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应用题辅导五步法 (人教版)

发布时间:2016-1-24编辑:互联网教学文摘

  

       田家莉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学生对应用题望而生畏,解答时容易出错,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喜欢图形、模型等具体形象的事物,不习惯抽象概括的描述。当然,这是由他们年龄特征所决定的,而且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一、 读

    学会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读即认真读题,这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读懂、读透题目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地解答出来。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在不明白、不了解题目意思,不清楚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就含含糊糊草率地作答,很难想像他能够正确地解答出来,这种跟着感觉走、是非不分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我们强调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再作答,而充分理解的基础就是读,读一遍不行再读一遍,直到读懂题意后再作答。

二、圈

  所谓圈就是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找出解答问题的重要条件,将关键词圈一圈。通过圈一圈加深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审题方面作进一步强化,以便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

    例1 公鸡有15只,母鸡比公鸡多18只,母鸡有多少只?

    例2 果园里有梨树9棵,桃树的棵数比梨树的3倍少8棵。果园里桃树有多少棵?

    首先,学生在充分读题的基础上,找出两道例题中的重要条件。相比较而言,例1中的重要条件为“母鸡比公鸡多18只”,例2中的重要条件为“桃树的棵数比梨树的3倍少8棵”。学生对这两个条件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然而这些还不够,由于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虽然他们找到了重要条件,但有可能在列式或抄写数据时发生笔误。因此,将重要条件中的关键词用笔圈一圈,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运用什么方法解答、数据是多少,能有效地避免因为一时粗心大意而前功尽弃。前两例中的关键词分别为“多18”、“3倍”和“少8”,建议将其圈出,强化审题过程。

三、画

  有些题目如果一时难以读懂,可以利用画图或画线段的方法帮助分析和理解。在平常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偏、难的题目,学生一时难以理解,不妨试一试运用这样的方法解题。     

    例3:小红有邮票20张,比小华少4张,小华有邮票多少张?

    解答本题时,如果不认真推敲,很多学生可能会列式为20-4,显然这是不对的。我们可以先根据题意“小红有邮票20张”,画一根线段表示小红邮票的张数。接着再画一根线段表示小华邮票的张数。可这根线段比前一根长还是短呢?学生一定会思索这个问题,进而他会分析条件“比小华少4张”。题意是小红的邮票比小华少4张,也就是说小华的邮票比小红多4张。

四、算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后进行对比练习: 

  (1) 黑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多6只,白兔有多少只? 

  (2) 黑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少6只,白兔有多少只? 

  (3) 黑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多6只,白兔有多少只? 

  (4) 黑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少6只,白兔有多少只? 

  (5) 白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少6只,黑兔有多少只? 

  (6) 白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多6只,黑兔有多少只? 

  (7) 白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多6只,黑兔有多少只? 

  (8) 白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少6只,黑兔有多少只? 

  这八道题看似很简单,如果要想全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家长要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想法,掌握思考分析方法,让他们能尝试到胜利的喜悦,从而增加他们分析问题的信心。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知道,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并且学会如何把条件和问题,按叙述的情节转变为数学运算。

    学生在理清关系和正确列式后,便要计算。算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细致,不能马虎。有些学生列式正确,结果出错,说明计算基本功未过关,平时应多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包括心算、口算、笔算等。俗话说“我会做但算错了”,这是比较遗憾的事情。前面辛辛苦苦的审题、分析、推敲、列式等均正确,这一步算错了岂不很可惜?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做到完善,做到滴水不漏。

五、验

    题目正确计算出结果后,许多学生往往认为解答完毕,其实不然。我们还要将计算的结果放人题目和生活中进行检验,看结果是否符合题意与生活规律,经检验无误后这道题才算解答完毕。

    例4:张师傅要将一根木棍锯成5段,他每锯一段需要4分钟。张师傅锯完这根木棍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如果根据题意张师傅锯一段木棍需要4分钟,一根木棍要锯成5段,即5个4分钟是20分钟,那是错误的。我们只要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就一定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了。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明白把一根木棍锯成5段,实际只要锯4次,正确结果应该为4×4=16(分钟)。

    

 

六、升

一年级《数学》上册开始就通过插图、线段图、图形,简单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再加上“提问题”、“填条件”口头自编或改编应用题练习,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提问题”的练习,首先让学生看例题,想这道题是否能解答,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解答,然后让学生从列出的几个问题中选一个的合适的补上。学生提问题时可联系以前的应用题去想,根据已知条件可求出什么,就提出什么问题。

“填条件”的练习,教学时让学生从问题开始想,要解答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从列出的几个条件中选一个合适的填上,接着让学生独立做填条件的练习。

在“提问题”和“填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口头编应用题,改编应用题,进一步理解应用的结构。目的不在编多少题,而是通过“提问题”、“填条件”和自编应用题掌握思考方法,即分析法和综合法,为解答两步或多步应用题作好铺垫。

总之,在解答应用题时,家长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操之过急,应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项任务,这样才能正确、快捷地解答出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