父亲形象时有哪些共同之处?请就其中一处作点分析。
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父亲雪天卖柴、父亲的叮嘱
2.(1)对家庭生活的艰辛、父亲的辛劳而产生的酸涩之情。
(2)缺少同情心,不尊重贫困劳动者人格尊严。(意思对即可)
(3)示例l:同意。父亲的话是有道理的,因为知识改变命运。
示例Ⅱ:父亲的话不尽正确,因为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改变命运。(言之有理即可)
3.示例:
I.环境描写: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
表达效果:以雪大来衬托父亲卖柴路上的艰辛和怕耽误我上学的急切心情。
Ⅱ.环境描写: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
表达效果:与前文呼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4.(1)“略” (2)“略”
5.示例:共同之处:如设置典型环境;注重细节刻画;以小见大等。
分析:“略”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7-10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阅读答案03-21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语文阅读答案06-11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阅读理解答案06-13
徐德新《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阅读答案10-25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10
父亲阅读题及答案03-30
父亲阅读题答案04-09
父亲阅读题答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