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统计课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北师大版)

发布时间:2016-9-16编辑:互联网教学文摘

 一年级“统计”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趣味的活动。在教学中,我根据自身情况和书中实际,努力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挈机。因此本课联系生活,创设了一个“大象过生日的”的情境,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地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可见,兴趣真是学生乐学的法宝!

    2、让学生在课堂的小组合作活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在合作与竞争的并存的氛围下,孩子们互相激励,互相促进,极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思维。例如,在统计小动物各有几只时,有小组长带领,大家一起想办法,并动手在纸上试验,然后看哪一组完成得既快又好,再汇报交流,评价改进。整个过程是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的。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做”数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我特别注意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例如,大象想请小朋友们吃水果,可它不知道大家爱吃什么,该买哪些水果,怎么办呢?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运用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而且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自觉应用数学的意识。

    4、课堂教学中评价多元化,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开始设计夺红旗比赛,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个人荣誉和团队荣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集体荣誉感。最后,把这节课中每组夺红旗情况统计出来,巧妙地从现场教学环境中开发数学教学资源。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