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1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11-18编辑:互联网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图书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买书”的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学生可能提出:(1)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

(2)汪汪乐园比海底世界多多少本?

(3)汪汪乐园、海底世界和咪咪学校一共多少本?

(4)买1本汪汪乐园和1本海底世界需多少钱?

(5)买2本汪汪乐园需多少钱?……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先对“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进行讨论。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并列式:  28 + 4 = 

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方法一:借助小棒。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28,再在个位上拨出4,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剩2,十位上的2加上1就是3,合起来就是32。

方法三:28 + 2 =30 ,30 +2 = 32 。

方法四:8 + 4 = 12 ,20 +12 =32。

方法五:2  8

+      4  

    3  2

竖式计算:(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已经有所认识,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的竖式算法)

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根据竖式,在小组中说说。请学生汇报:

(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

(2)、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一点,横线要用尺子画,要画直。

(3)、从个位开始计算,先算8加4等于12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再算十位上2加1等于3。

3、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一、二两种方法,比较直观,需借助实物,所以三、四、五的计算方法较为可取。

(三)、实际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48页的“试一试”第(1)题。

学生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

在此基础上组织交流和讨论,只要学生所说的答案符合要求,就应给予肯定。

2、“试一试”的第(2)题。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完成教科书第49页的“练一练”第1题。

通过圈小棒的过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位值制。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讨论与交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

(四)、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之处,提出留着下节练习课解决?也可以将问题保存在:“问题银行”中。

板书设计:

买书

28 + 4=32

       28+2=30             2  8      8+4=12

30+2=32         +      4      12+20=32

              3  2

(1)、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开始计算,先算8加4等于12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再算十位上2加1等于3。

第二课时:练一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页的第2~5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情境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以及计算的正确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以及计算的正确率,同时解决培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计算题(教科书第49页的第1题),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解答。中间如果出现错误,加以纠正。

2、夺星大赛。

(教科书第49页的第2题)

先独立做,每个风筝中的三道题都做对,学生可以得到一个五角星。

(二)、实际应用。

1、教科书第49页的第4题。

爷爷有50元钱,他买了一副眼镜和一个杯子,用去多少钱?

杯子          眼镜

9元          25元

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让学生在选择中,排除“爷爷有50元钱”这个多余条件,培养学生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列式解答。

    9+25=34(元)

2、教科书第49页的第5题。

出示图,明确题意和图意:根据说话“我前面有6人,后面有18人”算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

为了使学生明白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把说话的男孩也算上。

先搞个模拟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做题。

(三)、总结。

学到了什么?还可以将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加以解决。

板书设计:

练一练

爷爷有50元钱,他买了一副眼镜和一个杯子,用去多少钱?

杯子          眼镜

9元          25元

9+25=34(元)

第三课时: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情境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以及计算的正确率。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与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计算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要求以及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与速度。

教学过程:

(一)、通过游戏,复习计算。

1、第50页第2题。(吹泡泡游戏)

54+9 =     26+9 =    33 +8 =    7+42=     38+7=

6+37=      56+4=     8+22=      3+79=     40+15=

可采用小组接力竞赛的形式,看谁算得最快。

2、书第50页第3题。(森林医生)

让学生当医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把对的写在旁边。

3、书第51页第8题。(小猴摘桃)

19+5=      43+8=      32+40=    64+9=   8+55=

49+6=      8+36=      65+7=     4+28=   20+35=

68+5=      17+30=     26+9=     43+8=   6+39=

18+8=      77+5=      56+5=     9+27=   42+6=

采用竞赛的形式开展比赛,谁算的又对又快,便摘到桃,汇报时,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比赛,其他学生加油。

4、第51页第7题。(比较大小)

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并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1)、算出得数直接进行比较。

(2)、直接对左右算式进行比较。

(二)、实际应用。

1、 书第50页第1题。

上层 3 5 7 9 11

下层 27 27 27 27 27

一共

让学生先计算得数,再进行比较,看一看有什么规律。

2、 书第51页第5题。

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条件。

生:2个已知条件(兔哥哥比妹妹多采了8个,兔妹妹采了37个。)

   出示问题:“兔哥哥采了多少个?”

   学生先列式,并汇报为什么这样列式。

3、 书第51页第6题。

     出示 羽毛球拍   乒乓球拍     羽毛球    乒乓球

38元       29元        5元      2元

先让学生提问题。

学生可能有:(1)、买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要花多少钱?

           (2)、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要花多少钱?

           (3)、买羽毛球拍比乒乓球拍多花多少钱?

           (4)、买乒乓球拍和乒乓球拍要花多少钱?

           (5)、4个都买要花多少钱?……

再根据问题列式解答,若解决不了的放入问题银行。

(三)、找帽子

结合书50页第4题,全班一起玩找帽子游戏。

每人手上1张口算卡片,去找相应的帽子。

(四)、总结。

通过学习,你解决了“问题银行”中的哪些问题。

如果还有问题,可以再存入“问题银行”,下节课再来解决。

第四课时:发新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发展估算意识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

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发新书”的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并列式。

学生可能提出:(1)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少多少本?

