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生互动策略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7-6编辑:互联网教学文摘

一、课题的提出

“生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具体情境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心理学家约翰逊也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 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

课堂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这就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温伯特所谓学习中的“共生效应”,这种效应能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仿效和矫正,共同发展。

师生间互动和生生间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中最主要的形式和途径。课堂教学互动的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生生互动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对同龄人的生活最熟悉,感受最真切,最易沟通语言,最易产生共鸣,最有评价的发言权。但是,目前这种互动型的教学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只是处于朦胧阶段,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直接交往,而忽视了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自由的直接交往,以及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直接交往。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对象看待,恰恰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生生间互动的严重缺失使学生所具有的经验与体验未能得到充分地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生生互动的优越性,挖掘生生互动的教学资源,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故提出本课题。

二、主要理论依据

1、教育的协同原理: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系统,遵从协同原理需要,要正确处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欢乐友好的集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素质教育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地位。因此,他们的学习活动不能由教师代替解决。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3、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互动交往的一般心理过程是:收入语音--理解语意--储存信息--做出反应。这种反应过程是思维发生发展、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思维成果的形成及向外部语言转换等一系列心理操作的过程。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提出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引起生生互动,发动讨论激起思维的活动。挖掘出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的巨大学习资源。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构建课堂教学生生互动的策略,课堂上通过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包括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为师生及合作与竞争等--即“生生互动”,使学生乐于表达,敢于交流,善于思考,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兴趣还给学生”、“把灵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达到让每个学生学会知识、培养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的结果,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一种社会性认知活动,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生生互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它主要表现在:

1、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赖以进行的动力。学生在表述、讨论、评议过程中,可影响彼此的推理和结论,生与生之间语言和非语言的反应,可以对学生彼此的学习表现提供反馈,更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形成,进而敦促学生,特别是为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进行学习提供机会,利于转化“学困生”,从而取得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2、生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生生互动”便于直接从同伴那里获得行为的方式和思想上的交流,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信任,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从而突破自我中心的小圈子,这既满足了学生与他人平等交往的心理需要,又使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这对于培养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生生互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综合素质。生生互动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给善于思考问题、勤于发表意见、敢于提出疑难的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4、生生互动使学生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思维能力。通过与同伴的相互作用,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而不是仅仅用自己的眼光,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认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懂得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观察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这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研究的方法:以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以收集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现场观察法和教育测量法。

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从2009年2月实施2010年4月结题,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1、第一阶段(2009年2月-2009年6月):前期尝试阶段。

(1)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

(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

(3)撰写课题申请报告;

(4)尝试研究。

2、第二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2月):实施阶段。

(1)撰写开题报告,调整课题实施计划

(2)继续收集文献,充实理论基础。

(3)进行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策略的探索

(4)撰写中期报告,调整实施方案。

3、第三阶段(2010年2月至今):总结阶段。

(1)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撰写实验结题报告或论文;

(2)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资料。

五、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实验研究的途径

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努力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学习,我认识到,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词语--“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学习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使学生间摆脱“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它既是学习活动中一种人际关系的反应,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 “生生互动”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推动,达到共同提高学习效益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增强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增强互动的目的性、多样性、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观。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观。

通过这几年来新课标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项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控制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学活动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交际形式,交往可以看成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转变教师角色、开展“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随着这种学习方式的逐步深入,我发现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作为探究发现的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活动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这样这充满活力的课堂对于我来讲是一个未知的新世界,使我看到了一片更为广阔的教学天地。

2.实施“软设计”建立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教学观。

数学教学有“软”“硬”不同的设计,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实施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是带有刚性的“硬设计”。而达成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具有很高弹性的“软设计”。而课堂教学则是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师生信息互动的过程。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交互活动不断展开,课堂运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备多元变通的方案,尝试进行“软设计”,先预设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多种反应,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出多种应对方案。

例如,在教学《假设的策略》时,因为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也不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以往要求学生统一操作,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探究平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自由飞翔。一开始我以实物结合文字的方式出示题目储蓄罐里有12枚一角和五角的硬币,一共4元,问一角的和五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先让学生找出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同学们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好好想一想、试一试。让学生自主探索,选择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的自主探索活动,这样的活动是他们必须经历的。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学生”课堂。在完成“硬设计”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软设计”,使所有的学生的思维都被激发起来,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优化教学互动的科学设计。

