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主题,是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心理的“素质教育”转轨。教育的目的是树人,而素质教育,简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教育作用、培养作用,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要求。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教育适应儿童的学习?这就要进一步探索数学素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好奇、好问、好说、动手,适应儿童。
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需要。我们教师的工作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活生生的未成年的孩子。教学工作光靠教师单方努力是不行的,教师的外因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想使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其根本在于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要求。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基础教育时期是促成或扼杀儿童好奇心的关键时期。如果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地继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小学生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多的不理解,但是,不理解的东西越多,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小学生深感惊奇或诧异,由此出现的激奋、惊奇、诧异就越能够纠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如此,在学生大脑里产生许多“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恢复学生高度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去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新奇和惊讶之感是思考的开端。如讲“年、月、日”一课之前,我带学生唱“三百六十五个祝福”这首歌,歌中唱到“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唱后问学生:“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是什么意思?是每年都有365天吗?为什么有时是366天?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一首歌引起了诸多的为什么,引起了诸多的新奇和诧异。同学们带着许多的疑问、好奇,积极地投入到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的求学活动中。当正式上“年月日”一课时,同学们都胸有成竹、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所获得的有关知识。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被学生讲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学生带着问题、好奇去搜集信息的同时,不但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问题,还博览了群书、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与别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一、 鼓励学生敢说,多说。
勤学好问、好说也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自己知道的事情想说出来,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想发问,这是主动求知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为所有的学生创设“说”的条件,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一课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我让同学们利用自己认识的这些图形,创作自己喜欢的物体,同时老师还提倡用多种图形进行创作。学生非常高兴的动手粘起来了,有的拼成了机器人,有的拼成了飞碟、、、、、、有一个同学拼成了一个清洁工和一个清洁车,该同学们展示作品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作品,只有这个同学迟迟不敢到台上去,我走过去悄悄的对他说,上台上去,你拼得很好老师很喜欢。然后他慢慢的走上了讲台,讲解自己的作品。我的妈妈是一个清洁工人,每天扫大街很累,我长大了以后要发明一种清洁工具,把它在马路上一放,一按电钮什么尘土纸屑呀统统扫光,让马路干干净净的,所以长大以后我要当一个机械设计师,让妈妈阿姨们轻轻松松的清扫马路。这时候同学们听后给于热热烈的掌声。如果这个同学没有勇气展示自己的作品,我哪知道她的想法,又怎样引导孩子们树立理想。这样的学习效果能不佳么?
在讲“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课时,当课要结束时我问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能不能说正方形是长方形进化得来的呢?”话音刚落,一男生等不及举手站起来便说:“进化是指活的东西,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变化。正方形不是从长方形进化得来的。我认为,可以理解正方形是通过长方形转化得来的。”我表扬了这位男生,并问他:“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他自豪地回答:“常看书,书上的知识可多啦。”同学们向这位同学投去了佩服的目光。这位同学的成功感油然而生,并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感染、教育作用。 三、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有人曾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智慧在学生的手指尖上”。手是脑的老师,服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手上有丰富的神经,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得快,认识得深,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好动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
例如,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总之,我们要研究儿童、理解儿童,才能适应儿童,使儿童全面发展。