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

2022-12-02 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1

  ①夜幕降临,对门那人家又传出熟悉的和生疏的音乐,响起时紧时缓的舞蹈脚步。

  ②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向后撇,女的是哑巴。那天初次见到他们时,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家庭,该怎样艰难!这不是我鄙视他们,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应该有一点儿这样的怜悯之心的。

  ③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天来,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聚会,空气里传来他们的音乐、舞蹈和欢笑。我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舞蹈火一般忘情、热烈。

  ④面对着这样的一群人,我感到世界上所有的词汇都变得苍白、不贴切。说残疾人也爱生活、也需要有音乐和舞蹈,这样的解释是那么的无力、词不达意。只有用火的舞蹈形容,才恰如其分。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⑤熟悉的和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我记忆的天空。我透过遥远岁月重又看到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下舞蹈:那是在一座简陋的砖瓦窑,我30年前下放劳动的地方。窑师傅的小女儿才七八岁就开始帮大人做事了。这个小姑娘一身衣服缀满补丁,正当读书和游戏的年龄,却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艰辛。当时我以也怜悯目光注视这个小女孩,但艰辛的劳动在小女孩身上却成了舞蹈,她蹦蹦跳跳舞着工具,全无一点悲愁。她一下子就让我陷入对生命的沉思和叩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让生命以这样欢乐的形式前行的?

  ⑥用童心无邪、用不谙世事、用乐观主义来解释都是不够的。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是生命的本质,是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歌唱、都会欢乐的原因。

  ⑦人类的生命史穿越了数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阴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蹈着唱着前行,这一切都因数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1)读了本文之后,你认为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①如果用文中的一一个词回答,应当是。

  ②如果用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回答,应当是 ?

  ③如果用你自己的话回答,可以概括为(不超过30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仔细阅读第④段,回答①~②题。

  ①为什么说“只有用火的舞蹈”来形容这群残疾人的生活“才恰如其分”?

  ②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仿例造句。(字数不要求与例句相等)

  例句:生命像火焰,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

  造句:生命像 , , 。

  (4)第⑥段中说“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

  ①联系全文,说说两种形式的生命的舞蹈各自具体的内容。

  答:一种是一

  一种是一

  ②“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果真是“上苍”“有意安排”的吗?说说你的理解。

  (5)下列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在“他们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集会”中,作者特意加上“在夜幕之后”这一修饰成分,说明“那些残疾人”身残志坚,渴望像正常人一样,有自己的夜生活。

  b.第⑤段开头“熟悉的和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赞美残疾人的音乐嘹亮、动听。

  c.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不但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并且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d.对“残疾人”和“小姑娘”,作者开始都生有怜悯之情,后来发现这种怜悯是多余的,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怜悯。

  e.本文作者先写残疾人,再写小姑娘,最后引发对整个人类生命史的思考,由点到面,从而揭示了生命本质的普遍意义。

  参考答案:

  (1)①舞蹈 ⑦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红舞鞋。 ③面对一切困难,不畏惧,不悲观,始终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2)①用“火的舞蹈”,能形象地形容残疾人舞蹈的忘情、热烈,也能极形象地表现出残疾人积极、欢乐的生命张力(或显示他们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 ②这里“燃体”比喻人的生命,“火的舞蹈”比喻蓬勃、欢乐的生活,人只有全身心投入到蓬勃、欢乐、火热的生活中去,才能够体现生命的价值,生命不息,蓬勃、欢乐、火热的生活就不能停止。

  (3)示例:①生命像大海,海在呼啸,那响雷般的恕吼是大海对搏击风云的战斗生活的渴望。②生命像道路,路在延伸,那醒目的路标是人生对理想的追求。③生命像鲜花,花在开放,那沁人心脾的花香是美好人生的象征。④生命像大树,树在生长,那一圈圈的年轮是大树生命历程的记录。

  (4)①一种是身残志坚的残疾人积极、乐观、忘情、热烈的舞蹈。一种是面对家境贫寒、劳动艰辛,却全无一点悲愁的小姑娘蹦蹦跳跳的劳动的欢舞。 ②并不是上苍的有意安排,而是作者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其实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中类似这样的“舞蹈”是很多的。

  (5)d e

  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2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云翳() 巉岩 () 羞怯() 心魂惊骇() 休憩() 骄奢()枭鸟() 荫庇()

  芳馨() 朔风()丛莽() 挟卷()

  2、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3、有人说,冰心的生命, ,像玫瑰一样芬芳、艳丽。长长的一个世纪,从起始到终点,以笔和生命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

  4、下面是1976年拿破仑任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时,整顿从装备到纪律都一塌糊涂的部队时所说的一幕:身材矮小的拿破仑仰头看着个子很高的奥热罗说:“将军,你的个子高出我一头,但假如你不听我指挥的话,我就马上消除这个差别。”这句话居然使得部队中激烈的争吵顿时平息了下来。请你说说拿破仑这段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为什么能使得部队中激烈的争吵顿时平息了下来?

