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中的数学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6-28编辑:互联网教学文摘

 关键词: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渗透数学思想

摘  要: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中能走入社会,不再是纸上谈兵,能够将数学于日常生活,现实世界联系起来,逐步懂得数学的价值,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打破以往数学的构架,让数学不再是理论上的知识,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等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鼗数学现数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这一理论在新课标数学(1-6年级)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一定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运用学生最为熟悉、常见的、手边上的事物处理突发事件,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效果。

在教学活动课“一亿有多大”时,课件首先出示中国人口数的资料,学生对这么大的数字概念很模糊,当我拿出一千张纸时,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今天要学习数学“一亿有多大”,让他们猜猜,全班竟然不约而同的说有一万或一亿张。这时,一动,数数你的练习本,再和老师手中的纸比一比,这时,学生大部分都猜出了是多少,当算出大约一亿张纸有多高时,就告诉他们所在教学楼的高度,让他们对照比一比等,让他们从对身边熟悉的眼前常见的事物作对比,感知了生活中的大数,了解了大数的实际意义。

2、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我们请小精灵聪聪给我们讲个故事好不好?”课件展示一段动现,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到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妥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3、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垂直与平行”一课的一个片断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体育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测量跳远成绩时,小红跳时,老师从跳板的一个顶点测量,小明跳时,老师从跳板与小明做垂线段量,这时小明不高兴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想用哪种方法替你量?于是,激烈的讨论展开了。到最后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直线外一点到直线可画无数条线段,但只能画一条垂直线段并且垂线段最短。所以采取做垂线段量法最合理也很公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也使他们知道了不管做什么都有一定的规则,渗透了一定的思品教育。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4、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们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数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角,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这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是,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以上是我在探索中的一些实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

“生活经验(解决)        数学问题(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避免学生越学越怕、越学越烦,甚至于失去自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能走入社会,不再是纸上谈兵,能够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现实世界联系起来,逐步懂得数学的价值,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打破以往数学的构架,让数学不再是理论上的知识,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