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比武经历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6-9-7编辑:互联网教学文摘

   我校在“比武”活动中,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了教学“比武”活动,在活动中全校教师都积极了此项活动。学校通过组内“比”教学,到各年级推选教师代表“比”教学等一系列活动,把“比武”活动推向高潮,让每一位教师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我们六年级数学教研组所有教师推选我参加校级展示课,接受任务后,我心里忐忑不安,担心上不好会影响我们教研组的成绩,但我转念一想,这不正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吗,所以我怀着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能力的想法积极投入“比武”活动的准备过程之中。

我执教的内容是《圆的面积》。首先,在我们教研组反复共同研究下确定了教案。我们认为《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如果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来完成教学,就很难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怎样才能全面的使整个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呢?我们教研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作了如下的安排。

(1),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我们设计了“怎么不直接称大象的重量”这一关键问题,抓住学生回答中的“用石头代替大象”、“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相等”等要点,把学生经验中的“转化”思想激活,巧妙地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2), 通过第一次探究,让学生产生了两种很有价值的思路。即通过折一折,把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设计了“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这一关键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反思,达到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3)由于第一次探究学生转化的图行不是很像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仅仅是让学生得出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所以,我们让学生在这两种思路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转化的思想根植学生的心底,于是我们又设计了第二次探究,“怎样把不是很像的图形变得更像呢?”。学生沿着自主探究出来的思路继续研究时,一方面,从直觉上认为这样继续折下去或继续剪拼下去得到的图形一定会越来越像“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但最终能不能说就是“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了呢?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此时不免有几分困惑。在这里,我们有效利用学生探究出来的宝贵资源,围绕着“怎样更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同时又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再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地体验了“极限思想”。

(4),我们设计的第三次探究更是大胆的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次探究结果的交流,教师有意识地先让学生交流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方法。

我按照设计的教案进行了四次试教,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修改,这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修改,我的教学能力也在“比武”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11月22日我胸有成竹的在全校教师面前进行了展示,并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好评。这次教学比武活动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1. 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圆的面积这节课,以往的教学思路是: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及方法,然后设问“能不能把圆也剪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接下来的大量时间用于学生动手剪拼,重点放在圆与剪拼后的长方形的关系的理解上,最后是通过花样繁多的练习,形成学生的计算技能以及熟练地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去解题。我的这节课的设计是:首先,从已学过的有关圆的知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入手,按照以前学习平面图形的一般思路,按照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引出求圆的面积的问题。当学生面对这一问题束手无策时,引导学生从头脑中检索已有的与解决这一问题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在科学研究中,当你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时,没有人事先为你检索好所需的知识与方法,即我们教师通常在课堂中所设计的“复习铺垫”,所以我们这样设计是遵循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其次,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认为,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最有价值的、最具有思维含量的地方是怎样让学生自己去想到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而接下来的怎样让折出的图形更像三角形,怎样让剪拼出的图形更像平行四边形等等,都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改进而已。因此,我在这一环节中,没有告诉学生“剪拼”的方法,而是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事实证明,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学生能够探索出课堂中展示出的两种思路,而且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研究的兴趣非常浓厚,讨论得非常投入而热烈。第三,这节课设计了三次探索,把重心放在了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等过程性目标上,至于通过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安排在以后的几个课时中去完成。

2. 把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数学课标修订组的专家提出了“四基”的概念,他们认为,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重视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圆的面积》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三次探究活动,把学生推到了活动主体的位置上,把数学教学变成了数学活动的教学。第一次探究活动,通过折一折和剪拼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在教师设计的“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这一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反思体会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妙用。第二次探究活动,围绕着“怎样使折出的图形更像三角形”、“使剪拼后的图形更像平行四边形”这些问题开展操作、想象活动,充分体验了“极限思想”。第三次探究活动,学生借助数字、字母、符号等,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成功地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三次探究活动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操作、想象,进行交流与思维碰撞,他们经历过程与体验,积累了探究数学问题的经验,获得了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3. 正确处理操作与思维的关系。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对许多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操作,但操作不是目的,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即借助数字、字母和符号等进行抽象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圆的面积》这节课,第一次和第二次探究活动是以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为主,第三次探究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不同于前两次,是要求学生摆脱动手操作,利用教师提供的示意图作为思维的支撑,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学生在前两次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明确了圆与转化后的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 整合各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圆的面积》这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动手操作、课件演示和板书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教师在学生操作遇到困难,不能继续折下去和剪拼下去的时候,让学生进行想象,而想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内隐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极限思想”,教师恰到好处地利用课件的无可比拟的优势,进行直观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印证自己想象的结果,体验极限的思想。再如,教师把学生每次探究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这样学生便于直观地看到探究的过程,从而进行分析与比较;教师把“转化”用红笔适时地进行板书,使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可以说是这节课的精髓直观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教师把公式的推导过程板书在黑板上,起到了进一步梳理和强化探究结果的作用。

   以上是我在这次“比武”活动中的收获,我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的课堂将更加精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