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取集中学习的教学形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一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 为了改变这一单一的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把传授知识和智力开发,思维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了使学生的操作更有效,我觉得教师的示范性操作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教学语言的示范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中,特别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讲课中教师精练的数学语言应有艺术性和示范性,每出现一个新的数学符号,得出一条新的规律,教师都必须准确无误的读写,给学生作示范,以免今后出错。
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用语应力求科学、准确、精练、专业、易懂、生动、透彻并富有激情。通过数学语言把枯燥的数字、符号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的示范性操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却是数学教学中比较枯燥的问题。只要运用讲故事、动手操作学具、教师示范演示等形式,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例如,在教一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时,我设计了小猴摘桃的故事:有一天,一只小猴到山上去摘桃子,它一边摘,一边掉,来到一棵树上摘了5个桃子,看到另一棵树上的桃子又大又红,就跑过去摘,爬树的时候,桃子从篮子掉出3个,它在树上摘了12个,又看到一棵树上的桃子很大很好,就有跑上去摘,路上又掉了5个,这次它摘了7个。谁来帮小猴算一下篮子里这时有多少个桃子?在讲故事时,我边讲边演示,把枯燥的数字计算演示得生动有趣,课堂气氛也空前活跃,学生算题的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计算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地培养。
再次,教师的示范性操作,有利于带动学生的操作。
教师的示范性操作,可以带动学生去操作,在教师的示范带动之下,进而帮助学生取得操作成功,从而激起兴趣,获得知识。
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如果不去实际操作、感知,那么学生对于“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非常难理解。首先,我自己摆图形,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了“余数”,接着创设了一个找规律的活动,让学生们猜一猜一个数除以4可能会余几?孩子们接着自己摆小棒,在此活动基础上很快发现可能会余1、2、3、0。教师接着问:“为什么不可能余其他的数呢?”
孩子们借助摆小棒的模型,理解性地解释了这个问题:“如果余5的话,那么其中的4根小棒又可以摆一个图案,这样商应该再加1,余数应该是1。如果余4的话,那么4根小棒刚好摆一个图案,商应该再加上1,余数就是0。余下的数再加大一些,就可以再摆一个图案……”教师接着又问:“你们是根据什么猜有多少个余数的呀?”生说:“看除数就知道了,最大的那个余数就是用除数减1。”师说:“原来你们发现余数和除数有关,那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孩子们自己总结出这一重要事实:“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这样做,一方面创设了活动的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通过猜测、观察、比较,自己发现并概括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重要的数学规律。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其实为解决试商的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试商过程中通过乘法口决找到的应是一个与被除数最接近的那个数。
总之,教师的示范性操作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深深的影响学生,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升能力的导向标。教师的每一次示范性操作,都会激起学生的模仿兴趣,有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千万不可忽视示范性操作在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