(3)女生比男生多多少本?

(4)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针对“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让学生讨论这一个问题的含义,想出解决的方法。

汇报时,应鼓励学生估算结果,可以让估算结果较合理的学生讲讲是怎么估算的 。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列出的  19 + 18 = 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学生可能有

方法一: 10+10=20  8+9=17  20+17=37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19,再在个位上拨出8,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7,十位上的1加上1再加进上来的1就是3,合起来就是37。

方法三:19 + 10 =29 ,29 +8 = 37 。

方法四:20 + 18 = 38 ,38-1 =37。

方法五:20+20=40, 40-3=37

方法六 :1  9

+    1  8  

     3  7

竖式计算:(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已经有所认识,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的竖式算法)

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根据竖式,在小组中说说。请学生汇报:

(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

(2)、从个位开始计算,先算9加8等于17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7。再算十位上1加1再加1等于3。

(三)、实际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52页的“试一试”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

汇报时,请4位学生上台板演。

2、完成教科书第53页的“练一练”第1题。

26+7=        3+39=        18+27=

26+27=      23+29=        18+47=

先在心里默算1分钟,然后想想每个苹果中间问题之间的联系,再独立做题。

3、教科书第53页的“练一练”第1题。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计算和书写的方法。

(四)、解决问题。(我们去春游)

教科书第53页的“练一练”第3题。

一(1)   二(2)   一(2)   二(1)  二(3)  一(3)

27人      34人      30人      30人    33人   25人

    问题:“每辆车最多能做60人,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

先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教学时,可把各班人数做成卡片,让学生进行搭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方法,如把数从小到大排列,然后进行搭配等。

(五)、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用什么方法学到的?

板书设计:

发新书

19+18=37

10+10=20  8+9=17  20+17=37

19 + 10 =29 ,29 +8 = 37

20 + 18 = 38 ,38-1 =37

第五课时:练习五(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并通过数学游戏,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以及应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

1、 书55页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时及时矫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2、 数学游戏。(找朋友)书54页第3题。

选9个各同学每人手拿一张以下的算式卡片。

45+7=    40+27=   39+25=    17+24=     58+6=

28+13=   62-10=    29+38=   48+16=

得数相等的同学做最好的朋友。

(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书54页第1题。

算一算,各年级参加歌咏比赛的总人数。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男生 46 32 48 35 46 37

女生 34 30 46 27 52 38

总人数

先让学生估算哪个班的人数较多,再进行准确计算。

2、书54页第2题。

        出示图,看懂图意后,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小熊从家里去上学,已经走了55米,离学校还有35米,小熊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商量与讨论,如何列式,为什么?

完成后,进行汇报。55+35=90(米)。

3、 数学游戏

(1)、教科书第55页第5题:接力赛。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接力赛,使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情境中巩固新知识,培养合作意识。

(2)、教科书第55页第6题

淘气套中了两个,共得了42分,他套中的可能是哪两个?

让学生先估算,再选择不同的答案。

35和7     13和29    15和27    24和18

(三)、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五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男生 46 32 48 35 46 37

女生 34 30 46 27 52 38

总人数

第六课时:练习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找规律,让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估算及应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教学过程:

(一)、估算及具体应用练习

1、 书第56页第7题。

(1)、先让学生看图明白问题的含义,(左边有17个杯子,右边有18个杯子,把这些茶杯全部放进能装36个杯子的纸箱里,能装得下吗?)

(2)、再让学生先估算,然后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汇报:17+18=35,35<36,所以能装的下。

2、 书第56页第9题。

小明 小亮 小丽

10m 15m

(1)、3人比赛投沙包,小丽第二名,她可能投多远?

(2)、小丽和小亮只差2米,小丽投了(  )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做第(1)题时,可从小丽第二名中,估计出即比10米大,但小于15米。所以猜可能是11米、12米、13米、14米。

做第(2)题时,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小丽和小亮只差2米”算出小丽投了13米。15-2=13(米)

做第(3)题时,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并汇报。

学生可能会提:小明和小亮一共投了多少米?

              谁第1名?谁第3名?

              小丽比小明多投了多少米?……

(二)、找规律

1、 做第56页的第8题

21 23

41 43

33 53

35 55

小组讨论观察规律,说说表格中的规律。

汇报:第1张表格,横着看相差1,如:21、22、23。竖着相差10。如21、31、41。

第2张表格,横着看相差10,如:33、43、53,竖着相差1。如:33、34、35。

2、 接着往下写。

1  2  4  7(  )(  )

       2  3  5  6  8(  )(  )(  )(  )

 1  2   3   5   8 (  )(  )

先观察,找出规律,再独立做,并说说规律。

(三)、总结

    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板书设计:

估一估,找一找

21 23

41 43

33 53

35 55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