1、设计大小问题结合的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其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但探究需要问题的“参与”。“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师应重视研究课堂提问艺术,要能够提出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儿童的思考并在交往、互动中把问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要善于设计大小问题结合的发散性问题。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的问题。这种问题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以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出策略上的选择、材料上的选择和思路上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每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出多种假想与推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一蹴而就。如在教学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时,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特点后,在学习正方形的特点时,我在大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展开根据所提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探究,在汇报正方形的特点时,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研究长方形边角特点时所采用用的量、比、折等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角的特点的。有的同学则是通过对折再对折来证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制约,而是在大问题不变的情况下结合部分学生自己的发现,在教师创设的探究的环境中,享有广阔的空间,不时迸出创新的火花,拓展学生的互动的空间,

2、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行动里都潜在着互相帮助和互相协作的动机。“在其驱动之下,学习者与学习者这间便能建立一种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行为倾向于维护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相互间的交往与尊重就会促进学习和解决问题。”然而受性别、个性、空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地说,性别、个性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容易产生互动,根据数学课堂的教学特点和互动规律。教学中先采用生生互动或组内之间互动,生生互动由于人数少,则每个成员讲话的机会就越多,学生沉默的机会越少,通常可以较快做出决定。而组内互动,人数较多则可以共同完成一项大任务,由于组内成员在方法、性格、背景方面的多样性,更有利于生生之间更充分地互动。

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在特定的探究过程中,需要靠多个人的智慧才能完成时,开展互帮式组内互动。如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不同层次、存在能力差异的同学形成一组。知识基础欠缺,但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很快就会利用所准备的材料,通过分割平移等方法,往往会由于条件的限制和操作方法不当,找不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联系。并且他们也不会过多的去思考。而合作小组内的同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互相帮助,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从而从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人公式。加深了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理念和应用。

以互相帮助为目的,让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同学在一个小组内共同参与,对知识的加工、归纳、浓缩而且,不仅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了共同的提高。

3、设计多样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教学中要真正实现生生互动,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利用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多样教学环境。教师选择的主题内容能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可交流的机会就会增多,生生互动易于产生。同时由于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互动碰撞更容易打开思路,往往会产生“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这样有利于互动的深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创设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在教学前给学生提出收集各种相关信息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提供信息,丰富互动内容,共同获得发展。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 “平移和旋转”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前,我们先做个小小的调查,玩过电脑游戏的同学请举手。玩过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的同学请举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玩“俄罗斯方块”的?然后出示一个图形让一个学生上前来操作,此时群情激昂。一些学生大呼“那边那边”,其手往左或往右猛烈挥舞;另一些学生则大呼“转”“变形”“往下”,呼喊之声不绝于耳,教学一时喧嚣不止。生甲则极熟练地利用方向键控制方块不断向左、向右或向下平移,或旋转后再平移到合适的位置。

学生对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非常熟悉,而且在游戏中频繁地利用到向不同方向平移两次甚至多次的操作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玩游戏的过程,发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借助平移接力的游戏,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我发现平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他们对平移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给数学特定的“冷而严肃的美”增添了适当的温度。

第三、提高教学艺术,促进生生互动

1. 捕捉课堂的有效信息,促进生生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或疑问,或典型的疑问,或临时发生的意外事件,或学生中出现的思维、创新的火花,教师必须善于捕捉细微之处的有效信息,敏感觉察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适时调整教学,经过充实和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出一场有意义的争论,把课堂教学互动推向高潮。例如,在学习“整数乘除法意义”时,关于乘除法的关系,教材是这样说的:“除法中的被除数是乘法里的积,除法中的除数和商,分别是乘法里的两个因数。因此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有一个学生提出:“能不能说乘法也是除法的逆运算呢?”另一个学生又提出:“能不能说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呢?”。这时教师及时针对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在小组里展开了讨论。小组讨论后,全班同学再讨论,各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一致认为,教材上的结果是最正确的。只能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因为我们求乘法中的任意一个因数都可以用除法计算,但是求除法中的被除数是用乘法计算,求除法中的除数是用除法计算,求被除数和除数用的计算方法不同,所以我们不能说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也不能说乘除法互为逆运算。通过讨论,同学们对这一数学概念的理解加深了。同时,学生们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发了争论,在争论中激活了思维,认识越辩越清晰,思维越辩越敏捷,学习越辩越成功。

