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
第3课时(总第22课时)
一、教材内容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第112页“整理与反思”和第115页“练习与实践”第5、6题。
【知识要点】
1.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有什么不同。
2.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4.掌握简单统计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这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
3.进一步体会有关“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4.进一步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二、教学建议
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在复习时应通过对“整理与反思”中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不仅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的求法,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到: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特征的统计量,但由于数据自身特点不同,这几种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时所具有的代表性也就有所区别。
三、知识链接
统计、众数、中位数(六上P79、80例2、例3)
四、教学过程
集体讨论复习:
1. 什么是“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2. 举例说说怎样求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一)出示龙城超市上个星期售出的甲、乙两种品牌的饮料箱数如下图。
(1)在这个星期中,两种品牌饮料的销售量在哪一天相差最大?
(2)甲饮料周日的销售量比周一多百分之几?
(3)甲饮料这个星期平均每天销售多少箱?乙饮料呢?
(二)出示生物小组的同学每次用10粒绿豆做发芽试验,下面是他们经过整理的10次发芽情况。
发芽粒数 0 5 7 8 9 10
次数 1 2 4 1 1 1
(1)这10次试验中,发芽的绿豆一共有多少粒?总的发芽率是多少?
(2)这10次试验中,发芽粒数的众数是多少粒?
(三)出示教材中115页第5题
1、先让学生把图中每个直条所表示的人数标出来。
2、依次比较每组两个直条,说说没有龋齿的人数哪个年级多,哪个年级少?有1颗龋齿的人数哪个年级多?哪个年级少?……
3、从整体上比较两个年级学生牙齿健康情况。
4、指导一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
一年级共有50个学生,那么就有50个反映每个人龋齿颗灵敏的数据,而这50个数据中,龋齿是1颗的共有19个,所以一年级龋齿颗数的众数是“1颗”
5、引导回答,六年级龋齿颗数的众数。
6、学生独立计算第(3)个问题。
(四)出示第6题,引导观察表格。
1、指导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
2、指导学生计算每组数据的中位数,组织学生讨论计算中位数要注意什么?
(先把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3、 表示这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平均数和众数哪个更合适?
(用中位数代表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比较合适,因为男生体重的数据中,有8个低于平均数,只有两个高于平均数,平均数的位置明显偏离这组数据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