  二、阅读理解。

  (一)谈生命(节选)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1)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

  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双何尝不美丽?

  1、全文开篇就只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就像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①在作者看来,生命像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然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是,纵观全文,事实上已经作了回答。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的意蕴和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①请阐释这句话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理解加粗词语的含义。

  心平气和:。

  4、在这些生命的状态中,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和情绪?

  5、从选文中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6、揣摩并领悟“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一句。

  ①文章写了哪些快乐的事情?(至少写出3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在快乐和痛苦中我们都要感谢生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1)句的画线句子给人深刻的启示,下列各项中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8、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描绘出奔流入海的壮观画面,豪放中又不失浪漫。 B.生命的历程应当有欢乐和痛苦,这样才能使人走向成熟。

  C.作品结尾暗示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幸和痛苦,它为编织美丽的人生创设了机遇。 D.我们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

  9、下列对全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题目中的“谈”不是指一般漫谈,而是表现了作者对一个严肃话题的理性思考。

  B.两个比喻段,虽喻体不同,但语句处处对比,意旨完全一致,都是对生命意义的诠释。

  C.“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形象地表现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里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D.第二段末句,连续使用四个“再”字构句,铺陈渲染,重现“一江春水”拼搏不止的形象,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E.全文行文流畅,想象丰富,充满了真挚情感,双蕴含了深刻哲理。

  10、生命还像什么?结合你的经历和感悟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yì、chán、qiè、hài、qì、shē、xiāo、yìn、xīn、shuò、mǎng 、xié

  2、(1)献上一片爱心,托起一片希望。

  (2)捐出一本图书,送去一片阳光。

  (3)捐出一件衣物,送去一份温暖。(标语与活动内容相符,并恰当地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即可)

  3、像诗一样优美、清新

  4、“消除这个差别”的意思是砍掉将军的头。围绕这个意思说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一)1、①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②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顺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顿前进。

  2、①因为缺少了奋斗与成长,现实中确实有的生命变成了“死湖”,变成了“空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②反复强调作用,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3、形容波浪平静(波平浪静),或指在生命行程中战胜艰难险阻后的那种愉悦从容的心态。

  4、积极 奉献 坚强 自信 庄严 乐观

  5、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然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逆境相伴相随。

  6、①一江春水经过细细平沙,看见夹岸挑花;一小树种籽破壳出来;小树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小鸟歌唱,小树荫庇花草;小树结出累累果实。②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

  7、C 8、D 9、B、C

  10、实例:生命像一支铅笔,可以描画成功的足迹,也可能书写错误的答案。生命像一支交响乐,时而柔情无限,如皎洁月光;时而惊涛拍岸,震撼激荡,令人心惊胆寒。

  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3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将传统的常态文学与新兴的媒体相连,融合成崭新的文艺样式,而今已变成一个社会热点。时下,“手机文学”正符合这样的趋势,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使传统的文字在新的媒介平台上焕发青春。

  什么是“手机文学”?简言之,它是以手机为传输和阅读平台、以语言文字为信息承载方式的文艺表现手段,是继网络文学之后的一种新文学形式。它也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技术革新与精神需求的结果。200x年初,一位日本教师用手机连载的方式发布他的小说《深爱》,开创了手机文学的先河。200x年以来,随着手机3G技术和智能掌上阅读系统的日益整合与普及,手机文学逐渐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其在线浏览方式和互动效果已显著增强。它不仅成为文字的'“阅读”平台,而且透过电子书、博客、播客、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兴媒介在手机上的移植,手机文学正发展成一种集文学创作与发布、转载与传播、阅读与评论、反馈与回应、娱乐与监督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

  同时,“全媒体”的概念也在近年日渐升温。所谓的“全媒体”是指传统媒介与新的媒介形式的整合局面。其主旨在于,通过媒介形式、内容、渠道、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达到传统媒介与新媒体“1+1>2”的共赢。作为传统的文学与最新的移动传播媒介的融合,手机文学正一步步应验着全媒体的神话。它使传统文字的底蕴焕发时尚的魅力,也让移动的媒介承载视听之外的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

