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喻道中寄元明阅读附答案

2023-02-07 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喻道中寄元明阅读附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喻道中寄元明①

  黄庭坚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②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注释】①新喻:地名,今江西新余县;元明:黄庭坚的兄长,字元明。②孤负:辜负。

  ③一百八盘:黄庭坚被贬黔州,其兄送其前往,途经一百八盘和四十八渡等险境。

  8.第二联从哪些角度写景?写景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 。

  9.这首诗抒写浓浓的亲情,这种亲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答: 。

  【答案及解析】

  8.①听觉和视觉(2分)。②描写远山中的小茶店、在田间收割稻子的山民、凉爽的山风等

  宁静、清新的景物,烘托(抒发)诗人闲适、喜悦的心情(3分,画线处为关键词)。

  【命题立意】考查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命题角度立足于引导考生掌握诗人写景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应对同类型的试题。

  【解析】颔联两句,分别由动词“唤”和“看”领起,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写山中景物。从“山店远”“人获稻”“午风凉”等语句上看,景物是宁静清新的。把握这一点,即可看出这些写景之语,是诗人闲适、喜悦之情的流露。解答此类试题,应结合诗句内容整合答案,把景物特征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说具体。

  【答题技巧】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景都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含有诗人的主观体验。这是写景的一般规律。把握这一规律,应对类似的试题,其写景的目的一般都是抒发感情,在解释诗句大意的基础上对“景”和“情”进行简要概述,答案就圆满了。

  9.①家兄赠美酒。诗人虽“中年畏病”不敢喝酒,但家兄托人捎来美酒,情意深重。②家信报平安。获悉家里俱无恙,心情喜悦,无需家兄在书信中细说详情。③携手踏坎坷。家兄送行,兄弟俩携手踏平坎坷,手足之情魂牵梦绕。

  【命题立意】考查疏通诗意、概括诗歌要点、整合主要信息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要以疏通全诗大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要钩玄,然后概述相关诗句的内容。其答题格式为“要点+概述”,前者紧扣题目中的“哪些方面”,后者将某个“方面”具体化。这样解答脉络清晰,内容充实,使人一目了然。本题中的三个要点和概述,可依次从首联、颈联、尾联中概括出来,一一对应,丝丝入扣。

  【赏析】这首诗是即事感怀之作,以浓浓的亲情为主题,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家人之间的血肉之情贯穿全诗。首联破题,点明写作此诗的缘由。诗人因人到中年,害怕生病而不敢喝酒,但家兄元明却托人从千里之外捎来美酒,深重的情意尽在酒中。于是诗人有感而发,写作此诗,缅怀亲情。孤负,即辜负;数百觞,言其酒多。诗人为自己不敢喝酒,辜负了兄长的一片盛情而深感歉疚。颔联紧承首联之诗意,说明收到家兄的美酒和家书,心情很是喜悦。此时诗人正在新喻道中,逢喜事而精神爽,于是借景抒情,远山中的小茶店,在田间收割稻子的山民,景色清新、自然、宁静,诗人借静美的山景,抒发清爽、安闲的心情。两个动词“唤”和“看”,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表现美丽如画、令人赏心悦目的山中美景,烘托诗人愉悦、悠闲的心情。颈联由美酒转到家书,得知全家人都安然无恙,诗人心中了无牵挂,这样就无需家兄在书信中长篇大论,细说详情了。此联平平叙来,情真意切,有如话家常之妙。尾联收束全诗,回忆当年家兄长途相送的情景。兄弟俩一路上携手前行,踏平了一百八盘和四十八渡等坎坷之地。那情景历历在目,深厚的手足之情魂牵梦绕。全诗语言朴质晓畅,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可谓语浅而情浓,感人至深。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书法特点

  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他的书法也存在某些缺点,如有些笔画过瘦过长,像苏东坡讥之为“树梢挂蛇”那样,的确显得难看。然而,瑕不掩瑜,从总体上来说,黄书有他的独特风格。

  黄庭坚 送刘季展诗帖

  一、中宫敛结,长笔四展:

  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中宫”即中心)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二、欹侧变化,不受羁束:

  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东坡续集》卷四《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三、点不挑起,一代奇书:

  黄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写三点水偏旁时,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如《范滂传》中的“范”、“滂”、“汝”等字,《诸上座帖后记》中的“净”字,《松风阁诗》中的“涛”、“洗”、“洒”、。潺,、“沈”等字,特别如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全篇有十七个三点水偏旁的字,除“泽”、“得”二字外,其他十五个字的最下一点全不作挑起。宋代袁文评黄庭坚的书法时说:“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至隶书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道丽,信一代奇书也。”(《瓮牖间评》卷四)。

  四、撇改为点,蹙写上收:

  黄书大多以大撇大捺、长笔四展见功夫,这是黄书的明显特点,但黄书也有时将一些字的笔画故意缩短和上收,其中最突出的如《王纯中墓志铭》、《诗送四十九侄帖》,《松风阁诗》等中的“修”字和“参”字,黄庭坚都将字中的三撇蹙写和上收为三点,这种异乎寻常的处理,使字体结构中的“展”与“蹙”形成对比,长笔短画,多姿多态,使这些字的笔画多变化和不重复。这是黄书的又一特点。

  五、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黄庭坚对一些下面带有四点的字,写时都将笔画连续,成一道波浪形,如《黄州寒食诗卷跋》中的“兼”字,《花气诗帖》中的“薰”字,《经伏波神祠诗卷》中的“马”字,《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王纯中墓志铭》中的“无”字等。这样处理,使字的上半部较为端正、平稳,表现为“静”,而下面的四点写作波浪形,连续一笔而成,则显得潇洒飘逸,表现为“动”,这样便使字体结构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六、不泥古法,得笔外意:

  黄庭坚的草书如龙飞风舞,超轶绝尘,为世人所称赞。他虽师承张旭、怀素,但他不泥古法,力求创新。金代诗人施宜生称赞黄庭坚的草书时说:“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中州集》卷二“跋山谷草书”)赵秉文在《题涪翁草书文选书后》说:“涪翁参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黄庭坚草书的有些字形虽与张旭、怀素所写的字有些相似,但他善于用笔,深得此中三昧,所以黄书的线条千姿万态,变化多端。旭、素的许多笔画虽也豪逸放肆,但多是一笔简单而过,而黄书则一波三折,或箨龙坼石,或轻梢遏云,妙兼数体,圆转卓绝。我个人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黄庭坚的草书已超过张旭和怀素。另外,苏东坡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从生活阅历、文章学问等方面来说,黄庭坚远比旭、素丰富和渊博。

【新喻道中寄元明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苏轼新城道中阅读理解附答案11-26

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阅读答案10-07

《指喻》阅读附答案及译文06-13

《食喻》阅读答案(附翻译)11-26

《寄家人》阅读答案附赏析06-14

济州道中寄叶勋秀才阅读答案06-29

道中 阅读答案01-07

附答案上的阅读盲道11-26

晁补之《济州道中寄叶勋秀才》阅读训练题附答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