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学仍不同程度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老师包讲、学生包练的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教学模式中,而是要针对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来设计适合使不同学生得到相应发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来不断激发兴趣,挖掘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兴趣 学习兴趣 情境
一、引言
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的心理倾向。兴趣常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推动他奋发地学习,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并影响他们将来一生的发展。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兴趣,不仅能使人开阔视野,丰富心理活动内容,使人精神振奋,情绪饱满,而且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不佳,害怕数学,对数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浓.究其原因,主要与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有直接关系,当然也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有关.
1、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兴趣的影响。
在学习中,只有兴趣,没有动机,学习活动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并且会使兴趣减弱甚至消失;意志不坚定,就会半途而废,进而影响兴趣,比如,对于一道难题,如果有顽强的意志,就会坚持不懈的把它作出来,进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提高兴趣。反之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就可能因为困难而放弃,多次这样的经历,就会陷入失败--自卑--畏惧--厌恶的恶性循环中,进而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障碍平时在学校可发现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求知欲弱;学习兴趣不浓,不想读书,认为读书太苦、太难;学习上缺乏自觉性,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完成,或者是敷衍了事,一抄了之;有些学生的意志品质薄弱,学习热情时高时低,不能持之以恒,遇到困难挫折就放弃,或采取回避的态度;一些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常演算出错或解不下去;不愿多动笔,课外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不做作业,作业的质和量都不能保证.做题前不深入思考,照搬硬套,做题后不反思,不求甚解;学习习惯不好.有些学生上课不能围绕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思考,有时甚至开小差。
2、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也是导致学生害怕学数学的一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数学成绩突出,而到了中高年级由于数学计算的复杂而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不求甚解,理解停留在表面上;不重视基础.
3、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有些老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不会将数学融入生活,赋予趣味性的色彩,使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不浓。
三、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具体策略。
(一)、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来培养。
1、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从事那一活动。“自我效能感”是产生动机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培养途径:
(1)、创设成功的机会。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体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
(2)、树立成功的榜样。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人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3)、言语说服。在学生的学习中,老师的鼓励性的语言,实质上就是赏识教育,有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2、动机的培养。
动机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向、加强学生的努力程度。
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向。其次,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研究结果证明,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具有坚持完成学习的毅力。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良,学习动机低下及不能克服困难保持主动学习是主要原因。
3、情感、意志和性格。
从情感角度,鼓励同学之间进行数学交流,相互帮助。注意师生之间交流,激励学生有信心、有勇气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增加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敢于正视困难,向困难挑战,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的主要动力,而动机的内驱力就是兴趣;相反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自我效能感是自信心的内驱力,而自信心有助于兴趣的加强和巩固。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
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引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乃至穿着无不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必须做到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展现给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灵活多变,保持新颖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都有新鲜感。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能迅速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深厌学情绪。而应以“鼓励”为主,寻根问底,找出病源,对症下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其实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吃力、乏味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学习碰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和鼓励,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对于这一类学生,尤其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鼓励。他们一有进步,教师应及时表扬。要知道,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赞许和表彰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的辅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情,从而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与顽强毅力作为支撑,良好的兴趣也不会长久。
总之,要想让学生学有兴趣,教师的教学就要有活力和乐趣,多一点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优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书目:
1、 柯汉林,《教与学》、中央民族出版社。
2、 柳海平,《教育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李维,《小学儿童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 《云南教育》、2003年2月第4期,作者,罗立,《关于名数的改写》。2003年6月第16期,作者,何蕾,《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