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第3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11-21编辑:互联网数学教案

第3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

【教材分析】

例4引入米尺和米。从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引入,其目的在于体现测量时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到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之后,通过观察米尺、比画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例5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米尺,找出长度计量的基本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测量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练习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巩固测量的方法。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认识,又能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难点:用米作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等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认识1米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并说说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的实际长度。

3.测量黑板,引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厘米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

这名学生在黑板前用20厘米的尺,一次一次地依次量,下面的学生一边看,一边与同桌交流看法。

学生量完后,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那么用什么工具测量合适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探究新知】

1.认识、感受米。

师:(教师拿出米尺)同学们,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板书“1米”,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米可以用“m”表示)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师:1米到底有多长呢?

同桌两人,一人伸直双臂,一人用米尺量,发现伸直的两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

师:你们能用手中的米尺再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是1米吗?

学生用米尺测量。发现从地面到讲台桌面的高度也是1米。

师:大家仔细观察,看看1米有多长,你能比划一下吗?

师:好,现在,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先想想1米有多长,然后,说说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2.课件播放生活中一些大约是1米的物体,让学生感知一下。

3.认识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厘米,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米,那么米和厘米是什么关系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是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

板书:1米=100厘米(学生齐读两遍)

用直尺来量米尺,发现1米=100厘米。

【巩固应用】

教材第4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1.认识感受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