  的确,当代文化太需要文字的介入。尝遍了视听文艺那过眼云烟般的浅薄感,今天的大众迫切需要一种直抵心灵、浸透心脾的审美沟通。而作为传统的文学,那种长篇大论、循规蹈矩、起承转合、意味悠长的作品已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于是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手机文学呼之欲出。其中的精品摒弃了传统文学“整体化”、“全方位”的描述,只通过某个绝佳的视点、巧妙的角度设计,运用“惜墨如金”的笔法、令人惊叹的笔调直抵心灵的敏感处。因此,其特点应是以小博大、精彩中凸显文字的爆发力、峰回路转之间使读者心生顿悟、三言两语能映出视觉上的美感、言语中的留白又能让人处处回味无穷。

  就当今的大众文化理论来说,手机文学正符合时下方兴未艾的后现代语境。现代主义依靠空间相隔与时间相继的“线性”文化逻辑,已逐渐向“零散化”、“平面化”、“仿拟化”的后现代气脉聚拢。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向后现代的“微型叙事”转变。人们愈加零散化的时空状态必定需要同样零散的“微叙事”来填补。一时间微小说、微阅读、微电影、微新闻、轻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大行其道。当代文化“微薄”之至,其中独少了“厚重”二字。不论历史还是文化,都需要“厚重”来承载它的精神和灵韵。这其中,“文学”的力量不可或缺。如此,手机文学的兴起是时代的必然。

  (选自《 光明日报 》20xx年月4日,略有改动)

  阅读题:

  1.下列有关“手机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文学”是技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将传统的常态文学与新兴的媒体相结合,使传统的文字焕发出新的活力。

  B.“手机文学”是继网络文学之后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以语言文字信息为承载方式,手机只是这种文学形式表达的凭借和媒介。

  C.随着手机功能的提高,手机文学渐渐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如今它已经发展成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

  D.手机文学与传统文学“整体化”、“全方位”的描述不同,其中精品在表达上“惜墨如金”,角度设计巧妙,视点绝佳,能够触动人的内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手机文学”之所以能够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就是因为它能够使传统的文字焕发青春。

  B.随着人类技术革新和精神需求的需要,手机文学应运而生,日本教师用手机连载的方式发布的小说《深爱》,开创了它的先河。

  C.要达到传统文学与新媒介的共赢就需要通过媒介形式、内容、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这也是“全媒体”的主旨所在。

  D.传统的文学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再加上时代技术的发展,于是,手机文学呼之欲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让移动的媒介承载视听之外的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这是传统的文学与最新的移动传播媒体融合的结果。

  B.今天的大众迫切需要一种直抵心灵、浸透心脾的审美沟通,但当今的视听文艺因缺乏文字的介入而难以实现这一使命。

  C.微小说、微阅读、微电影、微新闻、轻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能够大行其道,是因为它能够适应人们愈加零散化的时空状态的精神需求。

  D.手机文学顺应时代应运而生,它既符合时下方兴未艾的后现代语境,同时能够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精神和灵韵。

  参考答案:

  1.C(“已经发展成”错,原文为“正发展成”)

  2. A.(前后不是因果关系,后者是前者的作用和价值)

  3.D(“或然”当“已然”)

  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4

  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4 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 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 ⑥视:看,比照。 ⑦化:融合。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子划线字意思。(4分)

  (1)有龙则灵 (2)可以调素琴

  (3)则商也日益 (4)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小题3】甲文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什么样的愿望和生活情趣?(2分)

  【小题4】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刘禹锡所提到古贤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4分)

  答案

  【小题1】(4分)(1)灵验,神奇 (2)调琴,这里指弹奏(3)每天,一天天地 (4)因此

  【小题2】(4分)(1)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2)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小题3】(3分)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2分)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1分)

  【小题4】(4分)诸葛庐或南阳诸葛庐(2分)子云亭或西蜀子云亭(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本题中的日的活用,日是句词,在句中做状语,译为一天比一天;是以是倒装,本为以是,意为因此。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字词简单,易于解释。解释古文字词,学生总是习惯地用现代义替代古义,这是习惯问题,所以要加强古文方面的学习,培养学习古文的好的思维,好的习惯。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注意字词的借代义,丝竹指乐器,借代音乐,之主谓之间不译,乱:形容词动用:扰乱,案牍,主公文的案桌,借指公务,劳,意动用法:使劳累,形:身体。第二句,好:喜欢;贤:比贤良,处:相处、交往;说:评价;若:比。

  考点:文言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明确。翻译文言句子,一要解释清楚字词义,二要注意句式与现代语言习惯的差异,三要符合原意,不可有出入。