通过讨论、碰撞、合作发现等生生互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加深了,合作学习的技能提高了,教学效益能达到最优化。

2、设计多种互动形式,促进生生互动。

⑴互看

如在教学生生拥有在探究过程上,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常常会因时间问题无法迅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题的需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观察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拥有的充满快乐、涌动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推导时,当学生已获得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有部分学生在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有一定的困难。不明确为什么“除以2”,让学生演示转化过程,并口述过程。  

    如 “长方形的体积”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有的学生面对一堆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却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则反复尝试努力仍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时我提示同学,你可以看看别的同学是怎么摆的。学生得到启示,很快找到其中的奧秘,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所摆的小正方体的层数、排数、每排的个数的相互关系,这样让学生通过互看,达到相互反馈、自我校正的目的。不用教师的“千言万语”,通过观察别人的作品或表现,一样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了解情况,还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更加想学、会学,并经常得到帮助,从而更容易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⑵、互说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和工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主题探究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说”的环境,使学生在教学中变“听众”为“主人”,在同思共想,互说互议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达到思维有条理、说话有根据,表达准确严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具体操作中,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①师生角色互换

学生用语言表达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课堂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或不理解、有的地方。这样,“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的过程;“听”的学生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什么不同,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认真倾听了才能颉取别人的思想精华,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使“听”、“说”双方共同提高。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主题图,然后问:“谁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说给老师听。经过一再思索,有一学生说:“树上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下几只?”然后老师追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树上只有7只小鸟!”我做一脸迷惑状,该生又说:“有几只小鸟被树叶遮住了。”这时又有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说:“老师树上有9只鸟我只看见了7只,另外两只没看到。”……通过让学生开放性的思考、开放性地说,使学生在看图、编题和解答过程中,创造性地学会了新知,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同步的发展。

②组内互相说

小学生有个特点,只要自己会讲的话,总是不爱听老师讲,喜欢“自己说”,组内互动就是一种让学生充分说的形式。

如在独立探索(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两位数乘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由于学生已学会了“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所以这节课我尝试小他们自已动手,试着探究。首先,我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交流。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势必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先让他们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自己用语言组织,为交流做好准备。然后,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面对面的互动中,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想法,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开阔思路。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课堂中由“一言堂”变成“群言堂”,由一个老师变成几十个老师,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⑶、互辩

学生之间“互辩”能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群体的活动功能,当学生意见不一致又相持不下时,可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集智取长,协作创新。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对于方程解法与算术解法学生中产生了争论。如九义教材109面例1的等量关系式可以:“(1)、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2)、原有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每袋的重量×买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3)、原有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每袋的重量×买出的袋数”。可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但有的学生认为这三种都是方程解法,而有部分学生认为第(3)种不是方程解法。为此,学生间进行互辩,通过几次的辩论,使学生们明确了方程解法与算术解法的实质性区别:就是方程解法必须是未知数参加列式运算,而算术解法只是已知数参加列式运算,从而学生达成共识。第(3)个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不是方程解法,故它不是方程。

这样,课堂上,学生围绕第(3)个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不是方程这个问题,展开了辩论,为了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说法,学生们进行了多次讨论、交流。通过互辩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合作的机能。  

⑷、互评

 心理学证明: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来自自身群体的评价。学生的评价,语言是儿童化的,情感是亲切的,思维水准差不多,他们的评价不一定很准确、很深刻,但是常常是实事求是的。教师应给予学生评价的机会和权利,帮助学生将评价的出发点立足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上,注重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如:评价的同学在给别人提建议时也应有礼貌,说话的态度、口气要平和,要用商量的口吻进行交流。而且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看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如何接受别人表扬和批评的态度。因此,教师应适时地组织学生互评,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拓展自主评价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学会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互评不但使教学课堂气氛更加宽松和谐。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也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第四,在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

生生互动的过程,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品尝成功的喜悦,也体会到失败的痛苦,经过一次次意志的磨练,一次次创造性体验,使他们感到,攀登科学的道路上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成功源于创造性的劳动,源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科学素质得到提升,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使学生感受到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性。

课堂中通过加强学生与同伴间的合作互动学习,学生学会了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敢于在实质性的讨论中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观点,质疑不同见解。通过“生生互动”学习,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得到充分体现,尤其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生生互动”合作中,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意识也增强了。教与学的关系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学生把学习看作一件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与“会学”的境地。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上下功夫,合理运用数学课堂互动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充分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