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发布时间:2016-6-24编辑:互联网教学文摘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运用邱教授的“尝试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它运用“五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基本教学程序,把“两主”辩证的统一起来。“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思,在自学中创”,营造课堂创新氛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一、在尝试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支柱。“尝试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出示问题--自学--讨论讲解”的主要课堂教学程序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更多地参与时间和更多的活动空间,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主动的地位,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自学尝试、探索研究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创新欲望和积极的创新学习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利用“尝试问题”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尝试问题”是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及进行知识迁移的主要材料。因此,只有富有启发新颖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例: “三味书屋上午卖出数604本,下午卖出的比上午多卖出145本,这一天共卖出多少本书?”

一开始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做一做,连续两问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商店上午卖出作业本100本,下午比上午多卖出50本,下午卖出多少本?这一天共卖出多少本?”如果把“下午卖出多少本?”这句话去掉,这道题能解答吗?这个问题我不教,先请教一下不开口的老师--课本。这样出示尝试问题,富有新意,激发了学生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去看书学习--尝试练习--讨论质疑--悟法明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2、“自学尝试”营造了创新的氛围。学会自主学习是学生能否创新的必要前提,而学生能否自主的学习关键在教师的善于指导。“尝试问题”出现后,教师需引导学生从“自学课本,尝试解题”的阶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营造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不强求学生的做法、想法与自己的一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时,教师给予支持和鼓励。如:在学生“自学尝试”1+2+3+4+5+6+7+8+9=?学生出现了:

(1)(1+9)+(2+8)+(3+7)+(4+6)+5=45

(2)(1+2+3+4)+5+6+7+8+9=45

(3)5×9=45

(4)(2+4+6+8)+(1+3+5+7+9)=45

教师鼓励学生,这些思路都是对的,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3、“讨论讲解”给了学生创造空间。“学生讨论”抓住知识构建规律和重点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发表意见,在争论中明理,在研讨中创新,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和分析推理能力。

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发现、研究,归纳出要求一天共卖出多少本书 ?就必须先求下午卖出多少本书?解题时,关键找出隐藏条件,提出中间问题,分步列式解答。

   以上三方面做法,用新颖的尝试问题引路,通过学生的积极尝试,自学课本,积极讨论和教师的启迪讲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这四个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尝试法基本教学程序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过程。

二、在“尝试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体现,是学校教育目标之一。我们必须通过“尝试训练”作为教学的延伸阶段,让学生在“试练”中巩固知识,让学生在“再创造”的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1、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只有对已有的经验及表象进行加工、提炼或空间想象,才能悟出新的见解。因此,“尝试训练”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尝试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设计如下的练习:

当你看到“派”时,你想到了什么?(“派”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取两位小数时约是3.14……)从C=派d中,你想到什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排倍,圆的周长是半径的2派倍,直径是周长的1/2派)这样的“尝试训练”,从已学过的知识出发,进行两项思维训练,触发了学生思维的活动,沟通了圆的半径、直径、圆周率、周长之间的关系,是学生从思维训练中发现利用周长半径,利用周长求直径的规律,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尝试训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创新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尝试训练”是进行新课的延续,为此,教师应努力发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的多发性,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思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如“自学尝试”混合运算应用题。涉及如下尝试练习题:“三年级学生有67人,参加唱歌组的有18人,参加舞蹈组的有29人,其余的参加科技小组,参加科技小组的有多少人?”让学生根据题意,自主的发挥独立再创造潜能,虽答案一样,但方法灵活了。

(1)67-18-29=20(人)

(2)67-(18+29)=20(人)

(3)67-18=49(人)49-29=20(人)

学生按自己想法去做,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这也是通往创新之道。

3、开放性的训练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尝试训练”作为进行新课的延伸和发展阶段,要重视利用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条件问题开放题。设计如下训练:“----上午比下午多卖出8本书,----?”让学生补充不同条件和问题,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再解答,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尝试教学法”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造的课堂学习氛围,把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实践证明:“尝试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良好途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