  【小题3】

  试题分析:从作者对陋室环境、人际交往、生活情趣的描写和用诸隐士自比来看,作者喜欢清静无扰的生活,远离官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考点:作者情感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全诗所表现的情感还是很明显的。理解诗人的情感,要从诗人所描写的事物上去理解,分析作者所写事物的特点,理解作者寄托其上思想与情感。

  【小题4】

  试题分析: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中找出即可,诸葛亮曾隐居于隆中草庐;西汉文人杨雄,子子云,身居陋室而志向远大,最终青史留名,后人在他少年潜居之处建亭纪念,是为子云亭。

  考点:知识积累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学习古文,所涉及的典故要了解清楚,一方面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一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文化素养。

  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5

  《母亲》

  (1)两年前的6月,我即将参加高考,而那时为学业、感情、前途所深深苦恼的我却常要寻找发泄,于是那个下午,十多个同学聚在朋友的小房里看电视、听歌曲、甩扑克,穷聊闲侃。

  (2)正说得热闹,传来一声声微弱的音阶错位似的声音:“卖……韭……菜……”不是那种简短有力的吆喝,而更像一种不抱任何奢望的乞讨,在那众多有韵有板的专职小贩的叫卖声中显得那么生涩,那么不和谐。正甩扑克的小弟不耐烦了,“这卖韭菜的,没吃饭,绵羊似的。”众人一片哄笑。哄笑中我看见了从窗前像那颤颤的声音一样缓缓行过的四十多岁的一位妇女,我清晰地看见了她花白的头发,流着汗水的脸、那干裂的嘴唇。我的心一阵撕扯,我怎么能够相信,那是我的母亲!

  (3)母亲没有看见我,我走到窗前,望着母亲佝偻远去的背影,泪潸然而下。母亲不会骑车,就推着自行车在后架上带着一筐韭菜,在那样毒烈的阳光下,用她微弱的声音乞讨着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而在那片哄笑中,在同学的不解中,我没有勇气承认那卑微的劳动者、那憔悴的老妇人是我的母亲。

  (4)从此我沉默了、奋发了、考学了,然而我始终不能忘记那个下午,我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在那个午后的阳光下所流的汗水。

  1.母亲为什么要在毒烈的阳光下卖韭菜?(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对母亲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2)段的画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3)段的画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说“我沉默了、奋发了、考学了”,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诗《 》,这首诗也是表现伟大的母爱的,请把诗的题目填在横线上,你能写出其中的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为了乞讨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意对即可)

  2.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3.震惊、难过,万没想到卖韭菜的竟是自己的母亲。(意对即可)

  4.对自己的虚荣心,对自己没有勇气承认母亲而感到难过、惭愧、自责。(意对即可)

  5.受到母亲无私的、伟大的爱的激励,良知有所发现。(意对即可)

  6.《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出两句即可)

  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6

  仔细的观众不难发现,场上每一个球,在杀向对方之前,几乎都经过她的手。而她的传球技艺,高超得惊人。无论多么险恶的来球,只要经过她的手一调整,一缓冲,顷刻间就化险为夷,变得平和起来。对于她的球艺,一位体育记者曾经作过如下的描写:“如果说向她飞来的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从她手里飞走的球已经变成一缕袅袅青烟……”自然,这是艺术夸张,不过,看她打球又确确实实有这种感觉。

  1.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 )的观众 ( )的球艺 ( )的烈火 ( )的青烟

  2.“平和”一词有下列义项,请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平和:①温和;②(药物)作用温和,不剧烈; ③平静,安宁;④停息。

  (1)感冒了,就用板蓝根,药效平和。( )

  (2)场上的气氛比较平和。( )

  (3)球经她的手一调,就变得平和起来。( )

  (4)这场争端终于平和下来。( )

  3.“不过,看她打球又确确实实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的传球技艺,高超得惊人。”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仔细 高超 熊熊燃烧 袅袅

  2.(1)②(2)③(3)①(4)④

  3.如果说向她飞来的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从她手里飞走的球已经变成一缕袅袅青烟……

  4.无论多么险恶的来球,经过她的手一调整,一缓冲,顷刻间就化险为夷,变得平和起来。

  (意思对即可)

  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7

  闲读梧桐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橡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朝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队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从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亲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漠。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练习

  1、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以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6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梧桐”的外形

  我对梧桐的印象

  2、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各是怎样的?(6分)

  (1)外祖父的抉择:

  梧桐的抉择:

  (2)对外祖父的情感

  对梧桐的情感:

  3、写一段包含下列关键词的优美文字,表达你对文章结尾自然段的理解(3分)

