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都是对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在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课堂内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
一、课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说”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那就要求在课前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搭建自由交流的平台,使孩子们乐学、渴学、会学,敢说、会说,学生也能在环境的熏陶下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教学 “1”到“10”的各数时,虽然不作认数的要求,根据教材,我在上准备课时就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从图上画了什么入手,到具体事物的个数,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此时,学生已经打开话匣子,愿意交流,表达想法,为接下来的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 课中引导,让学生 “说”
1、重视过程,指导正确的“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方法。低年级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基础的基础。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就应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而语言表达是训练他们对算理理解日趋成熟的关键。无论是计算教学还是应用题教学,都让学生在对所学的知识都能有条理的说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在教学8+3时,当学生算出得数11时,我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我是用凑十法算的,看到8,想到2,把3分成2和1,8加2得10,10加1得11。”又如:3+2+1,结合投影说算理,先把原来的3只鸟和飞来的2只合起来,即先算3+2=5,再把5只鸟与又飞来的1只合起来,即再算5+1=6。这样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能更深刻的理解算理。
2、善用表扬,激发“说”的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与求异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潜能。在教学插图上画的数量关系时。我用教具演示,然后让学生说说演示过程:“图中有4只鸟,飞走了一只,还剩下3只,列成式子是‘4-1=3’”学生对“还剩下”这个术语,总是表达不够准确。由于儿童的单纯和天真,已经懂的学生对学困生的表述还会出现不耐烦或讥笑现象,这时候我要求同学们耐心的听完学困生的发言,指出该生发言中闪光点,给予激励,再让其他学生帮着补充完整,鼓励学困生学着说。让他们利用数学语言把图意表达完整。
3、善于启发,让“说”法自然生成。教师在课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学生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渡的导师。由此可见,教师引导语的导向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学生发展数学语言表达的航标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观察、思考、逐步学会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各种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如:在认识大小、长短的概念教学中。起初,学生能笼统的说:“排球大、乒乓球小”,“第一支笔长、第二支笔短”。这时教师又拿出一个皮球、一支笔放在后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皮球的大小,第二支笔的长短该怎么说呢?”。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就逐步完整地说:“排球、皮球、乒乓球中,排球最大、乒乓球最小,皮球比排球小、比乒乓球大”,“第一支笔最长,第三笔支最短,第二笔支比第一支笔短、比第三支笔长”。这样让学生明确了物体的大小、长短都是从比较中得到的。我们用口头表达时,就要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清楚。
“字无百日功,言需千日熟”,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把“言”的训练贯穿于每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数学口头表达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他要求教师斟酌教学过程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力求准确、简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以规范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多说、说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提高语言表达那里,促进思维发展,把数学知识学的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