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创生活情境让数学灵动化 教学反思(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6-26编辑:互联网教学文摘

 巧创生活情境  让数学灵动化

                               四川巴中第十小学  李兵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事例结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小学数学第七册练习一第八题:买奶粉27元,买一盒糖果36元,有 100元,还剩多少元?(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很多学生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于是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师:孩子购过物吗?在哪儿购过物?

生:商场、文具店、菜市……

师:孩子们都有购物的经验,想一想在商场购物和菜市买菜,在付钱时有什么区别?

生1:商场购物是选购好所需物品后一起付钱。

生2:在菜市买菜是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全买完,所以有可能买一种菜就会付一次钱。

师:谁来总结购物时付钱有几种情况?

生3:第一种情况是,先算出所购物品的总价,再付钱。第二种情况是,买一种商品,付一次钱。

师:请孩子们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汇报:

生1:买了奶粉,100元就少了27元,所以减27元,再糖果,就又少了36元,所以减36元,列式:100-27-36。

生2:先可以算出两种商品一共多少元,再用100元减两种商品的总价,列式:100-(27+36)。

反思:我们在数学中,应让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同样离不开生活,儿童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中,感悟数学问题的存在,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快、渴求、探索的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