  自然 生命 青春 阳光

  4、大量运用短句,恰当运用修辞是这篇文章语言运用上较突出的特点,试举例分析其语言表达效果(2分)

  答案:

  1、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梧桐”的外形

  躯干粗大伸展叶子繁茂

  黛青色的轮廓

  虬树挺干叶叶枝枝簇拥颤起

  我对梧桐的印象

  顽强从容高大

  沉默不求闻达坦荡

  一身傲骨

  2、(6分)

  (1)外祖父的抉择:不屈于折磨,饮恨自尽,无奈地屈从天命

  梧桐的抉择:任风雕雨蚀从容淡薄

  (2)对外祖父的情感 悲哀(可悲)

  对梧桐的情感:钦佩(敬佩佩服等)

  3、(3分)语言流畅即可。示例:自然界的风雨虽然吹落了梧桐的叶子,但动摇不了它的枝干,梧桐生命依旧,宛如青春少女迎着阳光奔向未来。

  4、(2分)只要分析合理、语言流畅即可。

  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8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

  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 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

  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的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要。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了。

  我的突变发生在十岁。从家乡到上海考中学,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乡间的小友,但已经找不到他们了。有一天,百无聊赖地到一个小书摊看连环画,正巧看到这一本。全身像被一种奇怪的法术罩住,一遍遍地重翻着,直到黄昏时分,管书摊的老大爷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我的肩,说他要回家吃饭了,我才把书合拢,恭恭敬敬放在他手里。

  那本连环画的题目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纯粹的成人故事,却把艰深提升为单纯,能让我全然领悟。它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父,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却了你的大半生命。

  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缥缈的共同期待。

  那天我当然还不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没有一个算得上“知音”。我还没有弹拨出像样的声音,何来知音?如果是知音,怎么可能舍却苍茫云水间的苦苦寻找,正巧降落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班级?这些疑问,使我第一次认真地抬起头来,迷惑地注视着街道和人群。

  差不多注视了整整四十年,已经到了满目霜叶的年岁。如果有人问我:“你找到了吗?”我的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

  我想:艰难的远不止我。近年来参加了几位前辈的追悼会,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悬挂在灵堂中的挽联常常笔涉高山流水,好像死者与撰写挽联的人是当代知音,但我知道,死者对于挽联撰写者的感觉绝非如此。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在死者失去辩驳能力仅仅几天之后,在他唯一的人生总结仪式里,这一友情话语乌黑鲜亮,强硬的无法修正,让一切参加仪式的人都低头领受。但我们对此又不能生气,如果死者另有知音名单,为什么不在临死前郑重留下呢?可见对大多数人来说,直到生命结束都说不清楚明确的友情序列,任何人都可以来临时扮演一下。几十年的生命都在寻找友情,难道一个也找不到?找到了,而且很多,但一个个到头来都对不上口径,全都错位了的友情。

  18.作者在文中提到,他并不赞成“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句话,请归纳总结其原因。 (5分)

  19.“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不超过25个字) (4分)

  20.在作者的意图中,得遇知音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5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以作者的内心感受为基础,说明了作者对友情的看法及对高山流水或友情的向往,笔触自然而动情,令读者为之动容。

  B.据本文看,作者认为只有随着岁月的增加,年龄的增大,成人之后才有真正的友情。

  C.作者认为对友情的感悟是可以突然发生的,但真正的知音却不可以突然出现。

  D.作者认为众多老前辈只有在临死前,才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知音其实自己一个也没有。

  E.鲁迅认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作者的人生苦苦追求也是为了寻找一个知音。

  参考答案

  18. (5分)(1)孩童时代的友谊只是嬉戏,并未获得真正意义。(2分)(2)友情感受与成长往往同时发生,友情真谛在一次突变使人长大,而长大后才有真正的友情。(3分)

  19. (4分)作者的这句话含蓄地说出还没有知音离他而去(2)甚或还没有出现知音(2分)》

  20. (5分)(1)寻友者本身具备在某一领域里的较高境界,“曲高和寡”正感孤独;(2分)(2)须经历了苍茫云水间的苦苦追寻,不经意停留在身边的友人中。(3分)

  21. AE.(4分)以上问题意思答对即可。

【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相关文章:

参考阅读题及答案03-19

语文阅读题筷子的参考答案04-11

《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12-17

阅读的要素阅读题及答案参考03-19

鸟巢阅读题答案参考02-18

《舍弃》阅读题及答案参考02-21

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6-12

掩饰阅读题答案参考03-24

夜晚阅读题及答案参考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